做一名内心和悦的人

个人日记

           我一直相信,人的面相三十岁前是父母给的,之后则是由心而生的。看看那些已过而立之人,有些人总是满心的纠结,脸的憔悴,有些人通体舒展,身精神;有些人终日灰头土脸,有些人时刻容光焕发;有些人透着未老先衰,有些人尽显青春常在。其实,这些都与贫富贵贱关系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内心是否和悦。内心和悦,如置放在体内的祛毒仪,能及时清除体内之毒素。内心和悦之人,无论相貌如何、年龄大小,呈现给人的都是舒心愉悦之色。内心和悦之人,无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展示给人的都是幸福洋溢之相。

正确认识自我,实现内心和悦。小时候,四爷爷是位老木匠,他的屋子里常年堆积着一堆长短不同、精细不等、弯直不一的木料。在我眼里,有些木料简直只能当柴烧。可是,在四爷爷的眼里,它们没有一件是无用之物。其实,每个人又何尝不似我四爷爷的那堆木料,天生我才必有用。没有无用之才,只有不当之用。希望担当大梁,不仅得有担当大梁的材质,还得有时刻承受千斤重任的准备。即便是有担当大梁的材质,当条件或时机不允许时,还应甘愿充当新的角色。没有永远之才,只应当用则用。人生不长,尤其是对社会可用的时间更短,人的现世价值不可能无限期保质,不应因为自感“屈材”而甘愿长期闲居、无所作为,即便你确实有经天纬地之才。所以,应正确地认识自我,哪怕是权当一片不起眼的窗叶,也是一栋华美大厦的一部分。哪怕是只做一棵不起眼的螺丝钉,也胜过一块闲置的锈钢。

时时清楚所求,实现内心的和悦。80年代初,政治老师告诉我们,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对一个人的最大惩罚就是剥夺他的劳动权利。台下的我们都觉好笑:不用劳动还给饭吃,怎么算是最大惩罚?偷着乐还来不及呢!因为贫穷和做不完的家务活,那个年代,我们这些毛孩的最大需求单纯而模糊,好像就是吃饱饭少干活。按理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随着眼界的开阔,我们对自己的需求应该越来越清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饥饿难忍的时候,我们都清楚最需要的只是一碗米饭。当面对满桌的佳肴时,我们却常常感觉无从下口,一顿盛宴后,有几人能记得自己到底吃了些什么?恰恰在宴席即将结束时,面对那碗原本最需要的米饭时却又无力享用了。人生常常也是如此,只有到了临近年老时,才真切地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而那个时候,却又背负了许多冗余甚至有害的东西。人生没有回放键,不可能回头重走过来的路。所以,时时清楚自己的真正所求,不被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诱惑所迷惑,丢掉那些多余的包袱,做到不羡他人桌上馐,只乐自己碗里菜,我们就会一路行得轻松愉快。

淡然得失之外,实现内心的和悦。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物之一种,没有任何其他物种主动授予我们人类主宰这个星球和它们命运的权力。所以,我们本无得失之喜忧,得之乃是偶得,失之本非己属。正是由于我们先于其他物种进化成具备高智商和高情商的人,才让我们自认为有权主宰这个世界,从而使得贪欲之心逐渐放大,进而有了患得患失的困扰,有了欲求而不得之苦恼。其实,只要将眼光在人生旅途中稍作拉长,就会发现,某一段的弯路或捷径,在整个人生旅程中几乎无足挂齿。人生毕竟不同于下棋,不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人世间也不存在有什么仙丹妙药,不会得一粒仙丹并可一劳永逸,多数情况下会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些道理前辈早就通过塞翁失马、亡羊补牢等寓言故事告知了我们,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再相信这些寓言而更看重现实。然而,所谓的现实往往只是这个社会的外衣,先人千百年来总结的出的智慧则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骨骼。我们不应被现实显现的那点小利蒙蔽了双眼。再好的皮鞋既能护脚,也会臭脚。再好的良药既能救人,也会毒人。再好的宝贝既能显贵,也会招贼。为此,得意时,应知晓那是上天特殊的眷顾,做到淡定淡然;失意时,应清楚那是人生必经的历练,做到随遇而安。

实现内心的和悦,我们的人生旅程就会像山涧的清泉潺潺流淌,就会如林间的春风徐徐吹拂,就会似齿间的橄榄滋滋有味,即便时有起伏,也能做到静观风云起,宠辱我不惊。

文章评论

莫名

做到随遇而安,实现内心的和悦,你做到了[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