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成佛的一本书

个人日记

一生成佛的一本书

 图片
 

三宝弟子  敬印



前  言

当今传媒、资讯发达,网络、图书、影像、光碟,均为佛法传播之用。一书难求已成过去。各种佛典、经书、讲义印发之量空前,众生得此广受法益,实为佛力加持,我辈之幸。

可是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才有六道轮回的业报,如何出轮回而到达佛界,是每一个佛教徒急需解决的问题。
  佛陀为了解决众生的轮回生死问题,说了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修证成佛,但是在修行的路上,有难易,快慢的差别,求其最圆顿,最简易,契机契理,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极乐世界。

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音纳莫)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

善根、福德、因缘,这三种同时具足,这个人这一生决定往生。

这是佛说的,不是我说的,过去生中无量劫来,跟阿弥陀佛都结了很深的因缘,为什么没有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三样东西总缺少一个,三个没有同时具足,这就是虽修不能往生,一定要这三个同时具足。

所以这三个条件统统具足,诸位要晓得是很不容易的,稀有难逢,三个条件在这一生当中能够具足,这太难了。这三个条件具足,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决定成就,道理就在此地。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要一切放下,肯恳切切的念佛号:“阿弥佗佛、阿弥佗佛……”,把自心唤醒。他心就是自心,自心就是他心,打成一片,心佛道交。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

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

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

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

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

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

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

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

须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了脱生死。不可只发求世间富乐,不求生西方。

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间灾难,亦可消灭。

这句名号很简单,三岁小孩都会念,可是名号的义理,真的,不要说是八十老翁不明白,正如佛在经上所说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对这句名号甚深义理,也像隔罗望月一样,它的功德,即使十方诸佛尘说刹说都说不尽。

蕅益大师给我们说的这些话,句句都是真话,因为名号就是法界的体性,故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近代虚云老和尚在《参禅法要》里面,提到修学佛法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一、深信因果。对于因果报应的道理,要深深地相信,不能有丝毫的怀疑。
  二、严持戒律。戒律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我们初学的人,不必在律学上斤斤计较,能把五戒十善持好就行了。

不但是在家同修,就是出家同修,能将五戒十善持好就很好。

明朝的澫益大师,通宗通教,著作很多,在律宗里,他也算是一位律宗的大德,但他在戒学里却自称是出家沙弥。他的学生成时法师,不敢跟老师比,就自称出家优婆塞,就是守五戒。

所以我们学佛能严守五戒就很好了。近代的弘一大师,也是严持五戒,自称出家优婆塞。
  三、坚具信心。不能被外面邪知邪见所动摇。
  四、决定行门。八万四千法门,我们选择修那一门,决定行门以后,绝不轻易改变。
  具备这四个条件,才算是真正学佛。所以,这四个条件,可以说是我们今后弘法利生--不但是弘教,就是在宗门里面,也是不能缺少的。

总而言之,老和尚确确实实指出了今后弘宗演教的方向,这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

佛门大德们的开示,对我们探索人生,修习佛道的路途上帮助很大,这些话语便成为了我们的指路明灯,成了滋润我们、鞭策我们的源泉和动力。

本书是一本佛门大德们的开示汇编,可以说是修习成佛的一本精典。让我们终生受益。

需要注意的是,内容所摘虽各有出处,所编也难以精准,然编者愿心之大,悲心之深,仍可见一斑。故该书也不失为净宗学人修学之重要参考。

但愿有缘获得此书者,能从中得到利益,悟出学佛真谛,开启真如本性,则读者幸甚,编者幸甚。愿与佛有缘者,能因此入门,专修净土,一生成就,则诸佛欢喜。阿弥陀佛!网址:http://shouningsi.fjsy.net/ 


目 录

拜佛有几点需要注意的事情 1

朝山的六种意义 2

净空法师:学佛不在寺庙,在佛经里 3

印光大师:什么样的修行人才是善知识 4

学佛者需警惕的几大问题 5

善导大师的三不问 10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14

印光大师:什么样的修行人才是善知识 25

赶快解救迷信拜佛的人 26

末法时期如何护持出家修行人 28

念佛人现世获得的十种妙处 30

念佛的方法 38

李炳南老居士开示:诵念佛号与唱念佛号有什么区别 39

慈父“阿弥陀佛”的呼唤 回家吧 40

印光大师:为何说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 53

李炳南老居士:学佛求成佛 成佛仗弥陀 54

净土念佛法门 58

印光大师:不发愿求生净土即为违背佛教 75

净空法师开示:你梦里的内容说明了你能不能去极乐世界 76

净空法师开示:如何测知自己的信愿是否坚固 78

精进佛七制度 86

印光大师:念佛怎样回向 89

拜佛有几点需要注意的事情

礼佛又叫拜佛,较之问讯更加虔诚恭敬,是佛教的最高礼仪。

拜佛的着装不宜穿裙子、背心、拖鞋等,也不适宜进入庄严场所。意在以至诚之心,请佛加被。常礼,可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一、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连接一个动作,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轻松缓慢地体验拜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拜得太快,会慌、忙、急、乱,失去宁静、安定。拜佛时,前额着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

二、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么位置皆是好地方。

三、拜佛的心情要至诚、恳切,每一拜都要忏悔以往所做罪业,并且争取日后不再犯相同的过错。

四、拜佛的动作一定要标准,不能因为拜的太急而动作不标准。标准的动作拜佛,能感动大众,且有益于身体健康。

五、拜佛时要心存恭敬,不敢起别种念想,默念南无阿弥陀佛,耳朵要听,心中亦如此念,身要拜。

六、如果将拜佛当作功课,就要制定一个每日必须完成的数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声,增福无量。阿弥陀佛!摘自《 学佛基础认识集锦》

朝山的六种意义

修行之法门颇多,朝山也是学佛修行法门之一,其朝山真义有六:

一、朝山可培养我们人低声下气,消除我们的高傲之心。

二、朝山可接引刚开始学佛的人,由浅入深的了解佛法之根本,以此培养善根成熟。

三、 朝山可渐渐净化我们无明习气,使我们的智慧渐增。

四、朝山真正本意在于此道场有大善知识,可请善知识为朝山者开示解脱法要,以启迪智慧,顿破无明,证无生法忍,同出三界为宗。

 五、朝山一步一拜或三步一拜、一拜一磕头,步步由黑暗转向光明佛道,心心由迷得悟。

六、朝山因步步礼佛,心地可得柔软心、大悲心、大愿心、大智慧心、忏悔心、究竟能灭刚强心、高傲心、残酷心、独善之心、无惭愧心、愚痴心转化光明智慧,若能正解六点朝山本意,不偏不倚,如法奉行,法法通圣意,诸佛赞叹,是名朝山大意。阿弥陀佛!摘自《 学佛基础认识集锦》

净空法师:学佛不在寺庙,在佛经里

我们那个时候,小孩、年岁小,知道那个房间里面完全收藏的是佛像,贴了封条,我们从窗户,那窗户是纸糊的,添破之后看到里面小像,近一点就拿出来当玩具玩,也糟蹋了不少佛像,小的。大的拿不出来,小的在外面,可以把它拿出来。在大陆上从来没有听说讲经的,没听说过,只知道和尚念经、做经忏佛事、超度,所以对它印象非常不好,排斥。

二十岁左右对哲学非常有兴趣,所以我到台湾遇到方东美先生,当代的哲学家,我跟他学哲学。他给我讲了一门《哲学概论》,分成六七个单元,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我从这个地方认识佛教的、认识了释迦牟尼。

老师告诉我。我说:我学哲学,佛经怎么会有哲学?佛经是宗教、是迷信。

那是我那个时候看法。

老师说:你年轻、你不懂,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我在这个单元里面,才把过去错误的认识修正过来了。

学佛到哪里学?老师告诉我不在寺庙。

我说在哪里?在佛经。

他说你要学,你要去找经典。告诉我,两百年前佛经哲学在寺庙,那些出家人都有德行、有学问,他们真的研究、真的修行;他说现在他们不搞这个了,现在搞经忏佛事,不研究经典了。

那我还是非常幸运,我遇到章嘉大师,前面三年,章嘉大师给我奠定的根基;后面十年,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很不容易,因缘稀有难逢。阿弥陀佛!

印光大师什么样的修行人才是善知识

一、凡不遵守国家法令,破坏佛门戒律者,不是善知识。

二、凡自称,或通过他人透漏,自己是佛菩萨再来者,不是善知识。

三、凡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大谈感通,编造鬼神故事、佛菩萨显像、授记,吸引信众者,不是善知识。

四、凡不修实行,专门做破血湖、还寿生、寄库、超度等佛事,谋取钱财者,不是善知识。

五、凡不劝人精进,自修了脱生死,谎称有妙法送人往生者,不是善知识。

六、凡以种种苦行、自我伤残,妄称代众生受过者,不是善知识。

七、凡以弘法利生为借口,巧立名目,控制信众,骗取钱财者,不是善知识。

八、凡自称有奇法异能,可以为人借寿,让人立刻致富,诓骗信众者,不是善知识。

九、凡已皈依佛门,仍行外道,敛财灭法者,不是善知识。

十、凡严守戒律,弘扬正法,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门深入,老实念佛者,才是真正的善知识。阿弥陀佛!摘自《祖师大德的开示集锦》

学佛者需警惕的几大问题

    一、近年来,信佛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佛法兴盛的表现。然而由于学佛的人多,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不少进到佛门的人,只知道跑跑道场、烧烧香、拜拜佛,有的让佛菩萨保佑全家大小人平安、身体健康;有的求菩萨保佑自己升官发财;有的是求子女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等等,这是拿钱跟佛菩萨做交易,这样学佛就不能算是学佛人。学佛不在庙里,不在深山,而是在生活中,脱离生活不能算是修行。朝山拜佛主要意义是寻求善知识。不是做这样佛事,那样佛事,上个早晚殿,在寺院里住上几天自以为是修行。

二、法不契机、择法不当:三藏十二部部部是经典,八万四千门门门通圣道;药无贵贱,中症者良;法无优劣,契机者妙,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修才会受益。佛在《大集经》中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从慧远祖师一直到印光大师,他们一直讲“信、愿、行”)

    三、执理废事、不重实修:有时间呼吸就有时间修行,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是修行的机会,都是佛法,佛法要靠实践中去检验。法在书本里,道在生活中,生命在呼吸间。光学不解也枉然,光解不行也枉然。

 四、褒已贬他、自命不凡:高高在上,拿上自己的知见,常看别人的缺点是不会产生智慧的,那只能是自寻烦恼,智慧是在清净心和禅定中产生的。如果总是看别人的错误他们都是凡夫,最终受害的只能是自己。

 五、感应着魔、以假当真:当前很多学佛人追求感应神通,尽管“假做真时真亦假”,但毕竟假的总归是假的。感应是在修行如法时自然生出来的,也就是本身自性具有的。因为我们的贪、、痴、慢常去干扰它,所以不能显现。

 六、心外求法、到处乱跑:跑到这里做个这个佛事,跑到那里做个那样的佛事,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如果别人能救你,那么佛早就将众生度尽了,何苦费那么多的口舌?出世间法与世间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出世间法是内求法,世间法是外求法,即出世间法是求自己,世间法是求别人(物)。

七、还有很多修行人自认为自已学的很不错,能给大家看看病、看看相、打打卦,领上大家到处乱跑,听这个说这样修、听那个说那样修,领上大众天天变花样;念念这个经、念念那个佛、持持这个咒、做做这样的佛事、做做那样的法会、给这个安安神、到那里谢谢土;这个道场是我的,那个道场是你的。真正的善知识讲法你不爱听,邪师说法一听就做就干。

八、法不专一、修学多门:对未开悟的人来说,读书是在寻路,即寻找修行的方法,找到方法后要一门深入才对。佛法在生活中不是从书本中得来的,整日埋在书堆中是不会产生智慧的。既使你了解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法门,如不选择一门实修,光学不练不能出生死苦海到达彼岸。世上没有同时走两条路而到达目的地的,那怕走点儿弯路,只要找对路,最终也能到达。

九、两德不分、以福为功:德”跟得到的“得”意思完全相同,福德就是你得到这个福报,功德就是你得到所修的这些功,这个德跟得到是一个意思。但是功跟福不一样,福德是讲五欲六尘,对外的,这是属于福德。所以福德,我有福可以跟大家共享,我有房子可以送给人住,我有吃的、穿的可以送给人,布施给人,供养给人,福德可以跟大家共享。

功德不行,功德是自己内在的,内在的功夫,这个我没有办法给你。

如果这个东西要有办法给我们,我们就不要修行了,释迦牟尼佛把他修行的功德给我们,我们不统统都得到了吗?所以功德不行,功德古人讲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谁都不能帮助谁。

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的,你看阿难自以为释迦牟尼佛是他的大堂兄,最疼爱他的,以为自己不要修行:你们要修苦行,你们不修苦行你们得不到,我大概到时候我的大哥就给我了。

在楞严会上还遭摩登伽女之难,这才晓得不行,关系再好的,也没有办法给你,所以功德是要自己修。

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慢功出细活,欲速则不达;业非一时消,道非一日成。法门一定要选对,直接单纯地观照内心,不论何时、何地、一定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恒心,久而久之,自然成功。

 十一、不好好深入经藏,读上几本开示,自己认为高高在上好为人师、自以为是:启功先生诗云:学高人之师,行正人之范;愿我百无成,但患人之患(孟子曰: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真为人师应自敢承当,良医门前多病患,何况好者不自知?

十二 、自己未度、急于弘法:佛经云: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没有金刚钻,那敢揽这瓷器活。自己未开悟,弘扬的是何法?自己好心好意度众生害人害己!当然,接引他人入佛门,如果依祖师大德的开示是可以的。学佛不为成佛者,不求生西方者,违背佛意。(本人修行有限,如有摘编不如法处,还依四依法为准。)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断恶修善,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一生成佛。阿弥陀佛

善导大师的三不问

善导大师有三不问。

我们念佛人经常问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那样的事情。

善导大师讲:不问时节久近,不问罪福多少,不问时处诸缘,这叫三不问。

不问时节久近,指的是时间,时节,有些人说你念佛时间长修行好,这就是时间久了。

近,刚学佛,甚至临终才念佛,这就很短暂。我们念佛的人,不用问时间长短,你修行时间长,那是你福报好,因缘好;我修行短,那是我个人的因缘、善根。

每个人遇到佛法的缘分不同,只要遇到净土法门,就遇无空过。这是《往生论》讲的:“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我们任何时候,只要遇到净土法门,不管时间长短,往生大事都决定。

临终遇到的人,临终往生,我们平时现在遇到的人,现在就决定往生,所以不用去问是时节久近。

第二就是:不问罪福多少。

罪福,罪是业障,福是福报,很多人都有这个观念。念佛人担心我业障重,人家福报多,在罪福里面用心,这是针对根基讲的,众生的根基不同,有的人福报大,有的人业障重,念佛不用去问这个,不用问罪福,往生不是靠福报,业障也不障碍往生,往生是靠念佛。

所以福报大的人,你依然是安心念佛,业障重的人也还是安心念佛,不问罪福多少,要超越罪福,罪是堕落的因,福报也不是解决之因。福报只是生人天之道,生人天之福。

我们学佛的人需要有点智慧,要知道罪福都是轮回的业,不是解脱的业。

当然你要行菩萨道,要修福报,但是我们凡夫众生所修的福报,不是菩萨道,罪福都不能解脱。

净土法门不是靠世间的福报来了生死的,所以不问罪福多少。

你是一个大善人,也要念佛往生西方,你是个大恶人,当然更要往生西方了。

不问罪福多少,凡夫众生可能会在罪福里计较用心。

我业障多,烦恼多,他业障轻,就在这里面比较了。

天台宗智者大师讲过一句话:“罪无轻重。”

罪没有轻重,我们觉得他业障重,你业障轻,业障轻也是业障,业障重也是业障,都是轮回的。

罪没有轻重,我们今天杀一个人,明天杀一个蚊子,两个比,杀人的业障要重,但是杀人也是业障,杀蚊子还是业障,不能说他的业障比我重,我的比他轻,这是在业障里有分别,有轻重之分。

从佛法究竟的角度讲,罪无轻重都是业。

《地藏经》讲过: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我们起心动念,只要是凡夫众生,你活在这个娑婆世界,都是罪,都是业。

所以善导大师这句话,是要让我们安心,不是安心在罪福里,安心在念佛当中。

无论罪福多少,你都别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