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告知世人什么
个人日记
| 凡习字者,大都会写一写《心经》。见过真行草隶篆者,可谓異彩纷呈。然其晦涩难懂 ,不知所云者众。更有甚者,读音亦错,尤为憾事 。 人云亦云,若鹦鹉学舌。故不大可能哗众,亦绝非是在吆喝家传黑膏药了。易于激愤者,不必拍案。阿弥陀佛。 《心经》容易读错的几个字:般(bo),若(re),埵(duo),罣(gua),耨(nou)藐(miao),呵(he) 至于密与蜜,世传之译本不同则无所谓对错。 据悉:《心经》为《金刚经》缩编而来,原经五千字;而《经刚经》则由《大般若》经缩编而成 ,原经六百卷。如此说,《心经》即佛教之精髓 。 智者云;《心经》的宗旨便是开启智慧之光到达彼岸。 佛在彼岸。静谧,安详。五蕴皆空。 彼岸,不再有世宿仇恨你死我活;不再为情孽顿生万念俱灰;不再为感恩而声泪俱下;亦不再为区区债权逼人於死地。彼岸原空,真空。空,成就大有。此乃究竟,或曰涅槃。 佛曰:人有前世,今生,来世。基于一种因缘 。 如此,此岸亦是空的 ,物之空相,一片苦海。 世人被诸多欲望诱惑,在轮回的苦海里挣扎。或忙碌奔波,日思夜想,求之所不能;或尔虞我诈,坑蒙拐骗,唯恨敛之不多。前者飘渺,虚无;后者徒劳,枉然。此谓苦厄,生成罣譺,恐怖,颠倒,梦想是也。 人死了便了了。 谁又能真正带走丁点。曾经的帝王将相,富户豪门奈之何若。掘地三尺,或谓考古,或曰盗墓;空余一堆黄土,几根白骨。 一个空字,竟将彼岸与此岸之真谛生生示於人前。惊醒世人多少梦魇? 《心经》,或曰释迦牟尼与舍利佛之对话,亦曰观世音菩萨与舍利佛之对话。似乎前者较为合理。释迦牟尼一生无论著。后人将其佛学言论汇编成六百卷《大般若》经,之后有《金刚经》及《心经》。 传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后人对其一种尊称。释迦,氏族称谓;牟尼,意为圣人。 般若:梵文。佛曰大智慧。波罗密多:到达彼岸。心经:即咒语。按说,咒语是不能释读的。跟着师傅照唸便是,多唸几遍,自然进入佳境。晚上失眠,唸唸阿拉伯数字,不懂素数与偶数之奥秘亦能入梦不是。 观自在菩萨:说法有二 。世人若能超越三世轮回,脱离苦海,涅槃於彼岸,自在菩萨即与你合二为一。那是你自在之菩萨 。 其二,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自宋以后,国人将其变异成十分美丽的女性形象:一袭轻纱,飘然於祥云之上,踏莲花,执玉瓶,欲洒甘露。而在大唐灯煌壁画中,观世音菩萨为男性,二撇小胡子。 国人喜欢女性,大汉文化与异国风情就是不同 。 人们愿意竭诚地匍匐在冥冥之中的,美丽的女性菩萨脚下,净手焚香 :或祈求赐福及第,光宗耀祖;或盼得子女 ,延续宗祠;或祷告惩恶扬善,伸张正义。之后,人们自是欢天喜地心满意足而返,亦不知能否显灵 。姑且不论了,既然是自己心中之菩萨 。 五蕴:色,受,想,行,识 。 舍利子:即舍利佛 。释迦牟尼之弟子。智慧之化身 。 色:本意指世间之万物,视觉内外之一切。色与空,是佛在涅槃之际的感悟。 于是,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说。而佛门中一些师父往往把色定义为男女间那些事。以至有万恶淫为首之训戒。这或许是文化上的失误? 佛学院出现之前,凡遁入空门者大致有二:看破红尘者或是一些家境贫寒之少年。 前者,往往有很深的社会阅历和文化底蕴。既看透人世间的险恶及虚无却无能为力,一声长叹断三千青丝,对影於青灯古佛。而后者 ,进入佛门只是求其温饱,一块遮风避雨之地。这些涉世未深的少年一般没有受到什么教育或是很少。其有慧根者,只是学会师父之所云。来日成为师父后 ,他们亦在传经送宝,然其所云,常使人啼笑皆非。如曰:其在搭乘飞机时几遇空难,唸唸经文即可解除;又:其驾驰豪华轿车險遭车祸,亦是念诵咒语而化险为夷。至于释读色与空,师父最先想到的是女人,怒目喷火。佛门自是寂寞,清冷。然如此说经已是大相径庭 ,真真戏之也哉。 若大悟:佛门今非昔比。方丈,主持,沙弥,和尚,职称也。芸芸众生 ,一样自由地徜徉在滚滚红尘之中。据评估,他们的待遇大致相当于县局级。基于此,其所念经文自是不同。不时凡心大动。 那么 ,追溯到两晋之际,在佛教进入华夏之后,如何? 其时,师父们注重的是感恩。当温饱业已不愁,不再倍受煎熬于凄风苦雨,一袭袈裟,自然秉承先训广为布施:或几句秘诀,或一纸开了佛光之经文,换得募捐以扩充庙宇,重朔金身。亦不知释迦牟尼是否需要世俗之一切?且佛之教诲在于修行,参悟以达正果。无诳语,无迷信。 师父还注重种种徒劳之回馈:既已能呼风唤雨且已施恩於世人,理应得到诸多殊荣。於是在其身后使人真金披挂,成为真身供人祭祀。殊不知身於此岸,终无究竟,亦无涅槃矣。倒让世人毛骨悚然,止步于佛门之外。 化成一把粉末,扬扬洒洒在天地之间;飘飘渺渺於江河之上。或许,此乃彼岸焉。 长叹息。谁真正与佛有缘?告知世人彼岸之捷径。世人那!从来处来到去处去。 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亦为释迦牟尼涅槃之际的感悟。 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 色,声,香,味,触,法 :六尘。 苦集灭道,佛法四圣教。 以无所得:这类似老子所云 ,无中生有了 。 菩提萨埵:菩萨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等,正觉 。 无所不能谓神咒;无所不照谓明咒;无以比之谓上咒;高低无异谓无等等咒 。此乃般若波罗密多咒是也 。 揭谛揭谛——去呀去呀!波罗揭谛 ——渡过彼岸呀!波罗僧揭谛——众人都渡过彼岸呀!快快证得菩提呀! |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