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絮叨
个人日记
可能是喜欢看晚霞吧,小学时学过的课文,最记得也最常想起的是那篇《火烧云》,虽然很长时间我不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谁。
上初二时,从邻家男孩那借来一本杂志《红岩》,八二年二期的,封面有些破损。一直记得清楚,首页刊登的是慧心、松鹰的长篇《落红萧萧》,一共108页。书放在家里很久,看过好多遍,甚至舍不得还给人家,怕人给糟踏了。
其实那时我尚小,农村的孩子,周围很少有课外书籍可看可借,且任我怎么看都不大懂书中人物的感情纠葛。然而就是喜欢,萧红,这名字,连同小说里摘录的她的一些诗句深深地印记在心里。
过了些时候,有次去镇上唯一的书店,居然看见一本《萧红作品欣赏》,当即欣喜万分的买回来。八五年广西出版的,现在想来那个年代能在我们这偏僻的小镇上买到萧红的书也算幸事吧。
或许是因为年龄关系,最先很喜欢她写的《手》,总想着王亚明垂着黑手,说话喝喝笑着的样子,夜间她睡在过道的长椅上,咳嗽着...
记得还看过一部电视连续剧《萧红》,没看完,好象是常停电的原因,而且那时农村电视机比较少,一个人暗自失落了很久。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看萧红的书,更多添了些感慨,心会沉下去,沉在她的文字里,陷在那种情绪中。"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第一次完整的看《呼兰河传》,才发觉念念不忘的《火烧云》是从这里节选的。
那些年,独自在外面漂着,车站、码头,一段又一段的旅程,不经意间总能想起萧红,想起她的诗句:从异乡又奔向异乡,这愿望多么渺茫,而况送着我的是海上波浪,迎接着我的是异乡的风霜。
在柳州,最大的消遣是听收音机,九十年代柳州电台办得很不错,全国第二个全天24小时播音。有段时间,晚上十点档有个节目叫"人在他乡的故事",由听众打进热线来讲述在他乡的故事。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档节目一直没别的节目火,电话不很多,打进来的人也很少能说出动听的故事来。倒是那个女主持人我蛮喜欢,无电话切进来时,她会放些纯音乐,轻言细语一些心情或故事,很美很享受。
有一次,节目进行了大半,一个男人打电话进来,说着标准的国语。他说他是货车司机,某次单位要出趟车去黑龙江,别人都嫌太远,他却很兴奋地要求去。因为非常喜欢萧红,喜欢读她的《呼兰河传》,多年来他一直想着这一生一定要去她的故居看看。一路长途颠簸,他一个南方人终于满怀热情开着大货车绕道去了趟那据说一年有三分之一时间飘着雪的呼兰河畔,看他惦念的萧红,看她生活过的院子,看她笔下的呼兰河。
那个安静的夜晚,一个人对着收音机凝神听一个陌生的声音有些热切的叙说,柳州这城市似乎都变得明亮温暖起来。很奇怪,从此,在路上看见大货车,总会想起这个说故事的人。
偶然去过一个人气很旺的空间,据说主人是发表过些文章的,被称为什么家的,便也一路看下来。有篇提到萧红,把她作为反面题材和人对比,说她一生依附男人什么的。心当即揪起来,强忍着看,百多层楼,不落过每一句,都是些什么人啊!全都是附和、调侃!胸口闷,睹得厉害,想吐。他们知道萧红吗?她们看过萧红的书吗?总算看到有位做过萧红研讨课题的人反驳了!主人大言不惭回复:他并未真正读过萧红的作品,对萧红的了解只是看了本民国女子的书。悠哉悠哉,这先生每日跟追捧自己的人卖弄啊,却原来不过八卦爱好者也。
这世间,总会有些人,为着自己的利益或者是兴趣,喜欢去挑别人的伤,残忍地臆想出一些事来。
"今后将不再流泪了,不是我心中没有悲哀,而是这狂妄的人间迷惘了我了。"
"东京落雪了,好象看到千里外的故乡。"平淡的句子,却最能勾起人的情怀。萧红,让人心疼的女子,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一生颠沛流离,从异乡到异乡,却永远回不了故乡!即便客死异乡多年后,葬在香港浅水湾"卧听海涛闲话"的一半骨灰仍不得安宁,只能迁往广州的银河公墓。路途遥遥,真正应了那句:"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留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
有人拿张爱玲和同为张姓的萧红对比说:张爱玲,即便是一袭最鲜亮的红,也透着最苍凉的冷;而萧红,无论多么凄苍的冷,都是遮掩不住的暖。
"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记着吧!
上初二时,从邻家男孩那借来一本杂志《红岩》,八二年二期的,封面有些破损。一直记得清楚,首页刊登的是慧心、松鹰的长篇《落红萧萧》,一共108页。书放在家里很久,看过好多遍,甚至舍不得还给人家,怕人给糟踏了。
其实那时我尚小,农村的孩子,周围很少有课外书籍可看可借,且任我怎么看都不大懂书中人物的感情纠葛。然而就是喜欢,萧红,这名字,连同小说里摘录的她的一些诗句深深地印记在心里。
过了些时候,有次去镇上唯一的书店,居然看见一本《萧红作品欣赏》,当即欣喜万分的买回来。八五年广西出版的,现在想来那个年代能在我们这偏僻的小镇上买到萧红的书也算幸事吧。
或许是因为年龄关系,最先很喜欢她写的《手》,总想着王亚明垂着黑手,说话喝喝笑着的样子,夜间她睡在过道的长椅上,咳嗽着...
记得还看过一部电视连续剧《萧红》,没看完,好象是常停电的原因,而且那时农村电视机比较少,一个人暗自失落了很久。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看萧红的书,更多添了些感慨,心会沉下去,沉在她的文字里,陷在那种情绪中。"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第一次完整的看《呼兰河传》,才发觉念念不忘的《火烧云》是从这里节选的。
那些年,独自在外面漂着,车站、码头,一段又一段的旅程,不经意间总能想起萧红,想起她的诗句:从异乡又奔向异乡,这愿望多么渺茫,而况送着我的是海上波浪,迎接着我的是异乡的风霜。
在柳州,最大的消遣是听收音机,九十年代柳州电台办得很不错,全国第二个全天24小时播音。有段时间,晚上十点档有个节目叫"人在他乡的故事",由听众打进热线来讲述在他乡的故事。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档节目一直没别的节目火,电话不很多,打进来的人也很少能说出动听的故事来。倒是那个女主持人我蛮喜欢,无电话切进来时,她会放些纯音乐,轻言细语一些心情或故事,很美很享受。
有一次,节目进行了大半,一个男人打电话进来,说着标准的国语。他说他是货车司机,某次单位要出趟车去黑龙江,别人都嫌太远,他却很兴奋地要求去。因为非常喜欢萧红,喜欢读她的《呼兰河传》,多年来他一直想着这一生一定要去她的故居看看。一路长途颠簸,他一个南方人终于满怀热情开着大货车绕道去了趟那据说一年有三分之一时间飘着雪的呼兰河畔,看他惦念的萧红,看她生活过的院子,看她笔下的呼兰河。
那个安静的夜晚,一个人对着收音机凝神听一个陌生的声音有些热切的叙说,柳州这城市似乎都变得明亮温暖起来。很奇怪,从此,在路上看见大货车,总会想起这个说故事的人。
偶然去过一个人气很旺的空间,据说主人是发表过些文章的,被称为什么家的,便也一路看下来。有篇提到萧红,把她作为反面题材和人对比,说她一生依附男人什么的。心当即揪起来,强忍着看,百多层楼,不落过每一句,都是些什么人啊!全都是附和、调侃!胸口闷,睹得厉害,想吐。他们知道萧红吗?她们看过萧红的书吗?总算看到有位做过萧红研讨课题的人反驳了!主人大言不惭回复:他并未真正读过萧红的作品,对萧红的了解只是看了本民国女子的书。悠哉悠哉,这先生每日跟追捧自己的人卖弄啊,却原来不过八卦爱好者也。
这世间,总会有些人,为着自己的利益或者是兴趣,喜欢去挑别人的伤,残忍地臆想出一些事来。
"今后将不再流泪了,不是我心中没有悲哀,而是这狂妄的人间迷惘了我了。"
"东京落雪了,好象看到千里外的故乡。"平淡的句子,却最能勾起人的情怀。萧红,让人心疼的女子,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一生颠沛流离,从异乡到异乡,却永远回不了故乡!即便客死异乡多年后,葬在香港浅水湾"卧听海涛闲话"的一半骨灰仍不得安宁,只能迁往广州的银河公墓。路途遥遥,真正应了那句:"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留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
有人拿张爱玲和同为张姓的萧红对比说:张爱玲,即便是一袭最鲜亮的红,也透着最苍凉的冷;而萧红,无论多么凄苍的冷,都是遮掩不住的暖。
"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记着吧!
文章评论
腊梅开了吗
用了心了,用心看、用心想、用心写。
牦牛
萧红生于那个动荡的年代,婚姻不幸给了她许多的悲情,她的《呼兰河传》被茅盾先生赞誉为“[ft=#6aa84f,,]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ft][ft=#000000,,]我却没有去读过。女作家一般都感情细腻,情真意切。你的文章很有美感,也正是情感到位的结晶。可惜我现在很少上网了,有机会一定常来你这里瞧瞧,好好感受你的那一份真情。祝福浅格子。[em]e163[/em][em]e183[/em][/ft]
柳稳
又是感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