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之尚王后裔地理分布之新说

个人日记

有新就有旧,有新说就必有旧说。这里,我说的是尚王后裔地理分布图示,尚王者谁,清平南亲王尚可喜是也。那么所谓的旧说是什么呢?

尚氏6修家谱中第二次修谱序言中这样写道:“子孙蕃衍日盛月昌,凡居京师御前与宦游四方及在奉天守先王茔墓者,皆有其人。柝居散处,派远流长,诚恐日久湮没,不得不汲汲重修…”敬序人为:7房房祖尚之隆 20房房祖尚之瑶,敬序时间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不难看出,先祖们将当时的尚王后裔地理分布主要分成三类,前两类居住地同做官地有关,即在京城做官的居住北京,主要指7房人;在全国各地做官的居住在任职地,主要指20房尚之瑶在温州,3房尚崇震在山东平度,5房尚崇年在延安府,19房尚玉琅在宁夏,23房尚之瑨在泉州,14房尚崇桀在山西,等等;回海城守祖茔地的有2、3、5、6、11、13、15、18、25、27、28、31、32房等族人,应该说海城是尚王后裔的大本营。重修的原因是:“柝居散处,派远流长,诚恐日久湮没”。“柝”即“拓”也,开拓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有个别族人因为生活等原因离开集中居住地到其它地方居住,怕时间长久失去联系,湮没在茫茫人海之中,造成后人无法寻根问祖。事实也证明,由于四修(1791年)与五修(1939年)时间间隔长达148年,柝居散处的族人真的同海城大本营失去了联络,导致一些族人不知自己的字辈和房系,甚至连自己的根在哪里都模糊不明。
这里所说的新说,就是在旧说的基础上将尚王后裔地理分布再增加两类。现在让我们追溯到334年前八月十七,广州城内。那一天是尚家人生死离别的一天,连同尚家受珠连者108人,康熙御旨,顿时血流成河,血雨腥风,功臣良将成千古奇冤,这就是清史上著名的广州事件。这其中冤死的有平南亲王二世尚之信,还有他三个弟弟,四房祖之节,十二房祖之璜,十四房祖之瑛。圣旨道:之信妻子(夫人及孩子)籍没入官,押往京城为奴,之节子女发配宁古塔戌边。家史在这里发生了转变。之信祖王氏夫人带领亲生儿子在押赴京城途中逃亡,最后落脚在贵州省瓮安县和余庆县,隐姓埋名,尚易田姓、王姓和凯姓,至今共有族人3000余人,2004年,田姓王姓族人万里迢迢返回海城老家认祖归宗,2014年尚王诞辰410周年之际,喜讯传来,贵州尚易凯姓族人不远万里,返回海城祭祖,300年后终于回到尚氏家族的大家庭。介于此,将贵州田姓、王姓、凯姓族人称之为隐姓埋名逃亡一类。另外,2000年在新世纪来临之际,黑龙江省肇源县4房族人与海城家族理事会取得联系,于当年清明回到海城参加祭祖大典,失落300多年的4房族人回到了尚氏家族的怀抱。据肇源族人介绍,共有6000余人在肇源生活,300年前,肇源族人怕官府问责,连累家族,另起字辈,只能偷偷与海城家庙联系,家庙也时常给与救济,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失去联络,但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先祖是平南亲王尚可喜。故此,将肇源一支称之为充军发配一类。这两类在历次修谱中是不为记载的,肇源一支怕问罪知而不记,久远失落。贵州一支不知不记,下落不明,无法记载,当然类于此的,仍未归宗的,仍大有其人。这两类是部十足的血泪史,映射着一个贵族家族鲜为人知的悲剧,那种彻骨铭心的辛酸史,这或许就汇成了人类源源不断的发展史。
综上所述,截止至今,尚王后裔地理分布产生了新五说:御前侍卫,在北京居住;宦游四方,在任地居住;海城守祖茔,在海城居住;逃亡隐姓埋名,在贵州居住(其他地也有,如铁岭花耳山);充军发配,在黑龙江肇源一带居住。这五类新说属微观分类,300年来,柝居散处者大有人在,如北迁至吉林黑龙江二省的散居族人,因其居住不集中,或集中尚未发现,暂不列类。
不管旧说还是新说,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脚步,尚王后裔也必将冲破原来的地理分布,带着尚王的血脉走向全国各地,走向世界各地,把尚王忠于国家的精神传遍四面八方。本人不才抖胆新说,期待有更多的尚氏族人,谱写完备详实的尚王后裔地理分布之新新说。
于2014年9月29日

文章评论

阳光总在风雨后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脚步,尚王后裔也必将冲破原来的地理分布,带着尚王的血脉走向全国各地,走向世界各地,把尚王忠于国家的精神传遍四面八方。”长辈说的非常好![em]e179[/em] [em]e179[/em] [em]e18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