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之《腊丸密奏》

个人日记

 

 

有一句老话叫: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腊丸密奏在《尚氏宗谱》也作“丸疏入告”,单看“丸疏入告”,外姓人多数不知其意,其意为:把奏折用腊脂密封成丸子形包裹,送到京城报告给皇帝看。可见用这种形式上报奏折,说明时事紧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隐秘性。

针对《尚氏宗谱》中“腊丸密奏”,很多历史学家及学者,颇有微词,持否定态度,认为尚家是以此粉饰尚之信降吴(吴三桂)从叛的把戏,根本无“腊丸密奏”一事,尚家在自圆其说。“腊丸密奏”直接关系到尚之信是叛还是未叛,是忠臣还是反臣这一决定性问题。很多族人为找到“丸疏”(史学界也称丸疏密奏)苦苦以求,但终竞蹋破铁鞋无觅处,成为压在心坎里的难事,为尚之信平反昭雪,路途漫长。在我看来,丸疏是直接证据,固然重要,但有间接证据也照样能说明问题。这些证据在哪里呢,近日,在查阅宗谱二修本时,却有意外发现,眼前为之一亮,有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惊喜。这里愿意与大家共享这份惊喜。

首先解读一下为何要腊丸密奏,我们先翻开历史的篇章。

1714年,也就是清朝康熙53年,在尚氏家族七房祖额顺额附尚之隆,温洲府同知尚之瑶的主持下,《尚氏宗谱》第二次修谱告峻。其中,关于尚之信简介中这样写道:“康熙甲寅(1674年)吴三桂叛,粤东十府叠次顺逆,藩下精锐尽为大将军之孝领征潮(潮洲)被围,惠州藩下总兵班际盛、孙楷宗,水师副将赵天元、赵有仪俱叛。时王(平南王尚可喜)年老耄,忧劳成疾,已入膏肓,不能行事,于丙辰(1676年)春,公遂任王事,见人情汹汹,俱无固志,阳为顺逆,潜遣使具奏,请大兵,于次年丁已(1677年)五月归正”。

释意为:1674年冬,清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之前(16735月)本来得到康熙批准归耕辽东养老的平南王尚可喜,于1674年正月得到康熙指令,停止返辽率部平叛。从1674年到1676年,在吴三桂的煽动下,大清南部各省相继响应叛乱。而此时,唯有平南王尚可喜,忠贞不渝,宁死不降,旗帜鲜明地维护清庭的统一,积极平叛。因平叛有功,1675年康熙晋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无奈平南亲王尚可喜已是耄耋之年,多年征战,积劳成疾,病入膏肓而朝庭救兵迟迟不到,此时广州城四面被叛军围困,西有吴三桂、孙延龄,北有刘进忠、耿精忠,南有南明势力,东有海上郑经所部,广州城层层被困,而大将军尚之孝(尚可喜次子)领兵出征潮洲被叛军围困,平南王藩下将领班际盛、孙楷宗、赵天元、赵有仪全部叛乱。形势万分危急,广州城随时被攻破,尚王府随时灭亡。在广州城生死存亡之时,在尚氏家族生死攸关之际,安达公尚之信(尚可喜长子)奋不顾身,不怕留下千古骂名,果断采取战略转移,瞒天过海,实行兵变,软禁父王尚可喜,向吴三桂投降。待时局缓和后,立即偷偷派人入京上奏康熙,为防止被吴三桂叛军发现,谨慎小心,丸疏入告,表明态度:当下广州城已被叛军层层包围,为保证广东免受战争的戕害,百姓免遭涂炭,在敌强我弱之时,为保存尚藩实力,保证大清在南疆的最后一股力量,尚藩决定向吴三桂假降,麻痹叛军,尚藩坐镇广东不动,决不与清军开战,安定全省军民,农耕渔猎矿产商贸有条不紊,百业不惊,请清兵南下,等到朝庭大军一到,尚藩立刻反攻,同大军南北夹击叛军。这就是《尚氏宗谱》中明确记载的“阳为顺逆,实保地方,大军一到,即刻归正”。

这段文字明确了丸疏入告的的报送人是尚之信。也明确了 “丸疏”发生的时间为16762月之后,路线为广州至北京,历史背景是南方叛乱广州城四面楚歌,目的是向清庭表明忠诚立场及共同平叛,作用是稳定广东,报送方式是腊丸密封派心腹之人秘密奏报。

我们再看二修记载:“上(康熙皇上)嘉公(安达公尚之信)忠诚,遂册公袭平南亲王,册曰:后粤东煽乱,平南亲王尚可喜闻兵变忧郁成疾,始终未改臣节,遂致殒逝,子之信感戴国恩,克成父志,屡次密奏约会大军进粤,率在省文武官吏及绅士军民倾心归正,市肆不惊,恢复粤省,绥定岩疆,忠贞可嘉,劳绩懋著。特命尔之信袭平南亲王,锡以册宝。尔其承兹宠命,益茂勋庸,钦哉。”

释意为:康熙屡次得到尚之信丸疏密奏,甚是欣喜,君臣约定,16775月,清军大兵南下,尚之信立即带领藩兵同清军汇师,在康熙的统一指挥下,攻打叛军。尚之信带领广东全省军民绅士回归清庭,市井不乱,中央恢复了对广东全省统治。为了表彰尚之信的功勋,康熙颁旨,册封尚之信袭平南亲王。

本段文字明确了“丸疏”的接收人是康熙;奏报方式和次数:圣旨中康熙明确表态尚之信“屡次密奏”,肯定了之信有密奏一事,并且是多次密奏;人格评定:之信感戴国恩,克成父志,忠贞可嘉;能力评定:之信率全省文武官吏及绅士军民倾心归正,市肆不惊,恢复粤省,绥定岩疆。密奏效果:康熙颁布圣旨:特命尔之信袭平南亲王,锡以册宝。

从上面的谱书记载来看,尚之信在吴三桂叛乱期间派使者到北京秘密奏报,在康熙帝册封尚之信的圣旨中,对密奏一事给与了肯定。之信报送密奏,康熙接收密奏,已经形成证据上的链条,这样的证据在法庭上法官都予以采信。由此说明,确有“腊丸密奏”一事。这里康熙的圣旨至关重要,有这道圣旨就说明“腊丸密奏”确有其事,但如果圣旨是假的呢,这也正是很多清史专家和学者怀疑之处,他们在国家档案馆里即没有发现“丸疏”也没有发现圣旨,难免对家谱的记载的真实性质疑。那么在这里有必要对《尚氏宗谱》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进行论证。

一、从尚氏宗谱相关内容来源上看。宗谱中有一部份内容为《恩纶录》,收录的是清庭加封、赏赐给先祖们的圣旨,极具史料价值。按照圣旨上的内容一字不差地抄录到宗谱上。这些圣旨原本一直保存在海城尚氏家庙中,因为解放后家庙充公,文物也被充公,之后又遭遇“破四旧”,这些圣旨全部被烧毁或遗失。文物存于家庙,现在的年轻族人很少知道,但年长族人都清楚,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从审核方面看。宗谱修成后,要经过朝庭官员的审核校定,宗谱中《元功垂范》校定人有:前清赐进士出身吏部考功司 郎中东官 尹源进,总督两广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御史 李栖风。如与事实不符或有反动言词,马上予以纠正甚至治罪。撰定人也并非尚氏族人,乃杭州灵隐寺僧人淡归上人,法号释今释,凡尘俗名陈玉泰,原本明崇祯四年状元,因看破红尘,皈依佛门。

三、发行备案。宗谱修成后,经清政府官方审核符合要求后,才予以发行一定的数量,发给各支族人,同时交官方备案。发行后是不可能随意改动的,改动也是需要申请批复,擅自改动,同样会被治罪。

四、从修定的时期看。宗谱中记载,尚之信最终因为李天植事件获罪,成为擅杀大臣(王国栋)的主谋而论罪。康熙也是为了撤藩找介口,使用政治手腕,于1680年闰八月十七日赐缢之信。但康熙心里清楚之信冤屈,于康熙41年(1702年)良心发现,颁旨先王尚之信是功臣,他的子孙特殊给予恩惠,子孙获取自由,回归宗族,赐婚赐田地。这就是二修中记载的:“于康熙壬午年(1702年)蒙恩念:先王功臣之裔特沛恩纶,将子孙给回,归宗完聚。”文字不多,但从侧面看康熙是在给尚之信平反。平原张允格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续《元功垂范》”序中也给予肯定:“迄今子孙若孙善继善述,簪缨焜耀,并俺答公(尚之信)子孙亦膺世禄。”之信祖曾孙维邦官至总理旗务参领,后人为官者不乏其人,试想在封建王朝中哪有受死罪臣后人还有当官的,若当官只有无罪。《尚氏宗谱》二修的时间为1714年,即为康熙53年,康熙健在。而此时尚之隆为朝庭内卫大臣,尚之瑶为温州府同知,试想尚之隆尚之瑶有多大的胆子敢无中生有?没有“屡次密奏”,生编出来一个,没有“圣旨”硬造出来一个,别说康熙还在,康熙不在也不敢编造啊,欺君之罪,还想活吗?另平原张允格续写《元功垂范》完全参照《八旗通志》,绝无滥造之词。

五、从时局上看。清朝顺治、康熙、庸政年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异已,大搞“文字狱”,发现点滴反清苗头,不问清红皂白,一律革杀勿论。还记得那句诗么: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这样一句触景生情的诗句,信手拈来,本无它意,就因为其中有“清”字,就被举报,冠以诬蔑朝庭,问罪被斩。由此想一想,尚氏宗谱敢乱写吗?

六、从先祖品行上看。顺治、康熙父子数次用“素笃忠贞”来评定尚可喜,可见其忠诚品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讲诚实可信。先祖祖训中要求后人“修已”,后人首先就要忠诚,这是先祖美德。尚家人继承先志,由此也会看出尚家人特别是家族领袖们是诚实可信的,不会说假话。

综上所述, “腊丸密奏”真实存在,如你认同我的观点,本人不胜荣幸,然而,更让我感到荣幸的是,我有幸真正认识了一个人,他就是——先祖尚之信,平南亲王二世。虽然他被褫夺藩封,赐缢终身。但他是冤屈的,千古奇冤,人终有一死,但他的死重于泰山。是他用他的果敢和锐利扭转了一段历史,是他用他的智慧与忠诚换来了一个时代的稳定和统一,是他用他的责任和敢于担当成就了一代帝王(康熙)神话般的执政传说,是他用他的生命换回了一个家族的生命和绵绵之繁衍,他必将同先祖一道激励后人,后人也必将不懈的努力、奋斗、进取…先祖之信,尚氏家族不会忘记你,社会也终究会想起你----你的冤案终将大白于天下。

众里寻它千百度,原来它在这里。人世间认为很多东西遥不可及,却往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世上本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末了,还要啰嗦那句话:如果您有兴趣,我们一道在史海里“垂钓钩沉”,让那些被遗忘的故事重见天日。

2014-10-18

文章评论

阳光总在风雨后

缅怀先祖,弘扬祖德,拜读美文,更加激励我们这些后人承前启后,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