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之《祖传牡丹》

个人日记

作者:卓尔不烦
辽东尚氏家族是清平南敬亲王尚可喜的后裔,《尚氏宗谱》第五次修谱时(1939年),谱中收录了大量照片,其中有平南敬亲王专祠的照片,在专祠享殿甬路两边,有两簇花树,内行人一看便知是牡丹。平南敬亲王专祠也叫尚家庙,是清康熙帝御赐宗祠,建于康熙22年(1683年),座落于海城市内笆头街东北侧,可惜毁于十年动乱期间。尚家庙早已荡然无存,那么尚家庙的牡丹是否还在呢,如果在,它又在哪里呢?
在海城南五里,有一村庄名为刘八里,每年5月立夏之后,时断时续的牡丹花香随风飘散在村里的房前屋后,人们闻着花香循香而去,自会来到花的主人家。主人家是典型的农家小院,三间瓦房座北朝南,房前是百余平米的院子,中间是过道,过道两侧是篱笆墙,篱笆墙将院子分成东西两个小院,小院里的蔬菜已郁郁葱葱。在西院里有一簇盛开的牡丹特别醒目,象一群身着绿衣手举花朵的孩子拥在一起,满面欢喜地迎接来访的客人。
走进院门,花香浓郁,让人不得不想起: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这株牡丹高五尺,树冠直径6尺,主干七棵,同出一根。能在严寒的北方生存且又如此高大,实属罕见。但见花瓣层叠密布,球形舒展,花朵大如碗口,颜色外白里粉,粉得鲜嫩,粉得诱人,仿佛是一张妇人巧施粉黛的脸,雍容华贵。枝杈密集簇拥,叶片嫩绿厚实,片片层层,如同镶嵌在枝条上无数的碧玉,而如此硕大的花朵,更是争奇斗艳般点缀于碧玉之中。晨露沐浴,昂首挺胸,富丽端庄,宛如一个不可一世的贵妇人,正向人们张扬她的富贵与祥和。难怪诗人这般描写:“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立于牡丹花前,让人羞涩,让人动容,让人感慨,让人遐想,让人欢心,让人赞叹不已…不禁又想起“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之时动京城”的诗句。
牡丹的主人尚德谦先生介绍,他是平南敬亲王尚可喜的第十二世孙,这簇牡丹原本是海城尚家庙里的牡丹,牡丹的品种为赵粉。其家父尚世凯先生出生于晚清,当时家境殷实,上过私塾,识文弄墨,二十多岁时到尚家庙作了文书,参与管理尚氏家族事务。1947年,东北土地革命,尚家庙被充公,家庙财物也被充公。先祖(尚公可喜)名望不可失,尚世凯先生趁天黑之时,将平南亲王享殿前两簇牡丹偷偷移至乡下刘八里。国色天香,很快被村人所知。作为剥削阶级的遗物,牡丹被视为地主阶级的余孽,一定要斩草除根,1966年秋的一天傍晚,一群红卫兵手持锹镐闯进尚家,将牡丹砍倒,粗壮株干全部砍断。德谦先生当时躲在外乡,冥冥中总有不祥之感,等赶回家中,发现牡丹支离破碎一片狼籍,祖传家宝,竟遭如此践踏,一时间他心如刀割,泪流泉涌。好在红卫兵没有掘根,有几根细干也只是中间折断,在尚世凯、尚德谦父子的精心护理下,经多次藏匿、迁移后,这簇赵粉牡丹历经50年风风雨雨,重新焕发青春,再次枝繁叶茂,花开富贵。
牡丹本生在秦岭中原山区,北方寒冷很难成活,为什么要把牡丹栽种在尚家庙里呢?这里,我们先讲一个关于牡丹的故事。
相传,唐朝时,在一个冰天雪地的冬天,武则天到后花园游玩,看百花凋凌,心中懊恼,便命令一夜之间百花齐放。百花仙子听后惊慌失措,慑于皇权皇威,怕遭到残害,只好倒行逆施,绽放花蕊。唯有牡丹遵守时令,抗旨不遵。武则天大怒,将牡丹贬到洛阳,一到洛阳牡丹马上开出娇艳无比的花朵,武则天闻后大怒,派人将牡丹烧死,可是到了来年春天,牡丹枝繁叶茂,盛开的花朵更加煊烂夺目,富丽端庄雍容华贵,芳香浓郁,令百花黯然羞愧。正是“逐出西京贬洛阳,心高丽质压群芳”。
于是人们赋予牡丹很多美好的象征:刚正不阿,不屈权贵;富贵吉祥,繁荣昌盛。并用歌声来赞美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有人说你富贵,哪知你曾历尽贫寒…。
辽东尚氏家族先祖尚公可喜18岁从军,戎马生涯55载,挥舞青龙偃月刀纵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士兵到将军,从将军到亲王,到大清王国重要的开国元勋,到反对吴耿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忠诚卫士,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虽然他及他的家族得到无数的荣光,但是在这无数的荣光背后,他却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和艰辛。
1621年 3月后金军攻陷辽阳城,随即海洲等辽南县城全部轮陷,金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居住在海洲的尚公的母亲及兄嫂侄女20
余口人被掠走,生死不明(大哥尚可进,五弟尚可位,六弟尚可福逃亡后从军东江总兵府)。面对家破人散的灾难,尚公痛不欲生,心中充满国恨家仇,与金军誓不两立,毅然随父从军,在东江总兵毛文龙麾下同后金作战。由于明朝末年皇权旁落,奸臣当道,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百姓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数义士揭竿而起,试图推翻腐朽的明朝统治。毛文龙、袁崇焕等忠诚良将先后遭奸臣陷害,大明江山摇摇欲坠。在捍卫大明政权的过程中,尚公父亲弟兄先后捐驱,而自己家眷百余口人在后金军攻克旅顺城时全部投海殉节。亲人远逝,从此阴阳两处,尚公心如刀绞,在如此悲痛之下尚公仍率部同后金军东征西讨,而明室官员恣意营私,贪占粮饷,势急旁观,且大权在握杀良冒功。尚公一心护国抗金,却屡遭奸臣陷害,险些丧命,叩阍无路,不禁仰天长叹:大丈夫有扫除天下志,岂甘以不资之身,为沟中之断耶?遂于1634年航海归诚,归向苒苒升起的满清政权。
尚公在烽烟四起的朝代更替中,把握了历史发展的大方向,在垂死奋争的血雨腥风里实现了他人生的大转折,从誓与后金不两立,到航海来归,择明主而事,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在历经了大悲大难,几多磨砺心智之后,尚公高瞻远睹果断选择,进而闪亮登场,并华丽转身。
1644年,清军攻陷北京城,顺治皇帝入主京城,推翻了腐朽的明朝统治。1649年,身为平南王的尚公率部南下,攻取广东,统一了大清南部江山,遂即镇守广东。因功劳显赫,尚公蒙受“三代皇恩”,位极人臣,荣华富贵,带砺河山。但尚公深知高处不胜寒,从1655年起十余次奏请返乡养疾,朝廷知尚公忠诚,以粤东未定继续留镇。1673年,尚公年已古稀,最后一次奏请归老辽东,康熙允奏并赞尚公能识大体,准奏撤藩返辽。11月,吴三桂据云贵叛,尚公受命平叛,再次披挂上阵。随后潮洲总兵刘进忠、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响应叛乱,很快叛乱蔓延到云南、贵州、广西、江西、福建、湖南。尚公腹背受敌,广州城成为孤城,平南王府、尚家军及其尚氏家族面临灭亡之灾。在强敌面前,尚公宁死不屈,“三桂以逆书诱叛,先王(指尚可喜)执其使以逆书呈上”,尚公获孙延龄檄有“三藩并变”之语,立即上疏康熙表明立场予以澄清:“臣与耿精忠为姻娅,今精忠反,不能不踟蹰于中。但臣叨王爵年已七十有余,虽至愚极陋,岂肯向逆贼求功名富贵乎?惟捐躯矢志,竭力保固岭南,以表臣始终之节”。 1675年,康熙晋封尚公为平南亲王,食禄万两。无奈叛军重军压境,尚公势单力簿,连章告急:“臣病日剧,寇在门庭…,臣躯恐有不测,则粤省渐至危急,请遣威望大臣星驰抵粤,以资弹压。”一片忠心,康熙感动,谕曰:“王实心为国,计虑同祥,朕与王情同父子,谊若手足,…大将军平南王尚之孝回省城,侍王左右,捍卫封守。”康熙帝对尚公高度信任,“督抚提镇由王节制”,但尚公终因病入膏肓,于1676年去世,临终遗言:“吾受三朝隆恩,时势至此,不能杀贼,死有余辜。吾死后,必返殡海城,魂魂有知,仍事先帝。”好一个国家忠臣,正如是:我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死不休。康熙闻讯,不胜震悼,赐谥为敬。
由于尚公积极平叛,牵制了叛军后方,致使叛军北线匮乏,清军一一蚕食各个击破,最终平叛,国得以一统,中华民族得以团圆,尚氏家族也得以大难重生。1680年,康熙遣万人护送尚王灵柩返海城,途中六次祭典,谕曰:“王素笃忠贞,如若人人尽能如王,天下安能有事?朕每念王至老怀诚,克尽忠荩,心甚眷注,殊为伤悼”。赐葬银八千两,树丰碑纪念。赐守墓佐领二员,以司祭享之事,世袭罔替。又赐海城房屋地亩安插尚氏族人。
显而易见,栽种牡丹正是对尚公人生历程及人生品格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饱含尚氏先祖对后世子孙的美好期望。上手牡丹代表平南敬亲王尚可喜一生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人生品格,这种品格即捍卫了一代亲王至老怀诚的尊严,也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四海统一不容分裂。下手牡丹是先祖期望尚氏后人瓜瓞绵绵,枝繁叶茂,繁荣昌盛,富贵吉祥。尚氏家族祖训甚严,以“修已、读书、报国、孝亲、兄弟、立业、惜福、世系”作为人生准则,正因如此,尚公后人没有躺在先祖的功劳簿上享受荣华富贵,也没有在贵族的光环下作威作福。三十三子先后成人立业,仅在清代,尚王子孙在朝廷及地方为官者多达149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如今尚公后裔正如牡丹一样枝繁叶茂,遍布全国各地。他们牢记祖训,以先祖的品质作为自己为人为事的标准,严以律已,发奋图强,在实现人生的价值中,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正如祖传牡丹一样把芬芳洒向人间。
于2015年5月26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