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宝(传家宝)

个人日记

       很喜欢看央视的《寻宝》节目。看了好多期。老问自己为什么喜欢看这样的节目:古董字画、金玉珍玩,再看还不是别人的?老子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痴迷这样的节目,不是给自己添乱吗?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不过,老孙是个有贼胆没贼心的人,看了那么多奇珍异宝,过目即忘,从不惦记,所以如果哪个网友拿传家宝去《寻宝》显摆过又不幸丢了,先把老孙的嫌疑排除吧。老孙喜欢看的是那些宝贝的故事。譬如前天看的那个:一个小伙子小心翼翼的把一只色彩斑斓的瓷碗放到专家面前,然后声情并茂的讲了瓷碗的来历。说那是她奶奶当年的嫁妆,奶奶是个大家闺秀,陪嫁了好多古董,因为历经战乱,就保存下来这只康熙款的碗。说道奶奶临终把碗托付给孙子的时候,小伙子眼里闪烁着感恩的泪花。邱小君(我喜欢的专家)摆弄了一下瓷碗,微笑的告诉小伙,那碗是当代的仿品。我喜欢邱小君的原因就是他的温文尔雅。换做老孙,一定会指着小伙的鼻子问他:你奶奶的嫁妆是在你出生后才送来的吗?从小伙最后悻悻离开而不是奋起反击来看,他拿的不是传家宝,而他,是个活宝。
   
老孙说有贼胆没贼心,绝不是自诩,而是无奈。没贼心不是没有贪欲,而是灰心了。我也有和上文那个小伙类似的故事。呵呵,他奶奶的。我不一样。我家的大家闺秀是外婆。门当户对的年代,当然外公家道也不错。据说外公的父辈在四川有十几家金铺。然而外公是个纨绔子弟,除了有双手梅花篆字的绝活,根本不知稼穑艰难的。据说外公回陕西成家,外婆娘家曾经要陪嫁她一百亩良田,外公却嫌累拒绝了。外公只接受了一个盖着三间瓦房长着两棵枣树的小院子。解放后,外公家的金铺都给了人民,他和外婆就守着三间破屋两棵枣树过日子。外婆的炕头摆着两只大箱子。箱子描金画银的,挺漂亮。箱子里空荡荡的,我小时候经常钻进去和村里的孩子躲猫猫。外婆的传家宝是一个长命锁。外婆是娘家的长房长女,所以拥有了它。外婆先把她传给姨妈,姨妈长大后传给了妈妈。外婆定了规矩:长命锁在两家按出生顺序往下传。大表哥、二表哥、表姐、三表哥,都戴过。我老兄出生后,长命锁又回到我家。我对长命锁的记忆始于老兄戴它的时候。熟银的,巴掌大,很精巧,镂空镶嵌着一副算盘,算盘珠可以灵巧的拨动,两面有文字有图案,好像下面还有几个铃铛。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兄跑动起来时,长命锁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我不记得自己有没有带过那长命锁。后来偶然听父母说起过长命锁,说是表姐的女儿戴着它。当我有了女朋友的时候,未雨绸缪,我问小表哥长命锁。(因为他的女儿最小。)三表哥说女儿戴了一岁就被二哥拿走了。二哥说不传了,他收藏了!问二哥,二哥点头:“是的,哥要留做纪念。”看我不甘心的样子,二哥把眼一瞪:“要不哥给你们钱,算我买了?”我还是低头不语。二哥双手叉腰:“那你要咋样?欠揍是吧?”我只好抱头鼠窜。平心而论,二哥确实是我们兄弟中最念旧重情的。父母最喜欢的不是我,是他。一晃又是二十年,现在外婆家的旧物,只留下一只炕桌,两只箱子,还有两副刺绣扇面。要说还有别的,就是后院埋在土里的枣树根了。因为那只白玉笔筒,十几年前就失踪了。

   
说起那个玉笔筒,更是一个懊恼不尽的事。玩泥巴过家家的年纪,我在老屋的前檐窗台下刨出一个土疙瘩,水洗之后,现出了笔筒,白里泛青,几缕血色似烟似雾、若隐若现。拿去问老爸,说是外公用过的,青白玉,不值钱。笔筒平时就摆在屋檐前窗台外,以备不时之需:在停电的晚上,当烛台用。实际上很少用。开始是因为油灯比蜡烛经济,后来是因为很少停电了。老爸说话时,语气淡淡的,没有一丝惊喜或是凝重。对当时的我来说,它既不是肉包子,也不是小人书,那就事不关己了。笔筒于是又摆回了窗台。院子里人来人往,摆了十几年也没人动它,任由它独处一隅,看着花飞叶落,受着风吹雨打。高考的那个初夏,西宁二伯的一封家书惊醒我的春梦。信中对我的高考提出了严格具体的要求。“如果”两字之后,有四个字触目惊心:不肖子孙!两个月后就高考,老孙的课本有一半还是九成新。只好来点狠的了!干脆不去学校了,在家学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笔筒成了重要道具,还是当烛台用。大白天也点着蜡烛。不是照明,而是在打瞌睡时,把笔筒倾斜,让烛泪滴在手臂上,热辣辣,很提神。四十几个日夜,燃化了百把支蜡烛,“‘乐’朝夕与之共”。它见证了老孙一生中最奋发的一页。我却再也不愿意见它了,看到就觉得手疼。高考结束,就把它丢回了窗台。再后来,我被分配到了接近高原的地方工作。上山下乡时,常常邂逅一些小贩。他们游走于沟壑的窑洞之间,用新的、光鲜亮丽的瓷器换购农民家旧的坛坛罐罐。水烟袋旧家具也来者不拒。农民纷纷响应。有些还心甘情愿的补贩子几毛钱的差价。其实,那些小贩是文物贩子---现在的收藏家的前身。收回的旧瓷器,够不上年代的丢进垃圾堆,算得上古董的就送到西安古玩市场。那些小贩中,颇有发了大财的。那是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的时期,经济社会的繁荣必然有种种衍生物。改革开放如果比作一场春雨,收藏就是雨后草叶下拱出地面的蘑菇。小贩们一夜暴富的故事在黄土高原迅速传开。当地人开窍了,再也不轻易的交换了,捧着老碗吃饭时,也都抱得紧紧的。老孙也开窍了,回家后就赶快把笔筒收进了屋子。老爸依然淡定:“这笔筒虽然是玉的,但不值钱,你外公用过的,留着当个念想罢了,村里人没几个爱书法的,没人偷的。”即便平凡,聊胜于无,剔除掉筒底的蜡泥,擦拭干净。焕然一新:玉色虽不通透,却也朦胧的一派天然;虽欠缺莹润的富贵相,却也氤氲着浓浓的书卷气。老爸看了也喜欢了,买了几支毛笔,让它名符其实了。给邻里红白喜事写对联时,都端着笔筒去。又后来,拜会一个老同学,多年不见,当年的书法爱好者已经成了书法家。哥们是个脱略形迹、不修边幅的人。是真名士自风流,话虽如此,他的名士派还是难以苟同。堂堂一个书法家,文房四宝是吃饭的家伙,他也乱将就。笔和纸还不错,砚台是一个烟灰缸,而笔筒,竟然是个易拉罐!宝剑配英雄,当即决定把玉笔筒送他。回家给老爷子说了,老爷子欣然同意,让我去他写字的方桌去拿。看着桌上的笔筒,我傻眼了。这哪里是玉笔筒,明明就是个竹子的!老爸也愣了,笔筒被掉包,他竟浑然不知!子不言父过,只好不了了之。老爸也平静,猜了几个嫌疑人,挨个骂了几句,以收宁枉勿纵之效。然后端着竹笔筒,继续给东邻西舍写对联。反应最大是老妈,数落了老爸好久。毕竟,那是外公的旧物:有些东西,存在的时候只是个有用的物件,失去的时候却激活了附着的情感。

   
玉笔筒事件,并不能说明老爸是个有眼不识金镶玉的人。老爸有自己的喜好。他说,爷爷有三件宝:一把德国毛瑟枪、一副石头镜、一个宝盒子。解放那年,驳壳枪就上缴了,用“缴枪”换个“不杀”。石头镜是其中最堪称传家宝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为了一群嗷嗷待哺的嘴巴,大伯把石头镜拿到黑市,换了两百斤玉米。此事,老爸一直耿耿于怀。为了弥补遗憾,老爸一直在物色着石头镜。当地的传统,石头镜是老头的时髦品,也是老头们攀比的载体。石头镜的优劣似乎就标志着老头在家的地位、家道的兴衰和本人的品位。对石头镜,老爸的态度是宁缺毋滥。直到几年前,老爷子终于找到了一副心仪的石头镜。说是比起爷爷当年那副极品可能差点,但肯定是天然茶晶,做工上乘,也算是上品了。对我说石头镜,就是对牛弹琴。他爱不释手的宝贝,在我看来,不足为奇:不就是一副水晶墨镜嘛。我的不理解,老爷子深以为憾。所以他在病危时留言:石头镜给老六。在老爷子眼里,尽管老六的孝敬不比其他侄子多,可老六像他,痴迷石头镜。传给他,这个传家宝才会更好的传下去。“宝盒子”又是啥宝贝呢?据说,是一个紫檀盒子。整套本来是一副赌具,装的是骨质的牌九。宝盒子的“宝”,其实是牌九的俗称,“押宝”就是指推牌九。牌九早就散失了(据说当年爷爷为了重塑家风,把骨牌毁了),就留下一个盒子和一粒翡翠骰子。说来惭愧,老孙的祖业就来自这副“宝”。爷爷解放前就是开赌场的。虽然这盒子也算国粹,对老孙家也算是汗马功劳,是家史的见证。可要把一副赌具当做传家宝代代相传,实在有些惊世骇俗吧?大伯去世后,宝盒子落在老十手里。说来神奇,老十很老实,从小到大不赌博。继承了宝盒子,像是变了个人,竟然邀了一群专业的赌徒聚赌,老十胜多负少,半年就翻新了旧房子,俨然一个赌神横空出世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老十终于惊动了派出所。在一个月朗风清的晚上,老十抱着派出所院子里的桐树数了一夜星星。回来之后,老十变回老实,出外打工了,把宝盒子交给大妈收藏。我在看望大妈的时候,见到过宝盒子。一个暗紫带红的盒子,十几公分见方,七八公分高,薄薄的,凑近鼻尖,却闻不到传说中的异香,只有一股极淡的木头味。触摸过宝盒子的那天晚上,和人打麻将,有如神助,几乎赢足了返程的旅费。

   
说起寻宝,还有一件最懊恼的事情。不仅对我一个,对整个孙家都是件懊恼事。同时,大家还不得不对此事讳莫如深。这就是孙家宝藏的事情。孙家的宝藏,当然比不上皇家或是盗贼的宝藏。据说全部的宝藏就装了两坛子:没有金银玉帛,清一色的袁大头。解放初,爷爷被带走接受新政府对其历史问题的评判,各色的工作组络绎不绝的上门。黑云压城,前途未卜,操家灭门之祸似乎就在眼前。二伯和爸爸年幼,银元的秘密只有大伯和奶奶知道,他们不断变换藏坛子的地点。有时候埋在牛圈,有时候埋在鸡窝,有时候埋在后院的树下。最后一次,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坛子被埋入了离家不远的自留地里。工作组撤了,爷爷回家了,坛子却不翼而飞了!大伯掘地三尺,翻遍了自留地也找不到袁大头的踪影。小时候,奶奶在给我讲故事的时候说漏嘴了,带出了坛子的秘密。小孙立马像是打了鸡血,整天拿个铁铲去老自留地给羊割草。小孙少年老成,不动声色的挖了好久。别人只当懒惰惫赖的小子脱胎换骨了,成了勤快懂事的孩子,天天在给羊割草,,。我曾经千百次的和奶奶重温藏宝的细节,结果都是千篇一律。奶奶的结束语也是千篇一律:哎,娃呀,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无数次无功而返,心灰意冷了,加之从来没有听老爸说起过这事,我怀疑这就是奶奶为逗孙子玩而编的宝藏传说。过了十几年,一次从外面回家,老爸却忽然提起了银元的事。村里一个十几岁的小孩逃学,背着大人竟然一路玩到了天津。警察找到他时,在他口袋里发现十几个袁大头!孩子说银元是偷家里的。大伯听说这事,马上来找老爸,说那银元应该就是咱家的!那孩子一家从他爷爷时就和我们比邻而居,自留地也挨着。那是个穷人家,传家宝是一架手推独轮车。大伯说一定是当年他和奶奶埋坛子时被隔壁看见了。是又如何?老爸的回答是一笑了之:隔壁老头早死了,两个儿子有一个四十岁还打光棍。不管银元在不在他家,反正看不出袁大头帮了他家什么忙。银元重现最大的意义,是解了大伯一个心结:对于孙家,他是清白的。当年,我在自留地挖草时,常常碰见大伯在锄地,,,。

去年,老爷子生病期间,常常陪他坐在院子里喝茶闲聊。聊到传家宝时,老爸说他一辈子没攒下什么宝贝。偶尔得来的一些玩物,也散出去了。近几年不种地了,连家里的镰刀斧头都被左邻右舍“借”光了。“啥算宝贝?”老爷子指着院子角落斜倚墙上的一根木头,“那才是宝贝。”那根木头弯弯的、五六米长,直径二十公分左右,是旧房子拆下的一根横梁。“这是一根柏木。它以前长在你太公的坟上。老话说,坟头长了歪脖柏树,预兆后代会出人才的!不是经常有人骂人时说‘你嚣张啥,难道你祖坟上有歪脖柏树?’这就是歪脖柏树。”“这么珍贵,怎么随便靠在墙角让日晒雨淋呢?”

 “嗯,放那就行了。不要把它当柴烧了,不要把它解了做家具。就让它呆在那。由他日晒雨淋,由他自然的腐朽,由他像一个人一样,慢慢的老去。”说这些时,老爷子的神情里,分明有着一丝敬畏。












文章评论

半边山

想起一个段子,有个娃说他爷爷七岁时就被日本鬼子杀死了。

焰火

我咋不喜欢二哥呢?

月下浮白

俺小时候好像也戴过一个长命锁,貌似没你家这个气派,不过也该算是古董了。赶紧回去问问老妈,咱也像二哥那样,先收藏了[em]e113[/em]

老繇

我倒佩服二哥的气魄,该出手时就出手,让那些袖手不出的后悔去吧!

小满

[em]e160[/em]还有上山下乡呢?是不是可以写写这个?

红叶漫天飞

果然是有宝贝。不说那德国造,不说那石头镜,单就那宝贝盒子就给孙家沾了好手气。你以后可以多摸几次,那往返的车费便不必自掏腰包了。

红叶漫天飞

那银元究竟不知道进了谁家的保险箱?也是个没有结果的谜了。倒是那玉笔筒虽说不是很值钱,但若沾了念想,也算值得珍藏了。只可惜你们家底太殷实,眼里瞧不上这般俗物,竟连最终去向也无法明了。倘若是我,必当宝贝藏着,再不然灌了一杯水来,插上一株清莲或者水仙,盈盈绿水与翠玉相映成趣,不也挺诗意?可惜!可惜!

暖玉

饶有兴致的看完,你家的故事可真多,还很传奇,建议写一部小说,必定精彩[em]e179[/em][em]e179[/em]

菁兮若芷

柏木会验证在孙典的身上么?[em]e132[/em] 明年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