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油馍
个人日记
烙油馍,是老家的一种面食。做法和吃法,和其他地方的葱油饼差不多。不同的是,在老家,烙油馍,不仅是一种面食,而且是一种礼遇,一种规格颇高的礼遇。在我家,则曾经是最高礼遇。物资匮乏的年代,油和肉是农家最高级的食用品。招待客人,除非是有约而至的会有肉,临时招待的亲疏一般通过菜里的油花花的浓淡来体现。在我家,奶奶掌厨的年代,最好的两种吃食,一是烙油馍,二是油泼面。之所以是这两样,并不是陕西的面食花样拮据,相反,陕西面食花样繁多,在中国也是首屈一指的:毕竟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嘛。那两样,奶奶特别拿手而已。
油泼面,是黄伯的专利。黄,不是皇。黄家村的大表伯,简称黄伯,姑婆的大儿子。从小在我家长大,比几个伯伯年长,俨然孙家的长子,到了娶媳妇的年龄才回了黄家村。在孙家,黄伯一言九鼎,比皇伯还威风。从一件事可见一斑。那一年,二伯建新房,黄伯是个老木匠,所以,当仁不让的做了技术总监。当要锯最重要的横梁时,看着二伯千里迢迢从黄龙山运回的那根万里挑一的栋梁,见猎心喜,退休多年的黄伯忽然技痒,说要亲自操刀。他拎起锯子就要动手。却之不恭,二伯请他先量一下尺寸再锯不迟。黄伯眼一瞪:“我锯的木头比你见的树都多-----从来只是瞄一眼就好!你少啰嗦!”大伯二伯及满院子顿时噤若寒蝉。黄伯左脚踩、右脚蹬、左手扶、右手锯,锯声霍霍,白须飘飘。片刻之后,木头一分为二。黄伯拍拍手:上梁吧!众人把横梁吊上墙头,集体傻眼:短了三公分!黄伯垂首顿足:“这把他滴、这把他滴!咋会这样!?,,,咋办呢?”二伯大伯一起赔笑:“不要紧、不要紧,把前檐墙缩进三公分好了,,,。”当时,我就在旁边玩泥巴,亲眼领略了“皇伯”的威风。更多时候感受黄家大伯在孙家的与众不同,就是奶奶给他做油泼面。每次他来,奶奶不管多忙,都给他做油泼面。辣油和酱油把面拌的红的发紫,葱花的香味浓的刺鼻。奶奶给黄伯拌好面,剩下的给我和哥哥各调一碗汤面,几粒孤苦伶仃的葱花可怜的摇曳在汤面,像汪洋中的几页小舟。我捧着自己的碗,倚在大伯的傍边,瞪着油泼面喝自己的汤。黄伯总是呵呵一笑,拨过一大串面条到我的碗里。后来,我和哥哥偶尔做了让奶奶欣慰的事可以得到奖励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大喊:要吃黄伯那样的面!“黄家大伯的面”,在我家,就是一个成语。
烙油馍比油泼面更高端些。油泼面是给贵客吃的,烙油馍则不仅是贵客,还得是稀客。主要还是油金贵。当时,从生产队里分到的油有两种,菜油和棉籽油。每户人家两种油加起来一年分不到十斤。烙油馍,至少得半斤八两油的消耗。所以,那个年代,烙油馍就是农家的饕餮大餐。奶奶烙的油馍,外黄里白,外酥里嫩,层层叠叠,连而不黏。如果不是她常常放盐重些,就堪称极品了。瑕不掩瑜,人常说女子是一白遮百丑,油馍则是一黄遮百丑,舍得放油,油馍就成功了一半。奶奶是个大气的人,烙油馍不常做,一不做,则二不休,放油是不打折扣的。烙油馍确实很少做。我都不记得黄家大伯吃过奶奶的烙油馍。好像就三种人吃过奶奶烙的油馍。一是媒人,二是宝鸡表哥们,吃的次数最多的,是文华爷爷。千百年的传统,荷包蛋烙油馍是媒人的工作餐。关系到家族的繁衍传承,媒人向来到哪家都是座上宾,要荷包蛋烙油馍打嘴的。不过,吃过了烙油馍荷包蛋的媒人如果没有撮合姻缘,或者人财两空,或者劳燕分飞,媒人就有被打嘴的危险。坊间老是传说某个媒人被某某打嘴的消息,这未必不是主家为那烙油馍讨公道,本着冤有头债有主的原则进行的“定向爆破”。奶奶也烙油馍给那些帮儿孙提亲的媒人,而且,从来没有因为好事多磨在烙油馍时少放油。不过,她会多放些---盐。
宝鸡表哥们回来的时候,家里一定烙油馍。表哥们既是远客,还是稀客。物以稀为贵,表哥们之“稀”是极致,“稀”到了唯一:他们是我家的唯一的远方的近亲,所以,他们也是最尊贵的客人,毫无疑问,是要烙油馍款待的。文华爷成为我家的座上宾,则是个异数。文华爷本身就是个传奇。这个传奇,绝不是因“传”而“奇”的,不是平凡故事通过街谈巷议的发酵才变得神秘而惊悚。他出生是个纨绔子弟,读书时成了热血青年,大革命时是地下党,延安时期把刘志丹叫大哥,解放后是大学讲师,文革中是大右派。对于当地人,文华爷是个传说,对我来说,他就是吃烙油馍时翻开的一本故事书。他的传奇,本来也许应该是严肃的革命史,然而,他和他的历史,却终老于被历史遗忘的角落。这个角落,恰恰放着我的小板凳。文华爷和我家的交往,开始于旧社会,我的爷爷救过他的命;继续于新中国,他救了我爷爷;续缘于文革时,他是我爸的忘年交。我印象中的文华爷,就是个小老头,像极了《宰相刘罗锅》最后一集刘墉的扮相。最深的记忆是,他穿着一件破破烂烂的大褂,腰里系着一根麻绳,戴着顶破草帽。又矮又瘦。我当他面显摆我会的第一个成语“尖嘴猴腮”,他却哈哈大笑。他家离我家有七八里路,可他三天两头来。我爸不在家时,他并不等我去找,而是跟着一起去,再一起嘻嘻哈哈的回来。奶奶一直记着文华爷救爷爷的恩情,所以只要油瓶有存货,就给他烙油馍。文华爷有时候也带孩子来。他有四个儿子,老大朴子叔只小我爸爸三四岁,老四碌碌叔的只大我十几岁。几个叔叔都是聪明而憨厚的人。这是乐观、开朗、大方的一家。然而,吃油馍的时候,我察觉他们不寻常的一面。文华爷和他的孩子,拿着油馍时都小心翼翼的,都小口的吃,手心残余的碎屑也送进口中,最让我惊讶的,他们都把掉到桌上的渣滓一粒一粒的捡起来,吃掉了!
文华爷来串门的时候,就是我的节日。有烙油馍吃,有故事听。他当然不是给光屁股的孩子讲故事,而是给爸爸那样的大人。他来的时候,总会有好些人围着他谝闲传。故事的人物有好多是频频出现在历史书里的。然而,他说的都是大家伙闻所未闻的事。听众们常常听得一愣一愣的。譬如,他说刘志丹纵横陕北,所向披靡,却一直是他表哥的手下败将。中央红军到了陕北,刘志丹的表哥还负隅顽抗。文华爷说,《毛泽东选集》里提到那个扫土围子的事,就是扫的刘志丹的表哥。扫来扫去,最终还是让他全身而退,逃到印度去了。他说渭华暴动失败后,他把高岗安排在一个土豪家做长工。他把刘志丹的枪卖了筹集回陕北的盘缠。他说张国焘是个挺健谈的人,投靠国民党前和他的窑洞两隔壁,经常互相串门。他还说刘志丹的牺牲是个迷,就像刘志丹本人,就是一个谜一样的英雄。他说李先念中原突围之后,化装成老太太过的渭河回到延安。他说他曾经灌醉了两个苏联专家,两个专家在大街上泥猪一样打滚,所以他被中央领导训话。
我不是吃烙油馍长大的,但却是听着文华爷的故事长大的。我上小学的时候,文华爷一家迁回了城里。他平反了。文华爷再也没有来过我家,他老了。然而,老爸一直讲着他的故事。文华爷经常捎话叫老爸去看他。老爸不常去,偶尔去的时候,会带上奶奶烙的油馍。有一次,文华爷捎话说三儿子结婚了,一定要他去写对联。老爸赶去了,回来却说对联没写----没敢写:济济一堂的要么高官显贵,要么大家巨匠,还是藏拙比较识趣。文华爷没办法,只好另请高明。老爸说,最终写对联的,是华国锋的哥哥。
文华爷去世好多年了,两家从此少了来往。老爸闲云野鹤,大门经常上锁。邻居说好几次有陌生人登门拜访,留话说是文华爷的子孙,不过,一次也没有见上面。老爸来南方过冬的时候,我们经常闲聊。他说的最多的,还是文华爷的事。我说这些事你说了几十年了,真的假的还不都是一团雾?老爸说,你不是老用电脑查资料吗,何不查查看。于是,百度了文华爷的名字进去,弹出的都是风马牛。最后输入老爷子提供的关键词,搜到了寥寥可数的几个字:“1934年,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张文华任苏维埃政府秘书长。”还有一句话:“习仲勋任苏维埃政府主席。”。。虽是冰山一角,却也尽显峥嵘。
有了百度来的底气,我觉得文华爷的故事真是绝佳的谈资。有机会一定说说他的事。当然,得在我学会烙油馍之后。
文章评论
玉扣儿
先舒坦一下再发言。[em]e113[/em]
玉扣儿
红哥哥,奶奶干嘛要放很多盐巴在油馍里?
玉扣儿
这么普通的事情,却被红哥哥描述的有声有色,佩服死了。我最爱吃的面食就是这两样,可惜,奶奶不在了,而他们永远做不出那样的味道。
奔驰雪狼
很想尝尝是什么味道的,一定很好吃哦。[em]e102[/em][em]e102[/em][em]e120[/em]
玉扣儿
本来要减肥,这下好了,被油馍勾引的只想吃东西。[em]e115[/em]
忘忧草
文字好看,期待连载。不过我更关心的事是,今晚老哥这口油馍吃上没? 看来希望不大,否则也不会在这里“话馍充饥”[em]e113[/em]
红叶漫天飞
今日一到老家就看到你的动态。你说的这两样,我这几日在京都有幸品尝到。且是正宗的陕西风味的油泼面。不过相比较,我还是更爱老家的羊肉烩面。
春和
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不到你那踩点?多好啊!
忘忧草
快点啊,老哥!这油馍还得接着烙啊,等着你“话饼”我好“充饥”呢![em]e113[/em]
江南的风
奶奶怎么老做好吃的……豆腐包子还没学会
月下浮白
张文华,陕西渭南县(今渭南市临渭区)人,生卒年均不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青团陕西省委委员、陕北特委书记。 1927年暑期,张文华从中共陕甘区委党校学习结束,回到渭南渭阳中学,任共青团渭阳特支宣传干事。同年9月考入西安中山中学,团省委分配他做学生工作。10月,团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后,团市委和中共西安市委共同设立学生运动委员会,张文华任委员会干事。在12月26日至28日西安中等学校学生反对基督教传播的运动中,他是游行示威和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被省政府当作“要犯”下令通缉。为此,团省委在1928年元月调他回渭南固市工作,担任共青团五一县(渭南县渭河以北的区域为辖区,治所在固市镇)委宣传部长。 
月下浮白
渭华起义失败后,9月,省委将渭南、五一、华县的党、团组织合并,分别成立党和团的渭南中心县委,张任团渭南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工作任务是接应和安置渭华起义中失散的同志,恢复整顿团组织。为筹集经费,张组织武装小分队夜里打土豪劣绅,搜集钱财。 
月下浮白
1929年1月底,张在蒲城荆姚小学参加团省委第三次扩大会议,当选为团省委委员,奉派去富平团县委工作。2月初,团省委遭到破坏。3月1日成立了临时团省委,张仍任委员。7月,被派往陕北任团特委书记。9月到达榆林团特委机关后,调整了团特委成员,举办积极分子培训班,领导青年为自身利益而斗争,让团员以合法职业开展学生运动。他先后去米脂、佳县等地视察团的工作。1930年春,他为建立军队中共青团的组织和工作,给刘志丹游击队派去8名团员。又在军阀井岳秀的军官教育团建立了秘密的党团混合支部,直接和张联系。4月,参加中共陕北特委红石峡会议,陪同中共临时省委书记杜衡去米脂绥德巡视党、团工作。在绥德召开团县委会议,布置了成立陕北学生联合会的工作。5月初,在榆林主持召开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的群众大会。6月奉调回西安,7月初至中旬分别参加党、团省委召开的省委扩大会议,被选为中共省委委员。会后,与张养诚去陕北。途中被国民党军队阻截未能北上,返回西安后留在中共陕西省委工作。此后的经历不详。 《陕西省志·共青团志》“第六篇人物篇第一章传略第二节团省(区)委、特委领导成员”中的“张文华”
红叶漫天飞
这个文华爷倒真是有来头啊。开始我还以为不过是老革命的吹牛呢。这样看来,哥家的老爷子和老老爷子也是传奇呢。能让那么一个大人物念念不忘,必也是不简单呢。
人到中年
这些天去了西安,想不通西安人大清早的怎么喜欢吃油馍,觉得太油腻了,原来是有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