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信仰
个人日记
宗教与信仰,可以几句话说完了事,也可以是一本书。到了老孙的地盘,不胡扯不足以平民愤,索性扯远点,先说几个旧事。
很久很久以前,小老孙忽然对铁头功有了兴趣,抡起脑袋砸二外公院子里的磨盘。石头上砸出了血,小老孙醒来时,发现躺在一个鹤发童颜的老太太的怀里。老太太是外婆的隔壁,我叫她姥姥。我妈妈也叫她姥姥,就连我的外婆,也叫她姥姥。其实,全村人都叫她姥姥。姥姥在我们当地,是对姑婆的称呼。姑婆,也就是姑姑的二次方。这说明姥姥不是嫁到这里的,而是一直生于斯长于斯。据说姥姥的辈分很高,比如说我的外婆当时已经六十多了,也得叫她姥姥。姥姥终身未嫁,一生食素。大家伙都说姥姥在修行。然而,姥姥既不烧香,也不念经,除了经常采集中药,就是在家中静坐。姥姥有她的神奇:对各种素菜的烹调出神入化,是村里媳妇婆婆的导师,她做的浆水面(酸汤面)堪称空前绝后。姥姥似乎还懂医术,对一些疑难杂症有几服秘方,每每妙手回春。当我被磨盘打败时,姥姥把我抱到她家,嚼碎了一把草根树皮,敷在我的额头。药很灵,血止住了,不过,额头到现在还有一个小疤痕。这个疤痕让我一直记得这个姥姥。在我看来,姥姥是一个有信仰的人,虽然她不知宗教为何物。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老和尚和小和尚。。。.我认识其中的一个和尚。这是距离老丈人家不远的一座山庙。“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寻僧问道对古来名人雅士来说,好比现在的土豪热衷高尔夫。老孙向来附庸风雅,自然也好这个调调。在山庙里转悠时,发现其中一个和尚似曾相识。和尚好像也有同感,几次对我微笑。那微笑,有些甜蜜、有些神秘,竟然还有一些羞涩!与佛祖的拈花一笑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心一动,有点醉了:难道真有佛缘?法师要点化我吗?当时老孙新婚燕尔,对俗世繁华甘之如饴,所以,轻轻的还了和尚一笑,赶快逃下山。回家说给夫人听,夫人点点头:“你们本来见过的。他是我们村的,是某某的丈夫。”“哦。那怎么出家了?离婚了?”“没有离婚。他这个和尚是一会一会的。”“‘一会一会’,怎么说?”“那是个奇葩。好吃懒做。农忙的日子,他说要虔诚向佛,躲到庙里念经,农闲的时候,他就回去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个和尚,是个有宗教的人,却是个没有信仰的。
刚到南方的时候,我和老婆蜗居在她单位的一个职工楼里。每当东方欲晓、晨曦初露的时候,就能听到一阵阵木鱼声。寒来暑往、日日不辍。最初以为是临近居民楼里住着信佛的老人,后来觉得木鱼声就来自我们楼下。这个职工楼住的都是刚刚进入单位的年轻人,怎么会有人天天敲木鱼?按捺不住好奇,我终于在一个早上循着木鱼声找到了源头。站在楼道,听着清脆明快的“哒哒”声,我不禁愣了。这里住着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小伙子,虽然不是玉树临风,却也斯文帅气,气质有点像李叔同。听说他是个独子,而且家道富足。在常人看来,一个生活在富贵乡又风华正茂前程似锦的人,应该是前世敲木鱼修来的福分,而今生是不需要敲木鱼的。对于宗教,大多数人都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是把上帝菩萨真主当做“110”接线员对待的。只有在有所求的时候,才会有所信。于是,同事们猜测小伙子可能情场失意了。果然,不久就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惨剧: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吊死在了小伙子的门口!事情的真相并不是丫头抛弃了小伙,而是小伙子要斩断情丝,执着信仰,出家当和尚去!女朋友偏偏也是个执着的,她用生命给了小伙子最后通牒。小伙子的父母天天以泪洗面,每天的木鱼声中夹杂着男人女人的哭声。最后,一切归于平静,小伙子消失了。三年后一个灿烂的春天,我们一家去义乌著名的双林寺游玩。当爬上后山掩映在雪松竹林中的云黄寺时,看到一个年轻的僧人手持黄卷,坐在清澈碧绿的放生池旁的石凳上出神。那僧人面容清癯神态安详,若有所思的看着池塘中游来游去的鱼,颇有几分弘一法师的庄严。老婆轻轻拉了我一把,附耳说:“是某某!”我很响的“啊”了一声。僧人抬起头,看了我们一眼,脸上露出微笑:“是你们。哟,孩子都会跑了。”他和老婆攀谈起来,对往事,他并不讳莫如深,还记得同事们的名字,问了好多同事的近况。最后他说:“难得再见,不嫌弃的话,今天我请你们吃斋饭---炒粉干。”我们下山的时候,他一直站在山顶挥手。山风吹得僧袍飞动,消瘦的影子在夕阳下越来越小。这个影子对他的的信仰很纯粹,对他的宗教很虔诚,然而,我实在没有勇气说: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
东拉西扯一大堆,关于“宗教与信仰”这个命题只算勉强擦边。既然是命题作文,不能一味地闪烁其词。毕竟要直面的,好比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的。宗教与信仰,要说二者的关系,比说相关的故事要枯燥的多。原因就是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是长青的。
首先,得说概念。信仰,从我的理解,一个方面讲:信,就是认同与服从,是理性的判断,仰,则是崇拜或敬畏,是感性的喜欢或恐惧。另一个方面讲:信是思想理念的认知,仰则是行为实践的表达。宗教,则是一套套完整庞大的哲学的文化的体系。这个体系,在异教徒眼里,那是自说自话的梦呓,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对信仰者来说,那就是人生的全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宗教,通过悠远的历史的积累沉淀,从意识形态(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到道德准则(是非、爱憎、善恶),以及行为规范(修行、仪轨、禁忌)和文化包装(艺术、音乐、文学),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其次,宗教与信仰的关系。客观的说,关系其实很简单:宗教信仰是信仰的一种。然而,信仰是排他的。我认识的所有穆斯林都对佛教嗤之以鼻:除了真主,那里会有什么会显灵的泥菩萨?基督徒也同样会说:除了上帝,哪还有救世主?!只有佛教徒稍微委婉的看着基督徒和穆斯林轻轻一叹:阿弥陀佛,罪过罪过!在老孙看来,人们常常说,没有信仰,无异于行尸走肉,人们也常说,民以食为天。可见,吃饭和信仰几乎一样重要。那么,何妨把吃饭和信仰做个比喻。宗教与信仰的关系,就如同八大菜系与舌尖嗜好的关系。你可以喜欢火锅,别人喜欢满汉全席又何尝不可?另外,不仅仅某一个菜系不能独霸舌尖,八大菜系虽然是美食的精髓,但即使它们合而为一,却也不是美食的全部,老孙不就偏爱羊肉泡馍嘛?所以,不仅仅某一个宗教不能说是终极信仰,所有宗教之外,也还是有信仰。这里甚至不用拿共产主义信仰来扯大旗。然后再为共产主义是不是宗教聒噪一番。
如果这样就算是完成了宗教与信仰的命题,虽然差强人意,也算可以应付差事了。但显然,那位出题的,其实想看的,只是题外话。所以,就得有第三。
第三,扯些题外话。
虽说题外话,却是题内事。宗教是什么和什么是宗教,道理上讲,是同一个问题。从语言习惯上看,却可以是两个有差别的问题。好比问什么是西瓜和西瓜是什么。问什么是西瓜的时候,往往是在桃子苹果南瓜冬瓜中间把西瓜挑出来;问西瓜是什么的时候,则往往是切开瓜皮,看着瓜子瓜瓤,甚而还要咬上一口,才能有答案。同样,宗教也如此。当问宗教是什么的时候,众口一词,当谈起什么是宗教的时候,却众说纷纭。最主要的分歧,在于有没有“MADE IN CHTNA”的宗教。道教和儒教是不是宗教?章炳麟说的很干脆:经典诸子非宗教。他还引经据典的证明:老子和孔子都是无神论者。老子信仰的是“道”,所以老子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孔子推崇的是“礼”。他说“祭神如神在”的“如”字,言外之意就是没有神在。钱穆说的很严谨。他从思想史的角度,得出了中国无宗教的结论。老孙在此不拾人牙慧了,有兴趣可以看看他的《中国思想史》,不必看完,看了他的自序就明白他的意思了。所以,中国的道家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可以作为“信仰”意义的信仰,但不能算“宗教”意义上的宗教。
中国虽然没有诞生宗教,但宗教到了中国,“无一幸免”的被中国文化熏陶出了中国特色。好比一颗种子,生根发芽,到长成什么样,要受所在的环境的左右:土壤、阳光、雨露等等。好比白雪公主到了雾霾中的北京,恐怕也难免变得灰不溜秋。中国文化并不是从鲁迅始才知道拿来主义。相反,中国文化一直是拿来主义。只不过有时候拿错了东西。就像贾府测试贾宝玉时,宝二爷不抓书而抓了一把脂粉叉环。中国文化其实一直是强龙不压地头蛇的姿态,一贯奉行“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思维。中国文化的强大是无与伦比的,比中国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影响力要大得多。蒙古铁骑横扫欧亚,进入中原后,短短几十年就不适应了,只好回去继续放羊。满清比较任性,横亘中国200余年,但结局更凄凉。现在的满族同胞,有的连母语发音都忘了。可谓不但亡国、几近灭种。有满清做前车之鉴,小日本算幸运的:强占东北十几年,肆虐中原七、八年,战败对他来说不是最糟的,如果小日本再赖着东北几十年,名古屋观赏樱花的人中,“八格牙路”的声音,难保不被“妈拉个巴子”的东北腔淹没。所以说,日本人争中国的钓鱼岛,实在是目光短浅。
宗教在中国的遭遇也差不多。佛教应该说在中国历史上最受尊崇。但不过是敬而远之。确实,中国有很多皇帝是信佛的。但是,却不邀请如来佛做玉帝。而是推举离休的皇帝继续带着一帮离休干部打理天堂。玉帝是中国人,现任皇帝自称是天子,就没有了血脉、肤色、种族的障碍。皇帝和如来,则是同志加兄弟。亲兄弟、明算账,佛祖也只能住在西天。只有当出现孙悟空这样的魔头的时候,才“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说皇帝与佛祖“兄弟阋于墙”,并不是空穴来风。玉帝皇帝想的是“请神容易送神难”,而佛祖大彻大悟的智慧,洞明一切,降妖除魔的功劳,岂能是几个蟠桃和王母娘娘能忽悠的?于是,佛祖说,要得真经,自己来拿!凡人是打狗看主人,佛祖是看着主人打狗。于是,就有了众所周知的唐僧取经,那八十一难的故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基督教来中国晚了点。中国的天庭早已建制完备。天堂的公务员都是终身制,而且个个长生不老。所以,初来乍到的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之流在中国安身立命只能靠科学,而不是神学。上帝的子民终于忍无可忍了,凭借坚船利炮把上帝和鸦片裹挟着一股脑上了岸,并让神学和“神膏”像感冒一样流行起来。既然打不过,那就留给中国文化来虚与委蛇。依旧拿来主义,经过几个世纪的磨合,基督教和中国人都销蚀了一些棱角,彼此相安了。中国人同意了上帝的保佑,接受了圣诞元旦和礼拜天。基督教也接受了教民老龄化的现实,默认了平安夜和苹果有着一毛钱的关系。(这点上帝也蛮拼的,因为那等于他同意silent Night和Apple的首个发音是一致的),对教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祈祷也顺其自然。
伊斯兰教在中国是独立性最强的。因为伊斯兰教强调自修藩篱,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认识根深蒂固。伊斯兰教总是徘徊在几个少数民族群体,巩固重于扩张,对和汉族传统文化的交融尤其谨慎。穆斯林的禁忌也是最多最严格的。成也萧何败萧何,伊斯兰教的这些特点使它保持独立纯粹的同时,也更难被外部的世界理解,因而知音零落、传播乏力。
最后,说说老孙的宗教与信仰。因为以前学了哲学专业,必然的要了解一些宗教,却因此没法信仰宗教。就好像参观了大排档的后厨或者邂逅了给包子铺供肉的屠户,往往就丧失了对大排档的乐趣和吃包子的勇气。但是,老孙扪心自问,自己还不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不是无神论者又不信神、不信佛、不信真主,那信什么?老孙就信有神论不对。我和信佛信神信真主的都曾经有过接触。交流畅通无阻、共识多多。偶尔邂逅,一席话后,往往彼此相见恨晚。原因很简单。我不向对方进行无神论的说教,也不给他向我灌输他的信仰的机会。我和他谈别的宗教。请兰州拉面的老板谈谈西藏喇嘛;和普陀山的和尚讨论上帝。碰到撒福音书的基督徒,就咨询一下对古兰经的理解。不管对方是基督徒、穆斯林还是和尚,对于其他宗教的批评往往都是不遗余力。批评的内容也并不是泼妇骂街的无厘头,而是有的放矢、夹叙夹议、有理有据。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可见,对于其他宗教的批评一定是本教的智者重要的研究课题。说给我听的,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兼听则明,我不但毫无异议的,而且是心悦诚服。长此以往,和尚说服了我不能信天主;回民朋友说服我不能信喇嘛;而穆斯林并未劝我信他,他说真主说穆斯林和汉人是亲戚。亲戚嘛,当然还是有点距离互相走动起来才更显亲热。信上帝的本家大妈不管我信什么,因为我赞成她每天早上祷告常夸我是好孩子。大妈悄悄告诉我,自从开始祷告,三哥和老十开车送货再也没有出过危险。这种近乎阎锡山的“在三个鸡蛋上跳舞”的游戏也是有风险的,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每当捭阖于不同的信仰之间,老想起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里,火枪手波尔朵斯的仆人穆斯格东的时而信天主,时而又是胡格诺教徒的父亲的糟糕下场。所以,我一直想要个明确的信仰。值得欣慰的是:终于有了!老爸前年告诉我一件事,说有一个教民三天两头动员他信教以逃过世界末日。他说拒绝了,理由是他自己就是神!他对瞠目结舌的来人说:“人死了,就成了神。我死之后,子子孙孙总要烧香拜祭,我不是神吗?”在2014的清明节那天,我的老爸成了神。从此,我便有了对神的信仰。他是我心中唯一的神。
最后一句: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但是,鸦片有时候是一种治病的药。信仰是人的精神脊梁,但人脊梁都是弯曲的。
文章评论
渐行渐远
故事讲一半,分明吊胃口……
菁兮若芷
坑太大了[em]e147[/em]
月下浮白
先拿小马扎占个地儿,坐等下回分解……
Angel
小老孙够可爱!
简单的快乐
等着红娃继续挖坑[em]e113[/em]
农夫
[em]e100[/em]
人到中年
头开了,结尾还会远吗![em]e100[/em]
花暖
正看得兴起呢。。。
倚窗听雨
集体等
慧质兰心
下次看到“完”字再来[em]e113[/em]
森砂
民愤犹存,待续。
没有根的游历
太期待了
宝贝
姥姥,继续。[em]e113[/em]
春树暮云
开个头就忽悠人。
春树暮云
是不是因了外国的圣诞,中国人过得比人家嫡系还来劲而有感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