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敢问路在何方?
名人评论
中国诗歌从唐诗宋词走到了今天,不是遇到了瓶颈,而是走向了迷茫!
一个民族,首先要尊重规律与规矩。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最为重要的就是尊重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化,这
是一个素养问题。但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尽管提出了中国文化不应复古和束缚极力要求创新,却忽略了在继
承的基础上完成超越。所以,必然会造成民族的文化精髓在一定程度上的流失和逐渐灭迹。到了今天,终于有人
感觉到了民族文化的危机;终于有人开始倡导国学运动;终于有人悔恨悖理民族文化的方向太远了。
中国诗歌,因为一直有着自己博大的精髓和理念,所以,它一直成为世界文化不可藐视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财
富。诗歌抒情言志无可厚非,起源于劳动号子也无需质疑。但无论什么样的作品都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本身的特
定浓聚,提炼成为一种高于生活本身的艺术结晶,这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不可回避的理论依据,诗歌也必须遵从
这个理论的约束;无论什么样的作品在其特点上都必须有着相关的要素作为其特征,严格完成各种体裁之间的相
互统一又要彰显独自魅力的个性。所以,诗歌与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是一种相对的统一,绝对不是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的混淆概念。而今天,中国诗歌就是因为偏离了诗歌固有的理论依据,被一些诗人别出心裁地搞着花样进行
所谓的创新,几乎丧失了民族诗歌的特征;被一些所谓的诗人倡导成不要民族,只看世界的灭族行径,演绎着一
场文化改革的闹剧。其结果,必然导致中华民族诗歌的黯然失色以至枯萎,甚至落败成一种民族的悲哀。
诗歌有着自己的姓名,它是以语言凝练为特性、以抒情言志为目的、以句式排列为特征的文学体裁之一。它
的特征即为语言凝练性、情节音乐性和寓意思想性;它的艺术创作手段可以为夸张、拟人、托物言志等等。如果
说,小说运用绘声绘色的描述延续扩展一个鲜活的故事,诗歌就是运用自己的特点把一个庞大的故事浓缩为一句
成语。凡是有点文化知识的人都将知道《杞人忧天》、《叶龙好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成语,
但我们通过这些成语就会联想、叙说出一个用诸多文字来完成的鲜活情节、寓意深刻的故事,这就是诗歌与其他
文学体裁之间的区别。每种文学体裁都有着各自的艺术特征,可以借鉴但绝不可以混淆。但是,我们中国的诗人
们却在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一点。所以,我们哀叹中国民族诗歌的落败绝对不是什么《杞人忧天》,而是有些所谓
的诗人们确实在《叶公好龙》,更有些自喻为诗人的人在《邯郸学步》。文学创作学无止境没有瓶颈一说,所谓
的迷茫显而易见是《邯郸学步》的结果,最后必定会落个《东施效颦》羞辱了自我。
中国诗歌为什么难以超于唐诗宋词而古盛今衰呢?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是整个社会对于文化的支持和氛围不够,社会的主导偏向于单纯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
文化教育的并行。其二,贫富的差异和人心的浮躁必定会造成精神上的失衡,都在追求名利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所以,文学变成了不言则明的交易或一纸奠文,早已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其三,在诗人中间滥竽充数者多,他们
不会去真正专研诗歌的理论知识、不会去真正博览群书以基底蕴、不会去行万里路不耻下问取长补短、更不会去
阅人无数三人之行必有吾师。他们有的只是善于藏拙,把不懂的看做没用、把不会的说成束缚。扯掉裹脚布子大
步向前挺进固然没错,但旁门左道玩着脱离诗歌理论与特性把戏,把诗歌弄成四不像以示新的派别就有辱中国诗
歌形象了。
再者,所谓的继承绝对不是一味地效仿。目前,有许多热爱古典诗词创作的人,他们确实是一群真正苦心研
究古典诗词平仄韵律的人。但是,其中某些人的心思全部放在了平仄的模具上,认为只有完全套用了公式才是一
种完美而忽略了真正潜心文字上的深入浅出,甚至为了和韵而不惜词语的生动形象与鲜活贴切,强硬塞入一些词
汇或者生搬硬套。不仅失去了作品应有的意境,而且让读者难以猜测不知所云。在他们的眼里:“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就是白话,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是不敢相轻的浮夸,只有他们那些云山雾罩
才是显示学问的高深莫测。大多的作品不是来自于身临其境的心灵碰撞,而是来自于身居陋室的苦思冥想,这样
的挖空心思如何能产生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呢?
其次,无论古诗词的创作,尤其是进行现代自由体诗歌创作的诗人,他们在意象之间的词语搭配混乱至极,
完全忽略了一首诗歌作品必须保证其画面的整洁性与词语的和谐性。他们不是惟妙惟肖地把一个独眼的瘸子设计
成一个一脚踏石拉弓射箭的勇士,而是把一个周身缁衣的侠士抹了一嘴的口红。尽管所有艺术都是相互贯通的,
它们之间有着关联和借用。但是,在每一个意象的联系中存在着许多《张冠李戴》和《画蛇添足》现象,有意无
意地破坏掉了诗歌作品的意境。在中国现行的《文学概论》中曾做过这样的讲述:一个环境,必须注意一个环境
的特征取向。墙上的一杆猎枪证明着主人的身份,那么这杆枪还必须带有情节性地交付到主人公手里形成情节的
延续。一直挂着那里,它就是一个没有生命的道具。也就是说,一个环境、一个道具和一个人物形象必须是息息
相关的,形成一种和谐性的鲜活。但是,许多诗人看中的是诗歌的跳跃性,而他们所谓的跳跃不是思维的跳跃,
却是意象和意象之间、词语与词语之间搭配的混乱,把毫不搭界的两种概念性词语和画面横空出世似的强行安排
在一起,尤其是在一些艺术术语字词的运用上更令人哑然失笑,还自以为是知识渊博的显赫。所以,一首诗歌作
品在触景生情的构思当中,必须保证环境、人物、情节与思想行为词性的合理运用,才能保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
活的艺术创作不脱离本真。
我们当然不反对洋为中用,更不应该反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更要把自己的精髓传播
出去作为艺术的交流和交换。所有的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审视事物的角度和思想情感的把握可以争鸣,但有关
诗歌的规范不可以争鸣。因为它是中华民族诗歌几千年来,经过不断创作、不断总结的民族特色与特征。在我们
还没有真正创新和规范出成熟的新理论之前,必须要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探索创新,而不是放弃了现有诗歌理
论的规范进行《指鹿为马》的主观臆造。我们之所以难以超越古人,并非是古人的思维超前和现实生活的优越,
而是我们随着科技的发达变得懒惰、变得走马观花、变得冷漠、变得更加自我,尤其是《滥竽充数》者甚多。作
为中国诗人,你的经脉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你的每一个细胞都喘息着民族大地的气息。所以,你有责任和
义务珍惜和保留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并延续、承递。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是一种超越;也只有在发扬
和光大的发展中才会让我们在世界诗坛保持骄傲的席位。否则,我们在这条路上遇到的不是瓶颈,更不是所谓的
迷茫,而是一次民族的落败或者死亡,最终成为中华民族诗歌文化的罪人!
文章评论
沙漠驼铃
[em]e179[/em] 写的真好!
莫非杰
收益匪浅,请问我可以转发到自己的群吗
白水
拜读大作!支持。
真诚朋友
《中国诗歌,敢问路在何方?》作者能冷静的观察思考当前中华古文化国翠文化的传承与走向。并列举事实,精辟的批判了,当今那些自以为莫测高深的现代诗人不知所云的诗词混乱倾向。以其独特的视角,流畅的文笔,鲜明的思想意识,写出了一代热爱中华古文化诗人的心声。老君赞您。[em]e183[/em]
紫藤格洛
[em]e179[/em][em]e179[/em]
雨中闪
中国诗歌乱象!!
鲁人周逰(谢绝闲聊)
[em]e163[/em] [em]e183[/em]
&★…阿文…★ &
大力支持[em]e328077[/em][em]e328077[/em][em]e179[/em][em]e179[/em][em]e179[/em]
我、真
古人自有古人言,总结古人之文学,创新了古人文笔,跑偏了古人之心意,古人伤心今人为何。?
返景入深林
水波荡漾一圈又一圈 找不到突围的方向 只好熨平湖面 那一刻 才有了一道风景—— 月儿弯成了美妙的帆
飞雪
这样的文章极其实用,切中要害!赞!
黑色的地
静湖抛石千层浪, 辐射周边何方向。
梵净蘑菇
说的非常有道理,学习了。
愚烛
三灾炼菩提,九难锻镜台。 心中悟真我,何惧惹尘埃。这是我的佛揭。我半年前不会写诗。我就是没事上网逛逛,去参禅。 倒霉透顶,被参我破了 。一定意义上说,我现在就是中国史书上说的圣人。孔老墨庄释迦境界。早知道我才不去参个屁禅。古人一直在进行编码工作,防止低境界的人看破玄机。所以我们看古书很晕头转向。 我能看懂一二,我知识不够,但是我境界到了。现在诗歌界在乱来,让没破圣人镜的人当整个民族的灵魂导师。 唉呀妈呀,我们民族真他奶奶的危险啊。我发给你看。你不要发出来。谢谢。
愚烛
杜甫在往外放,我在往回收。唐人写诗的方式是一种编码术,现在已经失传了。所谓对仗格律。那其实是细枝末节。 唐人在用诗歌编码信息传播给后代。我能看懂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