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笔记1

个人日记

松原梦空间心理咨询室

 
 1.     客体关系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对客体关系的寻找”,即人际关系的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说的“对快乐的寻求”。

2.     俄狄浦斯冲突表示以下的三种类型:生和死、男和女、对成功的渴望和害怕成功之后的惩罚。

3.     我们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把力比多和攻击性象征化和向外的过程。

4.     科胡特说父母是什么人比他们做什么要重要。父母亲人格基本健康,如发生单个创伤性事件,不至于对孩子的核心人格产生太大的影响。

5.     抑郁症和攻击性的逆转有关系

6.     对于抑郁症,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就是让抑郁症患者的攻击性向外。

7.     实证研究显示:早年被父母强烈忽略的人在成年之后,会有莫名其妙的全身疼痛或者某一个部位疼痛。好像有人在打我,虚拟了一个糟糕的关系,再糟糕的关系也比没有关系好。

8.     客体关系的核心 人活着是为了寻找另外一个人,在寻找关系。健康的关系

9.    曾氏名言之一:攻击是用来掩盖亲密的,我害怕和你太近,如此的近可能会让我们彼此消失自我边界,所以需要攻击。

10. 抑郁症特点:向外的攻击力转向自身;过于强大的超我,恶性自恋。

11. 自杀是最高级的恶性自恋

12. 自杀的人过于重视自己

13. 自恋是刀叉剑戟都不舍得给别人

14. 永远在力比多攻击性 关系和自恋四个层面上谈问题

15. 抑郁症的人自我边界不清晰,我没有什么方式来防御自己

16. 曾氏爱情定律:想念某人仅仅是感到快乐,只不过是喜欢而已。想念一个人感到抑郁的话,你肯定爱上了他。

17. 抑郁症是处在爱自己的状态中

18. 我们跟自己的关系取决于爸爸妈妈怎么对待我们

19. 如果我们的攻击性和力比多没有办法正常向妈妈投注,他就有可能投注到妈妈的替代品,比如长头发、高跟鞋、女性内衣等等,这就是恋物癖的形成。如果一个人倒霉的话,本来投向妈妈的力比多和攻击性,投射到物体,那就只能够转折回来投向自己,这就变成了自恋。

20. 比昂认为不存在单个人的心理学,人必须在关系中间才能够呈现自己。

21. 主体间心理学,无人心理学,比昂的观点也是这个意思。

22. 我(曾奇峰)动脑筋最多的地方就是如何从外面改变别人内在。

23. 精神分析就是通过移情的分析,实际上就是要消除过去对他的限定,要来访者背叛自己的过去,使其更充分地活在当下。

24.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活着是为了寻找跟他人的链接。

25. 心理治疗应遵守的原则:此时此地。

26. 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埃里克坎德尔说:精神分析仍然是到目前为止关于人类心智的最好的模型。

27. 曾氏语录:安慰一个哭泣的人,不是说“不要哭”,而是说“你一定很痛苦,想哭就哭吧”或“我陪你一起哭”,这就是共情。

28. 曾氏语录:所谓的童年经历,就是你曾住过的旅馆和吃过的菜,那些旅馆的服务质量和菜的口味决定了你现在愿意去哪些地方和不愿意去哪些地方。

29.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一个人的疾病来自他的力比多和攻击性投注和投注的方向出现了问题。

30. 一个人的力比多和攻击性投注本来的对象是母亲,这是先天的,如果母亲的回应不恰当,就会让他的投注出现问题:1.投注到替代母亲的人或物体上变成恋(物)癖;2. 投注到自己,产生病理性自恋。

31. 孩子的两难境地 两个成年人的冲突会内化成孩子内心的冲突。

32. 创伤性事件即诱因,成年期间首次发病都可以理解为童年创伤的延迟性反应。

33. 内在的客体有两种:内在的帮助者和内在的迫害者。

34. 重新走一次童年经历,把内部的迫害者变为帮助者

35. 我们解释的是解释一个人他如何丢不掉他内在的迫害者。

36. 并不需要重构他和爸爸妈妈的现实关系,而是重构他内在与父母的关系。

37. 一些治疗师常常做这样的事情,让爸爸妈妈和来访者同时出现在咨询室内,强迫他们说“我爱你”甚至让他们相互之间拥抱,这实际上是非常糟糕的一个做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