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抄写成为习惯(杂文)
个人日记
抄写,是我的最爱。
记得,我总是爱跟在堂姐身后玩。印象最深的,是堂姐喜欢在贴满报纸的墙上念字,而且是边念边伸出一根细长的手指,对着高高矮矮的墙指点着,从这边念到那边。
我一个人的时候,就模仿堂姐对着那些报纸墙指指点点,心想,我要是认识字该有多好啊!
终于,我上学了!也认识很多字了!我也能对着糊报纸的墙念很多内容了。 那时候经常玩一个叫做“找字”的游戏,就是挑标题上的大字,大家相互找,看来自哪个方向的哪一张报纸。出题人也讲究方法,有心不在焉法,声东击西法,还有记忆捕捉法,无论是谁找到那个字,自己都先笑得够呛。因为那个声东击西法,越来越不灵了。看东墙说西墙的招法,一旦识破,就无法再装了!
比如姑妈家的大哥,来串门和我玩这个游戏,他看着靠柜子的那边墙说:“气象站里气象新”,找吧! 我当时就笑扑腾了,这都是闭着眼睛都知道的,分明是在靠近进门的这面墙上,他倒是装作一点都不往这边看,也不想想这都贴大半年了,哼 ! 还能考住我吗?
那时候连这样的游戏也不可多得,没那么多闲人陪你,也没有什么课外读物,只有过年换新报纸糊墙了,又能从中得到一些乐趣。这乐趣中,其中有一件事是我最高兴的,那就是我发现了这上面有比书本上更动听的语言,由此,我也越来越喜欢留意有报纸的地方了。
最美的一封信,卓文君致司马相如,以数字的形式,从一写到万,从墙缝中抄得。
最美的那首词,苏轼关于月亮的【水调歌头】,还带着一个生字。来自顶棚。
最长的外国人的名字:奥斯托洛夫斯基.保尔.柯察金 .来自校长桌上的报纸。
最震惊的全国的消息:粉碎四人帮的各种头条,来自村里两天一送的报纸。
这些都被我抄写到一个塑料皮的日记本上,有时在课堂上还忍不住地偷偷翻看,这实在是好过课本里的课文。课文里除了少得可怜的三两首唐诗,和几篇文言文,其他的内容太平淡,还不如教室贴的条幅生动,有莎士比亚的,富兰克林的,都是名人名言。从这些格言名句,民间谚语,歇后语,到后来连歌曲和京剧片段也都属于我抄写的范围。
说起这些,我不得不承认我偷着打开过叔叔的书箱子,看到这句“娴静如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的红句。翻开【水浒传】,又知道武松打死的叫做”吊睛白额大虫“,唉!真想抄点好东西呀!可我只能原地放回,因为文革风还没散去,叔叔的书都是藏起来的。有一本【周公解梦】,都是用几层纸包严实的。
那时候抄的东西最长的,就是【回杯记】戏词和【梁赛金擀面】戏词 。稍短点的就是贺敬之的【回延安】,和纪宇的【风流歌】,还有一些我在杂志上看到的短文。然后就是邓丽君的歌曲,和一些流行的港台歌曲。直到结束我读书的八年时间。
后来的日子,我经历了许多的漂泊,时常在闲暇时抄写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包括我在有了VCD的时候,把碟片里有关健康的东西都一一记录下来。有【掌纹诊病】,有【足底穴位按摩】,【观手知健康】还有治疗我的类风湿方面的一些注意事项, 等等。
总结抄写的好处,就是写得快,记得多。大场合还能派上用场,凡是亲戚家族的红白喜事,一般都让我来写礼单,这需要速度,也不能提笔忘字,围拢的人一拨一拨的,收钱的收一张,就得立刻写出名字,虽然字写得草一些,也都能对上号。但是,去年写的就有卡壳的时候,所以宣布不再执笔了。
中央台有个汉字听写的节目,我边看边在内心对照,发现有很多字背着写不下来了,这是有了电脑以后,动笔越来越少了啊!真的该为后来的孩子们担心了,建议学校要把听写和练习加大力度,严格要求,多多抄写,才能听写。千万别把祖先留下的方块字给丢光了。
一竹随笔
文章评论
夏秋
很有层次的文章。耐读。欣赏。春天里快乐。
不悔ρs~☆═
聪明的你,总是那么谦虚…[em]e163[/em][em]e177[/em][em]e176[/em][em]e178[/em]
搁浅的海豚
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继续![em]e179[/em]
旭日东升
[em]e100[/em] [em]e179[/em] 拜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