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 笔 即 兴

个人日记

                              文/森林木
    进入12月,气温骤降,滴水成冰,最低气温零下21度。
    游泳馆出来,尽管穿羽绒服,戴口罩,也凉嗖嗖的。停车才一小时,汽车的水温表已从90度降回到基础值。这样极冷的天气,东北人每年要经受100天左右的漫长煎熬。
    边暖车,边与夫人感叹今冬的寒冷天气。夫人说关于寒冷这里有个小故事:夏天她在菜市场选购青玉米棒子,为家人烀着吃。因为要查验玉米棒子的籽粒大小和鲜嫰程度,需要扒开玉米皮,有的购买者抱怨青玉米棒皮厚不好剥离。卖玉米的农民接茬解释原因:
   “玉米棒皮厚意味着今年冬天要寒冷”。
    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缺乏农业知识的城里人没人能够相信这可笑的解释。夫人说,听农民讲这话当时也觉的新鲜,入耳但没入心。如今看来,这话很应验农民的说法。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科学?一穗小小玉米棒子的皮薄皮厚,居然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诺大的寒冬天气扯上联系,这个无厘头的命题,让人费解?
    大千世界,确有无数未解之谜。谁能说得清楚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有谁能回答,为什么都是家禽,鸡鸭吃荤,鹅吃素?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即使经验丰富的气象科学家都很难预测神秘的天气。按农民的说法,一穗青青的玉米棒子居然能够先知先觉,预测寒暑,岂不怪事?
    我喜欢大自然,这个故事引发我展开思考的翅膀,一整天,思绪不停的飞翔,玉米棒预测寒冬的趣事一直在脑海里打转。
    思考的结果,认为农民的推断一定有科学道理,农民因苞米棒皮厚皮薄来判断冬季气温走低的逻辑应该成立,极有可能是东北农民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自然现象。
    玉米的原产地在南美的墨西哥,早期肯定是野生的,经栽培驯化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食物。500年前欧洲开始种植,稍后通过中亚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玉米这种粮食作物适应性强,热带,温带,寒带不同纬度都能栽培,进化成具有超自然能力的植物,以基因形式保留下预知天气的神奇能力。
    人类对大自然的了解还比较局限,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也无法控制宇宙的春夏秋冬,也无法驾驭冰霜雪雨和电闪雷鸣……。
    

                2014.12.3写于长春

   

文章评论

珊瑚岛

头回听说玉米棒子也知道寒冷而加厚衣服。看来万物在繁衍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完善进化以适应生存的需要。在朋友这里学到了不少知识。

戎戎

先有的蛋,后有的鸡。

戎戎

早种的玉米皮薄,晚种的玉米皮厚。

夫一

兄弟敏而好思令人敬偑。宇宙自然,特定环境孕产特定物种,因果不虚。

老嫚

林木朋友的随笔即兴其实是在思考大自然的一些还没有解开的谜现象。我做过多年的气象工作,对大自然的一些物理现象有些了解。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对应总结出一些经验。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年代,基层气象站的天气预报是通过一些动植物的反映来预测天气,比如“蠓虫打脸,下雨不远;蜻蜓头上飞,大雨要来临”.........这些颜语都是老百姓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玉米皮厚为什么会冬天寒冷,其实就是东北农民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自然现象。有一定的可信度。林木朋友善于思考,凡事打问号的好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神木

农民说的一定有他的道理,又学到点知识,待明年夏天再买玉米时好对冬天冷暖有个提前心理准备。

红姐

老农对节气还是有经验的。天气寒冷,注意防寒,保重!!!

敏而好学(小溪)

善于思考,也许这位农民朋友说的有道理。很多节气的谚语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例如;,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日落西北满天红,不是雨来就是风。

晚秋幽兰

大哥很善于思考,一句随意的话,引起大哥许多思考,农民在长年是耕作中积累了丰富发经验。问候大哥,祝冬安愉快!

夕阳

这也是农民朋友在常年中积累出来的经验,这就叫做智慧,勤劳朴实的农民朋友虽然没有太高的文化,但是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 短短的一句话能使得首长这么联想翩翩,说明您是一位善于思考之人,敬佩您!

江河

思考的结果,认为农民的推断一定有科学道理,农民因苞米棒皮厚皮薄来判断冬季气温走低的逻辑应该成立,极有可能是东北农民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