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平 年 代 (12)

个人日记

                             文/森林木
    按理说,应该一鼓作气写完系列文章,但要写的这段文字,纵有千言,却感到无从落笔,这段记忆似乎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心态。
    演习第二阶段的某一天,有三颗轰炸机投掷的航空炸弹没有爆炸。
    其中一颗炸弹比较诡异,钻入地下,改变方向,又从3米远的地方钻出地面,留下一个脸盆粗很完整的地洞。这颗50公斤重的水泥炸弹,弹头和弹尾是钢铸件,中间是用水泥制成的弹体,平时可做教学训练弹,杀伤力肯定逊色钢铸炸弹。从价值角度说,战时投弹频繁,适当用水泥炸弹也能降低战争成本,爆裂时细碎水泥快也有较大的杀伤和威慑力。即便是这样一枚水泥炸弹,如爆炸点距离地堡或坦克10米远,也会致地堡守军和坦克内部战斗人员死亡。如一枚集束炸弹,其杀伤力可以覆盖一个足球场。
    另两枚未爆炸弹像双胞胎一样,相距5米远的地方深深的钻入地下。排弹小分队首次接触实弹,尽管参战人员会临危不惧,但现场气氛还是凝重,说实话,毕竟面对的任务是排除哑弹,说不紧张那是假话。
    现场指挥和排弹专家踏查后,按预案制定排除方法,接着全体列队。领导布置排弹任务,3人被选中担纲排弹,第一个就点到我的名字,可能与几次考试成绩有关,或许考虑我是班长还是共产党员,指定我牵头,其他人员撤离现场或执行其他任务。
    我那时入伍还不满两年,另两位战友我现在记不得他们是哪年兵了,因为是军区所属部队抽调兵员组建的临时分队,留在印象中他们也是新兵。
    排弹专家和指挥员趴在80米远的自然沟壑边,组成临时指挥所,用望远镜观察我们排弹,用扩音喇叭指挥我们操作。
    首先排除钻出地面的那颗哑弹,任务简单,就是拆卸引信。按流程规范操作,我趴在炸弹尾部,仔细观察。动手拆卸前,争得指挥员的同意,我让两位战友离开。其实,人多也伸不上手,围在身边,不仅增加战友风险,操作时还容易分散注意力。
    这枚炸弹的引信保险已开,可能是撞针没有引爆雷管,引起哑弹。或是雷管问题,或者是传爆管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快退役炸弹,超时限保管,都有可能引起哑弹。
    这里不妨赘述一下引信和爆炸的一般性原理,这种航弹的引信装在弹尾翼中间,像家用液化气钢瓶的开关位置,类似风车涡轮,
弹体脱离飞机弹仓,弹尾翼能确保弹头朝下,炸弹下落,风车涡轮在气流的作用下旋转,达到一定转数,就打开引信保险,撞针引信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撞针引信在弹体撞击地面目标时被震动触发,撞针引爆雷管爆炸,又连锁激发传爆管爆炸,进而使炸弹装药爆炸。这过程有一定的延时作用,能加大爆炸产生的破坏威力。
       顺便说一下,多数航空炸弹,装药量占弹体重量的一半左右,因此爆炸威力才会巨大,最重的单枚航空炸弹有10吨重,爆炸威力可想而知。这次演习动用的航弹,多数是50—500公斤左右的。
        专家通过扩音器,叮嘱我小心,尽管不用屏住呼吸,但操作过程还是不敢大喘气,生怕心跳引起手颤。
       仅几分钟的时间就操作完了,拧下固定引信的螺母,手捧着脱离弹体的引信,深深地用鼻子吸了一口气,又张大嘴呼了出去……。
       引信拆卸顺利,指挥员和专家都比较满意。

    这段演习区域海岸线丘陵叠起,到处突兀着黑黢黢的岩石,植被稀疏,几株顽强的仙人掌匍匐在地,绽放着几朵淡粉色的花瓣,衬着乳黄色花蕊,可谓战地黄花,显得分外妖娆。裸露的地表,沙砾遍地,坑洼处干枯着像木耳一样的地衣。碧海蓝天,远处的东山岛被海雾笼罩,隐隐可见。
    演习的硝烟随着参演部队和战车撤离,大自然又重归宁静,绵延的海岸线呈现着原生态的美丽,要不是紧张的演习期,在这里游览,那一定十分惬意。
    此时此刻,没心思欣赏美景,心里想的是如何完成任务。
    顶着七月的骄阳,我们三个战友穿着短裤,赤背,在砂砾构造的山坡上,用传统的军用锹镐顺着弹洞扩展挖掘。尽管我们拼尽全力,一个多小时,进展仍然很慢,山坡砂砾土质十分坚硬。指挥员用话筒喊我去指挥位置,命令我们采取震荡爆破的办法加快掘进速度,交给给我捆扎好的雷管炸药。这方法的确好,但操作起来令人胆怯,怕迟钝的哑炮震荡后变得敏感。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难挖掘,两枚未爆弹在地下2米多深处现形。
    这两枚炸弹的引信拆除工作也是由我完成的,顺利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是战士最开心的时刻。此时,满身汗水沾满粉尘,全身脏兮兮的。挖弹过程,当时战友间互相说些什么,已成为记忆的空白,一点印象也没有。只是排弹过程时常在脑海里荣绕,记得十分清晰。
     第二天,直升机送来报纸和信件,也送来了演习前线指挥部给我的通令嘉奖,另两位战友获通报表扬。后期经过多次工作调动,几经碾转,当我能见到自己档案的时候,这纸嘉奖令不知何时已是无影无踪,不知差在哪个环节?或许临时小分队遣散前压根就没有邮寄给我所在部队。
    几个小时的爆嗮,我们三个战友的肩膀,后背,手臂全都破了皮,一层层剥落很长一段时间。时至今日,我皮肤对紫外线过敏症状越来越重,不知是否与其有关,即使开车穿短袖隔窗短暂的裸露,过后都会抓痒和针刺般的疼痛。
    工作几十年,立功嘉奖多次,都已是浮云流水。唯独这次没有档案记载的奖励不能释怀,这么说,好像颇有自赏孤芳,自我标榜之嫌。

                   2014.12.16写于长春
     
 
 
 


文章评论

老嫚

这篇专业性很強的文章,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下排除哑弹的全过程,读者的心也随作者手中的引信颤抖!对于军人来说,和平年代并不和平,你们对国防建设作出的贡献,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连同你没有看到的通令嘉奖,都装在人民的心里!向人民子弟兵致敬!人民子弟兵永远都是最可爱的人!一篇令人荡气回肠的美文,谢谢林木朋友正能量的传递,你让我又着实的感动了一次!

敏而好学(小溪)

看的惊心动魄,佩服你轻胆大心细圆满完成首长交给的任务,给予嘉奖是对你工作的肯定。[em]e179[/em]

土命人

俺也抢了个沙发,真皮的。虽然没有得到那纸嘉奖令,但功绩在,不容抹杀。军旅生涯,战绩多多,故事多多,都是人生的辉煌。我现在郑重奖给你一纸嘉奖令:森林木——特级排弹英雄![em]e142[/em] [em]e163[/em] [em]e129[/em] [em]e120[/em]

珊瑚岛

我也是屏住呼吸读完这篇文章,为森林木执行的任务如此危险而后怕,肃然起敬。[em]e163[/em]

格兰德马勒

.这是“和平年代”系列文章最浓墨重彩的一集,也是我最盼望看到的一集。和平年代是对于平民百姓来说的,对于军人,和平年代并不和平。朋友能经过这样的战斗洗礼,而又平安脱险,真是太棒了!嘉奖令永远在你与爱你的亲人密友心中,永远不会磨灭。你们无愧“最可爱的人”的称号!

开心

如临其境,惊心动魄!向您致敬![em]e163[/em][em]e179[/em][em]e179[/em]

晓兰

惊心动魄。这个任务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em]e120[/em] [em]e179[/em]

北方四叔

很好,再现了青春岁月里普通老百姓不知道的新奇。但总觉得缺少一点什么,也许是在复杂危险的拆弹过程中的心理描写,那恰恰是最需要展现的勇敢和无畏,那也是最吸引读者的东西吧!

红叶

[em]e100[/em] 佩服肃然起敬!我很欣赏你写的任何文章!!!

红姐

是啊,看的惊心动魄,最后终于松了一口气、、、 文章写的真好,哥们真佩服你的记忆、、、[em]e179[/em] [em]e183[/em]

神木

一边紧张看你如何拆哑弹一边在想肯定立功了,没想到给个嘉奖还给弄丢了!不过在我们心里你以是大英雄了,演习是假拆哑弹可是真的。难得你记得这么清楚呢!了不起。

清清小溪

看到朋友镇静巧妙的完成军事任务,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你细腻娴熟的文笔,熟练专业的技术术语令人钦佩!时隔四十年后,你依然能够把这些往事清晰灵动的跃然纸上,使读者对和平年代的军人们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觉和更多的了解[em]e179[/em]

戎戎

向心目中的英雄致以崇高的敬礼!!!

娴淑

您的行动令人敬佩,不仅是政治上可靠而且军事上过硬!和平年代不雅于战争年代,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一个合格的军官不仅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要有为国防事业勇于牺牲生命的准备,您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向您致敬!

123

真是惊心动魄的一次任务,佩服您的胆量和细心,还有过得硬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