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

文学与写作

                                  主讲者/江山文学夜校 系统古韵主编依山观水(2015.5.17.晚7.30分)

今晚的课题有系统古韵主编,依山观水为大家讲课

第一点,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根据苍梧听风授课资料整理)
      1.1所为韵语,就是押韵的语言。诗歌起源之早,是出于一般人想像之外的。有些人以为先有散文,后有韵文。这是最靠不住的说法。因为人类创造了文字之后,文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当然韵文和散文可以同时产生。韵文以韵语为基础,而韵语的产生远在文字的产生之前,这是毫无疑义的。相传尧帝的时候有一首《康衢歌》:
  立我蒸民,莫匪尔极;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列子·仲尼篇》)
  意思是:使我百姓有衣食,莫不是你英明政策,大家不投机、不取巧,顺乎自然法则。尧看到百姓怡然自足
又有一首《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于我哉?
而这两首主题截然不同的民谣《康衢歌》《击壤歌》,就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最早的诗篇。
我们当然不相信这两首诗是尧时的民歌。前者是凑合《诗经·周颂·思文》的两句和《大雅》、《皇矣》的两句而成的,且不要管它。后者的风格似乎也在战国以后;不过,它也不会太晚,因为它用的韵是古韵“之”部字,以“息”、“食”、“哉”为韵,这种古韵决不是汉以后的所能伪造的。依我们的猜想,它也许是战国极乱的时代,仰慕唐虞盛世的人所假托的。同样假托的诗还有一首《南风歌》,相传为帝舜所作:
南风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圣证论》引《尸子》,又《家语》)
  
  我们不必因为它的出典不古,就怀疑到它的本身不古;这种诗歌很可能是口口相传下来的。试看它以“时”、“财”为韵,这种古韵也决不是汉以后的人所能伪造的(伪造古韵最难,因为直至明末陈第以前,并没有人意识到古今单韵的不同)。总之,尧舜时代虽不一定能有这种风格的诗,却一定已经有了诗歌的存在,假使追究尧舜时代本身存在的话。
 1.2至于韵语,它在上古时代的发达,更是后代所不及的。这里所谓韵语,除了诗歌之外,还包括着格言、俗谚及一切有韵的文章。譬如后代的汤头歌诀和六言告示,它们是韵语,却不是诗歌。古人著理论的书,有全部用韵语的,例如《老子》。有部分用韵语的,如《荀子》、《庄子》、《列子》、《文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法言》等。文告和卜易铭刻等,也参杂着韵语,例如《尚书》、《易经》和周代的金石文字。许多“嘉言”,是藉着有韵而留传下来的,例如《孟子·滕文公上》所引放勋(尧)的话:
劳之,来之,
  匡之,直之,
  辅之,翼之,
  使自得之;
  又从而振德之 
  “来”、“直”、“翼”、“得”、“德”是押韵的。至于格言俗谚之类,就更以有韵为常了。例如:
畏首畏尾,
  身其馀几!
  (《左传》文公十七年)
  虽有智慧,
  不如乘势;
  虽有镃基,
  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
兵法如《三略》、《六韬》,医书如《灵枢》、《素问》,都有大部分的韵语。这些书虽不是先秦的书,至少是模仿先秦的风格而作的,于此可见韵语在上古是怎样的占优势了。
      1.3诗歌及其他韵文的用韵标准,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如下:
  唐以前为第一期。在此时期中,完全依照口语而押韵。
  唐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为第二期。在此时期中,除了词曲及俗文学之外,韵文的押韵,必须依照韵书,不能专以口语为标准。
  五四运动以后为第三期。在此时期中,除了旧体诗之外,又回到第一期的风气,完全以口语为标准。
      1.4现在先说第一期。所谓完全依照口语来押韵,自然是以当时的口语为标准。古今语音的不同,是清代以后的音韵学家所公认的。所以咱们读上古的诗歌的时候,必须先假定每字的古音是什么,然后念起来才觉得韵脚的谐和。例如《诗"秦风"蒹葭》: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咱们假定“采”字念ts‘,“已”字念dǐ,“涘”字念dз‘,“右”字念γǐw,“沚”字念tī,然后这首诗才念得和谐。当然,您也可以假定这五个字的古音是ts‘ai,diai,dз‘ai,γiai,tiai,或别的读音,总之,这些字在上古的主要元音一定相同(至少是相近),如果照今天的语音念起来,那简直是没有韵脚的诗了
     1.5汉代用韵较宽。这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是押韵只求近似,并不求其十分谐和;第二是偶然模仿古韵,以致古代可押的也押,当代口语可押的也押,韵自然宽了。到了六朝,用韵又渐渐趋向于严。这是时代的风气,和实际口语韵部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
现在说到第二期。六朝时代,李登《声类》,吕静《韵集》,夏侯该《韵略》一类的书,虽然想作为押韵的标准,但因为是私家的著作,没法子强人以必从。隋陆法言的《切韵》,假使没有唐代的科举来抬举它,也会遭遇《声类》等书同一的命运。后来《切韵》改称《唐韵》,可说是变成了官书,它已经成为押韵的标准,尤其是“近体诗”押韵的标准。《唐韵》共有二百零六个韵,但是,唐朝规定有些韵可以“同用”,凡同用的两个或三个韵,作诗的人就把它们当做一个韵看待,所以实际上只有一百一十二个韵。到了宋朝,《唐韵》改称《广韵》,其中“文”韵和“欣”韵,“吻”韵和“隐”韵,“问”韵和“焮”韵,“物”韵和“迄”韵,都同用了,实际上剩了一百零六个韵。到了元末,索性泯灭了二百零六韵的痕迹,把同用的韵都合并起来,又毫无理由地合并了“迥”韵和“拯”韵,“径”韵和“证”韵,于是只剩了一百零六个韵。这一百零六个韵就是普通所谓“诗韵”,一直沿用至今。
    1.6唐朝初年(所谓“初唐”),诗人用韵还是和六朝一样,并没有以韵书为标准。大约从开元、天宝以后,用韵才完全依照了韵书。何以见得呢?譬如《唐韵》里的“支”、“脂”、“之”三个韵虽然注明“同用”,但是初唐的实际语音显然是“脂”和“之”相混,而“支”韵还有相当的独立性,所以初唐的诗往往是“脂”、“之”同用,而“支”独用(盛唐的杜甫犹然)。又如“江”韵,在陈、隋时代的实际语音是和“阳”韵相混了,所以陈、隋的诗人有以“江”、“阳”同押的;到了盛唐以后,倒反严格起来,“江”、“阳”绝对不能相混,这显然是受了韵书的拘束。其他像“元”、“韵”和“先”、“仙”,“山”韵和“先”、“仙”,在六朝是相通的,开元、天宝以后的“近体诗”也不许相通了。这一切都表示唐以后的诗歌用韵不复是纯任天然,而是以韵书为准绳。虽然有人反抗过这种拘束,终于敌不过科举功令的势力。
 1.7词曲因为不受科举的拘束,所以用韵另以口语为标准。词是所谓“诗馀”,曲又有人称为“词馀”。本书所讲的诗律指的是广义的诗,所以对于词律和曲律也将同样地讨论到。
    1.8末了说到第三期。新诗要求解放,当然首先摆脱了韵书的拘束。但是,这上头却引起了方音的问题。从前依据韵书,获得了一个武断的标准,倒也罢了。现在用韵既然以口语为标准,而汉语方音又这样复杂,到底该以什么地方的语音为标准呢?在今天,我们肯定了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是在当时并没有这个规定。遇到作者不是北方人的时候,他的诗常常不知不觉地用了一些方音来押韵,我们用北京音读去就不免有些不大谐和的地方。例如“真”韵和“庚”韵,依照西南官话和吴方言,是可以“同用”的,若依北方话就不大谐和。“屋”韵和“铎”韵,“歌”韵和“模”韵,依照大部分的吴语是可以通用的,若依北方话也不谐和。
      1.9由此看来,除非写方言的白话诗,否则还应该以一种新的诗韵为标准。这种新诗韵和旧诗韵的性质并不相同:旧的诗韵是武断的(最初也许武断性很小,宋以后就大大地违反口语了),新的诗韵是以现代的北京实际语音为标准的。这样,才不至于弄成四不像的韵语。

二、近体诗的押韵

2.1首先要了解押韵的概念
  押韵也叫“压韵”又称为“叶韵”,是语音上的讲究,以“同”求得回环往复之旋律美,所为押韵,就是把同一韵部(由同一韵母组成的)文字放在诗词曲等韵文的固定的位置上,以构成和谐的音乐美,一般用在偶句的末尾处,句末一字压韵,所以押韵的字,又叫韵脚。
  五四运动后期,诗依《平水韵》(106部),词《依词林正韵》(19部),曲依《中原音韵》(19部)为标准,或基本仍由旧时的韵书为标准,但限制有所放宽,或放弃旧事韵书的规范,而以普通话音韵为押韵标准,就是以《诗韵新编》(18韵部)为代表的新韵书为依据。
2.2下面说说什么是近体诗
  近体诗是讲究固定的字数、句式、韵脚和按对粘规律安排平仄,对仗求工整的格律。近体是相对于古体而言的,与当今的白话诗而言,人们又把古体诗和近体诗均称为旧体诗。近体诗大致可分为律诗、排律和绝句。这三种诗又有五言、七言之分,个别也有用六言的。诗、一字叫一言。五言律诗叫五律,七言律诗叫七律,五言绝句叫五绝,七言绝句叫七绝,排律是长律,十句以上的律诗,有五排和七排。
2.3韵脚的安排(为了方便起见,以下诗例均系本人作品)
  律诗和绝句的韵脚的位置是固定的,律诗八句,偶句末尾的字必须押韵,最少有四个韵脚。
  五言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如:
山居
  住得云峰里,人高心也闲。
  开窗香入室,当户翠连山。
  朝共鸟鸣出,暮随蟾白还。
  倚松听细雨,贵贱不忧烦。
  闲、山、还、烦四字押韵,属于平水韵十五删部。
首句入韵为别格
  晶雕瀑布
  一练挂云空,飞珠梦自同。
  汇流穿黛绿,着意合繁红。
  醉听桥边语,频收涧底风。
  未嫌乾坤大,万象寸心中。
  空、同、红、风、中均是韵脚,属于平水韵一东韵部。
  
七律相反,首句入韵为正格,五个韵脚
  
  读友人赠诗回敬
  短信飞来倍觉亲,遥知汝是谪仙人。
  笔端蝴蝶绕花树,纸上悬崖垂宝珍。
  阅世未嫌霜竹瘦,抒怀总送笛声频。
  清如月色泻江水,又是人间一度春。
  亲、人、珍、频、春属于平水韵十一真部。
首句不入韵为别格,四个韵脚。
  登山
  放眼花开红烂漫,云浮脚下影相融。
  流泉处处雨初足,鸟语声声树不穷。
  人至高深心旷远,情连暖翠韵清丰。
  日边题得横天句,喜有朝霞绽鬓蓬。
  融、穷、丰、蓬为一东韵部
绝句四句,最少两个韵脚,如果首句以平声收尾,就是三个韵脚。
  五言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两个韵脚,以首句入韵为别格,三个韵脚。
  如:
  迎春(正格)
  一夜烟花里,东君破雪归。
  南坡先得讯,相竞绣罗帏。
读诗(别格)
  窗上月朦胧,余香阵阵融。
  了无松竹影,猛省在诗中。
七绝相反,首句入韵为正格,三韵脚,首句不入韵为别格,两韵脚。
  
  朝天椒(正格)
  寸心簇簇向云空,豪气盈怀胜火红。
  每遇相知情不禁,甘将身赴热流中。
依山观水
幽居(别格) 
遇有梅花喜迁住,寒香着意绕吾庐。 
雪泥溪路频来客,争看云山此卷书。 
排律句数不定,最少十句,多的上百句,有多少个偶数句,就压多少个韵,如果首句平收,就是首句押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五排首句多不入韵,七排首句多入韵。
长律·新春祝福
 
【依】韵挥毫写锦联,兴来舞袖在台前。 
【山】松叠影随云至,绿竹倾篱共柳翩。 
【观】月临窗调雪色,任风入院娶梅仙。 
【水】呈一片盈盈意,树绕三更淡淡烟。 
【祝】福声中辞旧岁,飘香酒里话丰年。 
【愿】弹故里迎春曲,更赋城乡美景篇。 
【朋】醉胡琴歌盛世,我迷池砚润诗田。 
【友】邻和睦三村好,来客疏狂五柳怜。 
【新】贴桃符彰喜气,香融肺腑荡心川。 
【春】光预约桃花里,冬絮辞行腊月边。 
【快】遣东风催咏志,诚邀红雨做长弦。 
【乐】中拾得枝头月,忙里偷尝书上筵。 
【万】缕情丝飞彩线,千条玉带绕名泉。 
【事】无大小真诚待,笔有亲疏优劣传。 
【如】海人生应激荡,似花岁月更娇妍。 
【意】能入梦方为爱,言到倾心才是缘。 
【再】赞江山频报喜,恰逢稔岁倍思贤。 
【创】争更显男儿色,拼搏才登事业巅。 
【辉】耀春秋花竟发,德施今古史来编。 
【煌】煌气象谁挥就,但谢党恩超万千。 
2.4一韵到底
      近体诗讲究押韵,律诗和绝句一样,都必须一韵到底,不能重韵,不可换韵,也不许混韵,这是十分严格的。
湖边剪影
  和光万顷淡烟中,幻出千奇五色融。
  身在蝶间花作卫,影于湖底水成虹。
  情澜已得高天日,逸兴仍持满笛风。
  对此只宜长试问,心潮是否向江东?
  
  其中的中、融、虹、风、东都属于平水韵一东韵部的
2.5邻韵通押
  先讲讲邻韵通押的概念
近体诗中,如果首句以平声收尾入韵,。也可以用相邻韵字押韵,叫做邻韵通押韵
  著名学者王力认为:所谓邻韵,即指韵音相近者。并非是排列相邻而为邻韵,例如三江和七阳就相距甚远。
 律诗允许邻韵通押,其表如下:
  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纸尾齐芰,去声寘未霁。
  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
  第七类,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祃。
  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类,平声蒸。
  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可分为八类
  /
  第一类,屋沃。
  第二类,觉药。
  第三类,质物及月半。
  第四类,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类,陌锡。
  第七类,缉。
第八类,合叶洽。
注意;在归并为若干大类以后,仍旧有七个韵是独用的,这七个韵是;
歌麻蒸尤侵职缉
其实综合起来看,邻韵通押表就是《词林正韵》表
见友弹琴
  白雪阳春指下看,影如云鹤逸如仙。
  古今山水听无尽,远近草花看有全。
  虽隐官场居巷里,却将经史展窗前。
  抚琴几许为修性,最是心圆共月圆。
  
  首句的看,在十四寒部,仙、全、前、圆在一先韵部。
首句通押的句式也叫孤雁出群格。
还有一种叫孤雁入群格的,就是格律诗的最后一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称为“孤雁入群格”
  在格律诗的创作中,“孤雁入群格”不常用;但是,诗人因为激情澎湃,为了表达一种特殊的情感需要,一时在本韵部里又找不到准确的字眼,不得已之下,借用邻韵部的字眼作为全诗结句的韵脚。所以说,“孤雁入群格”是一种不常用的“格”,但又是某些诗人在某些场合不得不用的一种“格”。
如:
  读友人赠诗回复
  飘香韵字为谁妍?诗里林溪入晓烟。
  吟与云山心共暖,归思远水眼望穿。
  君当再赠百三首,我定相酬九万篇。
  何管世情多变幻,阳春白雪梦斑斓。
  
其中妍、烟、穿、篇是一东韵,斓是十五删韵的。属于孤雁入群格。
2.6诗的和韵
       诗人之间以赠送、酬答、彼此唱和,已经成为一种流向。和他人诗,并用其原来的韵部,叫做和韵,这种唱和诗,有若干名目和方式,通常有依韵,用韵、次韵三种。
依韵,和他人诗的用韵,与原诗在一个韵部即可,不比用原韵脚的字,束缚较小。如:
  春蚕
  此生爱卧绿箩筐,风月无关别样忙。
  吐尽冰丝呈绚烂,绣来琼朵散芬芳。
  粉胸玉足腰肢软,绮梦贞怀清兴长。
  化蝶翩翩有谁识?几人吟咏入篇章?
  
  原玉:
  春蚕
  星星点点总依桑,嚼绿千层自织房。
  吐尽吴丝成一统,缫成罗绮遍三疆。
  素身尤顾柴门寂,化蝶长飞杏子黄。
  市上云霓人不识,唯眠商隐韵中央。
  
  两首唱和诗用的都是七阳韵。
用韵,用他人的原韵写诗,但不依照原韵的先后顺序,仅用其韵脚之字。如
春月
  银光一地连天白,照水霄涵万象书。
  依树鸟难衔去远,探花虫有唱酬余。
  淡然境界随香展,微妙情怀入画居。
  欲向诗章夸玉骨,兴来携影入吾庐。
  
  
  原玉春月
  东坡笔下冰轮语,且教今宵惠美庐。
  千里灵犀同子夜,一腔慰藉似鸿书。
  不愁圆缺终无尽,只觉温馨始有余。
  墨惜风催桃李蕊,留笺还咏桂侵居。
原诗的韵脚依次是庐、书、余、居,和诗的韵脚依次是书、余、居、庐。这就是用韵的例子。
次韵,也叫步韵,是要求严格,难度较大的一种和韵法,不仅要用原诗韵脚的字,还必须全按原诗韵脚的先后顺序而作,不能错乱。如:
步韵一夫老师《油菜花》
  春于何处动情肠?灼灼金衫沾浅霜。
  且折一枝娇带嫩,但看百顷笑还昂。
  风前结籽甘飘谢,雨后成泥尽散香。
  堪比此花心有悟,几多尘虑顿消忘。
  
  老师原玉
  报答农家火热肠,晨沾冷露夜披霜。
  堤坡润雨精神抖,阡陌迎风意气昂。
  不羡杏桃争艳丽,但看蜂蝶舞浓香。
  堪怜花落成枯萎,献籽捐躯犹未忘。
  
  唱和诗的韵脚一样,而且顺序也一样。
次韵不仅限于酬唱对方,有时用前人诗作的韵,有时用自己写的诗韵,用自己的诗韵做诗,又称为叠韵。
今有不少所谓名流,认为和韵是作茧自缚,其实这是诗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任何一种艺术讲究,都有一定的难度,没有难度就无艺术,诗律本身就是不小的束缚,能否做出好诗,主要还在于作者的学识和才艺,大可不必对和韵诗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古往今来,和韵名诗多的是,格律诗有句名言,一万年不倒,和韵,也不会被打到。
今天就讲到这,以后有机会,会相继和大家交流这些古韵常识。感谢各位到场。
  如果有问题,小窗口留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