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玉器(贰)
个人日记
元代 圆形玉佩
直径6.2、厚0.6厘米
陕西省户县张良寨贺胜墓出土,现藏于户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玉呈白色,玉色纯净,外缘由24段竹节绕成一圆环状,竹节之间以细线阴刻新生嫩芽,内雕环绕竹叶,叶丛中镂空透雕出五朵盛开之梅花及花叶,以网状细线雕出梅花花蕊,以砣具碾出浅涡状花瓣,两面造型与纹饰完全相同,通体抛光。元代 凤形玉佩
长6.5、高4.3、厚1.4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上塔坡村元墓出土,现藏长安博物馆
白玉,玉质纯净,为一较厚的扁平体,两面造型纹样相同,镂空透雕出回首展翅卷尾的玉凤形象,凤为浅窝状圆眼,尖嘴,头上琢出条状凸起之冠,尾后曲成两个相连的圆环形,尾部两侧切割成斜坡,中部成为纵长的脊棱,胸腹微凸,并阴刻箭头状细线,翅羽内侧阴刻方格纹,方格纹内又阴刻箭头状细线,外侧阴刻密集的斜线纹,尾羽外形呈花叶状,整体抛磨光亮。
元代 螭龙穿花纹玉带环
长径7.6、短径6.1、厚1.3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田家湾村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白玉,玉色纯净,椭圆形环上镂雕串枝花叶,花丛中穿行一螭龙,螭龙圆头,头顶有一束棒状发饰,圆耳耸立,粗眉上扬,圆目,直鼻,细颈,前肢匍匐,后肢一伸一蹬,身体侧转呈“U”字形,长尾回卷,螭龙背脊刻以双阴线,花叶呈高浮雕,丰满柔和,阴刻细密线表现叶脉,环托左边居中部分也明显留有供带钩穿入之孔,背面未抛光。
元代 天鹅纹玉带扣
长5.6、扣宽5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利牧民巷元代窖藏出土,现藏于成都博物馆
白玉质,质地温润细腻,蜡状光泽,该器由椭圆形环,方形代,圆柱形扣三件组合而成,环,扣上均附着有点状铜器沁斑,圆环两侧各浮雕出一只天鹅,天鹅头部微昂,细颈向上,作展翅欲飞状,方形带为素面,中有一凹槽。扣后部有八个小的穿孔,孔中残留有金属丝。元代 鹿形玉饰
高3.7、宽3.3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利牧民巷元代窖藏出土,现藏于成都博物馆
青玉,局部有铜器沁斑,玉鹿呈伏卧状,鹿首高昂,尖嘴微张,椭圆形大眼,头顶花蕾状饰,细颈,身躯肥硕,前腿弯曲后伸,后腿微缩,口衔枝叶,弯曲至躯体上部,短尾上扬,由耳,背部至底有一小穿,为系挂之用。
元代 缠枝花纹玉簪首
长9.2、宽4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利牧民巷元代窖藏出土,现藏于成都博物馆
青玉。有黄褐色沁斑,器呈片状,近三角形,头部尖圆,有一小圆穿。器两面透雕出盛开的莲花和莲蓬,莲花和莲蓬花蕾盛开,花茎则纤细流畅,交错缠绕。元代 莲鹭纹玉炉顶
高4.5、宽3.1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利牧民巷元代窖藏出土,现藏于成都博物馆
青玉,杂有铜器沁斑,炉顶作多层透雕,顶部有一外翻的荷叶,叶上以阴线勾勒出叶脉纹,其旁有下坠的莲叶,中部镂雕穿插交织的枝梗,四只鹭鸶鸟在水草与枝蔓间或低头寻食,或仰首望天,或回眸观望,形态各异,闲适优雅,底部为椭圆形,上有穿孔。
元代 天鹅纹玉带扣
均长7.4、宽4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利牧民巷元代窖藏出土,现藏于成都博物馆
1对。青玉。温润光泽,器上粘附有铜器沁斑,器四周雕刻出联珠纹,正中展现出一只振翅俯冲的天鹅,身体卧于水草之上,头颈穿于枝条之中,嘴入池底捉鱼的情景,天鹅翅膀向上翻卷,翅上刻划纵向的长条阴线,占据了整个画面。器上部还刻划出一尖嘴张开,圆眼内凹的小天鹅。器下有椭圆形环。
元代 莲鹭纹玉炉顶
高4.2、宽4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利牧民巷元代窖藏出土,现藏于成都博物馆
青玉。器顶为两片绽放的荷叶,荷叶中心略向内凹,边缘呈宽连弧形的齿状,叶上阴刻有细长的叶脉纹,荷叶两旁和下部水草缠绕交错,水草弯曲自如,其下有两对鹭鸶鸟在悠闲栖息,器底为圆角方形,有四个穿孔。
元代 莲鹭纹玉炉顶
高4.4、宽3.3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利牧民巷元代窖藏出土,现藏于成都博物馆
青玉。多层透雕,器顶刻划两朵荷叶,一朵枝叶绽放,叶上阴刻有细长的叶脉纹。另一朵卷曲内翻,荷叶两旁和下部水草弯曲自如,枝繁叶茂,两对鹭鸶鸟在荷叶下悠闲栖息。器底为椭圆形,有四个穿孔。
元代 双鹅形玉带銙
长9.8、宽3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利牧民巷元代窖藏出土,现藏于成都博物馆
白玉,质地温润,呈蜡状光泽,器上有少许点状铜沁,双鹅平行,作向前游弋状,鹅均为圆眼,细长曲颈,躯体肥硕,双翅上扬,体部线纹简洁明快,双鹅之间粘附有一圆形铜片饰。器两端有长方形孔,便于革带穿过。
元代 玉带钩
长12、宽2.4、高2.5厘米
甘肃省漳县徐家坪汪家坟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青白色,有黄褐色玉皮,钩体长略扁平,钩头为螭首,短脸,圆眼,勾云行眉,嘴微张,大耳,双脚同毛发向后翻卷,额上有阴刻“王”字,勾腹面上,俏色雕一小螭,额头亦有阴刻“王”字,身体弯曲怕形状,尾细长。钩腹下为圆纽,上系黄色丝质编带。
元代 玉饰
直径6.6-8.2、厚0.9厘米
云南省昆明市荷叶山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青绿色。椭圆形,镂雕加阴刻一只天鹅穿行躲藏于水草中,背面光素无纹,此玉器题材源自辽金“春水玉”。
元代 玉圭
高41.5、宽6.5、厚1厘米
江西省贵溪县大田村张天师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灰褐色,已钙化。长条形片状,剡上方下,素面无纹,正面为弧凸面,背面平整。
元代 玉炉顶
长5.3、宽4、高4.8厘米
江西省九江市锁江楼塔出土,现藏于九江市博物馆
玉质洁白莹润。炉顶底部作椭圆型,平底。四周雕刻两条螭龙和两朵灵芝,整体纹饰采用镂雕手法,线条流畅,雕工细腻。
元代 玉卧犬
长6.2厘米
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秦江村明万历年间朱守城夫妇合葬墓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青白玉质,局部带玉皮,圆雕,俯卧,嵌于木质尺上,头颅狭长伏靠在前肢上,额上有脑门线。吻部前耸,双耳下耷,凹点眼,前肢屈曲交搭,后肢弯曲,尾下坠,背部阴刻三条肋骨线。
元代 玉炉顶
高4.6厘米
上海市青浦区北庙村任明墓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青色玉质,质地优良。多层镂雕,顶部由一张一合两片莲叶组成,莲叶旁是饰菱格纹的莲蓬,莲叶下苇叶和水草穿插交织,水草厚而长,栖息在丛叶中的鹭鸶神态各异,或昂首正视,或回首顾望,或作俯首觅食状,鹭鸶头长翎毛,三角形眼,翼羽用细阴线刻出,椭圆形薄底座,有四个穿孔。
元代 善财童子纹玉饰
高7.6,宽5.4厘米
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地宫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白玉,质莹润,圆雕,该器以灵芝作层层相叠,枝梗繁密,菌盖作云状环纹,顶部平铺的菌盖上跪坐一童子,头梳发髻,面相圆润,上身穿紧身窄袖衫,下着短肥裤,帛带飘曳,双手持物于右肩上部。
元代 鱼龙纹玉饰
高7,宽3.8厘米
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地宫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白玉,质莹润,圆雕,以湖石为背景,雕刻鱼龙腾跃于海浪祥云中,湖石耸立,通体满布虎眼,石上刻卷云纹,中刻鱼龙图象,龙首昂视,龙须飘曳,张口露牙,鱼身没入水中,尾部弯转作击水跳跃状。椭圆形底座。为案头观赏用器。
元代 玛瑙羊距骨形佩
长2.7,宽1.9,厚1.5厘米
上海市嘉定区法华塔元代地宫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白色,质莹润透明,仿作羊的距骨形状雕琢而成,中间钻一椭圆形孔。佩挂玉石羊距骨,是北方民俗,此玛瑙羊距骨形佩在南方出土,反映了元代南北文化的交流。
元代 水晶蝉
长5.7,宽1.9,厚1.2厘米
上海市嘉定区法华塔元代地宫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无色透明,圆雕,蝉体呈长椭圆形,纽形双眼鼓凸于顶端两侧,背部刻出两道竖长弧线表示双翅,翅端尖锐,头,背间刻一道横弧线为颈部,胸腹部以半弧线,和六道横线表示蝉的足爪和皮甲。
元代 水晶摩尼佩
小径2.6,大径3.2,高5.2厘米
上海市嘉定区法华塔元代地宫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光亮澄澈,具有玻璃般的透明度,由大小两个圆球组成,形似葫芦。小圆球平顶,上有两个牛鼻孔眼,用于佩挂,摩尼佩是佛教信徒常佩的一种佩件,既可装饰,又能净心。元代 鹅形玉佩
高2.3,宽3,厚0.6厘米
上海市嘉定区法华塔元代地宫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白色,质莹润,圆雕。鹅作回首理羽状,尖喙,圆圈眼,长颈,躯体肥硕,双爪贴腹隐起,双翼紧收,翼根部刻出扇形羽毛,中后部刻出整齐横阴线,中部又刻弧阴线两道以区分大翅小羽,羽毛刻划整齐,背腹贯有天地孔,可系带佩挂。
元代 桃形玉洗
长11,宽6,高3.2厘米
江苏省无锡市山区钱裕夫妇合葬墓出土,现藏于无锡市博物馆
青白玉质,通体沁泽呈褐色,间有杂斑,形态与众不同,以对剖的桃实为器身,以桃枝,桃叶作把,构思巧妙。
元代 天鹅水草纹玉带环、钩
环长8.3,宽6.7,厚2.2厘米 钩长7.4,宽2,高2.4厘米
江苏省无锡市山区钱裕夫妇合葬墓出土,现藏于无锡市博物馆
环,钩由同一块玉料设计雕琢而成,青白玉质,通体遍布土沁及灰斑,环以镂空技法,正面雕琢惊天动魄的“春水”场景,背面以一圆环衬托浮雕的画面,环的一侧附一带钩,不仅玉质一致,花纹也完全吻合,应是同时琢磨与环配套使用。
元代 螭纹玉带扣
通长7.6,宽6.2厘米
江苏省溧水县城南柳家村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青白玉质,表面带沁,利用一椭圆形子料,先琢出一直径为1.8厘米的半环孔,然后从侧面剖成两片,连接处琢成扣环,使两片玉张合自如,张开时形状犹如“8”字形,在两玉片的正面用高浮雕的手法各琢一螭龙,大螭口衔灵芝,小螭面对大螭,形神兼备。
元代 玉带扣
长10.5厘米
江苏省吴县吕师孟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白玉质,器表受沁呈浅褐色,透明光滑,椭圆形状,器形扁平,中间随形琢椭圆形孔,通体光素无纹,与元人画作服饰玉带扣一致,应是元典型玉带扣。
玉佛 元代
通高21.8厘米
浙江省海盐县镇海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海盐县博物馆
灰绿色叶腊石质。由跏趺坐佛像和莲花须弥座两部分组成,佛像造型饱满,面目安详,双手叠放于腹前,结禅定印,掌心上放一方饼形物,莲花须弥座由可拆卸的四层叠放而成。
玉佛 元代
通高19.5厘米
浙江省海盐县镇海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海盐县博物馆
灰绿色叶腊石质。由跏趺坐佛像和莲花须弥座两部分组成,佛像造型饱满,面目安详,左手掌心向上放于腹前,右手触地,作降魔印,莲花须弥座由可拆卸的四层叠放而成。
玉炉顶 元代
高3.6,底宽3.2厘米
浙江省海宁市智标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海宁市博物馆
玉质青白莹润,整器采用多层立体镂雕工艺,上部雕出舒卷的两片荷叶,下部为交织穿插的苇叶和水草,苇草之中雕鹭鸶,或栖息或觅食。底部有两个孔。
玉带 元至明代
桃形銙:长3,宽2.5,厚0.5,孔径0.5厘米
铊尾:长6.27,宽2.44,厚0.66厘米
安徽省歙县黄山仪表厂明墓出土,现藏于歙县博物馆
青白色,桃形带銙7件,均呈扁平桃形,光素无纹,正面微弧凸,上端有一圆孔,背面平整,有三对牛鼻隧孔,铊尾体扁平,似圭形。上端作云头形,下端内凹,光素无纹,正面微弧凸,背面平整,四角各有一对牛鼻隧孔。
心形玉饰 元代
通高8.6,宽5.55,厚1.22厘米
安徽省安庆市棋盘山元代尚书右丞范文虎夫妇合葬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白玉质,体扁平作心形,边廓凸起,略残,边壁圆弧,心尖部琢平钻孔安装榫头,再接活链环。通体抛光,亮泽。
扭丝纹玉环 元代
直径3.72,孔径2.3,厚0.74厘米
安徽省安庆市棋盘山元代尚书右丞范文虎夫妇合葬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1对。白玉油润,为羊脂玉,器呈圆体环状,如绞拧的绳索,俗称扭丝纹,其线条规整,抛光精致,两件大小相同。
桃形玉饰 元代
左:高6.22,宽6.60,厚0.81,孔径1.50厘米
右:高3.8,宽4.15,厚0.66,孔径0.80厘米
安徽省安庆市棋盘山元代尚书右丞范文虎夫妇合葬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2件。左件白色,器似桃形,有边廓,蒂端有一圆形大孔。孔周饰弦纹,背面粗糙,有切割痕和三对牛鼻孔,表面抛光润亮,右件青白色,局部黄褐色沁,形制与大件略同,背面顶部有斜切割面。
玉卣 元代
通高7.1,口径2.75-3.25,底径2.62-4.45,盖径2.76-3.22,厚3.52,壁厚0.25,贯耳孔0.2-0.25,盖孔0.3-0.6厘米
安徽省安庆市棋盘山元代尚书右丞范文虎夫妇合葬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白色,晶莹温润,局部灰白沁,瓶体扁圆,瓶口平沿,斜直颈,两侧各饰一竖直贯耳,口腹之间饰四道凸弦纹,宽扁圆腹,圈足底,微外撇,盖子口,盖面浅浮雕一蟠螭纹,有一个穿孔,反面呈台阶式,玉瓶雕琢精细规整,润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