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老法师:传统经典能传五千年的是精华,千万再不可有“糟粕之想”
净空老法师
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不是糟粕,是精华
世间法,我热爱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遗憾的是,现在人看传统文化里头有精华也有糟粕,我听了很难过。为什么?古人的糟粕也了不起。为什么?能传五千年,糟粕可以传五千年,这不得了,糟粕早就被人丢掉了,一代一毁,五千年不短。如果你要冷静去想想看,你就明白了,五千年,这些典籍经过多少人的眼目,他都没有看出它的毛病,把它删掉丢掉,一代一代,还传到今天。糟粕也是精华,它禁得起历史的考验。
你的东西有没有这个能力禁得起历史考验?在五千年之后,你的东西能不能留下来?可能一个字都没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篇,从三皇五帝到清朝末年,为什么他们东西能保存下来?他们留下来的东西,是自性本善里头流露出来。老祖宗所说的本性本善,佛讲自性,本性就是自性,从自性流的东西是真的,真心流出来,纯真,不会随着时间变的,也不会随着空间变的,它能站得住脚,不生不灭。
它不是从分别妄想里头流出来的,分别妄想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佛称这些都叫“妄心”,妄心东西是有生有灭的,那就是糟粕,它禁不起考验的。
科学家讲的真理、定律,可是过个十几二十年,新的科学家发现了,把他这个真理推翻了,会被推翻的叫糟粕,不会被推翻的那是真理。
……
【解】故现是前所未见之瑞。
端是开头,阿难尊者是佛的侍者,对佛这一次讲经之前,放光现瑞,这个瑞相过去从来没有没见过的,第一稀有,佛说的这个法门,就是第一稀有的大经。
【解】故本经中续曰:“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此表阿难虽久侍佛侧,但如斯瑞像,前所未见。
阿难是佛的侍者,天天没离开佛陀,佛陀放光现瑞他见得很多,但是像这样殊胜的没见过,在佛放光当中,光里面能看到十方诸佛刹土,所以生稀有想心。
【解】今日幸能瞻视钦仰,见此光明,心中欢喜,乃起希有难遭之想。
我们看底下这一科,一段:
【科】丁二、礼赞陈辞 分三 戊一、礼敬
【经】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
【解】于是阿难从座而起,袈裟被体,袒露右肩,此名“偏袒右肩”,乃比丘致敬之极。
偏袒右肩是待命,佛有什么指示,要他去干什么,他动作敏捷,跪的时候一个脚跪在地下,起来方便,已经准备好了。他袈裟本来包在身上,那做事不方便,露出一个膊子来,做事方便,这是最恭敬的礼节。
【解】“合掌”者,合左右两掌之十指,故又名合十。印度以合掌表敬礼,表一心专注,恭敬之仪。
十个指头表心散乱;合一呢?把所有的妄念杂念放下,专心。取这个意思,用这个来代表,一心专注,恭敬之仪。
上对下的曰“告诉”;下对上要曰“白”
【科】戊二、陈辞 分二 己一、最胜奇特
【经】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
【解】 “白”者,表白也。
下对上,“白佛言”,上对下用“告”、“告诉”。现在人,我们看小孩朋友,对他妈妈讲,“我告诉你”;对他老师讲,“我告诉你”。这不可以的。这个“告诉”是上对下的。下对上要“白”佛言,在古时候这个是很重要,不能够失礼。
【解】阿难长跪合掌,向佛陈说,敬发所问,
先赞佛。
【解】“入大寂定”。离一切散动。
“散”是指心,心散乱。“动”是指身,我们讲心烦气躁,这是很不恭敬。古时候的教学,学生心烦气躁的时候老师不教;老师一定在旁边入定,等到学生心都定下来了、身体不妄动了,这个时候才开始教学。
【解】究竟寂静,谓之大寂。“大寂定”者,如来所入之禅定。《涅槃经卅》曰:“我于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娑罗双树间是释迦牟尼佛示现灭度。他老人家一生没建道场,平常的生活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晚上在树底下打坐、休息;白天上午出去托钵,托钵回来在一起,现在讲的是用斋,就是吃饭,生活非常简单。教学也是在树下;老人家离开我们也在树下,就是在娑罗双树这个地方入大寂定(这大般涅槃),离开我们了。
“大寂定”这个意思很多。
【解】又《甄解》云。
这是日本人,净宗祖师大德,《无量寿经》的注解。
【解】又《甄解》云:“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异名也。……今佛为说念佛法门,住念佛三昧。”
就是“念佛三昧”,用念佛这个方法得到的“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禅定。
五千年文化的承传不是短时间,千万再不可有“糟粕之想”
【解】故知大寂定,通说即为佛之禅定,名大涅槃。若按今经,则指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称宝王三昧,为三昧中王。今日世尊开演净土法门,故入念佛宝王三昧。
佛说法先入定,然后再讲,说明佛所说的这一切法,字字句句是从定中流出来的。定中流出来的是什么样子?它不通过起心动念、它不通过分别执着。我们说话都想想我该怎么讲法,这是第六意识,这个言语是意识里头流出来的。佛不是的,不通过心意识。六道凡夫、十法界的圣人都没有离开心意识;法身菩萨离开了,转八识成四智,这法身菩萨。所以从法身流出来的言语是真言。
真言是什么意思?没有意思。所以你不能说它有意思;你说它有意思,那是凡夫。它没有意思,那么它起作用的时候是无量义。
经典本身没意思,学习的时候有无量义,怎么讲都讲得通,它是究竟圆满、灵活、活泼,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它都能解,这叫真实智慧。这种智慧超越时间,三千年前的社会管用,三千年今天的社会也管用,三千年以后的社会还管用,永远管用!它从性德流的,它不是知识。
知识是有局限性的,还有后遗症;智慧没有局限性、没有后遗症。那我们就要知道,学佛是学智慧不是知识。
用科学这套方法,他是求知识,行;学心性这门学问做不到,科学方法行不通。所以心性学问需要的条件是真诚——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通常中国人喜欢简单,讲两个字“诚敬”。诚敬里头有清净、有平等,就是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有“清净、平等、觉”,这是当机者,他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他不需要学,他只要具备这个条件——“清净、平等、觉”。
释迦牟尼佛具备这个条件,在毕钵罗树下入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一年他三十岁。见性之后说出这么多经典,四十九年天天讲经教学。这么多经典谁教他的?没有人教他。从哪里学来的?他没去学,自己开悟的。
所以,佛法没有别的,开悟你的自性。你的自性有无量智慧、有无量德能、有无量相好,都不是外头来的,是你自己本有的,《楞严经》上佛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成佛了,有没有得到?没有,那些全是自性本有的,它不是新得来的,是本有的。
难得习主席搞清楚、搞明白了,也给我们讲清楚了
智慧包含知识;知识里面没有智慧,不一样!西方东西是知识,科学、哲学都属于知识;东方东西属于智慧,不但科哲是智慧,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智慧,喝一杯茶、吃一餐饭都是智慧,这东方文化!在这个世间只有这么一家,一定要知道珍惜!
难得习主席搞清楚了、搞明白了,也给我们讲清楚了,还在不断的在宣扬,我们决定不能疑惑,相信历史给我们作见证。五千年的承传不是短时间,千万再不可以有糟粕之想。
有一些方式、方法古今不一样(社会变化很大),中国留下的东西精神永远不变;事相是可以常常去改变。譬如行礼,古时候最敬礼,佛家是三拜;中国明、清是三跪九叩首;现在最敬礼是三鞠躬。形式要现代化、本土化;精神是法性、是自性、是真心,那完全是平等的,那不能改变,那一改变就妄心了,那不能动。所以有理有事,事上可以随缘,理上不能改变。理无非就是一个“孝”、就是一个“敬”。
如何把孝道、把师道(师道代表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圆圆满满做出来,那就是盛世、那就是诸佛国土。这些事实真相迷失了、文化丢掉了,现在我们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无所适从,到底学哪个好?外国人羡慕中国,中国人自己不要了,怎么办?是不是等到有一天外国人完全学中国的,咱们再跟外国人学习,会不会走这个路子?我想有这个可能。
《群书治要》这本书,如果有一天被翻成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字,我相信有人会把它圆圆满满做到。那时候他这个小国、他这个城市,就是天堂、就是极乐世界,每个人看到了都会生欢喜心、都会生恭敬心、都向它学习,世界才能进入大同。
中国人理想当中的大同世界,就是一切人、一切族群、一切宗教、一切国家都能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和睦相处,整个世界人与人都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亲相爱,佛经上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
断人慧命的罪业,比断身命的罪业大太多太多
所以用念佛这个方法得“清净、平等、觉”,“念佛三昧”就是“清净、平等、觉”,真心现前。“清净、平等、觉”就是自性,中国人讲的本性。本性的体就是清净、就是不动。
这五个字里头“清净、平等”,就是中国老祖宗讲的“本性”。“本善”是什么?本善是觉悟,不迷。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念念觉而不迷。
什么是迷?着相就迷了。着相就染污了,着相心就动了。学不着相,学真修行。不要把一切假东西放在心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换句话说,凡所有相都不应该放在心上,包括佛法。
佛法对小学、初级,要他放在心上,这是善法。到契入境界的时候,就不能放在心上了。放在心上不能成就三昧。三昧是什么?自性本定。惠能大师所说的,“何其自性,本无动摇”。那是自性本定,所以自性本来是定的,像水一样。
我们供水,供水就代表自性。水干净,没有染污,是清净心;水平等,没有波浪没有波动,代表平等心。清净、平等起作用,就是觉而不迷。佛像前面供这一杯水,表这个意思,不是给佛用的,让我们看到一杯水就想到佛的用心就是这一杯水,我们要学佛就是要学水的清净、学水的平等。
……
【解】今日世尊开演净土法门,故入念佛宝王三昧。
这相应,用的什么心说的是什么法,心口相应。
【解】“住奇特法”。《净影疏》曰:“佛所得法,超出余人,在世所无,故云奇特。”
佛所得的法,蕅益大师给我们讲的清楚了,释迦牟尼所得的法,得什么法?念佛成佛之法。这是真的。现在讲的人不多,众生福薄,古大德还有说,这都给我们表法,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个个都为我们说法表法,我们要会看、会听,你才能学到;不会看、不会听当面错过,那是什么?自己的烦恼习气很重,粗心大意,没有恭敬心;有怀疑,半信半疑。
半信半疑的人太多太多了!他跟老修,老修如如不动,他干扰不了他;但是初学的人,很容易被他干扰,他要不要负因果责任?要。他要负断人法身慧命的责任,这个业可造大了,太可怕了,杀人身命罪小,断人慧命罪大。
这个人修的有福,五戒十善修的不错,你把他杀死,他四十九天又到人间来了,又得人身,所以这个罪不算重。他这生得遇到佛法,他来生得人身能不能遇到佛法?问题可就大了,如果一生不遇到佛法,他迷了,下一生更不可能,不知道要迷到哪一生才有那个机会在碰到。这是说明断人慧命的罪业比断身命要大太多太多。说明佛法难遇,说明净土是难中之难,说明像夏莲居老居士这种会集本、黄念老的这个集注,太难得了!你把人家这个机会断掉了,这个还得了!他要是明白人,要知道事实真相,决定不敢做,了解事实真相决定深信切愿、求生净土,什么力量都没办法改变他,像海贤老和尚一样,真搞明白了、真搞清楚了。
下面念老又引《合赞》说:
【解】《合赞》曰:“济凡秘术,今日将说,故曰住奇特。”
“凡”是六道凡夫。“救”是救济。六道凡夫太苦了,救济的方法有很多,很不容易;只有一门很容易,又很快速。纵然造作五逆十恶,你那口气没有断就有救;断,没救了。这一口没断,劝他念佛,他要真肯接受了,临终的时候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这个法门还得了吗?!还有哪个法门能比这个更殊胜?找不到了!没有了,这个方法今天要说,所以称赞世尊“住奇特法”。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