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项何尝不读书?
个人日记
现代中国人,如果不是因为需要应付某事,大多不读书;不信你问问身边的人:你一年读了几本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会反问你:我哪有时间读书啊?还有人会语重心长的告诉你:别傻了,读书有什么用?书读多了顶钱花吗?有那闲工夫多挣点儿钱吧。再说了,书读多了,容易傻。
咦?这话听了好不怪哉!读书这等高尚事,竟然成了闲人做的事?中国人最能琢磨挣钱的道道儿,聪明吧?可最终还是被人以土豪称之。
你说他没文化,没档次?他当时鼓起眼睛,愤然道:“我没档次?哥们儿一件衬衣都好几千块,你行吗?你!” 你看看,钱就是档次,这就是时下中国人的人生观。
眼下在咱中国,读书确实是闲人才干的事儿!我们身边不读书的人太多了,人们一时间感觉真正进入了一个“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的年代了,似乎“十年寒窗”、“偷光映雪”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看书真是瞎耽误工夫,挣钱只需要一个“骗”字便足够用了,哪用得了许多道理。
有的人肚子里装不下一本书,嘴上的功夫却了得。细一打听没有一点儿自己的主见,都是东拼西凑道听途说的杂碎。虽是夸夸其谈,倒也显得满腹经纶。
人们不读书的理由很简单:一是不知其今后能否用上,如果用不上岂不是白读了?二是读书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心里有极多荒诞的想法,绝没有读书的雅兴。你是不是这样的呢?
要知道:你读的有些书这辈子并不一定会用上,而且,即使能用上,读书的作用也往往凸显的很慢,有的时候甚至需要几十年才能看到效果;很多人急于求成等不了这么长时间,可是一旦等到了机会,你就知道了书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了。这个道理非得有亲身经历不可,如果没有那个经历,你和他说的再多也是对牛弹琴。
古时候,大人们为了激励孩子们读书,有那么几句名言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这几句话掰开了说就是:好好读书吧,将来可以住上好房子,娶个漂亮媳妇,还能当个吃皇粮的公务员。
宋人汪洙还做一首妇孺皆知的《神童诗》,开篇便说:“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实际上,这些说辞的目的只是一个,那就是让不懂世事的你读书,等你博览群书以后,这些便已经不再是你读书的主要目的了;那个时候,你就有了自己的目标,可以随心所欲的做你想做的事了。
可凡事也有反例,大字不认识一筐的人,也干得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你看唐朝人章碣不是还有一首诗《焚书坑》吗?诗曰:“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不是说不读书的刘邦和项羽推翻了秦王朝的故事吗?这又做何解释?
这首诗讲述的是秦王故事,秦始皇平灭六国后,建立了秦帝国,为了统一思想,下令焚烧儒家经典,而且活埋了四百六十个儒生,天下读书人都不敢说话了。可他没有料到:在他死后推翻这个强大帝国的人竟然是那个从不读书的市井无赖。
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焚书坑儒之事是坑儒在前焚书在后的。秦始皇为什么坑儒?其原因并不是认为读书没有用处,而是因为他登泰山封禅不带儒生们去,儒生们发牢骚,结果秦始皇登上泰山遭遇大雨,儒生们幸灾乐祸。秦始皇恼羞成怒,把嘲笑他的儒生活埋了,并迁怒于儒家经典,这才有了焚书之事。绝不是因为觉得书没有用才烧的,他烧书也有选择,农工医商等书并没有烧。
再说刘邦项羽,谁说项羽不读书?他只是不读三坟五典之类罢了,他读的是“万人敌”(兵书)。刘邦不读书,可刘邦的气量太大,有容人之雅量。他手下的张良萧何韩信哪个不是饱学之士?章碣那首诗也无非调侃而已。
读书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和言谈举止。博览群书的人凡事理性处之,不以一己之见轻易毁誉他人,也不会以个人利益决定取舍。不使人尴尬以为乐,不因人贫富而远近。言谈平和友善、举止温文尔雅。这样的人怎能不受人欢迎呢?
读书的最大作用是实现了自我完善,抛弃急功近利的想法,站在人生的高处,在人群中看清彼此进而趋利避害。
正是:秦皇封禅呈严诛,典籍成灰又何辜?瓜瓞已断新朝立,刘项何偿不读书?
文章评论
相逢一笑
我们至少是读者小人书长大的,如今这一代,读书更是一件奢侈的事了。哎!社会在发展,科技太进步啊。[em]e112[/em]
风雨同行2
哈哈哈!我儿子今天还买了两本书呢,我两人一人一本,各其所好![em]e120[/em]
三人行
赞一个。一直以为:腹有诗书气自华。
海水微凉
海先生劝人读书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