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评古诗词》

手机日志

《如何赏评古诗词》

主讲:秋风(QQ:920962794)

场地:中华诗词大学评阅班 
听众:
中华诗词大学老师

 

各位评阅老师,大家晚上好!能受邀给各位评阅老师讲课,秋风忐忑不安,担心在各位老师面前讲古诗词赏评是不是有点班门弄斧。但我仔细一想,其实这不该算讲授课,应该算是堂交流课。所以,今晚很荣幸能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如何赏评古诗词。

根据之前与校委的讨论决定,我这堂课主要该讲对联、绝句、律诗、词的鉴赏与点评。但我经过仔细考虑这些赏评不外乎“格律,意境,技巧”这三大类讲解。诗词对联的格律就像一个人的外衣,点评的时候,首先是看它合不合律等。而这些对于各位老师而言,我想都很清楚,所以今晚不做讲解。而对联的意境和技巧,与诗词都是相通的,所以今晚只探讨下古诗词的意境和技巧,以及赏评的形式。

一,如何赏评意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把意境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其实说明白点也就是“景,物,我”三者的关系,由这三者再推进一步直到“情”上来。所以,要赏评一首诗词的意境,我们在赏评过程难免会跟诗词的形象和主旨(主题思想感情)联系到一起。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去鉴赏一首诗词的形象和主旨。

◆诗词的形象

<>古诗词形象的分类

其实诗词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但在诗词赏评中主要的分析形象是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以及事物形象。诸如:叙事诗,我们主要分析的是“人”和“事”的形象;写景、状物诗,我们主要分析的是“景”和“物”的形象;抒情诗,我们主要分析的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1,人物形象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和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要理解人物形象,就要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的烘托渲染,概括出人物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1).诗中主人公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咏人的诗词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或寄托自己的理想。如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刻画的是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又如秋风的五律《单身老农》“未解寒霜事,长年与地亲。夏临无酷暑,秋至少昏晨。老渐悲来日,忧时羡比邻。一生风雨度,凄苦不知辛。”,刻画的是一个憨厚老实而又与时代脱节的单身老农民的形象。

 

2).诗人自身形象

诗人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诗词中,诗人的自身形象一般情况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①藐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如陶渊明的《饮酒》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的《书愤》

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杜甫的《兵车行》

⑧志向远大、坚定执着的形象,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⑨痴心不悔、忠贞不渝的形象,如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2,景物形象

所谓景物形象也就是景物诗词中意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景物诗词通过各个意象的组合形成一组和谐景物图或画面,从而构成诗词的优美意境。意象是具体的事物,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而情寄托在景中,所以诗词中才会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景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画面、景象)。

3,事物形象

诗词中事物形象有很多,比较突出的就是“咏物诗”一类。咏物诗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整体上看,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等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等。如王安石《梅花》中“梅花”的形象,郑板桥《竹石》中“竹”的形象,秋风五律《咏烛》“暗夜君尤苦,孤身立案台。泪流心不死,光逝命将衰。献世甘燃己,延明宁做埃。古今皆似汝,何必羡蓬莱?”中“烛”的形象等。

这类事物的意象作为评阅者可以做个大概梳理记忆,有助于赏评诗词时可以随时用到,这里我只简单列举几个例子:

①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西楼、酒……

②思乡类——月亮、孤雁、双鲤鱼、捣衣……

③愁苦类——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

④抒怀类——菊花、梅花、松柏、竹、冰雪、草木……

⑤爱情类——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⑥战争类——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

 

<>古诗词形象的鉴赏方法

1,人物形象赏评方法

1)可借助意象或典故,感知人物形象。如杜甫的诗《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此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除了分析“片云”、“孤月”、“落日”这几个意象,还要了解“老马识途”的典故。

2)要抓住细节描写,定格人物形象。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人紧紧抓住“嗅青梅”这一动作细节,把—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3)要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唐代诗人,官至右拾遗,参与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结合背景我们可以推知:这首诗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4)要明确诗歌题材,推知人物形象。送别诗——多叮咛、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凭吊古代人事,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多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诗——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感慨岁月流逝,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景物形象赏评方法

1)描摹景物不能直译。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的特点讲出来。比如秦观的《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中“杨柳”,“归舟”,“飞絮”,“春江”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可以表达什么感情等都要分析出来。

2)景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理解景象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巧上。比如前面提到的如马致远《秋思》这一首,除了分析景物的构成的凄凉意境外,还要对作者的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从而羁旅天涯的背景要有所了解。

3,事物形象赏评方法

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事物形象。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候要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赏评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来分析点评。如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蝉的“高难饱”“恨费声”就是对清高而愁苦不得志的诗人自身形象的暗写。

2)要由表及里把事物的含义挖掘出来。任何一篇诗作咏物本身不是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诸如秋风的《咏烛》,表面用的是案台的燃烧《烛》,实则咏的是人,它可以一生默默奉献在三尺讲台的老师,也可以是其他默默奉献社会的平凡者。

3)要知人论世,结合作者背景或阅历赏评。很多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作纵深的分析。如秋风的《中秋夜酒后漫步行街》“中秋月色醉狂夫,市夜繁华尽路殊。浪迹何悲游远道,缠绵却苦忆当垆。貂蝉不解将军怨,宋玉还言帝子孤。妙笔高才终赐放,可怜君瑞是寒儒!”一诗,如果不结合秋风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来赏评是不能完全赏析透彻的,而且还会容易走偏。

◆诗词的主旨

<>作品主题思想

诗词的主题思想,有很多种,有的作品主题思想很明确,而有的作品主题思想却很模糊,需要评阅者去深入挖掘。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分析意境。一般比较常见的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忧国伤时。有的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有的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有的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登高》。

2.建功报国。有的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陆游的《书愤》;有的表达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有的抒写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的抒写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3.思乡怀人。写羁旅愁思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写思念亲友的,如苏轼的《江城子·年生死两茫茫》;写边关思乡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写闺中怀人的,如王昌龄的《闺怨》。

4.离愁别绪。写依依不舍的,如柳永的《雨霖铃》、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情深意长勉励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坦陈心志告白的,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5.生活杂感。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陆游的《游山西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作品题材分类

诗词作品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常见的题材如下:

1. 送别诗

送别诗一般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或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或重在写离愁别恨,或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如唐·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写景来表现离愁,后劝勉安慰友人。

【送别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领悟作者所抒何情。

2)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3)抓住送别诗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细小情节,抓住了细节,才能以小见大,透视全篇。

4)品味语言。如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送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送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以,以等。

5)了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斑马,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长(短)亭、南浦、柳岸、西楼,表示送别地或悠悠愁绪;烟波、浮云、秋蓬,比喻离别后漂泊无依;落花,伤春之意;落叶,秋愁之感;杨柳、劳歌、阳关、渭城,送别之曲;夕阳、落日,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等等

6)了解鉴赏中常用语: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烘托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意蕴生动、余味隽永等等。

2.咏史诗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咏史》“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通过对两汉之际王莽篡权的历史回顾,借古喻今。作者跳出了封建社会妇女生活的狭窄天地,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借三国孙权立国以至陈亡这一历史时期中建都金陵的几个朝代新陈代谢的史实来抒发感慨。

咏史作品情感上多体现为壮志难酬的苦闷与身处逆境时的豁达。

【咏史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披史入文,披文入情。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诗篇时的有关背景,要读好注,这是读懂咏史诗的一把钥匙。   

2) 在鉴赏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从而领悟诗人真正的写作意图和感情。

3) 了解咏史诗常见的情感抒发模式。借古喻今,揭示今不如昔;崇敬古人,要效法古人;怀古伤今,揭露社会现实;反思历史,警示后人。

4)熟悉鉴赏中常用语。思想内容方面,如哀叹国运、忧国忧民、昔盛今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缅怀先贤……现手法方面,如借古讽今、用典(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言事、对比衬托(正衬、反衬)、比喻寄情、寓情于景、欲扬先抑……语言特点方面,如含蓄隽永、生动形象、雄浑深沉……  

 3.咏物诗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一定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如秋风的《咏烛》以“古今皆似汝,何必羡蓬莱?”结尾就寄寓了美好的愿望。

【咏物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察物态。描摹物态是咏物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自然属性、形态色泽或所处环境。 

2)品味寄托。要由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分析其内在品性,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联系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明辨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或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4)了解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如:月,思乡;莲,高洁;柳,送别;松,坚忍;梅,孤高;菊,高洁;梧桐,凄凉;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等等。 

5)了解鉴赏常用语:如: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贬词褒用、形神兼备、烘云托月、朦胧含蓄……

 4.田园诗

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闲适清新的田园牧歌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对宁静平和生活的美好向往。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王维的《田园乐》、《山居秋暝》等。

【田园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

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

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既要感知作者的身世,做到知人论世,

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又要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

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5.边塞诗

盛唐之时的边塞诗昂扬豪迈,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烈无比。而中晚唐时期,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宋代,积贫积弱,国家一直处于劣势,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便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李颀的《古从军行》、陆游的《书愤》等

【边塞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与诗人取得感情上的共鸣。

2)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感情。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有国破家亡时力挽狂澜、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总之,我们在鉴赏时要注意区别。

3)分析作品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的诗人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所表现出来的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4)了解边塞诗常用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羽书、边关戍楼、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投笔表示弃文从武,长城表示守边的将士,楼兰表示边境之敌,吴钩表示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6.羁旅诗

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或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漂泊愁苦,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重视,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秋风的《立冬寄客》“晓寒天外雨霏霏,浪子天涯莫忆归。秋去劝君多食卜,冬来嘱客倍添衣。百花落尽期梅放,万绪愁临待雪飞。安得冰心留傲骨,何须长叹志相违?”等

 

【羁旅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

2)熟悉羁旅诗常见意象。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寒蝉:悲凉;猿猴:哀伤;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沙鸥:飘零,伤感;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诗人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4)了解羁旅诗常见主题:①文人失意。②漂泊哀伤。③思念亲人。④生活潦倒。⑤互勉互慰。⑥孤傲不群。⑦珍爱友谊。

<>鉴赏时的方法

1.看题目。题目蕴涵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内涵。

2.看作者。每一个人的作品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他的特征。

3.看意象。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4.看关键。有的诗词有诗眼,即诗中最为精练传神的那个字。抓住了这个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

5.看典故。所谓借他人之酒杯,以浇自己之块垒是用典的共同特点。鉴赏时,应将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进行多角度的对比,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6.看注解。凡是诗词作品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诗歌的理解有帮助,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

<>鉴赏时的术语

1.表达术语

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诗歌抒发的感情: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2.情感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思念情郎、泪洒楼台、对影自怜)、思乡、怀友等。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二,如何赏评技巧

诗词中的技巧运用一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水平,而这技巧又主要分为语言技巧,表达技巧和谋篇技巧。

◆语言技巧

<>诗歌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是诗歌的词句、诗眼、语言特色。在鉴赏时要品味诗歌词语,把握诗歌句法,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才能更好的提升语言鉴赏水平。

1、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炼、传神。

1)动词:如:秋风的《游桃源公园》“暮至桃源处,忽逢阵雨临。云开虹上岭,霞映水浮金。翠羽鸣花径,红凫戏柳林。夜来寒沁骨,山冷路森森。”,颔联这句讲阵雨停了,乌云散开,晴光愈赤眼,彩虹出现在山岭,溪水倒映的霞光一闪一闪如同水中浮着金子一般,这是多么平凡丽美的景象。关键是诗人在练字上必下一方功夫,上句用一“上”恰到好处,把彩虹慢慢出现到完全呈现在岭上的过程完全展现出来,下句一个“浮”字,把霞光映在水面的景象描写的细致入微。

2)形容词:如: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句中的”“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3)数量词:如: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不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高明诗人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4)叠音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描写生动形象,情感绵密曲折,富有音乐美。

2、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地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种:

1)定语与中心词倒置。

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高树),王建的雨里鸡鸣一两家(一两家鸡鸣)等。

2)主语与宾语倒置。

如王维的泉声咽危石(危石咽泉声),杜甫的云气嘘青壁(青壁嘘云气)等。

3)动宾倒置。

如苏轼的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等。

4)其他复杂的语序倒置。

如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等。

总之,语序的倒置在形式上主要是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在内容上主要是为了强调某些意蕴,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3、明了风格

古诗词中的风格多种多样,但一般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平实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含蓄委婉——含而不露,引人联想。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清新雅致——用清丽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如杨万里《小

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绚丽飘逸——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婉约细腻——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7)雄浑磅礴——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的《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的《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

8)豪迈奔放——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浩荡,一泻千里。

9)沉郁顿挫——沉思默处、义愤填膺,往往将个人的、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忧愁融为一体,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等。

10)悲壮慷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诗人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

<>赏评方法

1、赏析炼字 四看

1)看字词是否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

2)看字词是否表情,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

3)看字词是否造境,即利用词语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

4)看字词是否显性,即词语里能凸显人物性格特征。

2、抓住诗眼四定

1)内容定位。所谓内容定位,就是指诗歌中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

2)修辞定格。修辞运用的好处在于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

3)词类定性。在鉴赏诗歌时要想抓住诗眼,必须特别关注诗歌里的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原因是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4)活用定类。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形容词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修辞手法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二、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三、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细节描写、想象联想等,也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直抒胸臆等。 

1.描写技法

1)虚实相生(2)动静结合(3)白描(4)工笔(5)点面结合

2.抒情技法

1)直接抒情(2)间接抒情(①托物言志②借景抒情③借古讽今④用典抒情)

3.表达技法

1)衬托(2)渲染(3)象征 (4)抑扬手法(5)以小见大

 

◆谋篇技巧

诗歌的谋篇即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人物或

事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常用的有:

1)开门见山

2)卒章显志

3)以景结情

4)伏笔照应

 (即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人物或事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当年句相应,身老沧洲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5)铺垫

(铺垫是指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如苏轼《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第一句是在写景,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创造了一种清静自然的幽雅氛围,表现了作者宁静的心情,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三,赏评的形式

赏评形式是指赏评作品时候的一种方式。每个人看事物的眼光不同,就会有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对于评阅老师,所要做的不仅仅是给学生的作品点评不好或欠缺的地方,还应该指出学生作品中的优秀处或值得众人学习地方。不好的地方让人改进,好的地方让众人学习,这才会起到相应的效果。而要做到这样,对评阅老师来说就有一定要求,一是要会鉴赏作品。要鉴赏作品的好坏就要对鉴赏的基本知识熟知,这样才会更好的鉴赏好他人的作品;二是要形成一定的评阅形式。这形式可以让评阅者在评阅时候不会感到茫然,也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赏评的风格多种多样,但形式总的来说就如同格律诗词一样是有章可循的。鉴于此次只限于诗词联的评阅,我就各举一例作为示范,以让各位老师在评阅时候有一个基准。

1,

出句:晚风携月泅云海(错客)

对句:孤鹜同霞宿水天(秋风)

【对句:青鸟寄情返故乡(秋风)】

评阅:出句“晚风携月泅云海”用拟人手法运用描绘了暮晚一种月在云海间穿梭缓慢移动的画景,意境优美生动。而泅(泅水,游的意思)字,既是练字的效果也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对句“孤鹜同霞宿水天”同样用拟人手法运描绘了一幅暮晚画景,但与出句不同的是描绘的是远望去与此不同相对静态画面,以“静”对“动”构成整体和谐夕阳景象。同时,用一“宿”字恰形象的反映出鹜移动之慢,好像在水天之间宿着不动,此为练字技巧也是拟人手法运用。总的来看,对句在应景应技上都与出句相合,此外对句化用古人句子,在应对之余,其意趣更胜出句一筹。

  我们再来看看我放在对句后面的一个对句子“青鸟寄情返故乡”,看似对的很工整,但是在意境上却略输一筹,“青鸟”这个意象都知道是寄托相思,传送情书的物象,但是在加个寄情就过于直白了,没用修辞手法,这就与出句就隔了一层。而后再加个“返故乡”就更加直白了,也没用到练字技巧和拟人手法。这个对句估计对很多人来说看上去没什么毛病,对于一般评阅者会很容易看做一个较好的对句。这是一个误区,既是对句者容易走进去的误区,也是评阅老师容易走进去的误区。还有一个值得要注意提醒的是,不论是对句者还是评阅者,都不能陷入“死对”“死评”的误区,要学会活用。之所以把后面的句加上,就是想告诉各位评阅老师我们要评阅一副对联或一个对句,首先要准确的把握出句信息,如果出句没摸透,那么评阅者就不可能评到要点,有的时候反而让学生模糊,不知所措。

2,诗

(1)  绝句

《七绝·忆美人琴声》

新韵/秋风

静幽空谷出流水,怨女伤春拭泪痕。

只道相思无处诉,情深感化坐莲人!

【评阅】这是一首借物抒情绝句,全诗紧扣一个“忆”字,抓住一个“想”字,用思接千里的写作手法对过去美人琴声描写,讲美人用琴声之怨是对自己思念,进而反衬出诗人自己思念远方佳人之甚。

此诗看似未提及琴声,其实与李贺名作《李凭箜篌引》一样,起句把琴声比如空谷出流水那样清澈,接着讲琴声比如怨女伤春那样凄楚。但琴声为会如此变化,琴声之所以由清新转凄美是因为探亲这寄情于琴,而这“情”到何种程度?诗人在结句给了答案。这琴声竟可以感化五根清净已经成仙修道坐上莲台的人。

此诗立足于本意琴声,用先声夺人的手法引起读者的注意,通过比喻来烘托美人琴声之妙,然后由实描转虚写,用联想和衬托的手法进一步深化琴声之妙。

(2)  律诗

《七律·忆高考感作》

平水韵/秋风

十载寒窗书建楼,无缘折桂亦悲秋。

灯残映月难轻进,室陋偷光枉自筹。

花坞愁浇今仕绝,柳泉笔罢此生休。

龙门鲤跃哭东野,何盼朱衣暗点头?

【评阅】这首七律触景伤情,通过现在的高考想到过去自己高考的失败,失落,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

此诗的首联起句用夸张起句,诗人说自己读的书宋代藏书家孙长孺一样多,可以建楼藏书,但确是时运不济,读的书多但终究不能考上好大学,徒留下了一片伤感和遗憾。接着颔联诗人回忆自己当时的场景,说自己虽然家境贫寒,但挑灯夜战,寒窗苦读,如南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