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人——织布匠

个人日记




图片

       那年的4月,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小山村,每天天亮就出发,去寻找那些坚守着的传统老手艺人。那些老手艺人就像秋天的枫叶,风乍起,随时都会离开枝头飘落下来。我得留下他(她)们的身影,和他(她)们劳作时的场景,这就是我回到小山村的原因。我始终相信,一定能找到。
      张承志在《离别西海固》里说,“西海固,若不是因为我,有谁知道你千山万壑的旱渴荒凉,有谁知道你刚烈苦难的内里?西海固,若不是因为你,我怎么可能完成蜕变,我怎么可能冲决寄生的学术和虚伪的文章;若不是因为你这约束之地,我怎么可能终于找到了这一滴水般渺小而纯真的意义?”张承志的文字里有一种力量,让我的思维沉静又活跃。当我留恋于晨曦与晚霞之中、沉浸于古巷与旧址时,我的理念,我的灵魂,也在进行着蜕变,并希望自己能在这片故土上找到摄影艺术纯真的意义。
        在小山村的这些日子里,我到处游荡,时南时北,或东或西,四处打听,每天都是心怀希望,不住的问自己,今天能找到吗?又不住的鼓励自己,今天一定能找到。
       终于有一天,我实实在在的找到这样的场景,找到了正在劳作的老手艺人。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一点都不惊讶,凭着直觉,凭着灵魂深处的召唤,有一种回归的感觉。
      这里是另一个世界。密林深处,一幢青砖青瓦的老房子羞涩的倚在小溪的凹湾里,不时传来“唧唧、唧唧”木板的摩擦声。一位精神矍烁的老婆婆端坐在一架古老的织布机前,专心致志地织布。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中拽着棕褐色小船样的梭子,在经纬线中左突右窜,双脚在架子的踏板上不停在踩动,唧唧、唧唧就是脚踩机杼时的声音,旁边的竹篮里放着些纱成锭。
    婆婆
虽已年过七旬,但身体硬朗,精神可佳,耳不聋,眼不花。我说明了来意,婆婆欢喜不已。婆婆坦言,自小就喜欢纺纱织布,兼喜绣花,还喜欢唱山歌。经媒人牵线后,带着这架织布机嫁到这里为人媳妇,凭她的心智和勤劳,成了当地的织布能手,织布成了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那个时候每天都织布,一边织布一边唱山歌。到了冬天,一家人老的少的围着火塘,吃豌豆、啃米子糖,跟着机杼的唧唧声,婆婆织布领唱,家里人跟着唱。手酸了,脚麻木了,就用热水泡一泡后再接着织。以前“郎挑水来我织布”的日子虽说苦了点儿,一家人在一起相亲相爱,其乐融融,日子过的蛮踏实,甜蜜把心里塞的满满的。
     您现在还坚持
每天都织布吗?
     
从十几岁开始织布,直到现在从来没有中断过,这已成了习惯,婆婆说。随着年龄体力有些跟不上了,从纺纱到织布工序太多太复杂,现在只在闲时季节才织,一是不想把这老手艺丢了,二是还有些“老传统”喜欢这种土布暖身又耐用,三是能贴补些家用。织的这些土布没有很多的市场空间,孩子们怕我辛苦了累着了,几次要把这织布机收藏起来,我舍不得,这织布机和我厮守了一辈子啊。
     虽然这门
手艺现在没有了谋生的温度,却早已融入到了婆婆的情感之中,甚至说早已镶嵌在了婆婆的心里,与生命已经无法分割,成了婆婆不舍的生活习惯。
     谈起
这些土布,婆婆更是眉开眼笑、赞不绝口。婆婆说,自己织的这些土布,别看它样子有点粗糙有些凸凹不平,其实手感柔软,对皮肤没有刺激,凸的很有气魄凹的很有型,非常耐用,还环保,不带静电呢。说她自己一生只穿这些土布衣服,透气,吸汗,冬暖夏凉。
     
您有纺线车吗?
     婆婆
抬头看了看,说,让家里人搁到楼上了,说要等下半年收了棉花才取下来。
     
您的后人们还有谁会用这织布机?
    
 婆婆叹了叹气,摇摇头,说,孩子们都会最基本的操作,只因效益少,没一个人愿意在家操作这些笨拙的旧机器,都在外面打工。
    
 静静的坐在一旁,凝望着婆婆手舞足蹈的背影,听着织布机古老而柔和的唧唧声,感到这声音里边分明包含着婆婆幸福的满足又有些丝丝的辛酸。过去的日子成了婆婆叙不完的童话,“织布婆婆”成了乡里乡亲们亲热的称呼。
    咀嚼着每一句话,回味着每一个细节,这些细节牵着我每一根神经。一架织布机,一生的情缘,正是民间手工艺人的缩写,也是我苦苦寻觅的、融在我儿时记忆的那幅画:微弱的煤油灯光下,母亲,纺线车,吱牙吱牙的催眠曲。
     
这是怎样的感情记忆!又是怎样的述说!
     
这是一种古老又高贵的民间艺术!
    
民间传统的手艺人叫,或匠师傅,如木匠、瓦匠、窑匠、石匠、漆匠,还有篾匠。他们都有名载手册,誉传千秋的祖师。“木、瓦、窑、石、漆”匠的祖师是鲁班,“篾”匠的祖师是鲁英。鲁班、鲁英是两兄妹。织布匠人的祖先是黄道婆。这些匠们辛苦劳作了一辈子,现在却没有人愿意从上辈人手中传承这些既辛苦又没有多少效益的手工活,这些物件没有了归宿。就是说这些正在离我们远去,或者说,我们正在背叛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这些正在逝去的,可能再也追不回。除了拍照,除了文字,我还能做什么?我所存留的,只是表面的描述,只是路过的一副影像画,其形其神,其声其势,将不可复制,不可逆转,或永远消失。
     我
的故土,我的根,它让我的灵魂朴实、善良。肥沃的土壤,让我得到了更多的营养和恩惠。在这片故土上,看到这些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和温馨东西,在我们的视线中被遗弃,被忘记,而我,却无法留住它们。带着痴痴的情寻找它,满心欢喜走近了它,了解它,了解的越深,越觉得自己很无助,很苍白。
    
我只是沉浸,沉浸在这片纯净的沃土上尚存的真正的民间艺术,这是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时间的标签,是岁月的印记。之所以苦苦寻找,是不想让人们在闪烁的物质中将这些民间艺人的智慧淡去或忘记,那残存在文化丝带上的瑰宝,凝结着岁月磨砺后的沧桑和古朴厚重的味道。
     
山里的路,窄,路两边的野刺子沾满了我的裤脚。溪边的风,凉,让我依恋着那扇门里散射来的一束暗淡的灯光。溪水透过那丝丝光亮,折叠成一道道银灰色的斑驳。群山做了它的背景,看上去有些暗淡和沧桑。山里的夜,空,那织布机杼上发出的“唧唧声,随着飘浮的缕缕炊烟,传得很远很远……
    
始终微笑的勤劳的织布婆婆就在这个月的2号,不幸离我们远去了,有用黑色土布裱的遗像为证。
    
今年元月20日,再次看望织布婆婆,却让我措手不及。这是真的。只有织布机还在,孤独的躺在那个角落呻吟。
    
婆婆织布时回头的那一幕,将永远高贵的定格在了记忆里。织布婆婆的手艺将和历史一起归于沉寂。
    
愿慈母的大地,安息她的灵魂。


文章评论

蓝色梦

是啊,这些年蛮难得看到这些传统的手艺了!看到姐姐写的文章,我也仿佛跟着姐姐一起去给这位老婆婆拍照了!下次去找老手艺人把我喊起啊!

陋室书香

古老的手工织布机,曾在姥姥家看到过,听说那时作为嫁妆,远比现代的宝马时髦呢。

陋室书香

先斩后奏,转载了啊,你的佳作都收入了《绝美视听》

陋室书香

勤劳的双手,朴素的一生,男耕女织,古老传统的向往民风。时代发展了,生活提高了,有多少人还想着上辈大上辈的艰辛与乐趣。愿这位老婆婆一路走好。

毛尖茶

愿后辈们继续发扬老人家的传统精神。

丽君摄影

听,琴声悦耳,悠扬委婉,凄然悲切, 宽阔苍凉 , 品! 图文并茂!精彩定格!层次丰富!赞赏学习!

话梅

是一篇值得珍藏和传颂的文章,图文并茂,弘扬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和美德,可以让现代人和世界都了解中国人的聪慧、勤劳、和坚毅。

竹林

多么朴素智慧勤劳而自然的文化啊,眼睁睁望着离我们远去,远去,远去... 不舍,不舍,不舍啊.....

竹林

谢谢那木错,谢谢你把这样浓厚的泥土味,这样纯净善意而闲逸的乡间生活画面带给我们,好美的婆婆,好美的土布,好美的民间传统文化...

竹林

如果拥有一件婆婆织布机上织出的土布做一件时尚的衣裳,多么惬意啊!好想~

梅子SMCS

那姐姐文采贼棒,片片贼有味,而是这么有意义!妹子贼崇拜你了![em]e178[/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