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出品:大提琴大师——米沙·麦斯基

~大提琴曲~



Mischa Maisky 米沙.麦斯基,大提琴家,1948年1月10日出生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在里加音乐学院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接受音乐教育,17岁贏得全苏联大提琴大赛,一年后夺得国际柴科夫斯基大赛大提琴首奖,并保送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罗斯特罗波维奇。

麦斯基在1972年投靠居住在以色列的姐姐,1973年获得佛罗伦萨国际卡萨多大提琴大赛首奖。不久就在史坦堡指挥的匹茲堡交响曲乐团下,第一次在纽约卡內基音乐厅演出。

音乐会后,一位匿名仰慕者当下赠送麦斯基一把十八世紀「蒙塔格那那」名琴。麦斯基至今仍然使用这把大提琴。麦斯基在1974年跟随皮亚季格尔斯基学习几个月,成为大师的关门弟子。史上只有麦斯基得以同時向罗斯特罗波维奇与皮亚季格尔斯基两位大师学习。

 







图片




 
专辑英文名: Adagio
专辑中文名: 柔板大提琴
艺术家: Various Artists古典类型: 协奏曲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maisky,Orchestre de Paris,Semyon Bychkov
发行时间: 1997年
地区: 德国
简介: 
 发行公司:DG
 


专辑简介: 
 
大提琴家麦斯基是当今最富盛誉的演奏大师之一,他的演奏往往突出亮丽的效果,琴音富有变化。

米沙·麦斯基 其满脸络腮胡须,一头蓬发的优皮形象,在女性看来,极具艺术家风度,被DG公司包装成
富有偶像气质的天才琴手。 麦斯基的琴声光辉温暖、异常丰润,感情柔美细腻;曾经有过的不愉快经历,在他的演奏中涂上了黯淡的底色。
 
 
具有标志性的美妙琴声和独特的曲目编排(全部由乐队伴奏),无疑让这张唱片在众多名为“柔板”的
录音中鹤立鸡群。麦斯基弓弦之下极具感染力的吟咏和叹惋,将你一次次深深地卷入那难以抗拒的
大提琴漩涡之中。

 


 





 
 
专辑曲目: 

1.卡米尔·圣桑:天鹅
2.加布里埃尔·福雷:悲歌
3.奥托利诺·雷斯皮基:柔板的变奏
4.安东宁·德沃夏克:寂静的森林
5.亚历山大·格拉祖诺夫:吟游诗人之歌
6.彼得·柴科夫斯基:夜曲
7.马克斯·布鲁赫:科尔·尼德莱
8.理查·施特劳斯:为大提琴和乐队而作的浪漫曲
9.约瑟夫·海顿:很慢的柔板(C大调小提琴协秦曲第二乐章) 
 
 
 






 
图片





 
 


 



                                                         专辑名称:Brahms: Songs without Words
 专辑中文名: 布拉姆斯:无言歌
专辑表演者:Mischa Maisky & Pavel Gililov 麦斯基
专辑格式:iTunes Plus AAC
品 牌:Deutsche Grammophon
流 派:古典  
发行时间: 1997年

 

 
麦斯基的苍白的胡子、散乱的长发,使他极像犹太经典中的先知。

而他的琴声也就充满了详和和深思的意味。




 


 
 
图片







 
专辑英文名RACHMANINOV Elegie
专辑中文名拉赫玛尼诺夫 悲歌
古典类型室内乐
资源格式APE
版本(APE+MP3)
发行时间2007年
地区德国
发行公司:DG

大 提 琴:Mischa Maisky 梅斯查·麦斯基
钢  琴:Sergio Tiempo 塞吉奥·蒂耶普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是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以其悠长宽广而又每每充满无言忧郁的旋律而表现出独到的才华。特别是他的钢琴音乐和声乐作品,极富歌唱性的韵律,吸引着许多音乐家去弹奏,众多的音乐家们也喜欢将他的作品改编为其他器乐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ff)作品创作于1901年夏天,同年十二月由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ff)与大提琴家好友布兰杜科夫(Brandoukov)一同首演。由于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ff)本人是一名杰出的钢琴家,因此这部作品不只是表现大提琴的歌唱性,钢琴家也必须具有一定的水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数十年来,米沙·麦斯基(Mischa Maisky)一直没有录制这一首重要的大提琴曲目,直到他认为找到恰当的伙伴,也就是出生于委内瑞拉的阿根廷钢琴家塞吉奥·蒂耶普(Sergio Tiempo)。


  专辑中麦斯基(Mischa Maisky)挑选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ff)为大提琴创作的《东方舞曲》(同样由拉赫玛尼诺夫与布兰杜科夫在1893年首演),并且延续过去数张专辑中“无言歌”的风格,从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ff)大量的歌曲、小曲中,挑选出数首麦斯基(Mischa Maisky)产生共鸣的歌曲,包括原来为钢琴所写的《悲歌》(也是麦斯基最喜爱的钢琴曲之一,他从小就希望能以大提琴演奏)、《旋律》、《前奏曲》。

  麦斯基(Mischa Maisky)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把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ff)钢琴和声乐作品中旋律最动听的部分作品,改编成大提琴与钢琴独奏曲,如倾如诉的大提琴醇绵悠长的弦音与深沉宽广的钢琴伴奏在醉人的音乐中对话、交流、对应、交替,和着年青钢琴家塞吉奥·蒂耶普(Sergio Tiempo)大气流畅的琴音,让音乐散发出一种高贵、卓尔不群的优雅气质,感人至深!


01. Elegie, op.3 no.1 悲歌,作品3-1
02. Melodie, op.3 no.3 旋律,作品3-3
03. Twilight, op.21 no.3 黄昏,作品21-3
04. Prelude, op.23 no.10 前奏曲,作品23-10
05. How Everyone Loves Thee, op.14 no.6 世界将看见你微笑,作品14-6
06. How My Heart Aches, op.21 no.12 春天的悲哀,作品21-12
7. Danse Orientale, op.2 no.2 东方舞曲,作品2-2
8. In the Silence of the Night, op.4 no.3 寂静的夜晚,作品4-3
9. Night is mournful, op.26 no.12 悲哀的夜晚,作品26-12
 





 
 
图片




 
 
 

专辑英文名: Shostakovich - Cello Concertos Nos.1 & 2
专辑中文名: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第二大提琴协奏曲
艺术家: Mischa Maisky
古典类型: 协奏曲
资源格式: APE
发行时间: 1995年
地区: 德国DG




迪米特里·迪米特里耶·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原苏联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生于圣彼得堡,1919—192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作曲;1923、1925年先后毕业,以第1交响曲成名;1927年在肖邦钢琴比赛中获奖;卫国战争中所创作的第7交响曲享誉世界;1957、1962年先后因第10、13交响曲引起争论;196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其主要作品还有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以及大量室内乐等;1975年在莫斯科去世。

 


图片 


 

      简介:肖斯塔科维奇一共写了两部大提琴协奏曲,第一部完成于1959年,第二部完成于1966年。这两部作品均堪称杰作。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是题献给罗斯特罗波维奇并由其首演的 ,肖斯塔克维奇比洛斯特罗波维奇年长21岁,两人即是师生关系(罗氏曾随肖氏学配器),又是志同道合的忘年之交。他俩的合作所产生的这一协奏曲,是乃音乐世界的幸运。 

  该曲原来计划写3个乐章,但到头来变成了4个乐章的格局。其原因是本来附于第二乐章末尾的华彩乐段大大夸张了,其长度甚至超过了终曲,因此作曲家索性将他独立为一个乐章。 

  协奏曲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快板。主部主题开门见山地由独奏大提琴呈示出来。副部主题是斯拉夫风格,但略带由怪异色调。整个乐章以马不停蹄的强劲节律一往无前的直抵终止。中间几度激越的高潮令人振奋不已。 

  第二乐章为中板,三部曲式。此乐章的主题再现部分,运用大提琴独奏的泛音与钢片琴对答,恍若来自天国之音,纯净而悲切,催人落泪。喜欢流行音乐的乐迷也许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另一幕《tears in heaven》的情景。 

  第三乐章是第二乐章的自由延伸,音乐富于即兴性,是无拘无束的内心独白,表情深刻。随着华彩段速度的逐渐加快而直接闯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为流畅的快板,回旋曲式。主题素材来自格鲁吉亚民歌《素里柯》的音调,但变异为怪诞、锐利的性格,显然具有嘲讽的意味。插部主题是带乡土气息的粗野舞曲。乐章最后重现第一乐章的四音动机主题,并在掀起高潮后嘎然而止。肖氏在配器中赋予圆号以特殊角色的地位,即翻领奏以其雄浑而略显遥远的音色象征命运的召唤,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更具悲剧色彩。回顾人生,依恋尘世而又不得不面对彼岸的复杂心境,正是这部作品的主题。不由得让人联想起马勒晚年所作的交响曲。此曲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慢板,阴郁深沉,静思冥想使整个乐章的基调。 

  全曲由无伴奏的大提琴独白引出主题,从暗淡的低音区到凄厉的高音曲,大提琴徐徐的诉说着,乐队清淡的衬托象是一片叹息与唏嘘。乐章中几乎没有强烈爆发的高潮,但那种灵魂遭放逐的浩大怨气,在音乐中挥之不去,,令听着内心深处不断激起波澜,乃至肝胆俱裂! 

  第二乐章小快板,是典型的肖氏的谐谑曲乐章。条约的节奏,幽默的效果,充满了怪诞的情趣。该乐章主题素材来自街头叫卖调的音调。想必作曲家在这支曲调中勾起了人生旅途某一时刻的回想。 

  第三乐章也是小快板,是有小军鼓震奏伴随两支圆号的号角声而宣告开始的。随之而来的是主题甜美悠长,在优雅摇曳的音型伴奏下不无船歌的风味,或许是隐喻"生命之舟"吧。与之对比的是一个类似钟表声的节奏点子。前者充满了温馨的乡悠之情,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烈眷恋,后者则象是对某种即将来临的时刻的期待与催促,也许那正是让人恐惧的告别尘世走向死亡的时刻。在这两个对比素材的不断交迭中,作曲家拥抱生命、热爱生活的强烈感情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乐章最后,随着"钟表声"的渐渐隐去,我们仿佛在冥冥中看到一位善良的老人一步一回头的离我们远去。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