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好之前 可能变坏

个人日记

                                                         
   
近与一位学习声乐的朋友交流,想听他亮一嗓子,可他摆手说,嗓子都快哑了。他还说到一个奇怪的观点——变好之前要变坏。见大家疑惑,他解释说:

   
声乐老师在辅导学员科学发声的初期,有学员反映,练了一段时间,有的反而基本的发声也不会了,气息更不够了,咬字不自然了,嗓子也很酸涩,认为比学习之前还差些了。老师说,这个现象可能是对的,因为正在纠正以前习惯了的错误发声方法,错的在被清除、对的暂未掌握,当然情况会更差一些。等到规范的发声方式运用得当,新的习惯建立起来就好了,别扭的这段时间,一定要挺过来。
    
老师还举例说,意大利歌唱巨星帕瓦罗蒂在攻克“高音的过度”难题时,开始的几年似乎是越来越差的,用了将近六年的时间才“由差变好”,开始时常常练习到嗓子被挤压破了,甚至有“失声”Socrificed)的感觉。但帕氏有正确的方法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变坏”之后,嗓音开始“变好”起来。试想,如果他在近于“失声”时止步不前、“改邪归正”,世界歌坛将会缺少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这种“变好之前要变坏”的现象,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医生给病人开了一种药,有时会叮嘱说,吃这个药的前几次,可能出现腹泻、乏力,原有的症状也可能略有加重,过几天就会好。如有异常随诊。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固有的思维里,是天然地不允许有“变差”的。人们改行学新手艺,或者尝试新的工作方法,起初情况肯定更糟。还比如请来足球主教练,不论自身实力如何,内心里要求他场场赢球,稍有比赛结果不佳就要下课,那主教练只好短期行为地一场一场地凑,不可能考虑长远的战略问题。

    企业的年度经济指标也是如此,不论外部市场和自身条件如何,总是要求每年同比有增长,不允许任一阶段的“变差”。一些认准了的新型产业,在培育期总要允许前几年业绩不佳。否则的话,强调转型,又不允许减速;既要改革创新,又不准影响当期收益;这就像又要吃药治疗,又不允许有丝毫负作用一样的勉为其难。

有专家谈到近几年改革步伐有所停滞时说,原因当然有很多,在逻辑和心理上的原因是,对改革过程可能出现的阶段性“变差”不能接受。经济学家谢国忠教授分析说,世界经济危机长时间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太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造成的系统性风险,但清除这一缺陷将会引发巨大的全球经济下滑,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承担这个“近忧”。而只有当全球主要国家愿意为了长期稳定而放弃短期增长时,经济的好转才会真正到来。因为变好之前需要先变坏。


    其实这也是个常理,就算是搬家吧,总要乱上几天。忍不了短痛,就会持续长
一项改革刚一推出时,或者说执行步骤未完全到位时,有一段时间情况反而会恶化。这个时候最需要公众有耐心,有容忍度,从长远看,也是一种战略的思维与宽大的胸怀。时代呼唤这种“容差、容坏”的精神。

 



文章评论

水晶

文就不说了,因为觉得大锅老师是大知识分子,而我是知识很贫乏的人......想说的是《知了》这首歌此刻吸引住了我,以前真不知道有这样一首歌,已经反复听几遍了,也许很适合此刻的心情吧?歌词好,还有身嘶力竭的那种声音,那种发泄、还有一种深刻......谢谢!

老王

[ft=,6,微软雅黑]变好之前 可能变坏。 赞你的智慧,有可能就有变数,也就是说不一定变坏,甚至只会越来越好。 你的文章均有例证可寻,说服力很强。但就此文的例证来看,当事者似乎缺少了些计划、远见和高瞻远瞩。摸着石头过河,当然淹死的可能性就大。如果事前认证,架好了桥再过一定安全得多。乔迁更是如此,只要安排得当,按步骤进行,只会井井有条。当然这都考验着决策者潜在的水平。家庭如此,单位如此,国家同样如此。[/ft]

dd

平凡中的奇思佳构,全都是真知灼见,读了开启心智啊。[em]e179[/em]

冰心

拜读,学习[em]e160[/em] 大锅领导这篇文章阐述的道理,应该就是黎明前的黑暗吧[em]e112[/em] [em]e120[/em]

冰心

任何的重组优化都会有阵痛,所以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的耐心,容忍暂时更坏更差[em]e189[/em]

冰心

音乐蛮新颖好听别具风格[em]e142[/em] [em]e163[/em]

悠悠

变好之前,可能变坏。题目很反思维。

悠悠

要改变,就会有阵痛。如若不去尝试,现状永远也不会得到改变。很受益![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