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易实难

大锅小菜

 

     据说,职场之人应有三种才能:会写,会说,会做。三者全能,当然是大才,但在职场上,有其一二也是可以立足的。

    相对而言,窃以为“会做”最为重要,常言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会写”,只要勤思勤写,似乎也不会太难,因为写作文的技术,在中学时即已基本具备;唯有“会说”,看似容易、其实最难把握。文没写好,自己“毙”掉就是了;但说出去的话,好比泼出去的水,收也收不回。

近些年,因言惹事的例子时有发生。以致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举办相关的培训,帮助提高应对访谈的“说话”能力。培训中,用于作为教训的案例如下:

一是说破了的。20105月,德国总统克勒因言惹事,被迫辞职。他说的是:“一个像德国这样依赖外贸的国家应该知道,在必要情况下应该用军事手段保证贸易通道的畅通。”克勒总统说的是实话,不过这实话是“经济侵略”的潜规则,一直以来,有的国家就是这样做的,但却不能说破,因为说出来“理论”上不成立,不符合和平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德国在野党抨击克勒的言论是在宣扬“炮舰政策”,而这违反了德国的宪法。可怜的总统先生,因说破了潜规则被反对者抓到把柄而下台。

二是说过了的。因言下台的还有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20089月,就任未满一年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与听众“诚恳”交流,他说:“你说我讲话听起来毫无感情,但我能客观自省,我和各位不同。”就是这句“我和各位不同”,被指言辞轻慢,带有明显自傲情绪,引发全民讨论抨击,加之一些其他的不满情绪,最终被迫辞职。首相先生说的也许是推心置腹的心里话,但这种官员的优越感,把自己与民众对立起来,令人听之不快,惹恼了广大的普通人。正所谓,说话前你是话的主人,说话后你是话的仆人。过而言之,教训深刻。

正面的案例也有不少。有因善言而救命的。相传古时候,某官员敢于直言,激怒了皇帝,被当场定为罪人,皇上要求立即杀掉,一时间说情者无数。皇上态度坚决,并言谁再说情、一同陪斩。某大臣挺身而出,按住那位“罪人”的头,挥刀欲斩其首时,先请问皇上:“上古圣贤杀人时,从哪下刀啊?”一语既出,满座皆惊,皇上自知理亏,挥手作罢,示意放人。

也有因会吆喝获利的。两个人同样在影院门口销售饮料,一人的销售收入是另一人的数倍,原来是销售语的差异。一个问的是:“您要饮料吗?”自然所售不多。另一人询问顾客:“您是喝甜的,还是咸的?”会说会吆喝,使销售业绩提高。

 

记得早年跟随领导当秘书,领导用言传身教告诉我们:不要说“你听明白了吗?”,而要说“不知我说清楚了没有?”或者说“我这样回答,不知您是否满意?”不要讲“效果很不理想”,而要说“一直没有放弃”,等等。

这些“说法”,当然不是诱导人们讲虚假的话,而是说要讲究说话的角度,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有利于事物正向发展的思路。比如牧师说,不可以在祷告时抽烟,但是,可以抽烟时也在祷告。关键看说话的主词,前者说的是祷告的庄严感与诚意,后者说的是连日常生活中也在祷告。又比如,不要说“屡战屡败”,而要讲“屡败屡战”。关键看着眼点或结局,体现其理念是消极还是积极。

有时候,说话的语气比内容更重要。有时候,让对方自己说,比我们“亲自”说更重要。有时候只是点到,比全说更有效。有时候言多必失,少说为佳,我还是就此打住吧。

文章评论

dd

说话前你是话的主人,说话后你是话的仆人。 精辟。领教。[em]e179[/em]

老王

欣赏你的文采,佩服你的阅历,赞叹你的领悟。 你让我想起一本书,《让我们说话更中听些》; 你让我想起一个朝代,大清相国陈廷敬为中心的官宦生涯; 你让我想起一个人,屡败屡战的曾国藩。

心怡

每次来过,都有所启发,正所谓:开卷有益!谢谢大锅老师!

今音

读此文,我领略到,“祸从口出”或者是造口业之类的话题。何况在现实中,因出言不逊而引发的祸端已经不少。无论为官为民,引以为戒,还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