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生的外人
泥沙岁月
由爱故生忧,
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
无忧亦无怖。
倪莎对于父母的怀抱没有任何印象,记忆里总是太奶奶不苟言笑的面孔和嗡嗡地转个不停的纺车。倪莎的父亲是家中长子,倪莎是父母的长女,四代同堂,年轻力壮的都要赚工分养家糊口,照顾倪莎的任务就交给了太奶奶。在倪莎的记忆里,太奶奶就没有过笑容,全家人都无条件服从太爷爷和太奶奶,小小的倪莎更惧怕太奶奶,不敢说不敢笑不敢动,就静静坐看太奶奶摇着纺车。那是倪莎童年里最幸福的记忆。因为太爷爷太奶奶走后,倪莎的父母搬出了老院子,过着孩子越来越多,钱越来越少的日子,倪莎旁无责带地履行带妹妹的职责,只要有妹妹淘气,母亲就会责骂倪莎,虽然责骂倪莎最多,但是父母都不得不承认倪莎带妹妹是放心的,所以到了上学年龄,却不肯让倪莎读书。
倪莎走进学堂,感谢姨家最小的姐姐,她把自己的旧书包和旧文具给了倪莎,不由分说领着倪莎去学校报名,这一去,倪莎成了报名处的的焦点,九岁了,连最简单的1都不会写,严重怀疑智力不全,坚决不收。那个姐姐无奈带倪莎回家,照着钟表学写数字,下午再去报名,招收的老师一眼就认出了傻孩子倪莎,连考试的机会都不愿意给。众目睽睽之下,倪莎考试通过。这样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倪莎终生不能忘记。课堂上,倪莎总是聚精会神,不苟言笑的表情就是太奶奶的翻版。
少了倪莎帮带妹妹,母亲的生活像一团乱麻,脾气更加火爆,睁开眼睛,就听得见母亲的骂声。妹妹们还在睡梦中,倪莎不得不去院子里的大树下温习功课,等到了上学时间,再去屋子里取书包。倪莎常常来不及吃早饭,这也会招致母亲的责骂:“这饭也好了,你就走了!就差这一会儿吗?”走出很远,都听得到母亲的骂声,可是上课时间不会因为倪莎饿肚子而推迟,倪莎不得不一次次在责骂声中饿着肚子走出家门。对于倪莎而言,这是母爱的一种表现方式吧。因为除了母亲,再没有人心疼倪莎饿着肚子。
刻苦认真的倪莎,被老师鼓励和六年级学生一起参加考试,考进了初中。中考时,考进了市重点高中。父母出于经济的考虑,还是让倪莎读了免费的中专。虽然倪莎无限向往大学,然而面对清贫,倪莎对于这样的选择不是不理解,可是不理解的就是母亲的态度。她在家里骂倪莎:“有不花钱的机会你不愿意去,你就花家里钱没够啊?念完高中上大学,那还得多少钱啊!”然而她在外人艳羡的语气里豪情万丈:“让我闺女自己选,愿意念中专就念中专,愿意念高中就念高中,没钱,我砸锅卖铁都供她!”家里家外判若两人,倪莎越来越生气。这一次母亲的话音才落,倪莎就当众回答:“我选高中。”母亲的脸色瞬间就变了,拖着倪莎就回家,不由分说就是一通国骂:“你个破丫头片子,我供你念书就不错了,还想念高中,上大学,念多少书都是给你婆家念哪!”
倪莎历来懂事听话,这一次让母亲当众出丑,在母女双方的心里都留下了伤痕。生活的重担使得母亲在倪莎走入中专后就忘记了,然而倪莎不能忘。心灵遭受重创的倪莎,陷入了深深的自卑之后,对未来一片茫然。毕业时,倪莎更是茫然。倒是母亲的大骂,让倪莎下决心背井离乡。在倪莎的同学告知有人对倪莎深有好感之后,倪莎母亲不问缘由,对着毫不知情的倪莎一顿拳打脚踢:“我供你念完书了,该挣钱了,还没帮家里一分钱哪,就想找婆家了。”“愿意去哪儿就去哪儿!离得越远越好!我这么多孩子,不差你一个!”
倪莎走了,离家千里,举目无亲,那一年,倪莎20岁。
倪莎不回家,父亲的信一封接一封,字里行间敞开的心扉终于让倪莎在第一个春节赶回老家。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倪莎有了女儿之后,更多地理解了父母的不易,感恩于父母的养育之情,过去的种种不快,终于释怀。在倪莎遭遇下岗失业的时候,倪莎母亲接走了外孙女,把倪莎不曾感受过温暖的怀抱给了倪莎的女儿。因而,笨笨熊也像倪莎一样感激不已,对待岳父母像亲生父母一样,融洽相处了20多年。
月是故乡明,离家的游子才能深深体会。“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倪莎和笨笨熊总是把自己的小家当做工作的地方,而思念的根始终扎在父母的家里。每当佳节倍思亲,思年亲人的苦楚也只有远离故乡远离父母的人才懂。
倪莎和笨笨熊也深深知道,思念父母的苦楚代替不了身边子女常回家看看,远离的游子注定了亏欠父母生活起居的日常照顾,唯一能稍做弥补的,只有多给一点物质补偿。尤其在倪莎的小弟结婚之后,小弟一家和父母一起生活,倪莎和笨笨熊想事情更周全,生怕小弟和弟妹有什么不满对父母以后不利,倪莎和笨笨熊每次回去,都自己买肉买菜,让妹妹们去母亲家相聚。倪莎和笨笨熊很享受在倪莎母亲家的美好时光。每一次回去,外甥外女都像儿童团一样,一岗哨接一岗哨的喊回去:“大姨大姨夫回来了!”院子外一张张笑脸,及至院子里,就看见父母早已笑得合不拢的嘴,又添了皱纹的脸和两鬓又添的白发。侄女在得知大姑回家时,总是搬了凳子去擦窗玻璃,在她的印象里,大姑回来就是节日。春节是最热闹的,十八口齐聚一堂,大人们忘记了工作的辛苦,高高兴兴开怀畅饮;孩子们忘记了学习的压力,开开心心说笑逗闹;父母亲盼了一年的,就是子女绕膝的天伦之乐。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过日子过的啥,过的就是人”;图的啥,就是图个热闹!”
每每看见这样的场景,倪莎都觉欣慰。能给予父母的,就是兄弟姊妹和睦相处,让辛苦养大子女的父母安享晚年。倪莎父母重男轻女是众所周知的,倪莎母亲也早有言在先:“不管剩下多少家产,都是儿子的,父母要真没能力嘛,闺女也得管,闺女儿子都是一样养大的。”基于这样的想法,父母才让小弟婚后一起生活。期间,父母也曾提出过分家,可是,基于动迁利益最大化考虑,弟妹不同意分家。动迁一年推一年,何曾想,弟妹突然提出不能赡养老人,只要一半房产的要求。父母对此异口同声的反对,并决定赶小弟出家门。倪莎觉得弟妹是对四个姐姐口头承诺不放心,所以起草了“父母在,房产归父母,父母百年后房产归弟弟弟妹。”的约定,这样既能保障父母安度晚年,又让小弟和弟妹安心。
倪莎对父母说,起草这样的约定,就是想让父母晚年无忧,也想姐弟之间和睦相处。人是没有来生的,父母儿女之情就这一辈子,手足之情也就这一辈子。
拿出真心对父母的倪莎,却听见父亲对儿子媳妇儿掏心窝子说:“不管咋样,房产我都给儿子媳妇儿,怎么能给外人呢?!”
亲生的女儿,怎么就成了外人呢?
那些伤透了心的事,那些伤透了心的话,倪莎不愿意去想,可是每个夜里,那些场景都一一再现。
如果是朋友,伤透了心可以不再相处,可这次伤倪莎心的,是亲生父母。如何能不管?
倪莎掐指算着,从娘家回来一个月了,流着眼泪走的倪莎,父母真的没惦记过吗?总说天下没有狠心的父母,只有狠心的儿女,倪莎尤不能狠心到忘记,父母如何就能呢?
吃到美食,倪莎不自觉的就想到父母。也想到一篇文章《要爱,不要孝》,秋月在博文里说:“几千年了,这个社会用孝维护了一个老人当道的世界,”,“孝是架在年轻人脖子上无形的刀,年龄就是享有权威的条件。因为年轻,你不能讲理。你没有资格讲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在没有理性的顺从中熬到年老,然后再来奴役新的一代。只有等待自己老去的时候面对自己的儿女发威。”,"所以说,人类需要爱,无论是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当儿女年幼时,享受了父母的爱,当父母老去时,再回报给父母自己的爱,这是人性平等前提下位置和能力的互换。这爱是发自内心的理解,信任,宽容,给予和责任。"我赞同博主观点,孝顺只是行动上的遵从,爱才是发自的内心的,爱父母,才会心甘情愿孝顺父母。
小弟在QQ上告诉倪莎,母亲血压高了。倪莎赶紧问清情况,告知适合服用的药物名字,并告诉弟弟必须买血压计每天监测。看看时间,药店还在营业,告诉小弟去买,小弟回答,明天吧。
倪莎有啥办法呢?远水解不得近渴,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如何有理由指责弟弟呢?
倪莎一夜无眠……
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
无忧亦无怖。
倪莎对于父母的怀抱没有任何印象,记忆里总是太奶奶不苟言笑的面孔和嗡嗡地转个不停的纺车。倪莎的父亲是家中长子,倪莎是父母的长女,四代同堂,年轻力壮的都要赚工分养家糊口,照顾倪莎的任务就交给了太奶奶。在倪莎的记忆里,太奶奶就没有过笑容,全家人都无条件服从太爷爷和太奶奶,小小的倪莎更惧怕太奶奶,不敢说不敢笑不敢动,就静静坐看太奶奶摇着纺车。那是倪莎童年里最幸福的记忆。因为太爷爷太奶奶走后,倪莎的父母搬出了老院子,过着孩子越来越多,钱越来越少的日子,倪莎旁无责带地履行带妹妹的职责,只要有妹妹淘气,母亲就会责骂倪莎,虽然责骂倪莎最多,但是父母都不得不承认倪莎带妹妹是放心的,所以到了上学年龄,却不肯让倪莎读书。
倪莎走进学堂,感谢姨家最小的姐姐,她把自己的旧书包和旧文具给了倪莎,不由分说领着倪莎去学校报名,这一去,倪莎成了报名处的的焦点,九岁了,连最简单的1都不会写,严重怀疑智力不全,坚决不收。那个姐姐无奈带倪莎回家,照着钟表学写数字,下午再去报名,招收的老师一眼就认出了傻孩子倪莎,连考试的机会都不愿意给。众目睽睽之下,倪莎考试通过。这样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倪莎终生不能忘记。课堂上,倪莎总是聚精会神,不苟言笑的表情就是太奶奶的翻版。
少了倪莎帮带妹妹,母亲的生活像一团乱麻,脾气更加火爆,睁开眼睛,就听得见母亲的骂声。妹妹们还在睡梦中,倪莎不得不去院子里的大树下温习功课,等到了上学时间,再去屋子里取书包。倪莎常常来不及吃早饭,这也会招致母亲的责骂:“这饭也好了,你就走了!就差这一会儿吗?”走出很远,都听得到母亲的骂声,可是上课时间不会因为倪莎饿肚子而推迟,倪莎不得不一次次在责骂声中饿着肚子走出家门。对于倪莎而言,这是母爱的一种表现方式吧。因为除了母亲,再没有人心疼倪莎饿着肚子。
刻苦认真的倪莎,被老师鼓励和六年级学生一起参加考试,考进了初中。中考时,考进了市重点高中。父母出于经济的考虑,还是让倪莎读了免费的中专。虽然倪莎无限向往大学,然而面对清贫,倪莎对于这样的选择不是不理解,可是不理解的就是母亲的态度。她在家里骂倪莎:“有不花钱的机会你不愿意去,你就花家里钱没够啊?念完高中上大学,那还得多少钱啊!”然而她在外人艳羡的语气里豪情万丈:“让我闺女自己选,愿意念中专就念中专,愿意念高中就念高中,没钱,我砸锅卖铁都供她!”家里家外判若两人,倪莎越来越生气。这一次母亲的话音才落,倪莎就当众回答:“我选高中。”母亲的脸色瞬间就变了,拖着倪莎就回家,不由分说就是一通国骂:“你个破丫头片子,我供你念书就不错了,还想念高中,上大学,念多少书都是给你婆家念哪!”
倪莎历来懂事听话,这一次让母亲当众出丑,在母女双方的心里都留下了伤痕。生活的重担使得母亲在倪莎走入中专后就忘记了,然而倪莎不能忘。心灵遭受重创的倪莎,陷入了深深的自卑之后,对未来一片茫然。毕业时,倪莎更是茫然。倒是母亲的大骂,让倪莎下决心背井离乡。在倪莎的同学告知有人对倪莎深有好感之后,倪莎母亲不问缘由,对着毫不知情的倪莎一顿拳打脚踢:“我供你念完书了,该挣钱了,还没帮家里一分钱哪,就想找婆家了。”“愿意去哪儿就去哪儿!离得越远越好!我这么多孩子,不差你一个!”
倪莎走了,离家千里,举目无亲,那一年,倪莎20岁。
倪莎不回家,父亲的信一封接一封,字里行间敞开的心扉终于让倪莎在第一个春节赶回老家。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倪莎有了女儿之后,更多地理解了父母的不易,感恩于父母的养育之情,过去的种种不快,终于释怀。在倪莎遭遇下岗失业的时候,倪莎母亲接走了外孙女,把倪莎不曾感受过温暖的怀抱给了倪莎的女儿。因而,笨笨熊也像倪莎一样感激不已,对待岳父母像亲生父母一样,融洽相处了20多年。
月是故乡明,离家的游子才能深深体会。“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倪莎和笨笨熊总是把自己的小家当做工作的地方,而思念的根始终扎在父母的家里。每当佳节倍思亲,思年亲人的苦楚也只有远离故乡远离父母的人才懂。
倪莎和笨笨熊也深深知道,思念父母的苦楚代替不了身边子女常回家看看,远离的游子注定了亏欠父母生活起居的日常照顾,唯一能稍做弥补的,只有多给一点物质补偿。尤其在倪莎的小弟结婚之后,小弟一家和父母一起生活,倪莎和笨笨熊想事情更周全,生怕小弟和弟妹有什么不满对父母以后不利,倪莎和笨笨熊每次回去,都自己买肉买菜,让妹妹们去母亲家相聚。倪莎和笨笨熊很享受在倪莎母亲家的美好时光。每一次回去,外甥外女都像儿童团一样,一岗哨接一岗哨的喊回去:“大姨大姨夫回来了!”院子外一张张笑脸,及至院子里,就看见父母早已笑得合不拢的嘴,又添了皱纹的脸和两鬓又添的白发。侄女在得知大姑回家时,总是搬了凳子去擦窗玻璃,在她的印象里,大姑回来就是节日。春节是最热闹的,十八口齐聚一堂,大人们忘记了工作的辛苦,高高兴兴开怀畅饮;孩子们忘记了学习的压力,开开心心说笑逗闹;父母亲盼了一年的,就是子女绕膝的天伦之乐。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过日子过的啥,过的就是人”;图的啥,就是图个热闹!”
每每看见这样的场景,倪莎都觉欣慰。能给予父母的,就是兄弟姊妹和睦相处,让辛苦养大子女的父母安享晚年。倪莎父母重男轻女是众所周知的,倪莎母亲也早有言在先:“不管剩下多少家产,都是儿子的,父母要真没能力嘛,闺女也得管,闺女儿子都是一样养大的。”基于这样的想法,父母才让小弟婚后一起生活。期间,父母也曾提出过分家,可是,基于动迁利益最大化考虑,弟妹不同意分家。动迁一年推一年,何曾想,弟妹突然提出不能赡养老人,只要一半房产的要求。父母对此异口同声的反对,并决定赶小弟出家门。倪莎觉得弟妹是对四个姐姐口头承诺不放心,所以起草了“父母在,房产归父母,父母百年后房产归弟弟弟妹。”的约定,这样既能保障父母安度晚年,又让小弟和弟妹安心。
倪莎对父母说,起草这样的约定,就是想让父母晚年无忧,也想姐弟之间和睦相处。人是没有来生的,父母儿女之情就这一辈子,手足之情也就这一辈子。
拿出真心对父母的倪莎,却听见父亲对儿子媳妇儿掏心窝子说:“不管咋样,房产我都给儿子媳妇儿,怎么能给外人呢?!”
亲生的女儿,怎么就成了外人呢?
那些伤透了心的事,那些伤透了心的话,倪莎不愿意去想,可是每个夜里,那些场景都一一再现。
如果是朋友,伤透了心可以不再相处,可这次伤倪莎心的,是亲生父母。如何能不管?
倪莎掐指算着,从娘家回来一个月了,流着眼泪走的倪莎,父母真的没惦记过吗?总说天下没有狠心的父母,只有狠心的儿女,倪莎尤不能狠心到忘记,父母如何就能呢?
吃到美食,倪莎不自觉的就想到父母。也想到一篇文章《要爱,不要孝》,秋月在博文里说:“几千年了,这个社会用孝维护了一个老人当道的世界,”,“孝是架在年轻人脖子上无形的刀,年龄就是享有权威的条件。因为年轻,你不能讲理。你没有资格讲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在没有理性的顺从中熬到年老,然后再来奴役新的一代。只有等待自己老去的时候面对自己的儿女发威。”,"所以说,人类需要爱,无论是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当儿女年幼时,享受了父母的爱,当父母老去时,再回报给父母自己的爱,这是人性平等前提下位置和能力的互换。这爱是发自内心的理解,信任,宽容,给予和责任。"我赞同博主观点,孝顺只是行动上的遵从,爱才是发自的内心的,爱父母,才会心甘情愿孝顺父母。
小弟在QQ上告诉倪莎,母亲血压高了。倪莎赶紧问清情况,告知适合服用的药物名字,并告诉弟弟必须买血压计每天监测。看看时间,药店还在营业,告诉小弟去买,小弟回答,明天吧。
倪莎有啥办法呢?远水解不得近渴,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如何有理由指责弟弟呢?
倪莎一夜无眠……
文章评论
清雪
祝愿倪莎开心快乐起来,父母说了啥一笑而过,记住他们的好![em]e163[/em]
云在天边
我们的生命犹如一柱燃香:过去的都过去了,快乐或痛苦,如烧至尽头的香灰,终会落下。人生无常,人心善变,何必为那些是非恩怨纠结?看淡了,是是非非也就无所谓了;放下了,成败得失也就那么回事了。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面对人生种种境遇,一笑而过,是一种人生的优雅。
一袭晚风
这个故事好长呀,都好几篇了,再写200篇没问题
一朵云
有的事、有的人,不是以自已的意想而办着,闹心只能让自已更烦恼,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一定要善待自已哦。
雪山飞狐
早上好![em]e160[/em]
龙哥
嗨,家家都有难念的经,过去的老人重男轻女,儿子的江山,女儿的饭店,女儿拿回来的钱,恨不得都给儿子花,这就是中国式的父母。
恋上了冬
向‘ 你傻’学习!向倪莎致敬![em]e163[/em]
地主
哎!不要老惦记你那点小不快,要常回家看看[em]e144[/em]
地主
可怜的倪莎,二十岁就离家出走,寄人篱下的,不知受了多少苦[em]e120[/em]
心淡如水
我母亲邻居一位老太太,一个人过日子,大女儿非常孝顺,老太太冰箱里的鱼肉等好吃的都是大女儿买,但是大女儿有严重的心脏病,都做支架了。老太太却非常偏向唯一的儿子,手里一攒个几千元钱就立马给儿子送去。前些日子又去儿子家了,在儿子家从床上掉地上把骨盆摔骨折了,坐在地上三个小时都没人管,在儿子家十三天都没送医院看看,摔伤十三天后,儿子在他那个城市打了个车给送回到我们这的医院了,医生说送的太晚了,也不能手术了,就得回家慢慢养了,多久能好说不准。儿子在这里伺候了老妈几天就对两个妹妹说得回家去了,家了媳妇身体不是很好,再说还得带补课的学生呢,不带一天少挣不少钱呢。儿子就这样老太太还对两个女儿说:“冰箱里的东西谁都别动啊,留着给你哥吃。”
心淡如水
我母亲邻居一位老太太,一个人过日子,大女儿非常孝顺,老太太冰箱里的鱼肉等好吃的都是大女儿买,但是大女儿有严重的心脏病,都做支架了。老太太却非常偏向唯一的儿子,手里一攒个几千元钱就立马给儿子送去。前些日子又去儿子家了,在儿子家从床上掉地上把骨盆摔骨折了,坐在地上三个小时都没人管,在儿子家十三天都没送医院看看,摔伤十三天后,儿子在他那个城市打了个车给送回到我们这的医院了,医生说送的太晚了,也不能手术了,就得回家慢慢养了,多久能好说不准。儿子在这里伺候了老妈几天就对两个妹妹说得回家去了,家了媳妇身体不是很好,再说还得带补课的学生呢,不带一天少挣不少钱呢。儿子就这样老太太还对两个女儿说:“冰箱里的东西谁都别动啊,留着给你哥吃。”
沉默
我最能理解倪莎的。[em]e178[/em] [em]e163[/em]
悟空&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当家和打仗一样,父母完蛋这家就没好,过的舒服自在的都是明白人,子女多爹妈不回当,到老了那天全是事。还不如我们这代独生子女呢,就一个,没挑的
白大也
是啊,记住父母的好处,忘记他们的缺点。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倪莎当了妈妈之后,更多地理解了父母的不易呀,应永远感恩于父母的养育之情成长挚爱。[ft=#938953,4,][/ft]
雨中静听落叶
[em]e163[/em] [em]e142[/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