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春秋02
原创手稿
第二章 叔虞及早期国君
一 桐叶封唐
故事先要从西周的政治家、军事家姜太公说起了。
姜太公(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
姜子牙辅佐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尊为“师尚父”。是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周建立后,姜太公被封于齐国。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大败纣兵,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
他除了是周武王的“太师”、“师尚父”外,还是岳父。姜太公的女儿邑姜嫁给了武王,做了王后。
邑姜为武王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姬诵,就是成王,小儿子名叫姬虞,字子于。小儿子为什么叫姬虞?因为生下来的时候,小儿子的手上有一个像虞字的手纹。因为是武王次子,又称为叔虞、大叔。
武王去世时,兄弟俩才十多岁,大儿子姬诵即位,是为成王。
成王和叔虞兄弟俩十分友爱。有一天,阳光明媚。成王与弟弟游戏,大致是过家家那一种,成王捡了一片桐树叶,用手撕成像圭玉的形状,递给弟弟:“老弟,我就把这个封给你了。”
叔虞笑着接过来,拱一拱手,说:“谢谢大哥。”
两兄弟正开着玩笑,旁边史官走了过来。
史官是干什么的?专门跟在天子身边记录天子言行的,力争把天子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
“大王,您准备把叔虞封在哪里?”史官一本正经地问。
成王愣了一下,说:“寡人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天子无戏言。您说的每一句话都将被记录下来,作为历史文献。如今您说了要封叔虞,那就要择吉日举行册封仪式。”《史记》上原话是这样的: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成王有些恼火了。他不是舍不得封地,而是舍不得弟弟,他大声说道:“叔虞才十二岁,就让他去管理一个国家?你是天子还是我是天子啊?”
“史官史官,唯史不唯官。你要再这么说,我把你这些话也记录下来。”史官向前一步,面无惧色。
在周朝,史官都是家族世袭的,即便天子也不能撤换或者惩罚他们。所以,到今天,我们才能看到一部真实的周朝历史。
成王没有办法了,他知道他惹不起史官。就这样,成王就把弟弟叔虞封到了唐地,为侯爵。因为一片桐叶,叔虞被封为唐侯。
这就是桐叶封唐的故事。
唐叔虞,一个伟大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
我们现在的姓氏中,杨、韩、贾、温、胥、童、先、席、阎、侯、祁、晋、解、羊、何、栾、简、郤(音细)、曲、步、籍、蔺等姓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程、唐、柳、鄂、孙、冀等姓的一部分,唐叔虞就是这些姓的祖先。
《史记》中记载“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地盘不大,在今天山西南部的翼城、曲沃、绛县、襄汾一带。唐这块地方又叫夏墟,居民主要是唐尧后裔。当初周公率军灭了唐国,将唐国的公族刘氏迁到杜原(西安市长安区杜曲乡)建杜国(周宣王时,国君杜伯无罪被杀,杜伯之子杜隰叔逃到晋国,隰叔子杜蒍在晋国任士师之职,后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其孙士会因晋内乱出奔到秦国,后来又回晋,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
周成王四年(前1039年),叔虞去唐国上任,太后邑姜同往,成王一直送出京城,而周公亲自送到唐都(《括地志》:在翼城西20里)。一切安置妥当后,才启程回到宗周。
随同叔虞前往唐地的,除了一部分军队和配备的大夫之外,还有商族的怀宗九姓氏。这样,唐国就成了一个民族大杂烩,周人和夏商遗族在这里会聚。
根据周公的建议,周天子给姬虞制定了“启以夏正,疆以戎索”施政方针。就是用夏政去教导夏民,以戎法治理戎人。由于唐国地处夏人的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又由于唐国一带的叛乱刚刚平定,局势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尚且十分尖锐,当然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理夏戎之民。其具体内容就是维护夏代以来传统的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暂不实行周公所制定的那一套新的礼乐制度和井田制度。
第一, 国民待遇原则。尽管是征服者,邑姜和叔虞并没有以征服者自许,并没有让周人高人一等。各个民族在这里地位完全平等,可以杂处,可以通婚,只要是居住在唐地的人,均享受国民待遇。凡是煽动民族矛盾者,一律处死。
第二,因地制宜原则(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夏人以游牧为生,商人以工艺谋生,而周人主要从事农业。在唐,有山有水有草原有土地,因此从事各种产业的人都有。邑姜和叔虞并没有强制大家从事农业,而是根据实际环境,由百姓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
第三,开放原则。唐国的四周有华夏、戎狄等不同部落,邑姜和叔虞实行贸易自由政策,与中原国家和狄人都进行贸易。这样做不仅促进了唐的商业发展,还让狄人可以交换到生活用品,从而能够和平相处。
第四,和平共处原则。邑姜和叔虞以开放和真诚的心态与四周国家交往,因此得到广泛的认同。从叔虞开始,唐的公族就开始和狄人通婚,叔虞的后代也大量前往戎狄国家居住生活。
第五,发展农业原则。尽管鼓励大家因地制宜,但是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让邑姜和叔虞对农业更加重视,他们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进行优化育种,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能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农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狄人前来依附,使得唐国人口大增,疆土逐渐扩大,威望也越来越高。
姬虞受封治唐,执行了上述既定方针,数年之后即见成效,农业、牧业都得到发展,政绩斐然可观。于是“感召”上天,出现了禾稻“异亩同颖”的祥瑞之异,即稻谷丰收,长出特别高大丰硕的植株“嘉禾”。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唐国培育出高产麦,麦穗硕大,叔虞派人献给成王,成王又赠给了周公旦,周公曾作《嘉禾》一诗以志庆贺,赞颂姬虞治国施政有方。
姬虞主治唐所以取得成功并能传之久远,其关键在于执行了“启以夏正,疆以戎索”的正确方针。这一方针对唐国夏后氏遗民和周围戎狄民族来说,是一个求同存异、政治上比较宽容的方针,对以周札并田制度为基础的周王朝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体系来说,则是一个具有非正统的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方针。大量历史事实证明,这一方针成为晋国的传统国策,对后来的晋国乃至韩、赵、魏三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三晋文化体系。比如三晋政治思想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正统宗法观念比较淡薄,使晋国政治具有尚贤、尚法、尚公的特色,使韩、赵、魏三晋成为早期法家的策源地,三晋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宽容博大的特色,能够不断融合周边文化,以发展壮大自己等,都同这一方针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由于唐叔虞将国家治理得国泰民安,民族和谐,在历史上得到极高评价。而后人为了纪念唐叔虞,在山西太原修建了“唐叔虞祠”,也就是现在的晋祠。到了北宋,宋朝政府又在晋祠内修建圣母祠,以纪念那个伟大的母亲邑姜(尽管有史料证明,叔虞始封地不在此地,但也说明了人们对他的尊崇)。
历代以来,晋祠都是中国香火最旺的祖祠。除了唐叔虞的后代之外,晋祠还是王姓、张姓的祖祠,还有唐太宗李世民的家庙,当年李渊从太原起家,因此国号为唐,才有了唐朝。而后来唐太宗在晋祠大赐李姓,李姓由此成为大姓。可以说,晋祠是中国三大姓的朝拜圣地。
可以说晋祠是除了黄帝陵和炎帝陵之外,中国排位第三大的祖祠。
唐叔虞作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作为三晋文化的开创者,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
公元前1014年,叔虞子燮(又叫燮父)时,徙居晋水边(古之釜水,今滏河,遗址在曲沃县曲村镇三张村西南),“作宫晋水旁”,因此改国号为晋。
《竹书纪年》记载:“晋侯筑宫而美,康王使让之。”康王是成王之子,唐(晋)国从周成王时受封到周康王时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就已经能建造华美的宫室,发展是很快的。当时周王朝正处于“成、康之治”的鼎盛时期,王室的力量强大,分封的诸侯国也起到屏藩周室的作用,异族部落基本上是归服于周的。
有学者认为燮父继位后,嫌唐都交通闭塞,曾营建绛都,因其规模逾制,“康王使让之”,引发周康王的不满,派使臣严责燮父,燮父未敢迁都,便仍居故城一带,名曰晋城。至其子武侯时才都绛。
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晋侯燮和齐国第二代君主齐丁公、卫国第二代君主卫康伯以及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与楚君熊绎共事周康王,为周室重臣。周康王分赐三位诸侯以珍宝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楚君熊绎却无分。春秋时代的公元前530年,楚灵王仍忿然提起此事。
从出土的《晋公奠铭文》看,晋侯燮因为曾经兼任王朝卿士,因此得以称"晋公";曾经参与周昭王末年的薄伐荆楚之事。
出土于晋侯燮父墓地的青铜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头微昂,圆睛凝视,高冠直立。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堪称艺术精品。
燮父为第二代晋侯,葬于今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南的晋侯墓地。
晋侯燮薨,子武侯宁族(或“曼期”“曼旗”)立,为第三代晋侯。
武侯在位时迁都于绛(即今天马—曲村一带)。因曾随周王出巡并受周王赏赐而为其父晋公燮父宗室作器《晋公奠铭文》。葬于今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南的晋侯墓地。
二 曲沃五侯
武侯薨,子成侯服人立。为晋第四代国君。
据郑玄《毛诗·唐谱》记载,自晋成侯徒居曲沃(今曲沃城西南1公里),历厉、靖、僖、献五世,至穆侯再迁回绛都(曲村—天马遗址一带),为曲沃五侯,约150年。
成侯薨,子厉侯福(或“辐”)立,为晋第五代国君。葬于今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南的晋侯墓地。
前859年,厉侯薨,子靖侯宜臼立,为晋第六代国君。
自西周初唐叔受封,经过晋侯燮、武侯、成侯、厉侯和靖侯六世,这段历史并没有完全正确的纪年。
晋靖侯之孙栾宾,是晋国栾氏之祖。
晋靖侯十七年(前842年),西周发生了一件影响巨大的历史性事件,即“国人暴动”。
所谓“国人”,是指居住在“国都”的群众,其中以平民为主。这些平民,多数是各级贵族的疏远宗族成员。另外,在“国人”中还有百工、商贾以及其他一些居于社会下层的群众。同时,由于贵族内部的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失势的贵族和贫困的士,社会地位不断下降也与一般平民杂处,成为“国人”的组成部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又加重了平民对当权者的憎恨。
当时,周王室厉王当政,厉王暴虐侈傲,贪婪好利,对山林川泽实行专营,不准国人进入采樵渔猎,断绝了他们的生计。同时,他还任意兴师动众,多次对外发动战争,都以失败告终,这又给平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国人纷纷议论,怨声载道,大街小巷都在诋毁朝廷。为堵塞民口,平息舆论,周厉王从卫国弄来了一批神巫来监视国人,禁止国人谈论国事,凡被指认为诽谤朝廷的,一律拘捕,格杀勿论。国人敢怒而不敢言,在路途相遇,相互以目光表达各自的愤怒情绪。
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周厉王采取的高压政策,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如是三年,国人终于忍无可忍,遂奋起反抗。公元前842年,以聚居在宗周(镐京)的“国人”为主,包括工匠、胥徒和宿卫王宫的军卒,他们同愤怒的国人一齐进攻王宫。另外,四方的人民也纷纷起义。周厉王狼狈逃出王宫,在国人的追逐之下,渡过黄河,一直逃奔到彘(山西霍州东北)避难。召穆公将太子静(后来的周宣王)藏了起来,被迫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国人杀召穆公之子,太子静得以幸免遇难。
国人暴动发生后,宗周一片混乱。于是召穆公、周定公临时主持政事,收拾残局,号称“共和行政”(一说由国人共推诸侯共伯和执掌王政),直到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召、周二公遂拥立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周宣王也算是西周历史上一位比较清明的君王,在他执政的前期,曾有过一段宣王中兴的时期。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晋靖侯于共和元年去世,子司徒立,是为晋僖侯。
晋僖侯(前840年—前823年在位),又称釐侯,名司徒,是第七代晋侯,在位18年。
旧时,对帝王将相或尊长,不直接称其名,谓之“避讳”。如遇此类文字时,要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来回避,否则就是犯讳,尤其是犯了君主的讳,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轻者遭到杖责,重则招来杀身之祸。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鲁桓公生了儿子,向大夫申繻问起名。申繻对曰:“……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晋僖侯名司徒,因避讳之说,便废除了当时的司徒官职,到晋文公称中军。
史称晋僖侯俭啬爱物而不中礼,诗赋《蟋蟀》之篇即指此而言。故都建有蟋蟀堂,年久湮没。
僖侯十四年(前827年),周宣王初立。
僖侯十八年(前823年),僖侯死,其子籍继位,是为晋献侯。
晋僖侯的墓穴
晋献侯,名籍,又名苏,僖侯之子,前822年—前812年在位。为晋第八代国君。
据晋侯苏编钟铭文记载,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当时尚是晋公子的晋侯苏(献侯)率师随周厉王巡狩东南疆域。
一月九日戊午晦,周厉王亲率王师从宗周镐京向东进发。以先锋、中军、后卫序列开进,晋侯苏率晋军为“王殿”之师(“殿”殿军、殿后之义)。
二月廿四日壬寅望(前811年1月16日,根据《黄帝调历历谱详表》和《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