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春秋05

原创手稿

第六章 文公称霸

 颠沛流离

    晋文公(《左传》载前671年-前628年;《史记》载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初为公子,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后受迫害离开晋国,游历诸侯。漂泊19年后终复国,杀怀公而立。

晋文公

文公对内,拔擢贤能:以狐偃为相;为帅;赵衰字季子,别称司空季子、臼季辅其政;栾贞子芮之子)佐其事;溱、霍伯将其兵;阳处父制其礼;魏国先祖)御其戎。晋民各执其业;吏各司其职。晋国由此大治。对外,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尊王攘楚。作三军六卿,勤王事于洛邑、败楚师于城濮,盟诸侯于践土,开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为后世儒家法家等学派称道。

前651年9月,晋献公死后,晋发生内乱,里克等人聚众作乱,弑杀幼主奚齐、卓子,逼死荀息

     之后,里克派遣大夫狐毛至翟国见重耳。狐毛者,狐突之子,狐偃之兄。狐毛向重耳谈及国内政变,向重耳转达里克之意,重耳犹豫不决,问计于狐偃、赵衰。众人觉得危险,甚至怀疑是里克设的圈套。狐毛回报里克。里克的善意没有得到重耳的理解,转而又去招身在梁国的夷吾。

    秦穆公紧盯晋国内政,试图插手,派人联络重耳、夷吾,希望帮助他们回国为君。重耳谢绝了穆公的好意:“父亲在世时,我就不讨父亲喜欢,为父亲怪罪。如今父亲去世,我又不能为父亲守丧。为人子者,大不孝顺!哪里还敢贪恋君位?”

夷吾在获得了里克的聘书后,也召见了使。夷吾喜出望外,便以割让河五城为条件,获得了穆公的援助。

就这样,公子夷吾在内有里克为主,外有为援的条件下,顺利回国即位,为晋惠公。

是重耳母亲的娘家,舅舅狐偃的故乡。对此,狐偃为重耳做了精心的安排,献公也没有去赶尽杀绝,翟君还不错,重耳在翟一呆就是12年。咎如qiáng gāo rú夷国名,隗姓,赤狄别种,今太原一带)获其二女叔隗、季隗。妹妹季隗给了重耳,生了两个儿子—tiáo叔刘,都是历史的过客。姐姐叔隗给了赵衰,生了个儿子,他就是未来半个世纪威震天下的赵宣子赵盾。

重耳在翟国重组了家庭,生活过得不亦乐乎,渐渐乐不思晋

惠公即位后,积极打压昔日的公子党,杀死里克、邳郑父,重用亲信,大兴党狱,坐罪者甚众,加剧了晋高层的矛盾。

惠公恐国人附重耳,前644年,派寺人第二次追杀重耳。

东周列国志载,重耳正与翟君‘猎于渭水之滨。忽有一人冒围而入,求见狐氏兄弟,说:“有老国舅家书此。”狐毛、狐偃曰:“吾父素不通外信,今有家书,心然国中有事。”即召其人至前。那人呈上书信,叩了一头,转身就走。毛偃心疑。启函读之,书中云:“主公谋刺公子,已遣寺人勃,限三日内起身。汝兄弟禀知公子,速往他国,无得久延取祸。”二狐大惊,将书禀知重耳。重耳曰:“吾妻子皆在此,此吾家矣。欲去将何之?”狐偃曰:“吾之适此,非以营家,将以图国也;以力不能适远,故暂休足于此。今为日已久,宜徙大国。勃之来,殆天遣之以促公子之行乎?”重耳曰:“即行,适何国为可?”狐偃曰:“齐侯虽耄,伯业尚存,收恤诸侯,录用贤士。今管仲、隰朋新亡,国无贤佐。公子若至齐,齐侯必然加礼。倘晋有变,又可借齐之力,以图复也。”重耳以为然。乃罢猎归,告其妻季隗曰:“晋君将使人行刺于我,恐遭毒手,将远适大国,结连秦、楚,为复国之计。子宜尽心抚育二子,待我二十五年不至,方可别嫁他人。”季隗泣曰:“男子志在四方,非妾敢留。然妄今二十五岁矣,再过二十五年,妾当老死,尚嫁人乎?妾自当待子,子勿虑也!”赵衰亦嘱咐叔隗,不必尽述。

而《史记》中则更生动地描述了这一故事:重耳谓其妻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乃嫁。”其妻笑曰:“犁二十五年,吾冢上柏大矣。虽然,妾待子。”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时,刺客已来,重耳吓得拔腿就跑,冲到城门口,见到准备好的马车,一跃而上。狐偃、赵衰、贾佗、魏等随即跟上,一行就上路了,盘缠都没带。而先轸、狐毛等人则未能随行。

54岁的重耳一路颠簸,往南进入卫国境内,来到卫都楚丘滑县东八里营乡一带)没想到一生英明的卫文公一时糊涂,对重耳没有兴趣。重耳没有得到一丝援助,又再度起锚。然而,钱财、食物都没有得到补给。经过五鹿河北大名县东石家寨村于前631年为文公所占,成为晋地),重耳终于忍不住了,放下架子向一个农夫乞讨。农夫从地上拾起土块,调侃重耳:“拿去,吃吧!”饥饿难耐且近乎绝望的重耳气愤的举起鞭子要抽打农夫。狐偃赶忙阻止了重耳:“这是上天要赐给我们土地啊!说明我们复国在望。”并且向农夫磕了个头,接过土块,装在车上走了。

为了让重耳活命,从人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附:

    介子推与清明节的来历

文公返国后,按功绩对臣子一一封赏,却唯独漏赏了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有人为介子推的遭遇抱不平,将一首诗挂在宫门口: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文公见后,派人召介子推,得知介子推已携老母隐入绵山,于是将绵山之地封与介子推,并改名“介山”。

另据一些史书记载,和一些民间传说,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晋文公非常懊悔,亲自去绵山寻找,但介子推始终避而不出。于是文公下令焚山,企图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却坚不下山,最终抱在一棵柳树上死去,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此,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重耳一行听说齐桓的宰相管仲去世了,决定去齐国。桓公待重耳一行甚厚。桓公在与重耳的交往中,意识到这个落魄公子,举止之中,气魄宏伟;谈吐之间,志在天下。而重耳身边的随从,皆世之豪杰,将相之才。桓公句句称好,却也默默惊讶,为自己的后人捏把汗。

齐桓公送了他20辆马车,并许配了宗族之女齐姜给重耳。桓公希望能捆住重耳,即便重耳最终复国,也可得晋之欢,以为助力。

前643年,齐桓公病逝,五子争国,发生内乱。齐之力复国已不实际。重耳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不愿再去流浪奔波。狐偃赵衰等人多次提醒重耳,重耳不从。

前639年的一天,狐偃、赵衰等人在一棵桑树下密谋,如何离开齐国,恰一侍女窃听,侍女回宫后偷偷告诉了重耳的妻子齐姜。齐姜因为害怕她泄露秘密,不但没有奖赏,马上把她杀了。齐姜也劝重耳赶快离开齐国,但是重耳不肯。与狐、赵合计,将重耳灌醉。然后拖上马车,快马出城,离开齐都临淄(古称营丘约前1046年,周建立后,周武王把首席功臣姜尚分封于此,建立齐,定都营丘。六世齐胡公迁薄姑。七世献公迁回营丘,因其地临淄水,遂改为临淄,此后临淄之名一直延用至今)。

等重耳一觉醒来,为时已晚。重耳气得操戈要砍狐偃:“如果不能复国,我吃你的肉!”狐偃边走边半开玩笑:“如果复国失败,我死在荒野,也是被狼吃。若你能复国,晋国的肉都是你的,我的肉不好吃!”重耳只能硬着头皮上路。

重耳一行流亡到曹国曹共公早听说重耳身有缺陷,竟在重耳洗澡时,在外偷窥,看看重耳的骈肋到底长得啥样。重耳知道后,痛恨曹共公,暗自要报复曹国。曹大夫僖负羁又名负羁)劝阻曹共公,但不被采纳。僖负羁的妻子认为重耳会回到晋国取得政权,将来一定会伐报仇,建议丈夫私下接待重耳等人,以免将来得祸。僖负羁自行接待重耳,又赠送一块璧玉给他。重耳接受了款待,但没有收下璧玉。

公元前638年离开曹国境。此时正逢宋襄公因宋楚泓水之战失败,襄邑(今河南睢县)的行宫里养伤。宋大司马公孙固(子姓,名固,又称大司马固,宋庄公孙,宋襄公堂兄弟)对襄公说:“晋公子流亡在外多年,喜欢做事而不自满,像对待父亲一样事奉狐偃,像对待老师一样事奉赵衰,像对待兄长一样事奉贾佗。狐偃是重耳的舅舅,仁慈而足智多谋。赵衰是晋献公时赵夙的弟弟,有文采而为人忠贞。贾佗是晋的公族,见多识广而谦恭有礼。这三个人辅助重耳,重耳对他们谦下恭敬,每逢有事都要咨询他们,不稍懈怠,可以说是有礼了。在礼的方面有所建树,一定会得到善报。《商颂》说:‘商汤急于尊贤下士,圣德天天向上升高。’尊贤下士,就是有礼的表现。请国君好好地考虑考虑。”宋襄公送给重耳八十匹马以与齐桓公相若的规格,招待重耳。宋楚争霸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宋襄公依然奉重耳为上宾,重耳对襄公之恩牢记于心。

重耳住了一段时间,修整后便再度启程。

前637年,途经郑都新郑时,正值风雪交加,重耳请求入城。得到守城士兵的禀报,郑文公认为,重耳逆父叛国,逃亡在外,此种不肖之人,郑坚决不能接纳。郑国正卿叔詹郑文公之弟)听说此事后,对郑文公说:“晋国公子重耳有‘三助',是天佑的人,将来必得国为君,不可怠慢!”郑文公不信,问有何“三助”。叔詹回答:“重耳是狐氏女所生,狐与姬是同宗,同宗为婚,出类不凡,必成大材。此一助。自从重耳流亡国外十八年,国内一直不安,无人能管理,是天意等待贤人回国为君。此二助。跟从公子重耳的赵衰、狐偃、介子推等人,皆为当代的英雄豪杰。重耳得而用之,必成大业。此三助。公子重耳有此‘三助',将来必得国为君。主公应以礼相待才是。”郑文公不听叔詹的劝言,说:“重耳已在外流亡十八年,将近六十岁了,有何做为!”叔詹见主公将无礼重耳,又说:“主公若不礼公子重耳,请将他杀了,以免留下后患。”郑文公一听大笑,说:“大夫所言是何道理,重耳和我没有什么恩怨,我为何要接待他?我又为何要杀害他呢?”当即下令紧闭城门,不准公子重耳入郑城。重耳只得羞愤地顶风冒雪奔向楚国。

正值强盛,楚成王打败了一心图霸的宋襄公。成王早闻公子重耳是当时贤人,便远迎重耳,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与重耳共论天下,命自己的臣子与重耳的手下人时常切磋。

有一日,楚成王在酒宴中问重耳:“今日,我待你如何?”重耳答曰:“甚厚!”成王又问:“他日若你返国,将作何报答?”重耳思忖一会,答道:“若返国,皆君之福。倘晋、楚对战于中原,我必然退避三舍,以报今日之恩!”

成王默然,令尹子玉成得臣,芈姓,成氏,名得臣,字子玉,dòu伯比之子,子文之弟。若敖氏后裔大喝道:“寡君奉汝为上宾,汝安敢出此妄言?”楚成王命成得臣退下,子玉不甘心,强谏成王:“重耳,世之贤主;随从,皆有将相之才。倘使其归国,如鱼得水,他日必成楚之大患。今日,其羽翼未丰,宜当处之!”成王不从,命子玉退下。成得臣愤愤告退。

前637年九月晋惠公薨逝,公子圉继父位,是为晋怀公

怀公之才,不及其父,更恐重耳回归,竟逼死自己姥爷狐突等,又再度大兴党狱遭到了国人的一致反对。

秦穆公待怀公为上宾,怀公的不辞而别也惹怒了穆公。穆公便考虑再度插手晋国朝政,以图进取中原。

                     

 重耳返国

秦穆公打听到重耳在楚,便派大夫公孙枝去楚国接重耳。重耳听说秦伯要帮他返国,喜出望外。便辞了成王,匆匆往秦而去。

前637年冬,秦穆公设宴席招待重耳。狐偃说:“吾不如(赵)衰之文也,请使衰从”。于是赵衰作为重耳的傧相与穆公宴会。席间,重耳唱《河水》(唱诗是当时人交际的重要环节,一种贵族习惯),以河水朝宗于海,比喻自己对对方的景仰和感恩之心。秦穆公唱《六月》(赞美吉甫辅佐周宣王重振周王朝),这时候赵衰说:“重耳,赶紧拜赐!”穆公问原因,赵衰解释:“您把辅佐天子的重任交给我们公子,他能不感激下拜乎?”真的是得体而敏捷。后来文公刚回国就单独出兵勤王,穆公虽有意见也说不出什么了。

秦穆公旧事重提,要重耳即位后将昔日的河西五城割让给秦。重耳稍稍考虑后,便欣然应允。穆公把五个秦女嫁给重耳,其中也包括重耳的侄媳妇怀嬴(即嫁于怀公之怀嬴。文,重耳之谥,意为重耳正室;嬴,姓也。先秦女子用姓,故史称文嬴。重耳有些尴尬,觉得这损人伦,不愿答应。胥臣字季子,别称司空季子、臼季劝他:“你要回国,要答应秦的要求,人家会帮你,何必为了拘泥这一点的礼数,而忘记自己的大事呢?”于是重耳同意娶那些秦女为妻,穆公相当高兴。

嫁给重耳的五个女,文嬴地位最高,而其他四位只是陪嫁的媵妾。一天早上,文嬴拿水盆给重耳盥洗时,重耳还没等毛巾递来,就随便把手甩干,他随便的态度让文嬴非常生气,大骂:“秦、晋本是对等的国家,你为何这样瞧不起我?”重耳觉得她这话的含意是意指他瞧不起秦国,心生畏惧,于是脱去上衣,向她请罪。

前636年周历正月初三,重耳在秦大夫公孙枝的护送下回到阔别了19年的祖国。

经过黄河时,子犯(狐偃)把玉璧还给重耳说:“臣随您巡行天下,多有冒犯,臣自己犹知,何况君呢?请让我以后自己去逃亡吧。”重耳说:“如果不和舅父同一条心,以黄河来作证。”说完把玉璧扔进了黄河。那时介子推也是随从,正在船中,就笑道:“确实上天在支持公子兴起,可子犯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以此向君王索取,太耻辱了。我不愿和他同列。”说完就隐蔽起来渡过黄河。

秦军渡过黄河风陵渡,包围了晋地令狐(山西临猗临晋镇东15里令狐村西距黄河60进入桑泉(临猗县临晋镇东偏南10公里处城西村与城东西堡之间),夺取了臼衰又氏臼临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