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春秋07

原创手稿

第八章 赵盾执政

 重组六卿

公元前620年,襄公之子夷皋即位,为晋灵公晋灵公年幼,晋国由中军帅赵盾摄政。

八月,在勉强稳定了襄公薨逝以来的混乱局面后,晋正卿赵盾邀合齐昭公、宋成公、鲁文公(来盟迟到)、卫成公、郑穆公、曹共公、许男在郑地原阳县祝楼乡西胡庄村西一带,在当时黄河以南不远会盟。盟会由赵盾主持,盟会的议题是商讨拥立晋国幼主灵公的事情,这是大夫主持诸侯会盟之始。

盟会开始前,晋大夫郤缺向赵盾建议:“昔晋卫不睦,故取其戚邑之地。今晋卫已和睦矣,当奉还卫国戚邑之地。夫叛而不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怀?非威非怀,何以示德?无才无德,何以主盟?汝为晋国正卿,当思虑之。”郤缺的意思是说既然晋卫两国已经和好,就应该把原来侵占卫国之地交还卫国,这样才能取信于天下,结好于诸侯。赵盾采纳了郤缺的建议

次年春,晋国派大夫解杨将戚邑、匡邑之地一并还给卫国。同时又将当初强夺的郑虎牢边境地,归还郑穆公。卫、郑两国对赵盾感恩戴德晋国的霸权也因更加稳固

晋灵公二年前619年五月,赵盾陪晋侯、郑伯盟于郑地衡雍河南原阳西北五里处因为去年鲁文公会盟迟到,。鲁文公害怕,连忙命大夫襄仲鲁庄公之子姬姓,东门氏,名遂,字襄仲,一说襄仲为其谥。因家住曲阜东门而立东门氏,故称东门襄仲,亦称公子遂来到衡雍送上彩礼,向晋正卿赵盾歉。

冬十月壬午,晋与鲁

当初晋襄公重组六卿时,因为先克的一句话,梁益耳、士、蒯得、先都、箕郑父等人断送了前程。他们对先克恨之入骨。

先克是赵盾的腹心,为人张狂霸道,在贾季被赵盾驱除后,他顺理成章的接任中军佐一职,盛气凌人。前619年,先克蒯得堇阴(今山西临猗县东)之田。

次年正月初二,忍无可忍的先都、箕郑父、士、梁益耳、蒯得勾结,暗杀了先克赵盾得知先克被杀,下令追查凶手。

梁益耳贪酒,和大夫喝酒,泄露大事,梁弘大惊曰:“此灭族之事也!”天亮前,梁弘将情况密报给,臾骈再转告赵盾正月十八,先都、梁益耳被杀。三月廿八,箕郑父、士、蒯得被处死。

这一年,反对赵氏的人皆被诛杀。赵盾重组六卿,也是晋国第一次由卿大夫来主持安排六卿将佐。睿智多谋的缺、栾枝之子栾盾、胥臣之子胥甲被赵盾拉入六卿行列。先克之子还没成年,这位置为先氏预留,由赵盾的家臣暂时担任。时六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赵盾

中军佐

荀林父

上军将

上军佐

臾骈

下军将

栾盾

下军佐

胥甲

荀林父本是与士、箕郑父等人一伙,因为这次政变手脚干净,没有被赵盾查出破绽,或者赵盾为了装点门面,表现他的大公无私,不计前嫌仍然保留荀林父的爵位。而且按照晋国六卿的升迁制度,荀林父在上司先克、箕郑父死后也理所当然的升为中军佐,直接辅佐赵盾。

六卿当中,缺是赵盾的死党;臾骈是赵氏的家臣;栾盾、胥甲是当初与赵盾、贾季一起的政治伴侣。当亲信党羽尽皆被赵盾屠杀流放殆尽后,荀林父这个中军佐,是没有多少政治自由的,尽管他的地位仅次于赵盾。

 

 争霸中原

自从文公死后的第二年前627楚成王也被太子商臣逼得悬梁自尽。商臣自立为王,是为楚穆王。楚穆王即位后,对当年的城濮之战一直耿耿于怀,处心积虑要再度与晋军一战,但晋襄公时正值国富民强,楚国有心无力。襄公死后,晋国出现剧烈动荡。
        前618年三月,楚穆王趁晋国内乱无暇顾及诸侯之际,兵发两路进攻中原,一路使越椒字伯棼为将,蒍贾蒍吕臣之子)副之,率车徒三百乘攻打率军至狼渊河南临颍西北约二十公里的繁城又遣息国公子朱为将,公子茯副之,率车三百乘攻打陈国。

郑国得到楚军攻袭的消息,一面派兵拦截楚军,一面向盟主晋国告急。晋正卿赵盾接到郑国的告急文书后,急忙邀会鲁国襄仲、宋国华耦、卫国孔达及许国大夫等率军驰援郑国,诸侯军队尚未开进郑国境内,郑陈两国已被迫与楚人讲和。宋华耦与鲁襄仲当即建议赵盾率兵讨伐郑国和陈国,赵盾说道:“我不能驰救,乃致两国降楚,彼何罪焉?”遂不听二人的劝告,传令诸侯罢兵而归,各国军队撤军返国

赵盾在内外交困之时,与楚军决战恐怕是鞭长莫及

楚穆王看出了赵盾的胆怯,这年夏天又率军讨伐晋的盟友陈国。陈共公没有依靠,只能由楚军蹂躏。

楚国在一年之内两次挑衅,晋国都没敢与正面交锋,楚穆王相信称霸中原的日子已不再遥远。为了进一步孤立晋国,分别派人联合鲁、,共同反晋。秦国方面早有与楚合作之意,而字子越至鲁国非但没有促成楚鲁联盟,反而被知书达理的鲁国人所厌弃。

前617年楚穆王与郑穆公、陈共公在息国故地正式结盟,三国共同反晋。

情况还在进一步恶化,冬天楚军兴师伐宋,宋昭公看到晋国指望不上了,只好暂时投靠楚国。

秦国自从被赵盾欺骗后,彻底与晋人决裂,与楚国站在同一阵线,共同反晋。秦康公几乎每年都要向晋发动一次突袭以示报复

公元前615年冬,秦康公衔令狐之恨,自统大军,以士会为谋,渡过黄河西南边邑羁马(今山西永济36里,拔之。晋军以赵盾为中军元帅、荀林父为中军佐;以为上军主将、为上军佐;下军将、(胥臣之子,又称胥甲父为下军佐,西进迎敌扎营于河曲(山西芮城西风陵渡黄河转弯地区)赵盾臾骈之策,深沟高垒,固守不战。康公求战不得,问计于士会。对曰:“赵氏新任一人,姓臾名骈,此人广有智谋,今日坚壁不战,盖用其谋,以劳我师也。赵氏有侧室子穿赵氏旁支,赵盾堂弟,一说堂侄。晋襄公女婿,曾封于邯郸,称邯郸君,乃襄公之爱婿,有宠而骄,恃勇而狂,未谙军旅之事,闻此番求为上军佐,赵盾未从其请而以臾骈为之。赵穿怀恨在心,故仅以私属从行,附于上军,意在夺臾骈之功也。若我以轻兵挑其上军,臾虽欲坚守不出,穿必恃勇来追,因之而战,不亦可乎?”康公从其谋。果然不出士会所料,赵穿傲上,不秉将令,率私属百乘迎战。秦军佯败诱退,穿追之不及而返。怒骂臾骈畏死,不肯协力同追。复又整军驱车出营追逐秦师。赵盾闻讯大警,曰:“狂夫独出,必为秦擒,不可不救!”乃令三军并出,方截得赵穿而归。

十二月初四晚,秦国下战书,臾骈看出是士会之谋,一语道破:“秦军战书有破绽,说约定时间再战,可能今晚就要逃跑。我们将计就计,在黄河边狙击秦军,定能大获全胜。”结果赵穿带头反对,说要掩埋阵亡将士遗体,要按约定时间作战。下军佐胥甲也与赵穿一起起哄。结果晋军没有出动,秦军趁夜改道退军。晋军亦随后撤兵。不久,秦军南渡黄河,攻占晋邑河南灵宝县旧阌乡之西,经桃林塞全师而归。

回国后,赵盾因包庇赵穿而未降罪于胥甲,胥甲更为狂妄,不知收敛,令赵盾反感。直到前610年,派遣赵穿、公婿池郑国为人质,作为对赵穿的处罚;前608年,赵盾把胥甲赶出了六卿行列,将其发配卫国,立其子胥克为下军佐。胥甲从此不知所踪。

到前615年末晋国的霸主地位变得岌岌可危。南方的楚国已经征服了蔡、陈、郑、宋四国,在中原地区对晋占据优势;西面,秦国也在冲击晋国形势陷入被动。其实,晋国仍然是当时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之所以陷入被动,主要是内部不和,对此赵盾也是清楚的

河曲之战后,前614年夏,赵盾在诸浮(晋都附近)召集六卿商议,解决国当前面临的困局。赵盾叹曰:“士会在秦,贾季,难日至矣,若之何?”荀林父发言:“我建议把贾季接回来,他善于处理外交,而且狐氏的功劳太大了。”荀林父是老实人,而郤缺脑子灵,马上发言反对,并建议接回士会。贾季是赵盾的死敌,被接受的当然是士会。

说:“士会能贱而有耻,柔而不犯,其智足使。且奔秦非其罪也。欲除秦害,先去其助,宜召回士会为是。”盾曰:“秦方宠任士会,请之,必不从。何计可复之?”臾骈举荐毕万之孙魏寿余,说:“此人颇能权变,使之诈降于秦,乘间诱归士会,当可成功。”盾从之。臾骈夜叩寿余之门,告以六卿所议及招士会之策。寿余应允。

次日,寿余假装以魏邑叛晋投秦,晋人故意捉拿了他的妻儿,让寿余只身逃脱,寿余逃至秦,提出愿将魏邑献秦,得到了秦康公的信任,寿余暗中联络士会,最终逃归晋国。

士会归晋,赵盾也表现出宏伟的胸襟,愿意与各个阶层的人合作,共创大业。当前,晋国最要紧的敌人不是秦国,而是南方的楚国,赵盾有必要团结所有的晋国人,同心协力,保卫霸业。

前614年,楚穆王薨逝,太子即位,为楚庄王,这位楚王才是赵盾一生当中遇到的最强力的对手。

楚国若敖氏家族氏与成氏)势力强盛,时刻掣肘着楚王的行动。楚庄王初立,政局不稳,不得不委曲求全,伪装自己整日沉溺于后宫之中,迷恋酒色。经过三年的韬光养晦,当若敖氏渐对这位“昏君”失去了防备之后,楚庄王振奋精神,利用手中的强权,压制若敖氏,掌握了实权

经过了几年的磨合,赵盾逐步稳定了国内局面晋国攻的时机也已成熟。

赵盾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也察觉诸侯附楚的原因,决定重新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号。河曲之战后,赵盾命大夫驻守晋地河南灵宝县旧阌乡之西,遏制秦军东进,只求防守。晋军主力将随赵盾参与与楚争霸。晋军整装待发,楚穆王却一命呜呼,楚庄王整日沉溺于后宫不理朝政。郑穆公看到还是晋国更可靠,就通过鲁文公向晋投诚。赵盾的“尊王攘夷”的策略初见效果。

前613年六月癸酉,赵盾主盟,与鲁、宋、陈、卫、郑、许、曹国国君在宋地新城今河南商丘西南结盟盟会上,宋、陈、郑三国各诉从楚之由,晋赵盾各加抚慰,也不加责备,八国首脑歃血为盟,诸侯重新依附于晋国。只有蔡国依然坚持附楚。

前612年,赵盾派缺率军伐蔡,猛攻都,蔡庄侯派人向楚求救。楚国若敖氏依旧强大,庄王依然在酗酒,蔡侯在绝望中投降,缺入蔡都,与蔡签订“城下之盟”。蔡侯羞愧难当,第二年暴毙而亡。

齐国伐鲁,赵盾与宋、卫、蔡、陈、郑、曹、许等七国国君聚于郑之扈地原阳县祝楼乡西胡庄村西重温新城之盟,同时商议伐齐之事宜。齐懿公听到这个消息,就派人携带珠宝玉器厚赂了晋灵公,灵公命令退军回国赵盾遂传令停止伐齐,诸侯之师散归本国,盟主晋国的行径开始遭到诸侯质疑。

前611年十一月,宋国发生内乱。宋襄公夫人王姬欲勾引宋昭公公子鲍,并以国位许。王姬便指使宋司马华耦华督曾孙宋昭公,公子鲍为君,为宋文公。宋文公不仅相貌俊美,还礼贤下士,体恤民情,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威望。

宋昭公被杀事件在诸侯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晋国为了尽快在诸侯中树立起威望,制止诸侯国内随意处死国君的行为,维护诸侯在国内的统治秩序,公元前610年春,荀林父奉晋灵公之命,纠合卫上卿孔达、陈公孙宁和郑大夫石楚等兴师伐宋,讨问宋国的弑君之罪。宋文公听说四国军队前来讨伐,就遣使具币向荀林父求和,并对伐宋的他国军队也厚加犒赏。荀林父收了宋国的了犒军之礼,见宋国已别立新君,就答应了宋国的讲和请求,遂传令伐宋军队罢兵归国。

这场由晋人发起的伐宋战争就这样不战而终,正义与公理丧失殆尽。郑穆公对荀林父的行为十分不满,认为晋国不足以为盟主,又疏远了晋国,重新和楚国结盟。

晋灵公与宋、卫、陈等国,灵公恨郑穆公首鼠两端,拒绝郑穆公参加盟会,经郑大夫公子归生(子家郑文公之子陈述“郑居大国之间,不得不委曲求全”,才得到晋国的谅解,晋灵公才让郑穆公参加诸侯盟会,两国再次结盟。从中亦可知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