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春秋11
原创手稿
一 回国登基
公子周(前587年—前558年),晋襄公曾孙,桓叔捷之孙,惠伯谈次子,晋厉公侄。姬姓,名周(亦作“纠”),谥号曰“悼”,侯爵,称“晋侯周”,简曰“晋周”(先秦男子用氏,故不作“姬周”),亦称“孙周”,美称其:“周子”。
晋国从献公以来,国内不蓄公子,嗣君寄于国,公子居于外。晋襄公少子公子捷(桓叔捷),不立,徙于周。
桓叔捷生谈(惠伯谈),谈生长子,甚愚,不识五谷;生次子,名周,聪颍过人。十余岁,师事单襄公,博文广识,沉稳严谨,谈吐不凡,名重当时。众曰:晋侯州蒲不似人君,唯周子才堪匹配。
单襄公赞之:立如苍松,目不斜视,听不侧耳,言不高声。论敬必及上天;论忠必及心意;论信必及自身;论仁必及他人;论义必及利益;论智必及处事;论勇必及制约;论教连及明辨;论孝连及神灵;论惠连及和睦;论让连及同僚。闻晋有战乱,为之悲戚;有喜庆,为之高兴。
晋襄公将死,嘱咐单顷公:“厚待孙周!孙周好学,威望日隆;晋成公之下公室单薄,论血统,孙周为至亲;其重文德,具经天纬地之才。观其站立如松、目视庄重、耳闻坚定、出言谨慎,具文德之才,实在难能可贵。况晋侯形象猥琐,无威严而好高骛远,三年内必然败亡。孙周不弃根本,必为诸侯。不可慢待……”
前573年春,公子周与周简王、单顷公辞行,在荀罃、士鲂的陪同下,离开周畿,踏上回国之路。
正月十五,孙周一行入晋境,抵达清源。诸卿大夫早已在清源恭候。栾书领班拜见孙周。
孙周昂首缓步,走上高台,发表就职宣言:“我能为君本非我欲,岂非天意?寡人羁旅他邦,且不指望还乡,岂望为君乎?君之贵者,命令以自出也。若以名奉之而不遵其令,不如无君矣。卿等肯用寡人之名,只在今日;如其不然,听卿等更侍他人。吾不能坐拥空名之上,为州蒲(厉公名州蒲)之续也。”
诸卿大夫俯首再拜:“唯君是从!”孙周趁热打铁,与诸卿大夫盟于伯子同氏。
正月二十六日,悼公朝武公之庙,告太庙于曲沃。责厉公之难,逐不臣者七人,碟杀程滑。以树立国君的绝对权威。
二月初一,年仅14岁的孙周在众臣的拥戴下,在晋都新田正式继位,是为晋悼公。
二 整顿内政
悼公即位首日,即出台了一系列新政:
1.选拔有才能的贤者补缺,故朝政很快稳定;
2.免除劳动者遭克扣、剥削而拖欠的财物,保持劳动者的积极性;
3.照顾孤老,凡70以上之老者,悼公亲自接见,让国人深感政府的关怀;
4.起用因各种原因而被废除、打压的贤良从政,士人附悼公甚众;
5.匡扶穷人、援助灾民、禁止奸邪,悼公行善,故国人皆效之而行;
6.降低赋税、宽待罪人、提倡清廉、严禁贪污,官吏勤政廉洁;
7.慎用民力,明令统治阶级不允许侵农时,保障府库充实。
这些政策的出台,满足晋国各阶层的利益需求,获得了多数人的支持。
接着重组八卿。悼公说“邲之战,魏锜助荀首俘楚公子榖臣及连尹襄老,使子羽(荀罃,字子羽)免于难。鄢陵之战,魏锜射瞎楚子(楚共王),败楚军。安定晋国,魏锜功大,其族竟无人显赫。范武子(即随会或士会,食于随、范,谥号武子)制法度以安晋,遗用至今;范文子(即士燮,谥号文子)、士鲂(士会幼子,士燮同母弟。祁姓,彘氏,名鲂,谥号曰“恭”,因其本为士氏,因采邑于彘,以彘为氏,故亦可称彘鲂,史称彘恭子)亲躬国事使诸侯归附。彼父子之功岂能忘却?昔日,晋讨赤狄,秦人伐我,魏颗克敌于辅氏,功在社稷。今秦尤惧,其子岂可不重用?”众皆叹服。
时八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 栾书 | 中军佐 | 中行偃 |
上军将 | 韩厥 | 上军佐 | 知罃 |
下军将 | 吕相 | 下军佐 | 彘鲂 |
新军将 | 令狐颉 | 新军佐 | 赵武 |
八卿中,悼公既肯定栾、荀、韩、范旧贵族的利益,又提拔吕相(即魏相,食采于吕)、彘鲂(即士鲂)、令狐颉(即魏颉,颉食采于令狐)、赵武。悼公旨在分化八卿,新兴贵族想站稳脚跟,必然唯晋侯之命是从。中央集权在悼公即位后完全确立。
栾书请立公族大夫。悼公许之:“荀家淳朴厚道、荀会端庄机敏、栾黡果敢刚烈、韩无忌沉着冷静。贵胄之后多骄纵,由淳朴宽厚的长者教育他们;由文雅机敏的智者引导他们;由果断忠烈勇者劝诫他们;由沉着冷静的贤者修正他们。以寡人之见,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足以依托!”栾书哑口无言,唯从悼公。
悼公初立时,立足未稳,不追究栾书,只归罪于程滑、夷羊五。但随着掌控大权,尤其是获得了国人的广泛支持后,为了钳制栾书,命士贞子为太傅,遵循典制,教化国人;右行辛担任司空,弁纠为御戎,荀宾车右。在朝中安插贤能,拔擢英才,很快便将晋国的朝政大权完全收回。
悼公又以祁奚(前620--前545,姬姓,祁氏,名奚,字黄羊,因食邑于祁,今祁县,遂为祁氏。祁奚本晋公族献侯之后,父为高梁伯)果敢不鲁莽,任命为中军尉,羊舌职(羊舌大夫即羊舌突之子,晋武公玄孙,伯侨曾孙)机敏有礼节,命其佐祁奚,魏绛(魏犨之孙,魏悼子之子,史称魏昭子、魏庄子)勇敢守纪,命之任中军司马。此外,张老(张孟之别称。张老,字孟,名老,今翼城里砦镇张桥村人)明智不奸诈,担任中军侯奄(侦查长);铎谒寇恭敬自强,担任上军尉,籍偃敦厚恭顺,担任上军司马;程郑(荀氏别族)端庄正直,担任乘马御。
不到一年时间,晋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皂工隶碌、民耕兵勇、官廉吏勤,整个国家走上了复兴的道路。
昔晋文公复国十一族:胥、籍、狐、箕、栾、郤、伯、先、羊舌、董、韩。曾经光彩熠熠的贵族相继落魄,至悼公时已凤毛麟角,强宗林立是未来晋侯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故《晋世家》中就写到:“晋大夫由此稍强也!”一语中的。
为挽回晋公族衰败的颓势,悼公一改献公“不蓄公子”之国策,并大力提升公族地位,强化公族力量。
1.公子从军:悼公不但使至亲公族居于国内,甚至鼓励公族从军,建功立业。
2.提拔公室:对于祁氏、羊舌氏大力扶植,使两大宗族在高层满门朱紫。
3.团结栾、韩:对栾氏、韩氏的青睐极为明显,维护甚至纵容不甚枚举。
4.囤货居奇:允许、鼓励公族、栾、韩、羊舌、祁四族积财货,募私兵。
悼公以宗庙之大宗主自居,收韩、栾、祁、羊舌之众,以身作则,严格律己,清心寡欲,以近乎完美的身心与姿态引导、指挥、教化他的家族。
这年(悼公元年)11月,悼公再次调整四军八卿,提拔韩厥为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时晋八卿如下:
中军将 | 韩厥 | 中军佐 | 荀偃 |
上军将 | 荀罃 | 上军佐 | 士匄 |
下军将 | 栾黡 | 下军佐 | 士鲂 |
新军将 | 魏颉 | 新军佐 | 赵武 |
此时,栾书之子栾魇(栾桓子,娶范宣子士匄之女栾祁,生子栾盈)替其父担任卿大夫。悼公将韩厥扶为正卿,摁住荀偃原职待定。栾书下落不明,史书中也再找不着他的任何事迹。
韩厥作为灵、成、景、厉四朝的老臣,自前615年任司马,果敢坚毅、克己奉公、无畏权贵。由于少时家败,被赵衰抚养,深感世态炎凉,多次劝诫晋侯体恤民力,注重、奖励农务。当悼公提拔这样一位长期超然于权力斗争之外、坚持原则的纯臣为正卿时,似乎也在暗示:权力斗争不再是主流。
鲁大夫季孙行父(季文子)陪同鲁成公(黑肱)访晋。悼公热情招待了鲁国君臣,与鲁成公齐肩并行。晋国的稳定与兴盛让鲁国更加依附。范宣子(即士匄、范匄,匄食采于范,谥号宣子)也回访了鲁国。
晋悼公对鲁国的尊重,无疑加强了晋、鲁凝聚力,给诸侯做出表率。
由季文子做媒,悼公娶杞桓公之女。悼公效仿成(即周成王)、康(即周康王),对众诸侯一视同仁,使杞、滕、曹、邾、薛、莒、小邾等小国与诸侯并列,如成康之世。
三 出师救宋
前573年夏,乘晋新君初立之机,楚恭王命郑伐宋,占其地朝郏(今河南夏邑);又命大夫子辛(公子壬夫,楚穆王之子)会合郑大夫皇辰入侵宋邑郜(山东成武县东南),攻占幽丘(徐州西铜山县)、彭城(江苏徐州市);委任流亡于楚的宋桓氏(即鱼氏、向氏、鳞氏。三氏源于宋桓公,故称桓氏)领三百乘据彭城。楚、郑军各自回国。
宋国于前576年发生内乱,宋国左师鱼石、大司寇向为人、少司寇鳞朱、大宰向带、少宰鱼府五位大臣与执政华元冲突,出奔楚国。楚国攻下彭城,并将五人安置在此,企图扩大宋国内斗,推翻宋国亲晋势力。
桓氏返宋,宋大夫华元忌惮之。7月,命老佐、华喜叔侄围城数月,老佐战死,彭城难克。楚共王心忧彭城,11月,命令尹子重(公子婴齐,字子重)伐宋以救彭城。华元向晋告急。
晋悼公召开军事会议。韩献子(即韩厥,谥献子)说:“欲求得人,必先勤之,成霸安强,自宋始矣!”悼公亲征,兵发彭城。
晋悼公驻军于台谷(山西晋城),遥控战局。晋军主力东进救宋,晋楚两国军队相遇于宋地靡角之谷,楚军不战而退。同年12月,晋悼公、卫献公、宋平公、鲁仲孙蔑、齐崔杼和邾子六国诸侯会于鲁地虚朾(江苏泗水),商议援宋事宜。
次年正月25日,晋侯命大夫栾黡(栾桓子)率晋、卫、宋、鲁、曹、莒、邾、滕、薛九国联军围攻彭城(江苏徐州)。彭城将破,子重无奈。绝望中,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投降,彭城复归宋。悼公以叛国罪,迁诸桓于晋地瓠丘(hùqiū一作壶丘,又名阳壶。今山西垣曲东南)。楚人欲绝晋吴联络通道的图谋宣告破产。
宋国之戴氏(即华氏、乐氏、老氏、皇氏,四族出于宋戴公,故称戴氏)亲晋,桓氏亲楚,彭城之战,桓氏遭到重创,昔六族只余向氏一支。
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占据了宋六卿之四,借助晋国巩固了既得利益。此后六十年,华元、乐喜、向戌、公孙忌、乐祁、乐溷历任上卿皆尊晋国。70年后,子梁(即乐祁,祁字子梁)客死太行,宋终叛晋。悼公一劳永逸使宋附晋。
在联军围彭城之时,齐国却抗盟不来参战。彭城之战一结束,晋军伐齐,齐灵公使太子光质于晋,从与晋盟。
前572年夏5月,韩厥、中行偃率晋军伐郑,大败郑师于洧水(wěi,源于登封阳城山,自长葛以下故道原经鄢陵﹑扶沟两县南至西华县西入颍水,北宋时为丰富蔡河水量以资漕运自长葛县东南引洧水经鄢陵﹑扶沟两县北东汇蔡河。元时因蔡河为黄河所夺而改入贾鲁河。明时又名双洎河)之上,然后又一路打到郑都新郑外郭。此时,齐卿崔杼(即崔武子)、鲁大夫仲孙蔑(孟献子)与曹、邾、杞联军正驻扎于鄫地(河南方城县北)。随后,晋军自郑都南下与联军会和,侵及了楚之焦、夷二地(在今安徽亳州一帶)和楚之盟友陈国。晋悼公和卫献公则居于卫地戚邑作为后援。
仅半年,晋军破彭城,围新郑,攻焦、夷,声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