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春秋15
原创手稿
前543年5月,宋共公的夫人伯姬所居的宫殿失火。10月,晋大夫赵武奉命与卫北宫佗、鲁叔孙豹、齐公孙虿、宋向戌、郑罕虎及小邾大夫会于澶渊,盟会达成了援助宋国的协议,可后来诸侯并没有兑现诺言。后人在评论这次盟会时说,澶渊之会,不信也。
鲁大夫穆叔(叔孙豹、叔孙穆子,或穆子)从澶渊会见回国,见了孟孝伯(孟庄子之子,名羯,世称仲孙羯,谥号孝),说:“赵孟将要死了。他讲话毫无远虑,不像个盟主。不到五十的年纪,说话絮絮叨叨像个八九十岁的人。如果赵孟死了,主政的恐怕是韩起吧!您何不对正卿季孙(即季孙宿)提起这件事,可以尽早和韩起建立关系,他是个君子。晋君将失去政权,让韩子早点为鲁国做些工作,以后政权落在大夫手里,韩子又懦弱,大夫多贪婪,齐秦不足以依靠,鲁国将陷入可怕的困境!”孟孝伯说:“人一辈子能活多久,谁能说没有点得过且过的思想?早晨起来都怕活不到晚上,哪里用得着建立友好关系?”穆叔出去,告诉别人说:“孟孝伯也活不久了。我告诉他赵孟得过且过,但他还不如赵孟。”又和季孙提到晋国的情况,季孙不听。等到赵文子死后,晋公室地位下降,政权落在豪奢的大夫手里。韩宣子执政,不能为诸侯拥护。鲁难以承担晋的要求,奸邪小人很多,因此在前529年的平丘之盟上受到了惩罚。
十七 子产拆墙
前543年七月,郑大夫良霄被杀,公孙侨(子产)执政,罕虎(字子皮。郑七穆之一,罕氏宗主)当国。罕虎支持子产,驱逐丰卷,压制子上、子皙,郑乱始定。
前542年七月,为回报晋对郑的关怀,郑简公由执政子产陪同,访晋。平公和赵武正忙着处理鲁襄公丧事,让他们在宾馆待命。许久不见召唤,子产命军士将驿馆的围墙拆除而安放自己的车马。
平公派士文伯责备子产。子产回答:“郑是小国,夹于大国之间,大国索聘,郑不敢怠慢,集珍宝以朝晋。你们忙碌,我们没法朝见,不知道朝见日期。进献的财物又不能置于露天,怕日晒雨淋而腐烂生虫,加重敝国的罪过。当年晋文公称霸,宫室低小,朴实无华,却把接待宾客的馆舍修得巍峨高大,像国君的寝宫一样。仓库和马棚也修得很好,司空按时平整道路,工匠按时粉刷馆舍;宾客来到,甸人在院中点起火把,仆人巡视客舍,存放车马有地方,宾客随从有代劳的人员,管理车辆的官员给车轴加油,打扫房间的,伺养牲口的,各司其职;各部门属官检查招待宾客的物品;文公从不让宾客们多等,与宾客同忧共乐,出事巡查,不懂就问,请则必就。如此宾至如归,何来灾祸;宾客居于官舍,安全舒适。今晋侯之宫方圆数里,却让宾客居于皂隶之舍,屋小门窄,盗贼横行。我们礼品太多,若不拆毁围墙,聘礼无处放置,我们罪大恶极。请问,您对我们有何指示?鲁国国丧,也是郑国的忧伤啊。如果我们早献上礼物,会把围墙修好再走,这是晋侯之恩惠,我们哪敢害怕辛劳?”士文伯回去汇报。赵文子说:“惭愧!晋不重德,以皂隶之舍待宾客,是我们的失礼了。”
这段有趣味的轶事被世人广为传颂,成为弱国外交的典型。历史上,弱国之外交往往委曲求全,子产的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让人称道。
为了沟通吴晋两国交往的道路,吴王派大夫屈狐庸出使晋国。赵文子问他:“延州来季子(延陵季子)最终能立为国君吗?从前吴伐巢地时死了吴王诸樊(寿梦之子),看门人杀了吴王余祭(寿梦少子,诸樊弟),上天似乎让季子做吴王,是吗?”屈狐庸回答:“不立。这是两位吴王命运不好,不是让季子做国君。恐怕是上天眷顾现在的吴王吧!他有德行又符合法度。有德行就不会失去百姓,合法度就不会办错事,百姓亲附而事情有秩序。拥有吴国的,一定是这位国君的子孙。季子是个有节操的人,虽然他应享有国家,但是不愿做国君。
十八 虢邑会盟
自第二次弭兵之会后,新秩序确立,中原诸侯各自相安无事。但这个中原共荣圈又凸显了新的问题。楚国新任令尹公子围(楚共公之子,康王弟)也想露露头角,便向晋正卿赵武提出再盟诸侯。赵武欣然同意。
前541年正月,赵武在叔向、祁午(即祁黄羊,祁奚之子)、乐王鲋的陪同下与鲁叔孙豹、楚公子围、齐国弱、宋向戌、卫齐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罕虎、许人、曹人在郑地虢邑会盟。
楚公子围到郑国参会的同时,还迎娶了郑大夫公孙段之女为妻。
正月十五,公子围迎完亲后,到虢邑和各国卿大夫会盟。
会盟前,祁午对赵武说:“上次在宋的会盟,我们吃了亏。昔楚成王、庄王尚没有信用,更不用说子木(屈建)了。若再吃亏,这可是国家之耻!这次可要作好准备,楚人没信义是有传统的。”
赵武很不屑:“宋之盟,子木有害人之心,我系爱人之意,故楚凌驾于晋。我以信义为本,方立于不败之地。楚失信于诸侯,无所惧也!”
楚令尹公子围与幕僚们商议:“上次楚歃血占先,这回晋人定会有所防备。此地比邻晋,我们不能硬拼。如果让晋先歃血,我们就划不来了!”
翌日,郑执政罕虎宴请诸侯,晋正卿赵武、楚令尹公子围、宋左师向戌、齐上卿国弱、鲁司马叔孙豹、卫执政齐恶、蔡上卿公孙归生、陈公子招以及曹、许代表参加。卿大夫们向天祷告,誓死维护中原共荣。最后到了该歃血的环节,公子围说:“今天又不是来缔约的,只是重温旧日盟好。歃血争盟容易伤和气。我看还是免了吧!”
争盟是祁午、乐桓子(乐王鲋)等布置的,赵武对这种形式也没有兴趣,便欣然接受了。
三月二十五日结盟。楚公子围使用了君王用的饰品和器物,车驾前后各有两名卫兵扈从,仪仗也非常威风,诸国大夫对此议论纷纷,说公子围将来必有祸患。
赵武问叔向,公子围摆的排场怎么与楚王的一样?叔向认为公子围最终虽能取而代之,但以他的举止,其统治不会长久,也不会善终。
就在各诸侯在虢邑举杯同庆之时,鲁正卿季武子却打破了这片祥和的气氛。
鲁襄公五年(前568年),鲁国一代名臣季孙行父去世,子宿立,为季武子。
周礼规定:“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鲁为大国,而有三军。自鲁文公以来,日渐弱小,时常要听从霸主(晋或齐楚)号令。如果设立军多,则贡献也多,这样国力不支,于是自减中军,只剩上下二军,属于公室,“有事,三卿更帅以征伐”,不得专职。
鲁襄公十一年(前562年),季武子欲专其民(专职),增设中军,三桓分三军之民。后又与子叔齐子(子叔声伯之子)勾结,四分鲁军。一卿主一军之征赋。由此公室益弱而三桓渐强。
附:
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庄公继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称仲孙氏,又改称孟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称季氏)皆被鲁庄公封为卿,形成大家族,由于三家出自鲁桓公之后,被称为“三桓"
季武子居心叵测,伐莒国。莒向在虢邑会盟的诸侯告状。公子围与赵武将鲁大夫叔孙豹扣押。
乐王鲋向叔孙豹索贿,被叔孙豹拒绝。叔孙氏家臣劝他给乐王鲋一些好处来消弭灾难。
叔孙豹说:“参加诸侯会盟以卫社稷。若用财货免祸,鲁必遭讨伐,将给国家带来灾祸!”君子与小人,真是天壤之别,乐桓子(乐王鲋)恼羞成怒,暴跳如雷。
赵武听说此事,深为叔孙豹的大义所感动,决定给叔孙豹平反。乐王鲋却告黑状:“鲁国背盟,若不处死叔孙,难儆效尤”。赵武斥责乐王鲋:“临危不忘国家为忠;知难而不弃职守为信;为国而舍生忘死为贞。以忠、信、贞谋事为义。人以忠、信、贞、义,岂可处死?甘于牺牲而谋国家,能不去爱惜吗?臣子爱国家,大国不失权威,小国不被欺凌。若叔孙豹能得善终,足以引导为人臣者之为臣。如此,国家岂会衰败?不救助好人、不处置歹人,何以正法纪?”乐桓子只得点头称是,不再多言。
于是,赵武向楚令尹公子围说情:“鲁虽有罪,然叔孙不避惩罚,也可谓畏大国之威,敬大国之命!赦免他,足以勉励各国臣子。如果楚臣在内不避责任,出外不避危难,您还会有什么忧患呢?忧患就是由于不承担责任,拈轻怕重造成的。能如此,则无患也。不安抚如此贤人,又如何向他学习?叔孙豹,可谓贤臣,赦免他,以慰贤人。盟诸侯而赦免有罪、勉励贤人,谁不敬仰楚国?何况国之疆界变化不常,前代的三王、五伯都曾发布政令,划定各国边境,并设置官员守卫,建立标志,并清楚记载在章程法令之上,谁越过边境,就将受到惩罚,即便如此,仍然难以使各国的边界永久固定。
虞之三苗,夏之观扈,商之姺(shēn)邳,周之徐奄。没有贤能的天子,诸侯竞逐,推举盟主,边境岂会不变?边境上的城邑,归属不定,有什么常规?莒、鲁两国争夺郓地,旷日时久。如果对他们国家没有大的妨碍,可以不去管。这样,既避免了麻烦诸侯出兵讨伐,又可以通过赦免贤人,引导别人努力向善。希望您慎重考虑一下!”
在赵武的坚决请求下,楚国答应赦免叔孙豹。
夏四月,虢之会结束。郑简公邀请赵武、叔孙豹、曹大夫到郑都参加国宴。宴会之上,郑执政罕虎以五献礼器厚待赵武。赵武赋诗《瓠叶》,罕虎一知半解,便请教叔孙豹,叔孙豹说:“赵孟尊礼,您还是用一献之礼招待他吧!”赵武对子产说:“我已向赵氏家宰请示了,只用一献。”坚持不逾制。子产劝侄儿不要太为难客人,子皮同意,撤去其余四献。
礼毕,赵武、叔孙豹与郑君臣开怀畅饮。趁着酒劲,赵武赋《常棣》,对罕虎、叔孙豹道:“咱们兄弟亲密无间,不用在乎世俗之人如何看待!”一生谨慎的赵武很难得说出这样的话,叔孙豹、罕虎、公孙侨及曹使臣都举杯下拜:“我们这些小国仰仗着您这样的君子才得以免除战祸!”
大家都喝得兴起,赵武借故离席而出,诺诺私语:“我以后恐怕永远也享受不到这样的快乐了!”
听说赵武在郑,周天子便派刘定公去颍地慰劳,并邀请赵武在洛水边小住。
刘子夏赞美赵武:“大禹之功绩千古传颂,如果不是他,我们的先人恐怕都葬身鱼腹了。你我穿戴礼帽、礼服,治理百姓,协调诸侯,这也都是大禹的功劳!你为何不远承大禹之功而护佑百姓呢?”赵武恭敬的回道:“只恐犯下罪孽,岂敢有他图?我们这些人苟安于世,朝不虑夕,哪有什么长远计划啊?”。
刘定公回到周都,面见周景王,说起赵武:“人越老越精明,赵武倒是在犯糊涂!作为正卿,代表晋侯主持会盟,却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忙碌于行伍之人。这是主动抛弃神明与百姓。神明不保佑,百姓不拥戴,怎么能够长期生存下去?我看,赵孟活不过今年!”
十九 后子奔晋
秦后子(公子鍼)在秦桓公时很受宠。其兄秦景公即位后,后子母亲说:“你如果不离开秦,恐被放逐。”
前541五月二十日,秦公子鍼率车千乘来投晋。平公有感于秦晋之好,接纳这位流亡公子,并封于裴乡。晋待后子为上宾,后子决定去拜访正卿赵武(和秦也是远房本家)。赵武热情招待这位同宗族叔,并向他打听秦国的国情。
赵武:“您何时能回秦?”公子鍼:“我被迫出奔,只能等到新君登基,我才能回去!”
赵武:“秦伯如何?”公子鍼:“无道之君!”
赵武:“秦可能因此灭亡吗?”公子鍼:“怎么可能灭亡?一代国主无道,嬴姓尚不至于绝嗣!没有几代人的挥霍,不足以灭亡。”
赵武:“天命在秦吗?”公子鍼:“有可能”
赵武:“上天能眷顾他们多久?”公子鍼:“我听说:‘国无道而粮食丰收,就是上天的眷顾。’应该不少于五年!”
赵武(看看日影):“早上等不到晚上,谁还能等五年啊?”
后子告辞,出来后便对人说:“赵孟快死了!为民做主,玩忽岁月又急不可待,他还能活得了多久?”
这段对白令人费解:赵武问秦政,盼秦衰落,当听说秦国要至少等五年才会衰败,居然一脸沮丧,难道赵武想伐秦?令人一头雾水。
二十 魏舒方阵
这年夏,山戎部落进犯,荀吴(中行穆子)及魏舒率晋军进攻无终(山戎国名)及和群狄,同戎狄的步兵遭遇于大原(今太原西南)。
太行山区,山峦重叠,道路崎岖,地形险狭。魏舒感到戎狄是步兵,己方是兵车,在山地作战,兵车机动困难,难以取胜。于是出谋“毁车为行”,把兵车改造为步兵,改车战为步战。即把5乘兵车的甲士(每乘甲士3人,5乘共15人),改变为5人为1伍,共编为3个伍的肩甲步兵,与原有轻装步兵合编,作为战斗的基本单位,使原来以两、伍、专、参、偏为编组的战车阵形,变成以前锋、后卫、左翼、右翼、前拒为编组的互相配合的步战阵形。
荀吴的宠臣不肯舍车就步,魏舒当场把他斩首示众。
长于步战的戎狄军队,耻笑晋军的失常之举。魏舒利用敌军的骄傲和麻痹,乘对方尚未到阵,便挥军出其不意地冲向敌人,大败敌兵,取得了胜利。
魏舒方阵早于古希腊的多立斯伊菲克拉特方阵110年。因此,前541年出现的魏舒方阵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兵方阵。
二十一 赵武去世
晋平公谥曰平,平庸之故。他自幼登基,受荀偃、范匄、赵武三代能臣辅佐,加之悼公留下的雄厚国力,垂拱而治可保太平。然而平公穷奢极欲,不理政事,沉溺酒色,纵欲过度,以致肾亏。这年,平公又病了,郑简公闻讯,派公孙侨前来慰问。叔向将病情转告子产,子产很含蓄:“古之贤君早上听取政事;白天咨询调查;晚上建立政令;夜里修身养性。劳逸结合,才能身体健康!”子产又提及晋始祖唐叔的身世和晋早期历史,又提到男女同姓不婚的礼仪,认为平公的病是因为宫中有四名姬姓女子的原因。叔向表示受教。
平公又向秦求医,秦景公让医和去晋。医和没有子产圆滑,他直言不讳:“这个病治不了,近女色所致,与鬼神、饮食都没关。可惜贵国的贤臣将会代你而死,皇天不佑啊!”平公问:“不能再近女色吗?”医和答曰:“要节制。”于是乎,医和讲了一大串为人之主的道理。
医生从寝宫出来。赵武急忙向医和询问病情。医和无奈的说:“晋侯之疾实纵欲所致,生命无虞,恐怕一位良臣要代其一死啊!”赵武问:“良臣是谁?”医和感叹:“良臣自然是您啦!您执政八年,国家太平,诸侯和睦,这便是良臣。晋侯贪恋女色以致疾病缠身,恐怕上天将会移祸于您。”
赵武赠送医和礼物并送他归秦。晋平公听从了医生的嘱咐,坚持了一段时间,病情果然好转。
冬,楚令尹公子围准备到晋聘问,还没出国境,听说楚王有病就返回。十一月初四日,公子围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