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春秋20
原创手稿
一 疆域变化
唐(晋)最初只限于今山西南部的汾水、浍河流域一带,以都城翼(绛)为中心,方圆不过百十里。
进入春秋后,经过历代君主的努力,特别是献公以来灭国甚多,疆域日辟,到春秋中期以后,已有今山西省的大部分(除北部外),河北省的西南部,河南省的北端、西端,陕西省的东端,兼涉山东省的西端,纵横跨五省的的广大疆域。
因为两周之交内部出现过晋与曲沃的长期分裂,以及晋献公时的骊姬之乱,使晋国有别于春秋其他国家,其国内没有公族。晋灵公时,晋的卿大夫势力开始壮大,成公即位后,封异姓卿大夫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渐成为晋国政权的主导力量。晋平公以后,六卿的实力凌驾于国君之上,形成了六卿执政。晋定公时,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灭,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晋出公时,魏氏、韩氏反戈一击联合赵氏灭掉最强大的知氏,晋国名存实亡。终于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晋国被分裂为韩(国都在阳翟,今河南禹县)、赵(国都曾在晋阳,今山西太原、邯郸等地)、魏(国都在安邑,今山西夏县)三个诸侯国家。三家分晋被视为战国时期的开始,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将此事作为开篇。
① 晋国初期的疆域
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周成王封其同母弟叔虞于唐,称之唐叔虞。叔虞受封于唐时,其领地仅“方百里”,它的中心地带据考古工作者估计:“在翼城县的翔山以西,曲沃县的汾水以东,浍水以北,翼城、曲沃二县的崇山以南,东西长约三十、南北广约十五公里的长形地带、····”。叔虞死后,其子燮父即位,把唐国改称晋国,自己称晋侯。其在位时,曾经有向西扩张的可能,但扩疆的范围不是太大。晋侯燮父之后殇叔的八代国君,政绩平庸,文献记载甚少,大概晋在此期间的疆域仅保持在燮父时的水平,殇叔之前的晋疆域变化不会太大。
②晋文侯及曲沃代翼时期
晋文侯在位时其国力空前强盛,国家的疆域也迅速扩大。据《竹书纪年》云,晋文侯二十年(前759年),晋灭掉了韩国,韩在今山西河津稍北,这样晋的西疆到了黄河。在随后曲沃代翼的六七十年间,双方斗争激烈,在晋武公灭翼之前(前678年),晋的版图基本上与晋文侯时期略有扩展。大体上是:太岳山西麓以西,黄河东岸以东,北到襄汾、乡宁一线,南至闻喜、夏县,即汾水与浍水交汇地带及其周围地区。
② 武公、献公时期
晋武公后期,调整策略,暂缓攻翼,自强拓地,疆域有了一定的发展。大体上是:沿汾水北上,直到今洪洞县一带;向南沿涑水向其下游达到今临猗县一带。据《竹书纪年》载:“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并翼之后,又攻灭了董国、贾国、杨国,疆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大体上是:东到太岳山脉的西麓,西至黄河东岸,南达涑水河流域、中条山之北,北抵霍山之下的洪洞赵城一带。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时,晋国的疆域大致是:今山西省境内有临汾、运城两地区;南境到今黄河以南的秦岭山脉,东到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的渑池一带,西达今陕西华县、大荔、澄城一隅。
④晋文公、襄公时期的疆域
晋文公在位仅九年,但却受赐周畿的阳樊(今济源东南)、温(今河南温县)、原(今济源县北)、州(今沁阳县东)、陉(今沁阳县西北)、浠(今沁阳县西南)、沮(不详今址)、攒茅(今修武县西北)八邑等。经过文、襄时代的开拓,晋国疆域有不少的增长。到襄公末年,晋国疆域大体上是:北界为今山西的霍州市、蒲县一带;西北以黄河为界,西南越河而达今陕西的华县及渭河流域的大荔、澄城、合阳、韩城一线;南到今河南省的卢氏、嵩县、伊川一线;东方仍未越过今山西的太岳山脉,东南部到今河南的堰师及黄河以北的修武、获嘉一线。
⑤ 晋灵、成、景、厉、悼公时期的疆域概况
晋国经灵、成、景、厉、悼公五代的开拓,其版图有了很大发展,其中景公时拓土尤多,大致为:北到今山西省的孝义、介休、永和一线;东部拓地较广,今晋东南全部及冀南、豫北纳入了晋国的版图,东南甚至到了今河南与山东交界的范县一带。到悼公末,晋的西界与秦相接,虽有数次得胜大战,但变化不大,推进甚微,仍为今陕西的韩城、澄城、大荔、华县一线;南疆为今河南的卢氏、洛宁、嵩县、伊川一线,再到黄河北岸;晋向东的发展很广,完全占据了今山西东南部,并越太行山而有今河北西南部,今河南黄河以北,直到与山东交界的范围及河北大名县一带;其北土已到了山西的北方滹沱河北的繁峙,但今山西中、北部的大部,特别是山区尚为北戎、仇由、代等戎狄所占据着。
⑥晋国末期的版图
从晋平公元年(前557年)起,到晋哀公四年(前453年)止,是晋国的奴隶制从衰落走向灭亡的时期。晋国公室日渐衰落,六卿强大,其领地与日俱增。公室衰败使大权旁落,但作为晋国的版图总面积却在继续扩展,六卿兼并的结果剩下韩、赵、魏三家,继而三家瓜分了晋国。
晋国末期的版图大致为:今山西省的全部,今河北省西、中、南大部,北起蔚县东北的代王城,向南而有定县、晋县,再往南直到山东省西端的冠县、山东与河南交界的范围,河南省的黄河以北的绝大部分以及黄河以南的豫西北部,大约东北从周王室居住的洛阳向东南的伊川、汝州、平顶山往西直到淅川一线;陕西省大约包括陕南的商州东部的武关、秦岭以北的华县、大荔、澄城、韩城,向北至龙门一线以东到黄河的一长条地区。另外包括山东省西北端冠县至范县一线以西的一小部分。
二 行政制度
晋国早期的地方行政为都、邑两种。“都”是指有宗庙的城市,没有宗庙的都称为邑。随晋国土地的不断增长,到春秋初期又兴起一种名为“县”的行政单位。县是通过灭亡其他小国而形成的,国君将其封给大夫作为世袭的封地。县都是由新占领的封地而设置,所以常位于国境边缘,属于军政合一的单位。随着灭国的增加,令得县要比都和邑发展的得更快。而由于公室的衰微和世卿家族的兴起,卿大夫们不断兼并公室的领地,到悼公以后,连旧都绛也被置为县了。晋国在春秋后期已经有四十九县,并且都是“成县”,也就是大县。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自大县中分出的小县。晋国的县不同于楚国,其长官叫做县大夫,也是可以世袭的,其权力几乎和普通的邑大夫没有区别。
在春秋末期,又出现了新的单位——郡。当时,郡的地位不如县,原本是卿大夫控制新占的封地而设置的。郡的地位虽然次于县,但其辖域却远大于县,主要为军事单位。后来,随着郡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发展,郡便会分成数个县,从此地位也凌驾于县之上了,这也是战国普通实施的郡县制。
据《中国行政区划史·总论、先秦卷》中的晋县考的考证,晋县最早为武公时所设的荀县,再为献公时的耿、魏两县,其余各县则为文公、灵公、平公和顷公时所置。这些县主要分布在黄河(古称河水)与汾河流域,并远离都城,处于边地。
设县时间列表
名称 | 设置时间 | 设置原因 | 所在位置 | 备注 |
荀 | 武公三十九年(前676年) | 荀本为姬姓诸侯国,为晋武公所灭,其地赐给大夫原氏黯。 | 山西新绛东北 | 荀亦作郇 |
耿 | 献公十六年(前661年) | 原为姬姓诸侯国,为晋献公所灭,其地赐给赵夙 | 山西河津东南 |
|
魏 |
| 原为姬姓诸侯国,为晋献公所灭,其地赐给毕万 | 山西芮城北 |
|
阳樊 | 文公三年(前635年) | 本皆为周的畿内邑,因晋文公有功于王室而受赐,后皆置以为县 | 河南济源西南 | 又作樊或阳 |
温 | 河南温县西南 |
| ||
原 | 河南济源西北 |
| ||
攒茅 | 河南修武县北 |
| ||
州 | 河南温县东北 |
| ||
陉 | 河南沁阳西北 |
| ||
絺 | 河南沁阳西南 |
| ||
锄 | 河南省滑县东 |
| ||
先茅之县 | 文公九年(前628年) | 晋文公于此年置有“先茅之县”。第二年,晋将郗缺在箕大败白狄,俘白狄子,晋襄公赐“先茅之县”予胥臣 |
| 晋最早有记载的县 |
瑕县 | 灵公七年(前614年) | 本为郑国城邑,后入晋,詹嘉为县大夫。 | 河南灵宝西北 |
|
阴地县 | 约灵公十四年(前607年) |
| 河南卢氏东北的阴地城 | 其长官不同于普通的县大夫,而称为命大夫 |
瓜衍县 | 约景公七年(前594年) |
| 山西孝义市北 | 景公将其赐给士贞子 |
邢丘县 | 景公十二年(前589年) |
| 河南温县东北 | 申公巫臣于此年奔晋,景公封其为邢丘大夫。 |
原县 |
| 景公诛赵同,原县收为公室所有。 |
|
|
长子县 | 平公三年(前555年) |
| 山西长子县 |
|
屯留县 |
|
| 山西屯留东南 |
|
绛县 | 约平公十二年(前546年) |
| 山西侯马东南 |
|
任县 |
| 此年置任县,由郑国人羽颉任县大夫 | 河北任县东南 |
|
中牟县 |
|
| 河南中牟东,或说在河南鹤壁市西 |
|
阎县 | 约平公二十五年(前533年) |
|
|
|
州县 | 平公十九年(前539年) | 当年将州县赐给郑公孙段,他去世回收由温县管辖,后又分出赐给郤称 |
|
|
原县 |
|
|
| 原为宋县,州县在平公二十三年归晋后,由韩起用其换取宋大夫乐大心的原县。 |
邬县 |
| 顷公十三年时,公室最后力量祁氏和羊舌氏领地被掌权的世卿瓜分,祁氏之田被置为七县,羊舌氏之田则分为三县。 | 山西介休东北 |
|
祁县 | 山西祁县东南 |
| ||
平陵县 | 山西文水东北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