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现状
天下杂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在飞速发展,然而中国文学却失去引导人们仰望星空的重大作用。近年来,社会上对中国当代文学总体评价主要有三个观点:一是“垃圾”;二是作品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高度”的狂欢;三是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低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大解放,西方现代主义等创作思潮在中国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上演一场场走马观花西方新文学思潮“秀 ”,中国现代主义派、先锋文学等文学作品纷纷闪亮登场,这场文学思潮“秀”由于缘于缺少加工过的拿来主义,外来的文学思潮没有民族土壤的支撑,不久便匆匆偃旗息鼓了。网络文学在九十年代兴起后,许多网络写手平均每天能写出一万字甚至更多的文字,传统作家一两年就出一部长篇小说,有的甚至一年内就出版长篇小说二到三本,令人对其才思和写作速度拍案惊奇。据有关数据统计,现在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约二千部以上,这不能不让人惊叹中国当代文学数量的飞速发展和高产率,难免有人说,中国文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惊叹中国文学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在网络上都是“作家”,写的人比阅读的人还多。在创作题材上,玄幻小说、校园青春小说、魔幻小说、身体写作小说、下半身写作小说、痞子文学、历史架空小说、三角恋爱小说、反腐小说、乡土小说、解读经书书籍可谓战果辉煌,题材战线之广,思想之前卫令人瞠目结舌、眼花缭乱。
网络文学的出现,兴起了了全民写作一股又一股的热潮,使文学这本来是神圣的事业变成了大众化,也使民众有了练笔的大舞台,对提高国民的写作水平是有所益的。但网络写作门槛的降低,写作水准的参差不齐,造成文学垃圾大量泛滥。不少缺少思想内涵,艺术水准低下的传统文学作品能够出版等原因,于是造成了国外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是否是垃圾产生了质疑。在文学批评和文学评奖上,许多拉帮结派小圈圈垄断局面的形成,使国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质量产生了信任危机,更多的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甚至是国内重要的获奖作品更是不霄一顾或者连获奖的作品和作者都一无所知,在此情形下,有学者甚至呼吁和建议茅盾文学评奖暂停十年。
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史记》、《柳斋志异》、《长生殿》、《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传寄)的作者都是十年磨一剑。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是一位具有深厚古文功底又有非常之思想的学者,他写的文章尚且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对于天才的产生,一九二四年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作了一个很精辟又启迪极强的讲座——《未有天才之前》,时至今日,我们读起来,依然受到很大的启发。关于天才的论证,有关数据表明:每100万人口当中,天才的出现只有四千分之一的可能。今天,难道是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涌出了更多的不为人知的“天才”?
文学的本质要反映人类的灵魂,要写真实的灵魂,写出时代主流的脉搏,这需要寂寞,更需要思想的沉淀,需要像老鹰一样盘旋在高高的天空一样看到人类最崇高最阳光明媚的“处女地”和捕捉到最“丑陋”要撕给人看的“猎物”。文学是艺术,艺术的创作离不开其规律。不管是现实主义作品还是现代主义的作品,任何每一部长篇小说都是在人生的体验上加上虚构(想象)的结晶。没有人生的体验是很难写出贴近民众的艺术之作。任何脱离生活、远离生活的作品只是建在远离土壤的空中楼阁,其最终命运的归宿只是昙花一现,成为过眼烟云的泡沫而已。抛弃文学的尊严、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违背艺术的创作规律,把文学变成现代工业化似经过机器加工日产千吨的速成产品,这是现代文学的悲哀,也是对中国几千年优良传统文化的严重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谁在创造中国当代文学数量飞速发展质量下降的“奇迹”?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二是唯利是图和唯名气为上,出版的背后是某种利益的交易和唯名气是尊,目前出版界普遍认为,凡已出名的名人作品一概是好作品,在观念上存在名人作品质量定终身的不科学的理念。其实,正如一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说,名人的作品不一定好作品,不是名人的作品也并非不是好作品;三是已出名的名人由于拥有了优势的出版平台和人脉关系及媒体的“包围”优势,在自己的圈子里互相吹拍,造成文学垄断之势,再加上一些丧失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的推波助澜,使稍为有一点潜力的新作者的作品难见天日;三是网络文学的低门槛,使大量的垃圾文学丝毫无审美价值的文学商品大量涌现;四是在社会转轨多元化思想猛烈碰撞,新的人文价值体系尚未构建之时,大多数读者的美丑不分,审美趣味的低下,促使文坛上山中无老虎猴子称王称霸,造成文学游戏商品离奇走俏的怪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数量飞速发展质量下降的“奇迹”,中国当代文学之发展所谓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违背文学的真正概念要义的。
中国文学创作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客观现象;中国文学普遍水准质量的下降亦是客观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是垃圾之说难免有人质疑,但网络作品中也不乏贴近民生反映现实的作品。
刘勰:“凡操千曲而后知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学森林本来是绿树参天,空气清新,而当文学森林中这些文学商品之颓树超过整片森林的三分之二时,别人从远处拿着望远镜看到的无疑更多是颓树而非乔木。中国当代文学森林中有乔木,也有很多颓树和杂草,至于如何培植更多的乔木,铲除影响文学森林中大刹“风景”的颓树和杂草,还原文学丛林中的原有的大片乔木,让走进文学森林中更多读者呼吸到更多氧气,那不是仅仅用解剖刀就能那么简单解决的事了。不懂中外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不懂时下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现状,没有创作的实践经验,不懂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不去探索美学、心理学、哲学、史学和文学的关系,在摇摇欲坠在中国文学环境下,去探索中国当代文学的新路子,无疑是空中楼阁,难于上青天。
中国先哲们的思想精华是站在世界的山顶之上的,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思维,中国先哲们的后代应长江后浪推前浪,特别在当代高科技一日千里发展的时代,中国当代文坛应产生像西方萨特这样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然而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却难觅所谓这些“家”们的踪影,这是和人被物化、异化、社会风气等深层原因密切相关的。诸如文学被利益所绑架、一些作者创作的极度浮躁、投机取巧、功利性强的心态,社会急剧转轨下人们的审美观和生存处境面临心理的巨大挑战,造成大多数人文化消费转向影视、追求娱乐等“视角转移”,靠成文学失去大批的读者等。
北京艺术家曼陀罗花:“民族精神必须要有文化支撑,学习西方的启蒙者把美育作为国策在中国倡导,富裕起来缺失文化是民族的悲剧。我一直关心中国的文化现状,强调从文化启蒙,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做起。用启蒙审美改变低品位生活,低等级道德观。”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成份,健康优秀的文学作品对造就人健全的人格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外历史证明,任何伟大行动的实践,必须有理论先行。文艺作为文艺发展的排头兵和引导信仰的“航母”,其在推动人类精神文明之作用不言而喻。特别是在当下部分人丢失信仰精神陷入迷茫的今天,中国需要产生像西方萨特等这样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也需要像老舍这样多才多艺幽默的文艺大师,更需要像鲁迅这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伏首干为儒子牛”的文学大师。当前,要推动文学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思考以下问题:一是必须思考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问题。这是解决我们文化的根从哪里来的问题。文学工作者必须谙熟历代以来的名家、名作以及他们理论的智慧及其创作的规律,包括了解当代文坛的发展脉络及其存在的哪些问题。唯有如此,在对古今文学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才有突破创新的可能性。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当代文学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文化源源不断创新的源泉;二是必须了解西方文学发展脉络。这是促进中西文学交融的基础,也是只有通过中西文化比较方能知道两者之异同和差距所在。由此,才有可能站在高度上,把中国的文学放在世界文学之视角上去考虑如何发展、扬长避短;三是必须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华所在,这是解决我们的文学该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庞大的知识体系,唯有钻研才有可能正确掌握其精髓所在;四是文艺工作者必须了解与文学相关的边缘学科。诸如哲学、史学、科学、美学、心理学、政治等相关学科。唯有如此,才能触类旁通,在文学批评、文学创作上方能融会贯通、游刃有余;五是必须考虑从事文艺工作者的生存质量问题。从事文学工作是一件劳心劳力之事,没有必要的物质支撑及精神鼓励难于为继。建议要通过提高稿酬、为精品力作提供更多的出版便捷路经等予以必要的扶持等;六是必须在文学评奖的机制上真正实现公平竞争的环境,严格维护文学评奖和捍卫文学神圣的尊严;七是必须培养一大批大有潜力、德艺双磬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各种途经使这些人才脱颖而出,以期之酝酿出一大批精品力作,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流派,构筑牢固文学大厦的根基;在推动文学发展之路上,必须避免跑步前进的浮夸风。文学的发展有规律,人才的成长也有规律。文学的发展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长期积累沉淀的过程,急功近利万万不可;新闻媒体在推动文学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文学的传播大都靠新闻媒体传播。由此,有关部门应在这方面采取有关措施,多鼓励新闻媒体在宣传报道上,除了关注早已成名的名家、名作之外,更要重视推广一大批在文艺方面有潜力的新人新作;必须重视和培养一批复合型的外语翻译工作者和德艺双馨的文艺理论批评家。文学有了精品力作,要走向世界,关键还是靠翻译;有严肃公平海纳百川的文艺批评家才真正促进文艺的良性发展;最后,必须考虑中国文学的出路如何和世界接轨的问题,从“诺奖”获奖作品上,也许能探寻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接轨的规律。“诺奖”获奖作品真正代表了其审美标准与时俱进的演变风格,代表了外国文学发展演变的真正脉络和规律,由此,以包容的心态去研究这些作品,中国文学作品和外国作品的差距到底何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方向和标杆在何处?瞩目全球,历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无疑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参照物。这是因为,这些作品都是反映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具备了反映人类灵魂穿越时空的穿透力。
中国最早的文学形式当为诗歌。《诗大序》:强调诗歌要“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认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五四”时期,周作人大力张扬“文学首先是人学”的概念。中国文学的方向是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和对人类灵魂的挖掘,乃至对人类自身苦难和社会、世界的真相的挖掘和剖析,这种挖掘和剖析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世界而不是破坏世界,是为人类的精神信仰提供有力支撑,这是时代的呼唤,民众的需求。
中国文坛,需要涌现一批具有高尚人格、融创作实践与创作理论于一身的文学名家;中国文学需要一棵棵参天文学大树净化浮躁的污浊风,支撑陆地上清新的空气;中国文学需要集伟大思想及文采于一身具有照亮人类心灵、挺起民族精神信仰的伟大作品。谁都不是真理的化身,谁都不是文学的“判官”,在推动文学大发展大繁荣之路上,既需要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理论探讨,允许学术上不同善意观点的出现,也需要出现一大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内容以及创新形式融为一体,经得起历史考验、时代考验和人民考验优秀文学作品。(作者简介:南方夜雨,心理学探索者,著有长篇心理小说《月挂花枝头》)
文章评论
★紅色記憶★
文学、书法、娱乐圈都是这样的,是个浮躁功利的时代,没有人性,只有利益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