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绝望与死亡

内观禅修

       心向佛法并不能使你安全无忧或确定什么东西。心向佛法并不能替你找到立足之地。事
实上,一旦心向佛法,你只能无惧地承认生命的无常与变化,而开始掌握“绝望”的窍门。
藏文中有一个字很有意思,叫做ye tang che。其中,ye 的意思是“全部的,完全的”,tang
che 的意思是“耗尽”。所以ye tang che 的意思是“精疲力竭”。或许也可以说是“受够了”。
这句话是在描述一种彻底绝望或完全放弃希望的体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这就是开
始的开始。如果不放弃希望——还认为有比较好的地方可以去,还认为自己的状况可以比较
好——我们就无法放松而安住在当下的自己和自己的真相。
我们可以说,正念这两个字指的是与自己的经验合而为一,不解离。不论什么时刻,也
许是正在开门,电话铃响了,或是产生了什么感觉,都要安住当下。正念的意思就是安住在
你的当下。但是,ye tang che 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解了。它要表达的乃是灵修上的弃世精神。
认为一切都能得到安顿,是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追求永久的安全最终都是徒劳无功的。
要根除内心根深蒂固的习惯模式,我们必须逆转自己的一些最基本的假设。相信自己有固定
而独立的自我,永远趋乐避苦,认为自己的痛苦应该由外在的某个人负责——这些想法都必
须舍弃。不要认为这些想法可以带给我们满足,我们必须放弃这一类的希望。我们总以为自
己还有地方可以躲藏,然而我们一旦有能力质疑这样的信念或期望,我们的痛苦就开始消除
了。
绝望表示我们不再有精神保全我们的人生。我们或许还是想保全,我们仍然渴望站在舒
适安全的地面。我们千方百计地闪躲,千方百计地绑住松掉的线头,可是脚下的地面就是一
直在动。拼命寻找永久的安全会教我们许多东西,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不会明白永久
的安全根本不可能存在。心向佛法会加速这项发现。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转弯都会发
现自己是绝望的——我们的脚下根本找不到立足之地。
有神论和非有神论(nontheism)(译注:这里指的不是“无神论”(atheism))的差别并
不在是否相信神。不管是不是佛教徒,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碰到。有神论相信我们有一只手
可以牵:只要我们事情做对了,就会有人欣赏我们,照顾我们。意思就是说,只要我们需要
被照顾,我们永远会有保姆。我们总是把自己应负的责任推给身外的东西,把自己的权利让
渡给别人。非有神论则是轻松对待当下的暧昧不明和不确定,也不寻找什么东西来保护自己。
有时候我们以为佛法是我们自身以外的东西——是让我们信仰,让我们依靠的东西。然而,
佛法既不是信仰,也不是教条,而是彻底认识无常与变易。如果企图抓取佛法的精神,它就
崩解了。我们必须不抱希望,才能有所体悟。从古至今已经有许多慈悲而勇敢的人体验过它,
也教导过它。其中的信息就是无惧。佛法绝对不是让我们盲目追随的信仰。佛法完全不给我
们任何可以攀附的东西。
非有神论就是明白你没有什么保姆可以依赖。你才找到一个不错的保姆,不久她就走了。
非有神论就是了解来了又去的不只是保姆,其实整个生命都是如此。这就是真理,而真理是
很不方便的。
有的人总是想抓住一些东西。对这种人而言,生命会更加麻烦。从这个观点来看,有神
论犹如上瘾一般。我们每个人都对希望上瘾——希望疑惑和不可解之事都能消失。这份瘾头
造成了社会极大的痛苦。如果社会大多数人都想替自己找到立足之地,这个社会是不会有太
多慈悲的。
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
30
佛陀四圣谛的第一谛苦谛,指的并不是人生出了差错而感到痛苦。这句话真让人松了一
口气。终于有人讲了真话。痛苦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不必认为痛苦是因为我们做错
了什么事而引起的。可是每次我们感觉痛苦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自己有错。只要我们还对希
望上瘾,我们就会稀释自己的经验,或者强化它,或是加以改变。于是我们就继续痛苦下去。
在藏文里面,“希望”是rewa 这个字,恐惧则是dokpa。但是他们常把两者写在一起,
变成了re-dok。希望与恐惧是一种心情的两面。有其中一面,必有另外一面。这个re-dok
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在希望与恐惧的世界里,我们永远都想改换电视频道,改变气温,改
变音乐;因为已经有什么东西开始令人不安、难受、痛苦,所以我们才要选择另外的出路。
然而保持的如果是非有神论的心境,放弃希望反而是一种肯定,是开始的开始。你甚至
可以再冰箱上贴一句“放弃希望”的格言,而不是“每一天、每一方面我都越来越好”这类
的励志小语。
希望和恐惧来自于感觉自己缺乏了什么东西,来自于有所欠缺的感觉。我们就是无法轻
松下来。我们总是紧抓着希望,于是希望便反过来抢劫我们当下这一刻。我们总觉得别人才
知道真相是什么,而我们是有所欠缺的,所以我们的世界就少了一些东西。
但是,与其让这份消极感主宰着我们,我们不妨承认这一刻的我感觉就像一坨大便一样。
我们甚至可以看着它不作呕。承认自己的真相是一种很慈悲、很勇敢的态度。我们可以闻一
闻那一坨大便,看看它是什么质地、颜色和形状。
我们可以探索一下那一坨大便的本质。我们可以认清厌恶、羞耻、尴尬的本质,而不以
为这些情绪有什么不妥。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有一个比较好的我在某一天会出现,现在我们不
妨彻底放下这份希望。我们不能略过自己的真相而假装自己不存在。我们要正视自己的希望
与恐惧。然后,从我们基本的清明中就会生出信心。
这时候就要谈到弃世了。譬如放弃“我们会有不同的经验”的希望,放弃“我们会更好”
的期待。佛教的修行戒规要求戒酒戒色,这并不是说这些东西本身有什么不好或败德,而是
因为我们一直把这些东西当作我们的保姆,当作逃避之道,或求取舒适、让自己分心的东西。
其实我们真正要戒除的是“获得拯救,不再做自己”的希望。每次我们感觉自己无法面对即
将发生的事情,而想抓住什么东西的时候,弃世这种教诲就会激励我们去探索整个状况。
有一次我搭飞机旅行,隔壁坐着一位先生。他一边和我聊天,一边不时停下来吃药。我
问他:“你吃的是什么药?”他说那是镇静剂。我说:“你很紧张吗?”他说:“没有,现在
不紧张。但是我想等一下回到家我会很紧张。”
你可能会觉得很可笑,然而当你自己紧张不安的时候,你会怎么样?请注意自己的惊慌,
还有那股马上想抓住什么的欲望。那股欲望总是奠基在希望之上的。不去抓住什么东西,就
叫做绝望。
如果希望和恐惧是一块钱币的两面,那么绝望与信心也是如此。愿意放弃希望,不再想
终止痛苦和不安全,我们就会有勇气轻松面对自己无依无恃的状况。这是在道途上所跨出的
第一步。如果我们根本不想超越希望和恐惧的二元对立,那么皈依佛、法、僧就没有意义了。
皈依佛、法、僧就是要放弃希望,不再冀求脚下有立足之地。这样的教诲——不论我们感动
与否——就像是听到了某种熟悉而又难忘的声音,又像是与母亲重逢一般。
绝望就是我们基本的立足点。否则我们会怀着追求安全的希望走这一趟旅程。如果是这
样,我们就失去了目标。我们总是怀着这份希望静坐,怀着这份希望去研读佛法,怀着这份
希望去遵循所有的指导、开示。但是这一切的后果只有失望和痛苦!如果现在就认真接受这
个信息,我们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我们要从不抱这份希望来展开这一趟旅程,也就是抱着绝
望开始上路。
所有的焦虑、不满,所有使我们冀求不同的经验的欲望,都根源于对于死亡的恐惧。这
一切的背后永远都是对死亡的恐惧。铃木禅师说,人生如同踏上一艘出海即沉的船一般。然
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
31
而这种话无论我们听过多少遍,就是难以相信自我的死亡是一件好事。许多精神修持的方法
都鼓励我们认真看待自我的死亡,不过我们就是很难跑回本垒!人生唯一可以信靠的一样东
西距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我们还不至于说:“不会,我不会死!”的原因是我们都知道自己
会死,不过那绝对是未来才会发生的事。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希望。
创巴仁波切曾经作过一次演讲,题目叫做“日常生活中的死亡”。我们都是在恐惧死亡、
隐藏死亡真相的文化中长大的。然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它。失望、做事功败垂成——
这些都是死亡。事情总是一直在变化——我们也可以从其中体验到死亡。一天结束时,一秒
钟过去时,气息从嘴中呼出时——这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死亡。
另外,我们不喜欢的事也可以说是日常生活中的死亡。婚姻不幸福,找不到工作等等都
是死亡。和日常生活中的死亡建立关系,表示我们开始有能力等待,有能力轻松地面对不安、
惊慌、尴尬和所有的失败。渐渐的,我们会开始不再着急寻找保姆。
死亡与绝望能够提供我们正确的动机——想要生活在智慧与慈悲中的动机。但是,我们
最主要的动机却是抵御自我的死亡。我们习惯性地阻挡任何困扰。我们总是否认事情起变化
是很自然的事,否认沙子从指缝漏掉是很自然的事。时间流逝、四季变迁、昼夜更迭,这都
是很自然的事。可是在我们的眼里,老病或失去挚爱的人却是很不自然的事。我们不论如何
就是要阻挡那种死亡。
某些事情会使我们联想到死亡,这时候我们也会感到惊慌。譬如我们切到了手指,血流
了出来,于是我们包上绷带。但是事情并不能如此单纯。除了包上绷带之外,我们还加上了
自己的行事风格。有的人默然无语地坐在那里,血流了一整身。有的人开始变得歇斯底里;
他不找绷带,反而打电话叫救护车送他到医院。还有的人坚持要用名牌绷带,然而不论我们
的行事风格是什么,心态都不单纯,都不是最底层的那个东西。
难道我们没办法回归到最底层的那个东西吗?难道我们没办法回头吗?那个最古老最
底层的自己就是开始的开始。赤白的骨头,流血的手指。倒过头来,从最小块的白骨开始面
对。轻松地安住在当下,轻松地面对绝望,面对死亡,不要抗拒因缘的结束,事物的消失。
事物并没有永恒的本质,万事万物随时都在改变——这就是最基本的真理。
所谓的绝望与死亡,指的就是面对事实,不逃避。我们可能还是会有一些瘾头,但是我
们已经不再相信这些瘾头就是通往幸福的门槛。我们已经有太多次耽溺在各种瘾头的短暂快
乐中——太多次了,所以我们知道紧抓着这份希望其实就是痛苦之源,短暂的快乐就是长期
的炼狱。
放弃希望会激励我们安住在自己身上,和自己作朋友,不再逃避自己,不论情况如何,
都回归到最底端的白骨。整个事情的背后就是对死亡的恐惧。我们是为了这个自我的死亡而
恐惧不安,惊慌、焦虑。但是,如果完全放弃希望,完全放弃在当下之外另想办法的希望,
我们就会和自己的生活建立起快乐的关系——诚实而直接的关系,一份不再忽视无常与死亡
的关系。


文章评论

故人

[ft=#444444,,tahoma]心向佛法并不能使你安全无忧或确定什么东西。心向佛法并不能替你找到立足之地。事[/ft] [ft=#444444,,tahoma]实上,一旦心向佛法,你只能无惧地承认生命的无常与变化,而开始掌握“绝望”的窍门[/ft] 说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