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的今天,我再次走近陈忠实
个人日记
几乎每一个见过陈忠实的人都坚信,一个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享誉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头衔的拥有者、一个终生侍弄“文学”的把式,一个跨过古稀之年的老者,他是怎样的繁忙。
是的,他非常忙。而对于淄博,他却在百忙中表现出了特有的“宽容”。2011年6月25日午后,当我走进陈忠实身居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脉脉书香的家时,一双瘦骨嶙峋的大手伸了过来。握住这双创作出过《白鹿原》和其他文学精品的大手时,我试图找些异样的感觉。但是,比起2007年陈忠实参加“蒲松龄短篇小说奖”颁奖仪式来到淄博、2009年我去陕南柞水看望他时所握他的那双手,它只是瘦了些。73岁的陈忠实略显消瘦,头发灰白,而他深遂的目光中放射出骨子里带来的刻苦勤劳、殚精竭虑之感,还是让人为之一震。
还是那口长满了茶锈的老瓷杯,还是那拇指般粗细的雪茄烟,还是那身老农式的装扮。而与以往不同的是,陈忠实亲自进得厨房,为我沏了杯形状细细的龙井茶。“这女子从咱西安嫁到蒲松龄故乡淄博,回娘家来了,还能想起专程来看我,不错不错。”陈忠实一边落座一边对身边的家人说:“淄博的淄川西汉设县,又出了个蒲松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了不起哪…….”
端着热茶,我读懂了陈忠实“津津有味”的目光,我想,能享受如此的款待,原本是陈忠实的淄博情结吧。
寄情于淄博,我感动!
拜访于我,是一种新的汲取,于他,却是一次兴奋的回忆。2007年9月,陈忠实以短篇小说《日子》摘取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大奖,参加颁奖仪式来到淄博。那时候,聆听他的获奖感言,感觉就如一位同行所说,大作家陈忠实,如果倒背着双手,走在原野上的玉米地埂上,他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而在6月25日这个午后聊淄博,陈忠实更多的像是一个“老顽童”,多数时间他在兴奋,在吸雪茄,兴致勃勃地与我聊着家常,聊着淄博:从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把淄博市淄川区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经验做法肯定为“淄川经验”到淄博的“转方式、调结构”。从淄川聘请季国标等18位院士为淄川科学发展顾问,到蒲家庄古村落保护性开发规划、蒲学专家马瑞芳话说瑰丽多姿、美轮美奂的聊斋风情,“关健词”始终离不开淄川的陈忠实说:“别看淄川这么个小地方,数百年文脉不衰,冷不丁又让中宣部部长做了批示,真个了不起!
总是夹着一支大拇指般粗细雪茄烟的陈忠实,聊到蒲松龄故居“豆棚瓜架雨如丝”的意境,想起当年讲解员为他唱的一首聊斋俚曲《玉娥郎》,陈忠实堆满摺子的脸上露出一丝庄重而神秘的笑容。他高兴地说:“那次,我还为故居题写了条幅:‘在这里成就了一位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伟大作家’”。
叹他于年高,我伤感!
话题聊回《日子》,陈忠实说,获得这个喜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我正在集中阅读柏杨先生的短篇小说集,耳边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底层社会各种职业劳动者痛苦不堪的挣扎声。《文艺报》一位尚未谋面的编辑发来一则短信,告知我的《日子》获得“蒲松龄短篇小说奖”。《日子》能被“蒲奖”相中,对我来说又是另一番心理感动和鼓舞了,也潮起我尤为喜欢的短篇小说的写作兴致和信心,从此,我和淄博结了缘。哎呀,我老了,有生之年未必还能到蒲老先生故乡走一趟!
看到我眼中闪动的泪光,陈老缓缓的、一字一顿的对我说:塬上的办公室没有笔墨,你下次回来提前给我打个电话,咱回城里,我再提提笔,给你带上幅字做个留念……
寄我于厚望,我汗颜!
告辞时,陈忠实带着些许欣慰提到我于《西安晚报》发表的“淄博方言我的爱”说:“年轻人能提笔写点东西还算不错,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曾产生过姜太公、齐桓公等许多著名历史人物,还有蒲松龄和鬼谷子文化等等,有时间多写写,把淄博文化和风土人情介绍回来。
离开陈老家时,天色渐晚。这时,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世园会主题曲《送你一个长安》:送你一个长安,一城文化,半城神仙,蓝田先祖,半坡炊烟,凤鸣岐山,白鹿驰原,沿一路厚重走向久远…….生于白鹿原,成于白鹿原的文学“神仙” 陈忠实,远远地站在家门口遥遥地眺望,我低头默默远去,心里又多出一份感动,总觉得心中积淀了很多,以至于它要从我的眼眶里溢出来。
拜访归来,“情结”二字一直于心中挥之不去。查字典,解释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我费心地揣摩着它的份量。
文章评论
殊筠
值得尊敬的作家,妹妹好幸运!
雪麦玉草
怎么文采可以这么好[em]e132[/em]焦急的向姐学习
闻风
@{uin:596453109,nick:净心} 谢谢娟,好妹妹!
启明星
再次拜读,再次受益! 分享杜主任这么好的文字,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