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坚守应成为文学创作的魂灵
聚宝斋
著名评论家 梁鸿鹰
《小说选刊》2010年第12期
《小说选刊》2010年第12期
作者简介:梁红鹰,笔名文羽、桑文。内蒙古磴口人。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90年又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专业硕士。1985—1987年在内蒙古大学任教,1990年至今在中宣部文艺局工作。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译著《圣经中的犹太行迹——圣经文学导论》、《阿西莫夫诠释人类万年》,翻译小说《致命的冒险》等多部,在报刊发表文艺评论、随笔等多篇。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出色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对人们有所触动,就是因为它以艺术的方式涉及、表达了对是非的判断,也就是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鲜明的价值观。文学创作作为人类理性的、合目的性的活动,有着充分的价值承载。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赋予创作价值导向的写作。
现在的问题就是,既然承载价值理念是文学创作的天职之一,那么就要充分考量:我们当下的文学创作应承载什么样的价值?我们的创作应如何彰显更合社会发展的、更为社会所需要的价值理念?从文学发展史来看,正确的价值追求始终是成就优秀文学作品的必要前提,每部传之久远的作品之所以能鼓舞人们去争取更加美好的生活,从而对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产生影响,首先在于其蕴含着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价值理念,弘扬了有益于人生和社会发展的思想与精神,这是不争的事实。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时代,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际范围内思想文化领域的较量也更趋复杂。在活跃多变的社会现实中,文学的生存每天都不得不面对多重价值观的冲突,在这些浪潮中能否站稳脚跟、坚守应有的价值追求,对作家是个很大的考验。
文学创作在价值观上能有所坚守,在这个有些浮躁的社会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写作者怀有两个前提,一是有所信仰,即相信写作作为精神活动的意义,相信文学对于人类灵魂的成长绝对是有益的、必不可少的;二是有所坚守,即相信文学对于世道人心的风成化习作用,相信文学有益于世道人心、社会进步。当前我们的文学创作需要这些信仰和信念,需要在价值观上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尺度。
说到底,价值观和价值理念往往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重要驱动和依据,我们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有用以评价行为、衡量是非的准则。价值观是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态度不自觉地流露出来的。文学作品既然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必然触及作为世界观核心和驱使人们行为内部动力的价值观,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时光流转,大浪淘沙,从每个时代流传下来的文艺作品总是更多地体现了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忠诚、对美德的礼赞。那些能够长久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作品,总是那些很好地处理了我们都能遇到的具体而实在的关系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比如义与利的关系、社会与自我的关系、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等,都做出了很好的回答。优秀作品也很好地表达了作家对婚姻、家庭,对劳动、创造等的认识。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代,文学创作如果没有鲜明的价值态度、正确的价值判断引领,产生的作品势必苍白无力。
价值表达要有主流。价值无法脱离具体的时代和具体的社会形态,其现实性、具体性显而易见,同时,任何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疑都有赖于引领整个民族前行的核心价值的有力支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民族走向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全体国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鼓舞起前行的力量,积攒起破冰的勇气。勤劳自强、公正民主、以人为本、团结互助、和谐共进等价值理念,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已成为我们民族奋发精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事实证明,这些价值理念,对我们民族成长的影响是久远的、深层次的。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由我们自己培育和养成,文学创作不放弃促进本民族人性光彩升华的使命,就要通过创作,多表现和传达那些在素朴的外表下闪光的价值观念。人们对作家如何看待劳动、科学、创造、和谐等一些最基本的观念,往往比学者们谈论的各种主义更感兴趣。劳动光荣、天道酬勤,相信科学、尊重智慧,反对守旧、呵护创造,以及崇尚乐观、宽容他人等价值观念都需要在文学创作中给予弘扬,如是,我们的精神资源才能得到进一步丰富。有作为的写作者理应用自己的笔,弘扬那些大到爱国爱民、团结互助,小到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勤劳节俭的价值,我们有必要用自己的热情,赞扬对待职业的敬业尽责、诚实守信、见利思义,激赏在个人修养上的三省吾身、清正廉洁、见义勇为等,因为,这些作为我们民族传统美德而长期存在的价值理念,也都恰恰是为我们这个时代所特别需要的。
认同和弘扬劳动与创造的价值,应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追求。如果要问,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最主流的、最富代表性的时代特质是什么?显然,就是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进取的热情和创造的力量,以及无处不在的诚实劳动所收获的累累果实。我们国家三十多年来所诞生的经济奇迹也好,人民所创造的世界性的神话也罢,说到底,靠的就是勤劳、奋斗、拼搏。我们以喷薄而出的创造力、令人惊叹的建设力,把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送上了现代化的快速道,假如我们的写作者不用自己的笔触,热情歌颂劳动,赞美劳动,不把“劳动至上”奉为文学表达的重要价值立足点,那就太落伍了。如果在我们的文学所营造的世界里,不拿劳动的价值当回事,忽视勤劳的价值,如果人们津津乐道于一夜成名、突然暴富,如果将珍视劳动的价值理念抛到一边,我们也将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抛在身后。
珍视传统,也应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立足点。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凡是清醒的民族,无不对自己的传统、道德等倍加珍视。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价值的弘扬,注重对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张扬,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那些始终以“生活演进的艰难进程”和“整个民族摆脱沉疴复兴复壮的历史性变迁”为表现对象,注重揭示我们这个民族所潜存的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和旺盛强大创造力量背后的传统价值依托的创作,那些以自觉讴歌传统人伦、孝道的美好,激赏长幼有序的伦理亲情氛围,从而显示出令人倾倒的非凡力量的创作,那些以自己的创作弘扬敬惜字纸、尊重文化、尊重知识的价值追求,以知识为人生第一价值理念加以极力推崇的创作,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还有,那些描写身在海外、心向祖国的华人把接受和赓续中国文化作为生活、生存重要一环的创作,那些把创造、开拓作为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的灵魂加以讴歌的创作,总是最能让人肃然起敬。尊重创造、支持创新,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公民的自觉意识,也应该成为文学创作的恒久旋律。
爱情、婚姻、家庭、女性是文学创作热门题材和永恒主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何看待家庭、如何看待女性,在相当大程度上体现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文明程度。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女性由男性的附属品走向具有独立人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马克思曾经说过:“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如果没有对女性的普遍尊重,没有对家庭价值的积极认同,一个社会很难说得上是健全的。对家庭与女性的态度,是涉及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对人性健康发展的追求的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写作者最不应该滥用自己所拥有的发言权。我们的创作应对家庭的价值保持敬重与推崇,当前极为必要。在“五四运动”迄今已近百年,共和国已有六十多年历史的今天,如果我们的文艺创作质疑家庭的意义,怀疑爱情、婚姻的价值,如果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到处充斥着夫妻离异、家庭破裂、插足者当道的鸡零狗碎,如果我们所描写的文学人物经常要像发动一场战争那样去“保卫”婚姻、“保卫”家庭,是不是太可悲了?记得有位作家说过:“一定要特别注意女性反面形象的描写”,这是有道理的,让我们反复掂量自己手中的笔,让那些有意无意地蔑视、轻慢女性、作践婚姻、家庭的价值取向早日远离我们吧。
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社会文化意义、精神价值诉求,是深入到文本深层的鲜活现场与坚硬“底色”。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写作者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其作品必然负载不同的价值理念,这是必然的。同时,作家的不同文化取向或文化理想,作品所负载的不同文化意义、价值意义,需要通过有效的阅读加以领悟。我们有必要由重点把握作品语言组织、文本结构的“品质阅读”,转而深入到进一步的“价值阅读”,对于文学批评而言,应尽可能更为准确地感受、领会和描述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涵义,批评家有责任与读者一道进一步揭示、阐发和张扬那些有益的价值。
文章评论
梦之林
价值阅读,是有意义的深层次的阅读,不妨尝试一下。
长江
人必生存着,爱才相富丽!祝平安快乐![em]e177[/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