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执笔法的弊病与三指半执笔法

手机日志

 谈五指执笔法的弊病与三指半执笔法

 

   唐人张怀瓘在《评书药石论》中言: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康有为也曾言:书法之妙,全在用笔。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更有用笔千古不易之说,可见毛笔的使用方法是何等的重要。古往今来,众多的书画家积累了众多的用笔方法,这些经验对后来的学书者都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但纵观几千年的书法史,并没有一种用笔、执笔方法被固定下来,成为标准的用笔、执笔方法。实则执笔、用笔的方法本无定法。执笔之法是个体在不断临习研究传统优秀范本的同时,通过解读古人的用笔方法,久而久之,养成自己的一种习惯手势,而有别于他人,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达到有法而无法的境界。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古人在讲授书法时,先教授握管执笔的方法,这对于初学者相当重要。初学者尤如处子,法乎其上,受益终身;反之,入手不高,养成一种习气,终生难有作为。

    沈尹默先生的五指执笔法流传甚广,并被广大的初学者机械接受。近十年间,一些著名的书画家、书法艺术研究者对五指笔法提出了质疑,并否定了它的合理性。在书写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五指执笔法严重地束缚了书写的灵动性,使心手不能相应,无以表现书写过程中常见的顿、挫、驭、蹲、跷、韧、趯、按、揭等用笔方法。写中小字时,线条难于表达灵动跳宕的笔致;写大字时,虽有助于发力,但点线失之呆滞、僵硬。在临习唐楷时,更易发现其用笔僵死的痕迹。用于绘画,则无一笔可见灵动,目前,尚无发现哪位大画家使用过。

 所谓五指指笔法,即:(厌)、押、钩、格、抵、将五指分工,各司一职。(见图一)

 

(厌):拇指肚紧贴笔管内方,斜而仰。

押:食指第一节斜俯钩住笔管外方,与拇指相对。

钩:中指的第一、二节弯曲钩住笔管。

格:无名指用甲肉之际紧贴笔管,用力把中指钩向内之笔管挡住,起推挡作用。

抵:小指紧靠无名指,以帮无名指推挡。

    试以形象的思维分析一下如此将五指分工,各司其职的执笔,就如同一根电线杆子立在那里,周边紧紧捆绑着五根支柱,那杆子一定是立得很牢固的,要想扭转一下却不容易,非得重新松绑不可。弊病其一,创作书法作品毛笔的使转,在于笔势的灵动性,如此将五指分开,自上而下较大距离的将笔把住,实际形成了上面以拇指与食指为执点,下面以中指与无名指、小拇指为执点的两个执点,从物理学上分析,在两个支点上的一根杠杆是无法做周边运动的;弊病其二,中指的第一、二节弯曲钩住笔管,更将笔管把握得进入了僵死的境地,从生理方面考虑,如此的弯曲钩住笔管也不舒服;弊病其三,林蕴《拔镫序》中引卢公语:子学吾书,但求其力尔。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书法中的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实力,应属于心理范畴上的,是谙熟用笔方法的一种巧力。如此小拇指紧靠着无名指,用力将笔管挡住,试问一根笔管有多重,何苦用此蛮力,如临大敌。君不见巧女绣花,飞针走线,使笔亦如此。民间相传献之少时临池,其父由背后忽抽其笔而不失。且不说这故事的真实性如何,关键是你怎么来理解执笔虚与实的关系。其实执笔的方法如骑自行车握把一样,初习者往往胆怯,将车把握得紧紧的,骑上去忽左忽右的摆动着。熟练以后,谁还会想着如何握把执车,自然而然罢了。使笔亦如此道。

    否定了五指执笔法的合理性,那么我们就要找到另一种更接近于自然合理的执笔方法。古人常见的执笔方法有两种:一是三指单钩法,即拇指与食指执管,食指在管外钩向拇指,中指抵管,亦如今天常见的钢笔执法,此法在书写小字时颇为灵便;二是三指双钩法。即拇指外拓,食指、中指同在管外钩向内,三指均以第一节指肚执掌。无名指、小拇指屈而虚悬。此法宜于表现流动跳宕的笔势。如何才能寻找到一种广义上的执笔方法呢?已故书画家我们已无从考察其执笔的手势,但从当今有高深造诣的书画家那里,我们会直观的发现,他们有一个共性的执笔特点,就是手随心运,方便而已。不管执笔的方位如何,总是依靠拇指、食指、中指的前节,轻执笔管有意而无意地着。唐突地请教其执笔方法,大都谔然,不知执笔!启功先生为当代著名的书画家、教育家,其执笔如筷法的理论,恰当巧妙、通俗易懂地说明了执笔的道理。筷法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正如人吃饭的时候谁还要讲究一下拿筷的手势与方法。二是合理方便的拿筷方法,亦即以拇指、食指、中指的前节执筷,使其开合自如,轻重自如。王镛先生曾说:在书法篆刻中怎样执笔、用刀,没有一种统一标准,大家只是依凭自己的习惯,顺手,便于表述自己的创作意象而已。观王镛执笔,他执管偏上,轻轻地提着,基本上是三指双钩法。无名指,小拇指虚悬。此外,我们也可跳出书法这个圈子来看看画家们的执笔。他们在执笔时完成处于无意识状态,随着画面变化的需要,不断地变化着执笔方法,皴擦点染,提按顿挫,随意而发。大家都知道书画同源,亦真切的看到画家字里面那种正宗书法家所不曾拥有的洒脱、俊逸,其线条灵动丰富的变化,让我们书家赞羡不已。这种丰富的笔意与执笔方法的合理性是否有直接的关系呢?

    根据古人留下的理论,结合今天我们见到的书画家们的执笔方法,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执笔方法,我姑且称其为三指半。即:拇指外拓,以食指、中指第一节指肚同时向内钩住笔管,无名指甲肉半虚实地靠着笔管,起稳定和推挡作用。(见图二)

 

 

   “三指半的妙用,关键有三;其一,拇指、食指、中指相向执笔,指与指之间距离不大,可成为一个支点,任笔管在此支点上做周边运动;其二,三指执笔位置,均以指肚执笔,并不似五指执笔法中指的第一、二两节曲钩住笔管,更宜于笔管的灵动使转;其三,无名指的妙用,大大加强了线条的丰富性,在流美跳宕的笔势中,无名指无甚用场,虚执;在沉稳老辣的笔势中,在点画形质的规整中,无名指就得靠上去,稳定、推挡、加力。在此,它就同其他三指一样,实执。故名其曰:“三指半执笔法。

    法无定法,定法不是法。在理论上愈是合理的,哪怕是近似科学的方法,离艺术都相去甚远。同理,任何先进、科学的执笔方法都替代不了流美的线条。法,只是一个正确的启迪过程,渐入佳境,心手两忘,有法而无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