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四依止

个人日记

                图片
 


 

星云大师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得到五祖弘忍的衣钵离开黄梅之后,许多人在后面追赶,希望夺回衣钵。第一个追上的是惠明,六祖知道人已赶来,便把衣钵摆在大石上,自己隐到草丛中。惠明看见石上的衣钵,用手一拿,却是怎样都提不动。惠明于是明白,衣钵是传法的信物,没有得法,纵然用武力抢夺,也是恶行。于是他大声说道:「尊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这时,惠能才从草丛中出来对惠明说:「你为法来,我为你说法。」

在佛教大乘经典--《维摩诘经》里,记载文殊菩萨和舍利弗尊者,率诸菩萨、罗汉们探望示疾的维摩居士的经过。舍利弗与诸圣众到维摩病室时,舍利弗为探病者没有床座而挂念。

大菩萨化身的维摩居士知道他的挂虑,于是探问舍利弗:「尊者,你是为法而来?还是为床座而来?」

舍利弗尊者尴尬的回答:「我们是为法而来,非为床座而来。」

今日到佛门求法学道者,犹如昔日惠明不为衣来,而为法来,亦如舍利弗诸圣众集会在维摩丈室共论佛法,是为求法、求道而来,不为欣赏明媚的风光,也不为贪享美味的素菜,更不是为环境和招待的周全与否而来。因此,修学佛法的态度当依止下列四法为准则:

 

一、依法学不依人学

依法而学,是说以「真理」为依据,凡事按真理而行事。人之所以不足以为依,因为人的思想、见解各有不同;人有生、老、病、死,时时来去迁流,人事更递变化,而法(真理)则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所以学道应依法不应依人。如《华严经》说:「以法为依,以法为救,以法为归,以法为舍。」

佛陀时代,有一天,一位经常跟佛陀到处弘法的弟子对佛陀说:「佛陀,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

佛陀听了这话,丝毫没有露出喜悦之色,反而问弟子:「你见过世界上所有的伟大老师吗?」

「没有。」弟子回答。

「你认识现在活在世界上所有的老师,或未来将出生的所有老师吗?」

「不认识。」弟子再次回答。

「那么,你说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这句话毫无意义,因为你没有办法知道你所说的话到底是真是假。」

「我只是想称赞您,因为您的教示这么高明。」弟子辩白道。

佛陀说:「假如你认为我的教示对你有帮助,那么实行我的教示,遵循我的教示,这比称赞我,更能使我高兴。」

佛陀接著问身边的另一位弟子:「如果你要买贵重的黄金,没有试验之前,你会付钱吗?」

「当然不付,因为万一是假的,那不就白花了冤枉钱。」弟子如此回答。

「这就与我所教的事情完全一样。」

佛陀继续说道:「你们不要认为我所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真实的。你们应该自己去试验我的教示,看看是否真实不欺;如果你发现它是真实而有用,那么就去实行,不要只是因为尊敬我,才实践我的教示。也不要批评别人所教的,说别人的教示不好,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教师,他们都有帮助别人的办法。因此,对他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可心存轻慢,他们教得好不好,这不是你的事,你的事只在使自己离苦得乐,同时帮助别人离苦得乐。」

弟子们听了佛陀的教示,从此更能以理性、客观的尊重态度看待任何的人和事。

佛陀明示依法不依人,即是要我们依据佛陀教法「信解行证」,不要因人的优劣改变信仰。身为佛教徒要「护情更要护理、护财更要护道、护私更要护公、护己更要护他、护家更要护国、护身更要护心、护人更要护法、护神更要护佛」。唯有以法为依,才能走上学佛的正道。

有人说,在学校需要接受老师的教导,初学佛法,同样需要法师大德们的开导,怎么可不依人而学?师长们的确能教导我们,可是教导者的言教,须要经过自己的体会和认识,才有所得,不是人人可以直接将教导者之言教,取为本身的经验。

有人问赵州禅师:「怎样参禅,才能悟道?」

赵州禅师站起身说道:「我要去小便了。」

走了几步路,赵州禅师回头对询问者说:「唉!像这种小事,都要自己去办才行。」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曾经开示:「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六祖坛经》也说:「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这都是说明,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要相信真理,依靠真理;不可依靠其它。

上自佛陀,下至师长、教授的言教,都是先知先觉者的经验。他们宣扬真理,引导学子走上真理大道,我们固然敬领其人教言,但是欲得收获,还是得靠自己亲自去体验。



 

二、依智学不依识学

智是指「无漏般若」的智能;识是指有漏的「分别意识」。

为什么要依智学,不可依识学呢?因为世相虚幻,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分别、认识的现象,时刻都随著虚幻的世相变化。所以,以识来分别、认识世间的森罗万象、千差万别,毕竟不够彻底。

舍卫国有一位清道妇,每天清晨就在城内各通衢要道扫地,清除污秽的水沟和马路,她无暇顾及自己的身装,所以总是一副污秽的模样。城里的人遇到她就避开,不敢与她接近。他们忘了这个清道妇替大众服务的功劳,反而嘲笑她是「臭女」,看到她,不是掩鼻就是吐痰。

佛陀怜湣这位清道妇,便召她到耆阇崛山亲自对她说法。城里的人听到佛陀为「臭女」说法的消息,纷纷跑到耆阇崛山想要一探究竟。经过河边时,看见一道不可思议的光辉,光辉下是一位正在洗衣服的女人。

到了山顶,他们问佛陀:「佛陀,您常说清净的话,为什么与城里人人最讨厌的臭女交谈呢?佛陀,你不感觉有损身分吗?」

「你们来这里时,途中有没有看见一个女人在河边洗衣?」佛陀问。

「有啊!那女人好像有毫光似的。」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女人就是你们所说的臭女。她清洁你们的城市,替你们整理市容,给你们清净,你们却嫌她污秽。」佛陀又说:「清洁不在于外表的干净与否,要心里清净才行。她每日为你们扫秽除垢,心地早就清净了;你们嫌她污秽,可见你们心中尚未清净,光有外表,有什么尊贵呢!」

所以,《维摩诘经》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心地清净才是真正的清净,心地污秽,徒有光鲜的外表,实在不值得称叹。

韩国的镜虚禅师,有一段时间都带一名女子回寮,并且关起房门同居同食。弟子满空怕大众知道这件事,一直把守门外,只要有人找禅师,便以「师父休息了」来挡驾。

满空心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鼓起勇气敲了师父的房门。才进门,就看见这名女子长发披肩的躺在床上,身材苗条,师父很自然地在她细白的背部摸著。

徒弟一见非常生气地大声问道:「师父!您怎么可以这样?您这样怎么能算人天师范?怎么对得起十方大众?」

镜虚禅师一点也不动气,轻言慢语的说道:「我怎么不可为大众模范?」

满空指著床上的女人,以斥责的语气说:「你看!」

师父却平和的对徒弟说:「你看。」

这名女子听到师徒对话,缓缓转过身来。徒弟猛然一看,只见一张不见鼻子、眉毛,连嘴角也烂掉的脸,正哭笑不清的望着自己。原来,是一名患了麻疯病的女子。

这时,镜虚禅师把手上的药往满空的面前一伸,泰然的说:「那么,你来吧!」

满空跪了下来说道:「师父,您能看的,我们不能看;您能做的,我们不能做!弟子愚痴,请师父原谅。」

世人对于是非好坏,常常自信地说:「是我亲耳所听,亲眼所见。」其实由于短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深入了解,为六识所蒙骗,实是愚痴短见盲聋之徒。

而无漏般若,是本性上的大圆镜智,可以如实照见世间万象,又如光明朗照,可以看见自己本来面目。所以,学佛不能从枝末差别来认识世间,必须「转识成智」,以「无漏般若」,从根本认识宇宙和人生,才不会被世间幻化妄相所迷惑。



 

三、依义学不依语学

语言文字是使我们获得知识,帮助我们获证真理的方便。各国的语言文字,其字形、发音虽有不同,但是所要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它的根本,在事物的道理上,分析了解,不可只在语言文字上执著不舍,否则只是皮毛上之计较,而把真正意涵给忘记了。

阿难尊者继承大迦叶的衣钵,为禅门二祖,活到一百二十岁。一天,有个沙弥在路上念着偈语:「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阿难尊者一听,叫住沙弥:「沙弥!沙弥!你的偈语念错了,应该是:『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解了知。』」

沙弥回去之后,把尊者的话告诉老师,老师说:「你不要随便听信老朽的阿难,他已经很老了,不懂什么佛法了。」阿难尊者看到佛法的流传这样坎坷,不胜感慨,真是翻腔易调。

「世人爱听人言语」,谎言说上百遍,也变成真理;谣言经过几个人一再传说,就完全牛头不对马嘴。一架飞机变成九十一架、曾参杀人的事例,都值得我们省思。

在禅宗公案里,云门文偃禅师说:

「假如今日我见到释迦牟尼佛说法,就一棍打死餵狗子吃。」

「什么三藏十二部教理,把它拿来当抹布!」

祖师如此狂言,好像谤佛、谤法,其实不然,他是要我们超越语言文字的执著,彻悟语言文字以外的真理。所以,大家在真理的大道上,要把我们的知见、执著舍去,在知见执著外,体会不偏不倚的本来真实面目。



 

四、依了义学不依不了义学

「依了义学,不依不了义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依究竟绝对的真理,不依各种方便、不究竟的方法。

《法句譬喻经》中记载佛陀教化弟子依了义的事迹。当时,僧团中有一位般特比丘,天性迟钝,佛陀曾派五百个证得阿罗汉的比丘教导他,经过三年,还是一句偈都记不得。佛陀非常怜悯他,便亲自教他一首偈语:「守口摄意,身莫犯非,如是行者,得度世时。」

般特比丘听了佛陀的教化后,感激涕零,并证得阿罗汉果。大家对愚钝的般特比丘突然悟道,非常讶异,纷纷请示佛陀。佛陀告诉大家:

「学道不必贪多,能够实行最重要。般特虽然只了解一句偈的要义,但他能契入佛法的奥义微妙,一心直入,身口意三业无染。可是世间人学得多,却不究竟,徒然扰乱心神,于道有何益?」佛陀又说了一首偈: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中国历史上,陈朝后主为了提升佛教素质,想要检核当时出家僧尼。与大臣商议,如果考核落第者,就下令停止修道。天台智者大师得知,立即上表劝诫皇帝:「提婆达多能诵六万象所驮经典,不免堕入地狱;般特日诵一句偈,即获得阿罗汉果。能否得道,不在多诵!」

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教为适应众生根机,有深浅不一的佛法,在深、浅佛法之中,又依各种法门树立种种的专修宗派。所以,佛法虽然浩如湮海,但是其修持法门是秩序井然,不致使行者眼花撩乱,不知取舍。

《法华经》中,佛陀说:「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这是说佛陀所告诉我们的各种修持法门,都是方便法门。方便法门是适应众生的程度,适应众生的根机而设立的,但不能把这种适应程度和根机的方便法认为是究竟,最究竟者是与佛心相应,这就是依了义佛心,不依不了义的方便。

《金刚经》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段经文告诉我们,好比坐船渡河,到达彼岸的时候,即应上岸而去,不应再执守渡船不舍,若不舍渡船,带之而行,岂不成了累赘?

无论学习什么,都要抱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我们求法学道也须如此,不能入宝山而空手回。佛陀虽观机逗教,敷设各种法门,但唯有谨守四个依止的原则来修学,才能不偏颇、不疑惑,获得真正的般若智能。

               图片

(网络图文  米草整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