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的创意学》

个人日记


图片
第1章 创意魅影
  发挥创意的重要条件是,需要强烈的个人独立思考及其行动能力。
  没有人教我们——或许世界是没有界限的。

第2章 创意二部曲
  创意是神秘的。这神秘性要分两部分来谈:激发创意本身的欲望,以及欲望被激发之后,如何找到途径让欲望形成。这两个秘密的部分正与以上的“构想图”以及“执行面”相对应,也正是我所谓的“创意的二部神秘曲”。
  学习创意是一种修行。
  一切基于他们内心在寻找一个适当的题目。
  题目的解答一定在出题目的思维程度之上。
  创意真正的深度在于题目本身拟定的过程。这是一个人本身深度的问题、情感的问题、欲望的问题和智慧的问题。
  “智慧”决定了创意人为自己设定的创意题目的深度及挑战的大小;“方法”决定创意人解题的效率,也决定创意人解题的创意。
  创意是一场发现之旅,发现题目,以及发现解答;发现题目背后的欲望,发现解答的神秘过程。

第3章 灵感的仓库
  灵感可能是一种超意识的形式,也可能是潜意识的形式——我不知道。但是我确定它是自我意识的相反词。
  通常一个人灵感“来”的时候,虽然是达到一种极度专注的境界。
  灵感的产生与内在需求相呼应。
  灵感的逻辑很难捉摸。但跳跃的逻辑也是一种逻辑,道理自然存在于它发生的过程中。
  创意人有一种习惯,经常会把生活中看到的任何东西延伸、联接到别的东西或带往别的方向。
  我生命经验中的许多事件必须已经被放储藏在某处。
  必须有一种机制被启动,知道在哪里找这些事件,以及那些事件能够跟哪些事件串联在一起。

第4章 创意的神秘计算机
  神秘计算机是档案库,同时也是操作系统。
  真正的创意来自内心。
  自己的井中有多少水,靠自己长年的积蓄。
  所以,一切的基础在于我们内在装了什么,因为那才是创意的原始材料,那才是操作系统取材的花园。
  人的意识像一座冰山,表面看得到的部分只有一点点,下面是庞大的潜意识。安静地积累并成长。当我们从事创意工程时,像是从冰山的顶端钻洞下去探索并挖掘那下面的一切,重要的是下面的组成成分是什么,以及自己钻洞探索的技术如何。
  人心最特殊的就是它那不可思议的认知力。
  创意的第一个关键是我们内心在所储存的一切。创意的第二个关键就是神秘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也就是将所有档案抓出来,恰当地组合在一起的机制。
  重新评估我们如何储存档案,并完善这一储存功能。
  重新了解我们如何开启档案,如何通过组合一些似乎不相干的档案创作作品。

第5章 创意金字塔
  创意的学习应当是智能与方法并重。
  智慧无法或不该被教导。
  在民主体系中,智慧一词刻意变得很含糊、无法定义,这是有理由的。
  我指的是个人的智慧,就是个人对生命的透视力,对宇宙的观察力。
  在进步的民主社会中,每一个人只能孤独地寻找自己的世界观,自己人生的智慧。
  创意学习主要的工作就是清理金字塔内部,打通上下,让创意在金字塔内顺畅地流通。上下、左右,这都是金字塔表现的重要关系。

第6章 创意的源泉
  心犹如和一种更广大的意识相联结在一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人类所经历最美的事情就是神秘。神秘是一切艺术与科学的源泉。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来自内在源泉的、不可思议的创意能量。
  创意的原始能量不是被培养出来的一个特特质,而是等待被发掘的本能,等待被揭露的能量。
  知性的屏障就是知识的堆积对源泉造成的遮蔽,也就是前面所说从小加诸于自己身上的附加配备,早就遮盖了自己最原始的面貌。感性的屏障让我们无法发挥本觉,与自己的源泉绝缘。而更为严重的屏障是通过长年养成的习性形成的。
  向外看的人在做梦,向内看的人可以觉醒。

第7章 创意的智慧
  我知道舞台上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这就是创意的智慧。它包含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也包含创意技巧和创意经验。
  智能经常和知识混为一谈,但两者明显不同。对我来说,知识是信息的累积,智能是知识的妥当运用。要进一步说,智慧是一种“感知”的能力,让我们洞察人、事、物的真面目,以及其间的所有关系。
  智能是一种能量,能够运用在知识之上,是判断机制背后的原动力。个人智慧在背后做出了人生所有的判断、选择。智慧也是联结事物背后的原动力,创造创意的力量。创意靠智慧滋养,创作因为智慧二充满深度和人性。回到计算机的比喻,“知识”是我们计算机内存中累积的信息、档案,甚至是程序;智能是运用这些档案及程序背后的中央处理器。
  有了“智慧”,我们能穿透、洞察生命真相,也能洞察作品的真相。创意的智慧就是这种透视、感知的能量。
  成功的主管有一台良好的内心计算机,这一台计算机有丰富的档案库,以及迅速健全的操作系统,让他面对同样的信息,能够自然而自信地得出别人无法得出的结论。这就是创意智慧的表现。
  人类环境学者米克说:“智慧是人心的一种状态,特质是深度地理解和透视。智能经常伴随着博大精深的正式知识,但这不是必需的。深受过教育的人也能获得智慧,木匠、渔夫、家庭主妇之中也有智慧之士。智慧存在时,表现方式就是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及关系。它是对生命整体的感知,同时能清楚看到个别事物的具体独特性,以及相互关系的细节。智慧不能被限定在任何专业领域中,它也不是任何学术科目;它是对万物整体的辨识,超越学术。智慧就是理解复杂性,接受关系。
  个人的喜好,我们是谁,人生观、世界观,这一切不是从艺术领域中学习的,而是在平时生活中渐渐培养出来的。
  即兴演出的真谛在于演奏到“忘我”的境界。
  而在忘我境界中,艺术家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更深刻、更真实、更****的自己。
  但绽放出来的是什么?会看的人,全看得到。
  一幅画有它自己的生命。我只是试图让那些生命穿透出来而已。
  如果爵士乐手、书法家、抽象表现主义画家表现的是来自内心的艺术,那么心的内容就是艺术的内容,那观看的人所看到的事实就是创意人的心,而智慧就是人心最直接的呈现。

第8章 创意三毒
  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必须面对创意金字塔中左边的三大难题:经验、习性、动机。
  智慧与毒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能量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你的灵魂中必须充满混乱,才生得出一颗舞动的星。
  事实上人生就是一场无法停止的累积。
  这应该是人生的选择,但重点是我们经常累积而不自知,而自己到后来并没有选择的权利。
  一个输出,一个输入,创意必须有来源,这来源是自己心中的累积。心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一切。
  我们经常视而不见很多事。
  是让选择自动发生还是有意介入,这是我们自己能决定的。
  计算机养成一些自动储存模式,这些模式就是习性。
  习惯是最可怕的灭音器。——贝克特《等待戈多》
  习性掌控我们储存档案的逻辑。
  心不只累积档案,更是在不断累积生活和工作模式。
  拘束的心永远在寻找标准答案,充满创意的人总是通过创意的习性,在寻找另类答案。
  创意人知道任何事物中都有创意潜力,如果盲目地立即拥抱或排斥任何一件事,就抹杀了这件事的潜力。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作家圣埃克絮佩里
  毕加索说:“艺术家经历满与空的阶段过程,这就是整个艺术的秘密。”
  三毒中最不容易注意,但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动机”。因为改造动机,就能直接影响习性,习性又能够对经验的累积发挥即时而明显的作用。

第9章 如何看
  柏格森:“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
  一个人能不能累积智慧,主要看他懂不懂“如何看”这个世界,如何看自己的动机,如何看自己的习性,如何看自己生命的经验。眼睛只是器官。到底看什么,看多看少,是心在决定。
  摄影大师斯泰肯说:“当你真正开始看见事物,才能真正开始感受事物。”
  建筑师赖特:“空间是艺术的呼吸。”
  占掉内心最大空间的不是信息,而是概念。
  这些海绵不会主动让出空间,这些内心的巨大海绵,只吸收相似物质,据为己有,却降低思维的灵活性,阻挡另类概念或新概念的生成,阻挡联接性、组合性的思维。
  标签是创意的首要敌人。
  在取出标签这短短的时刻中,我们可以看到事物的原貌、事情的真相,超越标签、超越概念,我们解放事物,因为它不再也不需要概念观念和标签加诸给它的期望。
  越是执着,接触外界事物的时候越快将事物和自己联系起来,将事物和自己的好恶,以及预设概念联系在一起。
  课题是:如何拉开第六识和第七识之间的裂隙、空间,让第六识纯粹的觉察停留,不要变成第七识的立即反应、贴标签、情感附着等;又如何延长这个时间,让好恶、正面或负面的偏见无法立即作用?
  必须放下自我,放下才会有创意。
  只要一件事物被解放,它就可以在我们心中自由流转。
  事物的定义并不是一种客观事实,而是许多关系之间的组合。
  当心中没有偏见,生命就是开放的。

第10章 三观
  我给这三观的名称是世界观,如是观,因果观。
  任何感觉都必须经过世界观的过滤。
  建立成熟的世界观就是建立丰富档案的开始,因为有了世界观才有稳固的观点来看世界,建档机制才有方向。
  无论一个人是否信奉任何宗教,重点是,世界观是智慧的起点。世界观是走向智慧的第一步。
  (世界观)更大意味着更难管理。
  一行法师:“一切在这一张纸中同时并存。所以可以说纸和云互为彼此。我们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和万物互为彼此。”
  创意的精髓在于事物之间的联结。
  创意不是与众不同就行了。演奏中搞怪谁都会,那是容易的。
  去标签,能看到正确、合适的联结。这必须培养两种能力:1直接看到事物原貌的能力。2看到事物因果发展的能力。
  减少情绪才能看到更多可能性,才能纯净地看到事物。情绪阻挡感知。——吉美钦哲仁波切
  我们其实大半辈子都是在用既有的方式看世界。
  创意不是重复一些安全的选择。
  日常生活中从微笑的好恶,到人生的大课题、大执着、心结的形成过程,我们都要仔细地去审视,看这一切是怎么形成的?其实这些都有脉络可寻。
  找到好恶形成的脉络,才能设法消除它。
  我们需要的是更深层次的智慧,引导自己重新设定操作系统。
  放下,才看得到。放下概念,放下自己,就能直接穿透事物,看到原貌。
  如何放下心中的控制欲及控制一切的概念,需特别下工夫。
  当观点聚焦,心中不执著于任何特定的概念,就可以看见事物的原貌;当观点扩散出去,保持专注,就有可能看见实物发生或运作的因果。
  所谓“活在当下”的问题在于:什么是“当下”?当下是不散乱的,被感知的、不迷惑的。当下的那一刹那并非外在,而是一种心灵的状态。

第11章 转化
  养成一切尊重经验的习惯。
  敏感度决定感受经验的浓度。
  敏感度就是开放度,开放自己的感受能力,向经验开放,向人生开放。
  有创造力的人非常依赖敏感度。但敏感度无法早就创意,敏感度只是一种感受的能力。感受本身并没有智慧,感受就是感受,虽然创意人在工作时大量运用这些感受,但必须建立针对感受的观点,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感受。
  敏感度是一种能量,必须要足够的准备才能运用它。
  敏感度可以打开,要打开自己的敏感度就是要开放自己。
  要先认识到自己有哪些习性,然后要看到这些习性如何影响自己。
  习惯总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慢慢长成现在的样子。两种观帮助我们看见。
  改变烙印的方式,第一步最难,需要很大的勇气和一颗很安静的心。改变习性的目的是,让习性更锐利地过滤经验。
  吉美钦哲仁波切曾说:“改变道路最快速的方式,就是改变目的地。”
谁的现实是真实的现实?这完全是主观的个人问题。

第12章 方法的机器
创作确实是一台庞大的机器,要编导一部电影或舞台剧,不仅是构想问题,还需要很多训练和练习才能累积足够的****r />作技巧。
把“创作”两个字拆开来看,大部分人都迷恋第一个字,因为“创”代表的是想象力、 幻想力、创造力,这一切都很迷人,而“作”意味着乏味的苦工。但我认为的创意工程,只有百分之十属于“创” ,剩下百分之九十就是“作”。
对许多创意人而言,创意构想不是问题。每天都有源源不绝的灵感,可以发展出许许多多的创意构想。真正的痛苦在于执行。
要学会看事物如何成立,必须先看到事物的结构。
要学会看到结构,必须先学会看到事物的完整性。
要学会看到完整性,必须先学会看到事物的需求。
要学会看到需求,必须看到创意作品核心的精华。
是作品的内在精华化成外在的结构。
结构是外在的支架,但它是根据内在的需求而成立的,结构是需求的外延,需求是结构的内涵。

第13章 技巧的智慧
  缺乏方法,智慧无法显现成可体验的形式;缺乏技巧,任何形式都不会有章法及细节,只能拙劣地显现原构想而已。
  谦虚的姿态最能强化吸引能力。谦虚是对创作本身的谦虚,是把自己放在创意之下。
  技巧的智慧在于做布局的时候意识到这部分与完整作品的关系。
  看不到整体,创意工作就像拼图,一片拼到另一片上,而不是一片一片拼到整体上。如果只有能力一片拼一片,根本无法知道这个拼图要长成什么样,更不知道总共需要几片。
  还是要花时间甩开成长中对美感判断的混乱印象,才能达成对美感的新认识。
  美的感受包括对形式、色彩、比例、质感,以及这一切组合起来的总体感受。
  当我们沉浸在那纯粹的美感之中,那是无法分解的经验。

第14章 重新设定操作系统
  要联结到可能性,必须先联结到世界,联结到自己、自己内在的欲望,联结到联结本身。
  我们改变了,因为我们已经和我们之外的、比我们更大的力量相联结。
  创意就是联结与转化——潜意识和意识的联结,目的和方法的联结,个人和社会的联结,演出和观众的联结,以及这一切联结后发生的化学作用。
  联结到战争、命运,连接到更伟大的力量,超于个别人生的伟大力量。
  创意模式就是联结模式,可以说,在找到自己的神秘源泉之后,通过作品,大师能让观看的人同样联结到属于人类共同的源泉,也是他自己取材的源泉。他打通了渠道,我们也可以跟着进去。

第15章 施工中
  有些事情,在做之前必须要学做,这些事必须靠“做”才能学。
  如果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创作,最好停下来,花时间了解。
  这就走向更深的自我了解,或许会很不舒服,甚至于会揭发自己,你会发现你的创意都是不诚实的;你也可能通过检查你的创作动机,发掘更深的创意潜能。
  气氛才对,心情才对,创意才会流畅。
  创意的人在创作时候最喜欢的就是逃避工作。
  音乐范围:爵士乐、巴赫或莫扎特。
  创作的难度在于,它的源头是澎湃的激情,但它的表现却需要冷静地执行。
  如何让心静下来?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学习禅定。
  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我们会加深和世界的联结。
  闭关让我们与自己重新相处。
  缺乏限制,我们自由,在这自由奔跑中,迷失是正常的。
  忙碌的人一般来说受不了限制。
  闭关的生活重点在当下。
  禅定、闭关、独处、积淀,同时努力工作,让自己随时保持在“创意的模式”上,不管瓶颈或障碍,创意还是可以源源不断的。
  我出去的目的只不过是让自己重新获得独处的胃口。
  不要把限制视为违背创意的。

第16章 结语
  生命、创意、艺术是同一件连贯的事,在这连贯的时间和空间中追寻生命的意义,进入一种灰色地带。
  如果认为自己身为艺术家,只需要努力做艺术家,不需要努力做人,其实就颠倒了这两种场域,自己的艺术也会受到影响。
  (企业家)他们全心通过自己的工作来寻找生命的意义,而不是通过自己的生活寻找生命的意义。
  做相反的,也是一种抄袭。
  “艺术是唯一可以展现真理的地方。”
明戈斯:“谁都能把简单的事变得很复杂。真正难的是把复杂的变简单,不可思议的简单,这才是创意。”

文章评论

*寒江*

创意就是让自己更古怪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