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松(作者:齐鲁芽)

望月文学报

图片 

                                                        岩松

                                                     作者:齐鲁芽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这是京剧样板戏《沙家浜》里新四军郭建光迎着风雨雷电唱的一句戏词。泰山青松多生长在亿万块岩石堆砌而成的巍巍泰山的山巅崖间,不畏贫瘠饥寒,不怕风雨雷电,更不怕山崩地裂的地震山摇,历经千百万年的沧桑,万劫不死,依然挺立,苍劲茁壮。

    在2014年金秋10月,一群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的文人攀登在泰山上,其中一对精神抖擞的中年夫妇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虽然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但不忘驻足于盘道旁的古松下岩石边,在欣赏之余,拍照留念。这头戴旅行帽的中等微胖身材的中年汉子名字叫钱仲杰,他荣获“中华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二等奖来泰山参加颁奖笔会,顺便带妻子崔西花 一同来泰山采风。他之所以获得如此大奖,与岩石、松树有着直接关联,就是这岩石之松的大无畏精神,支撑着他实现了他几十个春秋孜孜以求的文学梦。为了坚持泰山岩石之松风摧雪压不弯腰的创作毅力,钱仲杰给自己冠以笔名——岩松。

    在望月文学杂志在全国各地的作者群里,提起岩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五年时间里,他的作品不断在《望月文学》刊发,一些文学爱好者因此也记住了他的名字。他的作品入选了《望月文学诗歌卷》、《望月文学散文卷》、《望月文学散文精选》、《望月文学诗文选》等作品集,并分别获得一等奖或二等奖,他参加了2011年莱芜龙山颁奖笔会、2013年新泰莲花山颁奖笔会和2014年《中华文艺家》杂志与《望月文学》主办、中央党校《中国城镇建设》杂志协办的“中华杯”泰山诗歌颁奖笔会,并在泰山笔会上发表获奖感言。

    他的文学创作,时刻追随着望月文学前进的脚步,一刻也不放松地读书创作。岩松以写散文见长,兼写小说、诗歌、快板词,涉猎广泛。他生长在山东临沂农村,招工到几百里外的山东龙口市境内的龙矿集团北皂煤矿,一直工作在生产一线,几十年的火热而艰苦的矿工工作生活活脱脱地展现在他的面前,他淳朴憨厚心地善良的天性和乐观豁达的处事态度使然,引起他由衷的同情和慨叹。他文化水平并不高,但酷爱读书,在读书中参悟艰苦工作生活中的真谛,挖空心思写身边人身边事,用散文“真实”的叙事特征,立足现实,扎根煤矿和职工底层,反应底层人的悲欢,让笔触成为矿工心灵的代言人。岩松与工友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与他们朝夕相处,同感共苦,工友和自己的酸甜苦辣无不在他心里打上深深的烙印,成为一个个艺术形象,定格在他的记忆里。他把一些素材信手拈来,经过渲染提炼,使作品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嬗变进程,他字里行间蕴涵着真挚深厚的感情,始终抱有一片悲悯情怀,他与工友们那种割不断的血脉情思,浸润了他整个内心世界,在作品中辐射出使人心旌动摇的光泽,让读者感到亲切而传神,让读者清醒回味,从世俗中行业中猛然转入静谧超然的境地,他的作品和他的为人一样,处处闪烁着正能量的光芒。

    随着天命之年的到来,岩松凭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磨练出敏锐与犀利的不同寻常的社会洞察力,文以载道成为他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社会使命,多年来创作出了数量不菲的作品。他语言朴素并不华丽,文字洒脱恣肆,从浮华的幻象背后剥离出现实的残酷与无奈,戳穿生活的真相,击中人们的痛处,读来令人畅快淋漓,从貌若随意的文字里,从别人习以为常的景致和事物中,开掘出深刻的哲思,给人启发与警醒。虽然在望月文学编辑审稿中砍掉了或者不予刊发他个别言辞“过激”的文章,但这些被“埋没”的文章依然迸发着正义的光芒,让编辑忍痛割爱。

    在岩松的散文中,还有一些真挚感人的追忆性散文。如《望月文学》第91期刊发的他的散文《绣花鞋垫》,是文友在望月选稿群里发了一个手工绣花鞋垫照片,勾起了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鞋垫能当爱情信物的回忆。他把定亲送鞋垫的乡俗文化写出了营造和谐的福音,用一个个鲜活事例写出“婆婆、小姑从花鞋垫上看出了未来媳妇的心灵手巧,小伙子感到了爱的柔情蜜意,公公看出了儿媳的赤诚孝心,小叔子看出了未来嫂子的贤惠。。。。。。这小小鞋垫,没过门就把娘家人的心暖热了”。还写了鞋垫支前鼓舞士气,解放军垫着亲人绣的鞋垫,不忘亲人嘱托和希望,转战南北勇敢杀敌,为新中国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溃败的国军,带着心上人绣的鞋垫去了台湾,大陆和台湾“三通”后,白发苍苍的当年国军从台湾回到大陆的情人身边,被情人为排解思念之情绣制的一大包鞋垫而深深打动,含泪跪拜鞋垫,鞋垫的针针线线情丝割舍不断两岸人民的亲情,于是在大陆投资办厂建校造福子孙后代,弥补当年缺憾。小小绣花鞋垫,凝聚了几多乡情,圆了多少人魂牵梦绕的乡愁啊!文章细腻奈读,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生活体验,特别是把做鞋垫的过程写得细腻有加,真切感人:

     “根据鞋的尺码,用一张薄薄的硬纸贝,放出一个鞋样,然后把家里的不能穿的旧衣服撕开摊平,取适量的面粉加水,调成很稀薄的乳状,放在火炉上慢慢加热,在加热的过程中不停地搅动,等乳状的液体不再冒泡了,热腾腾的自制浆糊就做好了。把打好的浆糊,一层层均匀涂抹在摊开的旧布上,一般粘上三四层布,放在太阳下晒干,就可以当制作鞋垫的夹层了。。。。。。”

岩松在本文中弘扬时代精神,表现现实生活,洞彻人性底蕴,充满了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在洋洋洒洒的思绪中挥洒着个性。以从容的笔致表达感慨,阐明哲理,形成了开放的个人化的创作姿态。

岩松散文作品中朴素的语言,不仅能写通俗的叙事散文,同时更适合写小说。凭着他丰富的阅历和善于思考的特点,是新时期小说语言大众化和方言口语化的追求者。他喜欢用小说的形式,真实地反映生活,这不仅需要热情,而且需要探索创新的精神和真正艺术家的勇气。生活是个富矿,是永远采不尽的;生活是本大书,是永远读不完的,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作家,必须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在时代生活中汲取营养,发现新走势新问题,思考挖掘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岩松正是这样做的,他在煤矿的多年生活实践中,使他提炼出很多人性化的东西。如《望月文学》刊发的他的短篇小说《天路》,通过对父子俩因一次突发的煤矿事故被困井下,身陷绝境,历尽艰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最终成功脱险的一段感人经历的描述,反映了处于当今社会平凡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以及他们纯朴善良真诚感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讴歌了他们珍爱生命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展现了平凡人崇高的内心世界和在大难面前那种平凡人身上放射出的夺目耀眼的人性的光芒。

岩松除了把笔墨集中于煤矿人生活外,还去发掘社会上某种真相,反思被传统文化所异化、扭曲的复杂人性,力图承担起治病救人的艰难重任;他有时还揭示复杂微妙的官场内幕,描写底层民众生活的不幸。这些小说作品的创作,虽然切中要害,点出了时弊,但作者缺乏官场生活体验和对不法之徒的恶行了解欠深入,写起来力不从心,不如写煤矿人细腻生动。

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毕竟不能替代作家对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形象的认识和生动的反映。反映时代就需要岩松这样执著于创作的作家,更需要作家持之以恒的热度。还望岩松在文学创作上倾注更多的心血,迎着时代的风雨挺拔不屈,像煤矿掘进一样向内心世界掘进,重个性,重品格,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写出自己的特色,永葆盎然的创作活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