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卫文学》刊载《当代花木兰(卓振翠)》

报纸消息

 济南军区《前卫文学》刊载《当代花木兰(卓振翠)》
 图片

前卫文学2015年第2期封面及目录

卷首语
风花雪月                阎 肃  001
小说在线
月下虹桥                张子影  004
浮肿                  孙东亮  011
烽火凤凰                王 倩  022
陆航上校                实 君  032
微信时代的亲情表达           伍旭东  038
痕                   张晓梅  043
文艺争鸣
我们为什么不能诗意地活着?        关山远  046
第三只眼看世界              妖  刀   049
微文学
镇连之宝                薛宏志  049
打架飞机做碗用             李炳来  049
二哥队长                于春榉  054
伊人远去                徐虎山  055
笑微博                王一彪等  055
影像志
国画:山花              姚秀明   封面
一位大学生女兵的追梦人生        毕华明  062
鸟吟            汪守德 包 涵   封底
艺术品鉴
英雄笔下的铁骨柔情           庞中华  057
闫树坤书画作品选                 060
红色传奇
流血的誓言               张春燕  065
心灵笔记
热血一腔化春雨               高 明  073
魂归大海                蒋彦洁  075
父亲泉                 吴 旭  076
无法诠释的爱              樊昌盛  077
我的豫剧情结              张同华  078
山枣传奇                林红宾  079
站在春的枝头眺望            郭建平  080
兵心诗韵
拜谒张自忠将军陵墓           张锐强  083
我的青春                阿 土  083
风景最数这边好             吕政保  084
月夜                  边长久  085
马牧池的枪声              李林芳  086
人文地理
平原不遥远               李金明  089
一眼阅尽风花雪月            李叔真  091
品味书香
军人应学些狼的精神            张希武  093
雪域高原上的高亢长歌          孙玉东  094
军旅记忆
准军嫂写给参加预选阅兵男友的信     伊 兵  096
我的军营第一步             周建道  097
我的盐田我的连             丁尚明  098
下连当兵的故事             陈光旭  102
军艺百家
当行走成为救赎心灵的理由        黄恩鹏  104
国防生
百川到海聚沧澜            刘 叶等  107
让青春在军旅闪光            张学良  107
兵营漫像
兵油子             北 乔 曾小萌  108
纠察兵             北 乔 曾小萌  109
前卫方阵
从“铁军”走出的沂蒙兵     赵炳伟 解孝来  110
逐梦蓝天            甄玉改 傅启胜  113
鱼水新篇
当代“ 花木兰”         周慎宝 刘明奎  115
智慧人生
拥有自己的生活             羊 白  119
生命的境界               杨 恒  120
等待也是人生智慧            孟凡利  120
走在时间前面              董树旺  121
芝麻开门                王 琪  122
滴水集                亮 哥等  123


《当代花木兰》
作者:周慎宝   刘明奎 
                                                                         
人物小传 
  卓振翠,女,1958年生。2005年开始,她先后到全国十几个省市及抗日、解放、抗美援朝等8个战役纪念馆走访,替父亲写出了20万字的革命回忆录,《沂蒙之子——卓继福回忆录》;2010年,创办了深圳市老战士口述历史研究会;2011年,在深圳海上田园建成全国首家老战士纪念馆;2014年,在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后城子村建起全国老战士纪念馆山东分馆。 
  

      深秋,内蒙古格勒市大草原碧蓝的天空上,飘着大朵的白云,四处逸散的清新气息,让人忍不住贪婪地大口呼吸。不知名的野花散落在草丛中静静地开放;叫不出名的小鸟鸣叫着飞来飞去,寻找草籽儿;悠闲成群的牛羊在草滩上一边甩着尾巴一边吃草,不时地东瞧西看。游人骑着马在草原上得意地跑来跑去。可来自深圳的中年女游客,并没有加入到骑马的游客中同欢共乐,她却对景区下的一个村落很感兴趣。她想,村子里是不是有战争年代的骑兵?打听一个大嫂,她说有,便将这位游客引领到一个看上去并不整洁的破宅院里。宅院里只有一位老大爷,80多岁,是穿着破旧一脸病态的普通农民样子,怎么看都不像个当过兵的老战士。老宅的正面墙上挂着一个骑着马背着长枪的骑兵的黑白照片,女游客指着照片问老大爷: 
  “这是您当兵的照片吗?” 
  “是。我是骑兵,参加过辽沈战役,还在开国大典上接受过毛主席的检阅呢!” 
  经座谈得知,他参加了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式受检阅的第一个方队——骑兵方队。女游客为他当年的英勇威武感到骄傲。说着,老兵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便从炕头上一堆破旧衣服里找出了他当骑兵时穿过的黄色马裤。马裤已经褪了颜色,黄中带有白色斑点。见到这个马裤,女游客便问老兵能不能送给她收藏。老兵答应着并把马裤递给了女游客,说:“你喜欢就拿着吧。” 
  女游客道谢后转身出门要走,发现院角有一个臭烘烘的马厩,马槽倾斜,地上有一层厚厚的草料,草料里露出一个拱形铁器。女游客好奇地一脚踢向铁器,指着问老兵这是什么。老兵说是马鞍。她说能不能让她带走。老兵答应让她带走。她又踢了一脚草料,又见一只马鞍,老兵也答应让她带走。她掏出200元钱递给老兵,便提着一对臭烘烘的马鞍穿街出村,拦下一辆出租车。出租车司机见她带的马鞍臭烘烘的,不让她坐。她与司机商量并同意开车窗不怕挨冻才上了车。到了机场,又因马鞍的臭味不让上飞机,于是她打包办了托运才允许登机了。 
  女游客带回的这对旧马鞍就陈列在深圳老战士纪念馆里,并配有开国大典骑兵方队接受检阅的照片和相关查阅当年阅兵资料的文字介绍。纪念馆馆长卓振翠就是去大草原的那位女游客。 
  老战士纪念馆陈列着大量革命史料,其中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老战士战争年代的老照片、口述历史手抄信件、功勋章、抗战时期的独轮车、纺线车、磨子等年轻人很少见过的革命文物。那斑驳的水壶、发黄的帽徽、破碎的棉袄、敌军飞机残骸制作的筷子、年代久远的纪念章,每件文物背后,都深藏着一段故事。 
  一只印有“最可爱的人”字样的茶缸就有一段感人的往事—— 
  “我父亲和战友正去打饭时突然遭到轰炸,战友紧握着茶缸的手臂被炸飞到树上,父亲爬上树将残肢取下,放入木盒,草草埋在阵地里。”她说,还有太多故事值得被打捞和铭记,“最年轻的老战士也已经80岁了,有时刚采访完两三天,老人就去世了。”在她看来,留给自己“打捞历史碎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卓振翠的父亲叫卓继福,是一名抗战老兵,在广东一家大型国企退休时也仅仅是个科级干部。但他又是一名传奇战士,1922年2月出生在沂蒙山区。他只念过3年小学,不到18岁就毅然决然地在本乡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组建“基干团”,并很快担任村党支部组织委员、支部书记、省委秘密交通员。从1940年参加革命算起,他作为人民军队的普通一兵,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开发北大荒、开发海南岛,以及投身我国矿山开发,他在离休前的整整43年时间,走遍了山东、河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辽宁、黑龙江、海南、广东的山山水水,见证了那些最为艰苦、最难忘怀的岁月。卓振翠的二叔也是革命军人,23岁时壮烈牺牲在济南战役的战场上。她的父亲和叔叔的经历成为共和国建立和成长的一个缩影。卓继福过去从不炫耀自己的经历,但老年之后,却对当年的战友一往情深念念不忘。卓继福离休后,因战争年代种下的病根,连续10年在医院里痛苦地度过。卓振翠为了哄老人高兴,在陪床时央求父亲讲那些战争年代他经历的战斗故事,每逢讲起来老人总是眉飞色舞精神格外好。卓继福不但讲,有时还要写,写一些回忆性片段,还写一些战时的老歌, 《烈火燃烧在沂蒙山上》 等抗战歌曲被电视台和报刊采用。卓振翠就是从天天听父亲的战争讲述中产生了整理父亲战斗故事的想法。父亲那双在战争中残疾变形的脚,成了卓振翠决心为老兵父亲写书的原动力。她说:“我很心痛,想为父亲这一代老革命军人做一点好事,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安慰。” 
  决定为父亲写书后,卓振翠踏上了寻访父辈足迹的漫漫征途。花费20多万元,先后穿越山东、河北、安徽、江苏、上海、黑龙江等十几个省市村镇,千里迢迢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8个战役纪念馆走访调查、收集史料,找到了父亲近100名老战友,采访父亲的战友和其他战争亲历者,做了数十万字的文字、音像采访记录,结合历史文献交叉比对和反复印证,形成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理解,不知道她要干什么,一些老战士们还开会研究议论她,以为她是个骗子。卓振翠并没有放弃,拿出厚厚的采访资料和真实的革命文物,反复解释来意和目的;对谈起那些尘封多年、久未提起的战争往事,让老战士们激动不已、热泪盈眶,也逐渐明白了卓振翠的来意,称赞她是为老战士做事的好人。2006年,卓振翠在深圳海上田园旅游区创建了国内首个“红色记忆博览园”和老战士纪念馆,通过讲述“大人物小故事”或“小人物大经历”,集中展示红色文化。历时3年,卓振翠终于为91岁高龄的父亲写成书——《沂蒙之子——卓继福回忆录》,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了书名,著名作家李存葆作序,中共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 该书出版后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关注和巨大反响,印数从初版3000册加印到33000册。这本书20万字,图文并茂,全面记录了其父卓继福在硝烟战火中走南闯北、出生入死、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涯,以一个“老战士”的视角还原了从抗日战争至抗美援朝、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卓振翠说:“我父亲的记忆非常好,但他谈得最多的却不是他自己,是他的战友、他们难忘的战斗经历。为了核实他讲的那些史实,为父亲找到100多名老战友,在写作此书时,发现无论是后来的将军,还是省市领导,无论我采访到父亲哪一级的战友,他们之间那种革命的情谊,都始终燃烧着平易而尊敬的火焰。我非常钦佩这些老党员,原则性很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最多的口头禅就是‘听组织安排’,告诫我最多的是‘实事求是’,从不索取名利,这种‘沂蒙精神’常常让我感动。因此,我撰写的不仅是他的个人传奇经历,也希望留下他们这一代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她也是靠着这种“沂蒙精神”完成了这本充满莫大孝心的书。在书中她这样描述:“一个土生土长的沂蒙山人;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子;一个吃了一辈子苦却不会享福的老人;一个一辈子跟随共产党打江山、搞建设却从没想过升官发财的老战士;一个时刻为他人着想,把困难留给自己,在一般人眼里被看成傻得出奇、笨得要命、只会吃亏的土八路,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爱吃沂蒙煎饼,舍不得剩饭、经常穿自己织的袜子和补丁衣裤的老人;一个南征北战,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北大荒、海南岛开垦及广东、湖南三线建设的老革命;一个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坚韧不拔,把升迁机会让给他人,始终坚守党性原则的老党员,这就是我的父亲。” 
  卓振翠1965年至1972年响应部队号召,跟着母亲在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辛庄镇后城子村生活。1974年,16岁的她被父亲送到知青农场。1976年,已在韶冶当工人的卓振翠被厂里推荐上大学,因为家里经济困难,父亲又让她放弃了这次机会,继续留在厂里当电焊工。后来她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大专文凭。1993年,35岁的她从广东韶关到深圳,第一份工作是工厂的会计,两个月后工厂倒闭,因为没有深圳户籍而屡屡受挫。她决定学习父亲的革命精神,从看护水塘这样的基层工作做起,几经辗转,如今已经成为一名国企干部。为给父亲写书,卓振翠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每年外出长途走访三到四次,提前数月规划好下一阶段的行程路线,做详细的采访求证方案。用省吃俭用的工资做活动经费。“有钱人住宾馆,我们就住没有窗户的地下旅社;别人开车,我们就坐公交地铁。我是没什么钱,但钱要花在刀刃上。”卓振翠说,自己没有买房买车,把钱花在“打捞历史碎片”上很值得,因为“车房都是有价的,革命精神是无价的”。 
  卓振翠前后历时3年,万里跋涉为老兵父亲写自传的无畏壮举受到社会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充分肯定。2014年4月,北京军区原政委刘振华上将给卓振翠写道:“山东有个花木兰,老战士之女卓振翠。” 
  在探访父辈足迹的过程中,卓振翠逐渐意识到,需要被书写和铭记的不应只有父亲一人。千千万万和父亲一样,为新中国成立浴血奋战、立下不朽功勋的老战士,带着不为人知的战争往事,已走入生命的尾声,急需“打捞”。建立一座“老战士纪念馆”,成为卓振翠红色收藏之旅的下一站。 带着“写一个人,访一群人,看一代人,育千万人”的理想,卓振翠创办了深圳市老战士口述历史研究会,自己担任会长,向全国征集老战士口述历史材料、文献和革命文物,迄今为止收到老战士无私捐赠的革命文物500多件,老战士老照片3000多张,文献、信件及手稿1000多件,采访近200位年龄都在80岁以上的老战士,收集口述历史影像资料近千小时,留下了600多位抗日、抗美老战士的手印。2011年和2012年,卓振翠将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革命文物移进了深圳第七届和第八届文博会,在文博会首次设立了红色文化展馆。 
  2012年,卓振翠荣获深圳市委、市政府、警备区“爱国拥军模范”称号;2013年荣获“深圳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在深圳文博会上,她邀请全国老战士来文博会领奖,邀请所有捐赠文物的老战士到深圳和大家见面。举办首次‘老战士颁奖典礼’,给每一位老战士发放文物收藏证书,并聘请他们为研究会的顾问。在她看来,这样的精神奖励,对老战士来说弥足珍贵:“上一辈人视荣誉胜过生命,让他们在晚年,能接受到这迟来的致敬和荣光。” 
  “我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这些年,为征集红色陈列展馆馆藏文物、收集整理老战士口述历史资料、组织红色文化展览等,先后花费几十万元,但为老战士记录历史,不管花多少钱我都要做,这是我的信念。” 
  卓振翠带着这一信念,风尘仆仆地来到山东莱芜老家,征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倾其所有,在陈毅住过的莱芜战役指挥所附近,兴建一处山东老战士纪念馆。她顺着父亲的足迹,先后到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市民政局、济南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收集和核实有关史料,到老家辛庄镇后城子村和北京等地走访了当年与父亲一起工作过的领导和战友……又一处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在她呕心沥血中建立。(原载于《望月文学》)

文章评论

望月文学

一本书叫《沂蒙之子》就是根据他的口述写的,迟浩田题写书名,李存葆写序,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卓振翠和她的儿子编著。12:23

望月文学

莱芜籍老战士卓继福口述他18年参加19次重大战役经历

思归

关闭所有的声音 使自己的世界恢复沉静 让月光在心湖里沉睡 让心变成聋子 沉默出我的 万马奔腾 云朵之上 还有云朵 就像蓝天之外 还有蓝天 两袖生风吧 你看那些石头 花草 以及小虫 小鸟们 无忧无虑 快乐地生活 它们从不气馁 也从无抱怨 它们与世无争的世界里 充满了欢乐 该走的 静静地走了 该来的 无声地来了 人生接近了黄昏 也就将迎来一次圆满 放下身躯 放下思想 放下一切的是是非非 有时无限的空 比实实在在的满更 能让人倍感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