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堂助学基金

广济堂大记事

2015年01月24日:

汉雪你好!今天发生了一件违心事件(师父说:“是我违心地收下这笔善款,我本心不愿受任何人的资助。”),一位坚决不想透漏姓名的佛友弟子,近几天一再要求赞助广济堂助学资金10万元,我实在没办法了,答应她暂时收下。他已经汇给我们6万元。以前就曾经有多人想赞助咱们都被我谢绝了。这次真的没办法了……我们完全可以暂时把这笔款项作为助学之用。你还是在你空间大力宣传这种助人为乐的大慈大悲之善举吧!她的堂号为“汉莲”。

2015年01月26日:

我们师父广济老人亲自下达一道批示,《广济堂汉字辈(2015)第26号文》:

一位深圳的门外弟子,对于中医药学第五次发展,对于我们多年来义务教育(免费带徒)深受感动,并表示支持。在她再三地要求资助下,她资助我们的十万元人民币已经全部到账。之后,又追加了五万,总共收到的善款是十五万。对于此事,我是在无奈情况下才接受的。这笔善款是准备支持我们一旦回深圳作为租房资金的补助之用,并答应每年资助十万元。我想把这笔善款作为汉曦他们毕业后,我们在深圳建立团队时的广济堂传统师承教育资助基金,这笔善款已经为这个基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广济堂所有弟子,都应该来从心中感谢这位良师益友。

呈汉莲一首
广济老人2015.元月26.于琅琊
汉莲一颗菩萨心,
支持薪火相传根。
广活天下人不老,
门徒益友永相亲。

寄良知
广济老人2015.元月26.于琅琊
只需胸怀寄良知,
因果必定动天地。
历史烙印不可忽,
苍穹不负未足奇。

师父今天在弟子特殊群发了这段话。

师父接着说:“我们要资助长期跟师,经济上不仅是困难,而且必须是综合素质好的人选,才能得到这种特殊的资助。我们这支队伍需要的是忠心耿耿,坚决反对仅仅计较个人得失;我们提倡认真学习新理论,坚决反对阳奉阴违;我们始终坚持把中医药学第五次革命进行到底,坚决反对机会主义!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极其重要,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命运。”

自古皆言传道难,
今朝更比上青天!
心浮气躁小聪明,
综合素质令心寒。

这个综合素质并不是只有渊博的中医药学知识而已,更重要的是这个人还要有至高无上的医德与忠义之心才行。心浮气躁,耍小聪明的人是很难继承和发扬师父毕生之薪火的。

……

过去在广济堂跟师学习的贫困弟子,三餐和住宿都是师父照顧的。汉慈恩姐做饭,师父得出银子。一直以来,都是师父自己在掏腰包栽培这些弟子。

师父是祖传十一代的中医世家,祖上从明朝末年就是中医了。在《我们心中的太阳》一书中载:“恩师,一九四七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生。汉族、山东省老东阿县人。十四岁侍诊于外公门下,为世袭中医十一代传人。自幼聪颖好学,深得师祖爱戴,跟师四年终得真传。出徒当年自创广济堂字号。师祖问其广济堂何讲?答曰:“广活天下人,济世壮神州。横批:堂堂正正。”师祖闻后泫然泪下……师自十八岁业医以来,凡意有所获,或心有所得,每每验之于临床,时时活人于无算。诸多独到之见解,亦非啃书之虫蠹可知。惊鸿绝世之妙论,不忍私藏同棺木就死。置广济堂讲习,免费带徒之举。志求广济天下,心在福泽万民。无奈,诸多鼠辈,豺狼横行。不识真经,竟相毁谤。世道如此,令人寒噤。

自创立广济堂字号以来,一生无不为中医而奋斗。精心探索,顺从天命。纵观古今,反复思量。进而理出一套系统完整之《痰瘀论》。义教历经数十载,寸金分银盖不取。仁心仁术,感人至深。有人问曰:“云何也?”恩师反曰:“为传道!”伟哉!为中医第五次革命之崛起,不顾儿女百般阻扰,毅然决然地于2011年深秋时节,离开其工作数十载之第二故乡——黑龙江。孤身前往汉平师弟之处(地址:广州省惠东县大岭镇洪湖卫生站广济堂国医馆)。并亲自诊疗心脑血管性疾病,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各种癌症大多数疗效满意。深得广大患者赞扬,此亦可增益弟子们学习《痰瘀论》之热情与信心。

癌症一物,闻者色变。昔时,恩师不分昼夜,饥渴疲乏,但闻患者有病苦,便全心全意赴救。日月奔波,积劳成疾,竟不幸自身罹患癌症矣!常听闻此癌,来势汹汹。苟能存活者,万分之一。西医医院,皆判死刑。恩师向来毅志过人,虽死神在前,仍面不改色。敢于向天大声问道曰:“若不能以自创妙论治愈已病,余岂不是诓骗愚弄天下人乎!”而后,便按《痰瘀论》治之。九阳辨证,痰瘀五法。望闻问切,极细推究。抓药煎药,一日一付,服至八十一付而愈。大病之后,再无疑惑。用之他人,疗效颇多。妙论可堪大任,至此不容置疑。始知,诸多癌症皆因正气亏损在先,痰瘀毒邪继之在后,久之则痰瘀堆积,坚硬如石,推之不移,非西医西药所能及;西医手术恰如割韭菜,越割越长矣。常观恩师之《雪翁诗集》中有一首诗词如此写道:

驱癌令
广济老人
2012.12.22.

痰瘀理论映佛光,
各种癌证枉自猖。
真理在胸术在手,
何惧群魔呈疯狂?”

师父经常告诫弟子们:“要乖!听话!做中医,就不要去贪那些是什么的名,和图那些是什么的利。这些名和利都只是过眼云烟罢了,要做就要做一个不汲汲于富贵的真正“苍生大医”。而这些基本的广济堂弟子入门须知,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写在堂训上面了。身为广济堂弟子,要时不时的就把《广济堂堂训歌》唱上几遍。

我还记得师父经常说:“发皇古义,传递新知。续往圣之绝学,传国学之真谛!救死抚颠,驱百疾还黎元于寿域!愚终身以上面心语作为天职。”我想这次广济堂弟子汉莲资助广济堂助学资金,或许就是被师父一生为中医药的热诚所感动的。正所谓,得道者自然多助,德丰者方可承载,师恩浩荡,感天动地。尊道载德,才能如此。

中国历代的大医都十分注重将“中医之魂”代代相传。因此,我们师父也是这样的。所以,都会严格的选择传人。另外,由于中医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命。所以,传授的对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也就是说:“必须是综合素质好的人选”。因为,我们师父是在传道,传道就得找对人材才行的。故说,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就是这个意思。又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意思是对合适的人不教,这就是失去了医道,而对不合适的人反而传授,那等于是泄露天机,这样是会遭受天谴的。

我们师父他老人家爱惜弟子胜于爱惜他自己的生命。每每遇到上根利智的弟子,他可以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传授《痰瘀论》。而我们这些在旁边倒茶水的,看了都有点于心不忍。师父这样拼死拼活的为弟子传授医道,这让我想起过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先生。他老人家,当时,以其高尚的医德及高超的医术名扬于天下。晚年为“传医道于后世”。收罗天益为徒精心教授。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全部传给了罗天益。同时,罗天益的日常开支和伙食费用也全部由师父李东垣供给。三年后,李东垣奖给罗天益白银数十两。他说:“我知道你家里生活困难,把这些钱给你妻儿送去吧!”罗天益坚决不肯接受。李东垣说:“我一生积累的医术都传给你了,还在乎这点钱吗?”

公元1251年,罗天益匆匆赶到师父的住处。李东垣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临终前把生平的著作详细校对,分类编排好后,全部交给了罗天益。李东垣最后对徒弟说:“这些书传给你,不是为了我李杲,也不是为了你罗天益。而是,为了天下百姓和后世子孙。希望你传下去,不要泯灭于世。”罗天益将师父的教导铭刻在心。师父去世后。他整理刊出了李东垣的多部著作,在全面继承师父医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又进一步发展了师父的学说。于1281年撰写了《卫生宝鉴》24卷。

中国六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中医药,农民厉。如今,六大发明中有些已经走入历史博物馆了。比如,现在的造纸术和蔡伦当时的造纸术不一样了。印刷术都是电脑印刷的多。指南针有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代替。火药被洋人拿去制造更厉害的坚船利炮……如今,中国人的骄傲在哪里?大家不要慌!因为,还有中医药和农民厉。中医药对人类的贡献,向来都是有目共睹的。而二十四节气,即使在南半球,倒过来看还是很实用的。身为一个农民,就应该知道节气的变化。以及,节气交换时所可能产生的疾病,并防范于未然。

回首百年中医,西风渐进之后。中医药学几乎每天都是在生死存亡之际,时不时的就受到有心人士的排挤。然而,从清末到民初,中医界一些有识之士,不满当时政府的腐败无能,崇洋媚外,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培养后继人材,纷纷于各地自力创办了中医院校。比如,在四川先后创办的有:“中医切实学校”、“四川国医学院”、“四川国医专科学校”、“国医讲习所”、“四川巴县医学堂”和“重庆市中医训练所”……等等。但是,当时的这些学校都被官方排斥于国家教育系统以外。办学条件十分凄楚,困难重重,校址多设立于冷坛破庙,人员和规模都十分有限。

1914年,
自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他以及后来的北洋军阀政府,都推行西医。袁世凯政府的教育部,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完全把中医排斥在国家教育系统之外,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当时,中华教育社联合了江苏、湖北、山西等中医团体,专门向教育部去请愿,最终教育部以中医不合教育原则为由予以拒绝。

1929年,国民党政府正式成立卫生部,随即召开了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当时,没有让一个中医来参加,会上抛出了四项废止中医药的提案。其中包括余云岫(曾经留学日本大阪医科大学,学习西医的余云岫,是废止中医派的代表人物)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这个提案说:“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提案通过的消息一经公布,全国的中医药界就群情激愤,强烈的抗议。这就是中国医药史上有名的“三一七”斗争(后因全国中医界强烈反对,不久当局宣布撤销)。自此以后,国民党政府一直采取歧视中医的政策,置中医药学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和关怀中医药事业。为抢救中医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为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服务,党中央及时制定了一系列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政策。并且,一再强调指出:“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做斗争的总结,她包含着中国人民同疾病做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她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必须继续努力发掘,并加以提高。”

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工作。作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规划和部署。周恩来总理对《国二办周字(1956)第19号文》亲自做了批示,决定在北京、成都、上海、广州建立四所中医学院。从此,中医药学正式纳入国家现代高等教育的体系,开始了我国高等中医药学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四所由国家兴办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学府,便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与重视下诞生了。

中医昔沦亡惨遭汉奸碎白骨,
国学今恢复洗除奇辱见青天。

创办中医的高等教育学府是非常重要的,这代表中医药没有走入历史博物馆。至今,她还是能有效的治病。今天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便是建国以来最早成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教育学府。之后,在全国各省也纷纷办起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学府。而中国官办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学府,最早是在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由太医令秦承祖奏准创建医学教育机构开始教授学生,同时还设立了太医博士,太医助教等医官。到了公元6世纪的隋朝,创立了“太医署”这样的一个机构。这是干什么的呢?“太医署”当时是一些太医们集中在一起办公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医学教育和行政机构。

隋“太医署”直属“太常寺”领导。“太常寺”主要是掌管礼乐,郊庙,社稷等一些事务。隋“太医署”有主药2人、医师200人、药园师2人、医博士2人、助教2人、按摩博士2人、咒禁博士2人。只是,当时隋“太医署”的规模不大,设置不全,所以只能算是医学校的初级阶段,并不能算正规的医学校。
    
我国第一座由国家举办的正式医学专科学校是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在长安建立的唐“太医署”。唐“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大部份组成,与现在医学院校的教育行政机构设置相类似。
    
唐“太医署”由皇家直属。设太医令2人,是“太医署”的最高行政官员,相当于现在医学院校的校长职务。还设立太医丞2人,他们是作太医令的助手。太医丞手下则有医监4人、医正8人。以上16人都是“太医署”的行政长官。
   
“太医署”分医学部和药学部,就象现在医学院校分医学系和药学系差不多.医学又分四大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包括伤科)和咒禁科,这也与现在医学系中设置的一些专业差不多。四科之中,医科最大,总共有164人。其中,医师20人、医工100人、医生40人、典药2人、医博士1人、医助教1人。

就医科而言,学生入学后,必须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甲乙经》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分专业学习。学生都由“太医署”中的博士,助教教课,分专业学习为:“一曰体疗,二曰疮肿,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齿,五曰角法”。每二十人中“十一人学体疗,三人学疮肿,三人学少小,二人学耳目口齿,一人学角法”。当时还规定学习年限:“体疗者七年成,少小及疮肿五年,耳目口齿之疾并角法二年成。”若以现代医学来说,体疗相当于内科,少小为小儿科,疮肿为外科,耳目口齿为五官科,角法是一种外治方法。
    
在针科,按摩科和咒禁三科中,针科共有师生员工52人。其中博士1人、助教1人、针师10人、针工30人、学生20人。针科学生先学医学基础理论,然后重点学习针灸专科。按摩科共有师生员工36人,其中博士1人,按摩师4人,按摩工18人、学生15入,以学习按摩专门技术为主。咒禁科共有师生员工21人,其中博士1人、咒禁师2人、咒禁工8人,学生10人,主要学习道禁和佛教中的五禁。但该专业人数最少,影响最小。
    
“太医署”规定学生除了入学考试以外,月,季、年都有考试.对于学习9年仍不及格者,即令退学。而对于考试成绩优良的,予以奖励。这样的考试制度保证了学生的质量,并且可以及时发现人材。太医署不仅规定对学生定期考核,而且“凡医师、医正.医工,疗人疾病,以其痊多少而书之以为考课”。对于教师和教辅人员的考核制度保证了师资队伍的质量,这样也保证了整个医学校的教育质量。

药学部虽然没有医学部大,但也有一定规模。药学部包括“府2人、史4人、主药8人、药童24人、药园师2人、药园生8人”。药学部还设有药园,所以当时不仅从理论上,还通过实践培养药学专门人材。由于唐代对药学较为重视,就为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的问世作好了准备。
    
我国第一所医学校——唐“太医署”为我国唐代培养了不少医学人材,自此以后历代都设立类似唐“太医署”这样的医学校。公元1102年,宋代,把医学校划归“国子监”管理。国子监”是当时主管教育的高级领导机构。宋代医学校的规模也有了扩大。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医学校都与唐“太医署”相类似,改变不大。历代不少名医都来自医学校,如宋代朱肱、陈自明,元代危亦林、齐德之,明代徐春甫,薛己……等等。
    
世界各国纷纷学习我国唐“太医署”这种医学校的形式,办起了一些类似医学校形式的机构。如朝鲜在稍后仿唐“太医署”设立博士,用中国医书《素同》、《难经》、《甲乙经》、《本草经》等教授医学生。日本在公元701年制定《大室律令》,设置了类似唐“太医署”的医学教育设置,同时规定学生必须以中国医书《素问》、《新修本草》等做教科书。但这些医学校的规模、范围、形式都还不能正式列入医学校。世界上所谓最早的医学校是意大利的萨勒诺医学校,是在11世纪成立的,后来她成为欧洲最早的医科大学。这所医学校不但年代比唐“太医署”晚了500多年。而且,它的组织,规模等方面也差很多。当时,萨勒诺医学校差不多就像是一所疗养院的规模。

隋唐的太医署,明清的太医院,虽然都已经走入历史,但类似过去这样的行政机构还是存在的。因为,在天子脚下,总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若说,清华大学是过去的国子监。那么,北京中医药大学就是现代版的太医院。同学们,不想做大事,就要做大官。做大官不是只顾着为自己拼命捞钱而已,要多想想老百姓们的苦难生活,要像当年周恩来总理挽救中医药事业一样的伟大才行的。如果没有《国二办周字(1956)第19号文》这道批文,中医药事业早就名存实亡了。然而,也只有做大官,你才有足够的力量来真正为人民做一番大事业。

……

2015年01月26日,广济堂助学基金,今天正式成立了。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药事业,这笔资金就是用来资助和培育综合素质不错的中医人材。我们恩师广济老人身为一个民间中医,他非常赞叹那些中医院校毕业的学子们。因为,中医药的未来都寄托在他们身上。除了在学校系统的学习中医药课程之外,我们师父还真心希望,这些学子们在毕业之后,能花上几年的时间来广济堂学点真正会看病的真本领,尤其是学习治疗现代疑难大病、恶病等等的真本领。

中医学子成功之路在何方?请大家看看我们师父在2013年10月13日的伟大开示:                    

一、传统意义上的中医师承关系,是中医学子能够成功的保障之一,师徒之间,绝非现代人眼中或心中的师生关系;师徒之间,师徒如父子,期间无二心,徒弟对师父孝敬如父母;所以师父对弟子是至亲至善,师徒间所以被这种亲情所感召,师徒间真就是无所不谈。

二、师承教育最大特点就是师徒年年岁岁生活在一起,无论是工作、吃饭、休息期间,他们之间的谈话都是在传递薪火。


三、之所以古代出大医,与这种家族式情结是截然分不开的。普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把自己的传家宝传给子女的。师徒之间是人类发展史上没有血缘关系的真情情结关系。


四、师承关系建立后,不仅是需要真实情感来铸造师徒之间这种并无血缘关系,恰恰又胜似血缘关系的真情情结关系外,那就是历经岁岁年年的潜移默化,慢慢渗透的传递方式。


以上四点是古代以及今后促使中医学子迈向成功之路的必然之路。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师承关系,是建立在这种历史性真情感召真情的情结关系。没有真情,就无法真正能建立起这种亲密无间地传递薪火方式。

有一次,师父语重心长的和弟子们说:“说来说去,主要原因还是现代人特自私了!太缺乏志气了!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之心太强悍了!自古来绝大多数中医学子,都是千辛万苦地历经多年接受师承教育,这样打下的基础以及从师学习到的是实际临床验证了的真本领。现代人还有几个真心实意接受师承教育的?总报着侥幸心理,梦想这个科学实际的中医界确实存在什么秘方,只要能得到秘方就万事大吉了!所谓的秘方,不过是已经失去了继续辨证的科学时机的死方子而已,顾名思义。秘而不传就是神秘的秘方。没有踏踏实实的治学精神,离开了师承教育特点——“慢慢渗透,潜移默化”这八个字,一切不现实的梦想,终究不会成功。”

今天,广济堂助学基金的成立,标榜着广济堂已经不再是单单只有诊所看病的功能。她还代表着要将“师承教育”进行到底的决心。不仅继承过去免费带徒的原则,遇到综合素质不错的学子,决定要长期跟师者,还发给助学资金。让你毫无后顾之忧的好好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自从师父离开黑龙江广济堂,开始在全国各地四处传道之后,广济堂就已经不是单单只是诊所意义的存在了。广济堂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呢?她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医学组织了。大家知道吗?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组织就叫做“宅仁医会”。
    
明朝嘉靖年间(1507-1567年),在安徽南部新安祁门有个医生,名叫徐春甫,住在城东,从小体弱多病,就潜心学医,看了许多医学著作。学成以后,他一心为病家诊治,而不计较报酬,他的名字传遍江南一带。后来被征入太医院任职,救活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写了二本书,《古今医统》、《医学捷径》。

明朝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春,徐春甫为了更好地实现“取善辅仁”的意愿,就发起了组织“一体堂宅仁医会”,简称“宅仁医会”。

“宅仁医会”的会址在当时直隶顺天府,就是现在我国首都北京。“宅仁医会”的会友,也就是成员,主要是当时各地的名医。计有安徽徐春甫,汪宦,江苏支秉中,四川解明端,河北刘尔科等64人。其中汪宦是当时安徽名医,也是徐春甫幼年学医的老师。汪宦不仅临床业务很好,而且学术上也很高明,他还写了《医学质疑》,《统属诊法》两本著作。又如,支秉中,是当时江浙一带儿科名医,对儿科很有造诣。他的代表作是《保婴直指》、《痘疹玄机》。当时,会友名单上所列的都是在北京工作的各地名医。所以,徐春甫说:“集天下之医”而“立成宅仁之会”。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说“宅仁医会”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医学组织。

为什么取名叫“宅仁医会”呢?我们先来说“医会”二字。古代一些研究《诗》,《书》的儒家为了共同研讨儒学起见,往往组织“文会”。而当时以徐春甫为代表的一些著名医家,也仿效“文会”的办法组织了“医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心集众思”。至于“宅”字就是保存的意思,而“仁”则是爱人无私之意。而且,以前有“医为仁术”的说法,所以,“宅仁以为会”就是“宅仁医会”会名的由来。

“宅仁医会”的宗旨是:

一、研究《内经》以及张仲景、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等人的学说,并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二、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对医术追求精益求精。

三、绝对禁止借行医的方便而谋私利。

四、会友之间有成绩时互相帮助,有缺点时互相批评,有患难时互相支援。    .
    
“宅仁医会”的规定大致有四方面的内容:

一、治学必须有“诚意”,要有恒心。学术指导思想是“自重而道尊”,“轻身重利而道卑”,就是要以学术为重,不能唯利是图。

二、治学方法要“隆师友讲习,讨论以广博识”。会友彼此之间要“精确切磋”。

三、关于治学内容有较详细的规定。如,“审证”方面,要详细询问发病之初与目前病情、标病与本病,以及饮食,动作,表里寒热等;处方方面,要“切要专精”等等。并指出“内伤规李杲,外感规张机,热病规刘完索,杂病规朱彦修,意在正心业专”。

四、重视医德,端正服务态度。明令业医者在利与功方面,应“视人之疾犹己一体,究其医治之理,乃尽厥心,弗较利之丰啬而有详备”。作为一个医生,理应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而不应该计较功利,对贫苦的百姓,应有“活人之心,奚可较利?贫者尤当尽心以施剂,而急救其疾苦”。

“宅仁医会”这个我国最早的医学组织,无论从规模、性质、宗旨以及其他方面,当然不能与现在的医学组织相比。比如,“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去年,还在南非开普敦举办过全世界中医药交流大会。这个为期两天的世界中医药交流大会,吸引了不少洋人们的眼球,大家都在赞叹祖国中医药的神奇疗效。然而,我国最早的“宅仁医会”这个医学组织中有不少好的地方还是值得我们广济堂来借鉴与继承的。当然,我们广济堂也有自己的宗旨、堂训和规定内容。而我相信我们恩师广济老人的这部《痰瘀论》将会再次缔造中医药的辉煌。

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为人类奉献了多部永垂千古的不朽巨着。然而,这些巨着的写成几乎都是耗尽了作者毕生的精力。比如,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5年;班固写《汉书》花了20多年;王充写《论衡》花了30多年;许慎写《说文解字》花了22年;玄奘写《大唐西域记》花了17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王祯写《农书》花了15年;徐宏祖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宋应星写《天工开物》花了20年;顾炎武写《日知录》花了30年;李汝珍写《镜花缘》花了20年;曹雪芹写《红楼梦》花了10年;孔尚任写《桃花扇》花了15年;朱起凤写《辞通》花了3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而我们恩师广济老人写的《痰瘀论》,从18岁盯门诊开始写到现在68岁,足足有60年,但还没写完,目前还在不断完善中。

如果,大家不好好利用师父还在的日子,不好好下定决心去跟师学习。那么,师父的这部《痰瘀论》就没有人可以传承下去了,这将会是中医界的一大损失。犹如,当年的华佗在许昌监狱遇难一样。在狱中,华佗知道曹操不会放过他。他抑制住悲愤的心情,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整理了三卷医学著作,命名为《青囊经》,希望把自己的医术传下去。书稿完成后,华佗想把书稿交给牢头,可牢头不敢接受。在极度绝望之中,华佗把书稿投进了火里,无情的火焰吞噬了一代宗师的理论精华。这时牢头才觉得可惜,他扑过去抢。可惜只抢出了一卷,是医治兽病的。一代名医华佗没能留下完整的医学专著,是我国中医学上的重大损失。为了纪念一代宗师华佗在安徽亳州华祖庙中有一副对子:

医能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
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师父的《痰瘀论》能治疗大病、恶病,就代表她的价值非同一般。广济堂助学基金的成立,就等于是给《痰瘀论》买了份保险。倘若,不想让恩师的《痰瘀论》和华佗的《青囊经》一样,在无奈中付之一炬。为中医,为苍生,好好的予以继承和弘扬,这是所有广济堂同门们的责任和使命。而这只痰瘀学术思想理论队伍将来会由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汉曦二恩姐”来带领。师父说了:“等汉曦他们毕业后,我们在深圳建立痰瘀学术思想理论团队时,这个就做为广济堂传统师承教育资助基金,这笔善款已经为这个基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家就不要再有诸多借口了,要乖,听话,趁着师父还在的时候,赶紧去跟师学习。综合素质条件好的,吃住全都包了,每个月还会发点资助家里的粮饷。

自古大医百年还,
理论精华遗人寰。
青囊憾剩兽治卷,
痰瘀再开新医观。

……

葬雪山已经到了大暑的节气,天气倒不是很热,几乎每天都是雷暴雨。因为,南半球的节气是要倒过来看的。国内若是大寒,这里便是大暑。我国农民厉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在非洲大暑的节气,经常会有雷暴雨。河流和湖泊的水量更胜以往。连孔雀洞附近的瀑布水量都比以往更大了,只是这些瀑布过了雨季,到了冬天全部就会干枯了。不过,现在一眼看过去,倒是挺壮观的,整个葬雪山的地势看起来就像侏罗纪公园一样。在一些沼泽地,虽然没有萤火虫,倒是能看到一些会发光的昆虫,他们颜色大多是红黑参杂在一起,虫体形状像葫芦,可以发出绿绿的荧光。在夜晚,当虫虫飞的时候,这些会发光的虫子,又是何等的壮观啊!这些天,在孔雀洞里闭关,瀑布下修习水观。原来只有天下至柔的东西才能穿破天下至刚的东西。上善若水之理,我终于证得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水光三昧”。暴涨的河水把我孔雀洞附近莲花池中的莲花都一股往下游冲了去,冲的是干干净净的一朵莲花都没有了。于是,闲来无事,恰逢,雨过天晴,便循着河流往下游走去。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穿越多少原始森林。沿途中,除了非洲五霸之外,还看到很多颜色非常鲜艳的小蛇,身上红色与白色相间。狮子带着小狮子在玩耍,这小狮子看起来很可爱,就像小猫咪一样。来到一片象牙树林,有很多象牙树,枝上都是带刺的。非洲的大象最喜欢吃这种象牙树的叶子,象牙树林周边通常会有很多象群聚集着。然而,一般人是无法穿越像这样密密麻麻的象牙树林,不小心闯进去的动物,像羚羊经常会被割的遍体鳞伤。我用水光三昧,可以轻轻松松的穿越过去,知道了水的特性之后,透过禅修便能和水融合在一起,再坚硬的岩石也能穿透过去。在孔雀洞也待了有几年了,第一次往下游走了这么远。没想到河流下游还有一个湖泊,这个湖泊平时应该是没有的。在非洲经常是这样的,雨季时会有很多湖泊,有点像梦幻湖。等雨季一过,这些湖泊又会神秘的消失。湖泊是很多动物栖息的地方,有水牛、斑马、大象、河马、鳄鱼、狮子、犀牛、牛蛙……等等。还有很多不知道名字的鸟类。此情此景,犹如活在画中。原来我种的莲花都被冲到这个湖泊上来了。这些动物能活在这里算是他们的福气,如果活在有人类的地方,他们就会遭受到扑杀。还是无人区的原始森林好啊!在四处闲逛之后也该回去了。有时候,大自然的生活太舒服了,都不想再重返人间了。有时候,又像禅修入定一样,太舒服了,就不想出定了……只因,一个未了结的度尽众生愿,让我必须不断的重返人间。但愿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成就无上菩提。这时,孔雀洞莲花池上的一朵莲花,缓缓的飘向岸边,我随手捡起了这朵莲花。心怡莲花淡淡清香,不若其他诸花之香。最后,又像放水灯一样,把这朵莲花放回水里。天地为证,此花为约。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便令此莲花逆流而上……随即,这朵莲花便缓缓的往上流逆流而上,反本归源了。哪里来,哪里去,回到原本属于她该去的地方吧!

半人半神半是仙,
敬佛敬法敬僧贤。
云起慈门恩庶类,
波腾愿海广化缘。

若我堪能利有情,
令此莲花逆流迁。
真心许天天加佑,
济众出苦超南阎。


文章评论

杨过

中医危亦,中国传统文化危亦。。。。。。要救中医!要救中国传统文化!向这些呕心沥血地努力着的师徒们致敬,向护持这项伟大事业的善心居士致敬!雪嫣仙子老师辛苦了。。。。。随喜您的一切善业功德,我会力所能及地做点事

妙幻

感恩良师益友的资助,随喜赞叹!感恩王老师不辞辛劳,不停奔波传道、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为患者解除病苦,厚德载物,善愿善缘。祝福广济堂和中医药的未来明天会更好。感恩雪嫣老师大慈大悲救苦难,不舍众生广化缘,南无阿弥陀佛,感恩佛菩萨。[em]e196[/em] [em]e196[/em] [em]e196[/em]

金生德水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随喜赞叹感恩仙子慈悲度生大愿!

心灯永亮

广济老人广济堂, 广活天下广活人。 传医传道传绝学, 救命救人救心魂。

与佛同心

医德医术医世心, 感天感地感世人。 资医资学资传人, 济人济世济国魂。

大爱无私

妙莲菩萨妙善心, 助学基金助才人, 大德大行大善举, 为国为民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