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

中医讲堂

来源:民生周刊

拔火罐、针灸、汤药、膏方,从望闻问切,多数普通人对于中医的认识,既熟悉又陌生,并一度存在着偏见和误解。

国家级规划促中医复兴拔火罐、针灸、汤药、膏方,从望闻问切,多数普通人对于中医的认识,既熟悉又陌生,并一度存在着偏见和误解。日前,我国首个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颁布,这势必给我国中医药行业发展带来转机与利好。《规划》全面描绘中医药服务的产业之路,到2020年将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方剂学博士杨桢认为,此次《规划》释放出一些对中医药发展极为有利的信号。“有规划就是有方向,有方向就是保护,保护就是受重视,与频繁的西医制度相比,这个规划很难得。”他说。中医长期受冷落近年来,从张悟本到马悦凌再到李一,养生大师们的神话破灭,让越来越多的人对本就疏离的中医药产生了更多误解。在这种情形下,我国“重西轻中”“中医西化”的现象近年来十分普遍。杨桢博士谈及自己近30年的工作经历,他用“备受10数载冷落,终迎来复兴”来概括。自1986年入职以来,杨桢先在县级中医院干了8年,因在治疗代谢病方面颇具经验,后被某三甲医院引入。进入90年代,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下,他弃方从师,开始了长达9年的执教之路。谈及转行的原因,杨桢坦言,市场化以后,医院开始逐利,这让他感到不安;此外,中医备受冷落更加剧了他转岗的决心。他回忆说,那时坐诊一天,所看病人为个位数。“医生没有病人,那还有啥意思?”不过,在他看来,中医近期的复兴源自一场灾难,那就是2003年我国遭遇的非典袭击。杨桢说,那个时候他看到前同事没日没夜地开增强体质的方子、熬药,好中医一度紧俏到需要托人找关系来请。原因在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越来越受重视。“在非典出现之前,各界从没有认识到中医在医疗健康行业是何定位。”杨桢说,中医的价值在于它尽可能地将疾病的关口前移。中医讲究功在平时,平时注重养生,病症不是不来,而是少来晚来。

“这次《规划》给了中医药一个全新定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马烈光谈到,中医学提倡“治未病”,注重机体保养,这顺应了当前在生活水平提高的条件下,人们追求健康养生的趋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规划》专门提出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全面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目标任务。这在不少专家看来,《规划》富有前瞻性也很有紧迫性。据了解,《规划》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负责,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商务部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33个部门参与了编制工作,编制过程历时一年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介绍说,此次规划提出了七项主要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并从管理、规范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王国强说,《规划》编制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充分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潜力和活力,充分激发并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其中,明确支持社会力量办中医保健机构。在杨桢看来,此举实际上是从源头就将中医保健机构向多元方向发展,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这是在引导中医跟进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和需求,为老百姓提供强健身体的服务。此外,他认为,除了社会力量开办的高档中医保健机构以外,基层是中医扎根的天然场所,“中医相对价格低廉;不分科,盘子小,容易推行。”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侯胜田表示,中医药以预防、休养、保健为主的养生理念,符合当前旅游注重健康的观念。王国强指出,此次《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也考虑到了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提出了“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这个新命题及相应措施。从宏观角度看,未来中医药的市场将更加广阔。《规划》还提及,中医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遴选可持续发展项目,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国际影响力。中医药市场应更规范未来,中医药行业将更加规范,一些“江湖骗子”将被清理。

根据《规划》,我国将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监管机制,建立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将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引导行业自律。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从事中药销售近10年的陈红谈到,《规划》的出台,短期内带来销售的可能性不大;但长期来看,规划中引导中医药形成统一的生产标准和管理规范,有利于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标准和规范,实际上是设立一定门槛,将不良企业淘汰,有利于企业进行良性循环,这是利好。”陈红说。由于规范缺失,陈红对市场乱象深有感触。“由于中药(成药、饮片)长期无规范可依造成市场乱象丛生,一度给我和企业带来不少麻烦。”她以活血化淤类中药举例,“同类产品,不同厂商采用的原料不同;即便是相似,其比例也不一样,但因每个产品在获取生产批文时的标准不一样,这无形中会影响到企业的成本。”不过,在利好条件刺激的同时,中医发展遭遇的瓶颈也不容忽视,对此杨桢依然存在一些担忧。“目前中医的学术体系尚未形成,这造成中医后发力量薄弱,继而影响教育、科研的整体水平。”他说。在杨桢看来,中医大多“各自为政”。业内没有像西医那样形成行业自律,很少举行各专业最新成果交流会,这造成中医诊疗方法更新较慢。此外,中医药产业整体保护力度不大。以药材为例,现在中国的中医药还归为农产品,这造成同种中药材在市场上无规格可循,影响整体药材水准。而西药则受专利保护,吸引科研人员不断创新,促进发展。(《民生周刊》记者:王丽)

附注:

广济老人的伟大开示:

师父引用文中"目前中医的学术体系尚未形成,这造成中医后发力量薄弱,继而影响教育、科研的整体水平。"这句话,并做了伟大开示:“回顾中医药历次大发展,从来都是由民间自发地、自觉地进行一次飞跃信息港发展。只是形式不同罢了。古代四次较大发展中,就有两次大灾大难中崛起。而今能够真正促进发展的动力在于,中医药人自身的自发性和自觉性,坚定不移地走一条按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应对现代摆在实际临床上,中西医越来越感到头痛,并且越来越多的大病、恶病以及诸多慢性疑难病的被攻克,让普天下病家真正体会到中医药学真正又一轮发展的安全感和真正能得到解决病痛的真实感。回顾中医药历次大发展,从来都是由民间自发地、自觉地进行一次飞跃性发展。国家和政府一向的想法都是非常好的。可惜,中医人自身不争气,还谈什么科研?按照西方人研究机械和小白鼠的方法和方向,那真是南辕北辙,越走离真正的中药学发展越远矣。”

妙医的留言:

首个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无疑会给中医药行业发展带来转机与利好。但是,我们应该警惕近些年来出现的另一个偏颇现象:即片面强调所谓的“治未病”,好像中医只能用于“预防、休养、保健”等方面,而不能用于治疗危急重病、大病、恶病。1949年以后,由于西化严重,高水平的中医人才越来越少,据统计,在全国公立的中医医院系统,真正善于运用纯正的中医之理、法、方、药等治病者不超过5000人。在治疗普通疾病方面,中医治疗速度比不过西医,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西医固然无良策,但中医也乏善可陈,至于在治疗急病方面,中医则是退避三舍,由西医独当一面!正因为如此,中医的阵地逐渐萎缩,长此以往,中医恐怕会成为博物馆里陈列的一件古董,其治病技术也会仅仅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呜呼哀哉!
 
其实,中医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预防、休养、保健”方面,还在于能治疗各种危急重病、大病、恶病方面,这从中医参与2003年抗击非典即可看出,中医在治疗非典这样的危急瘟疫时,速度并不比西医慢,效果也比西医好。当时好在还有邓铁涛、焦树德、路志正、任继学、颜德馨、周仲瑛等一批全国著名的老中医药专家等领衔指导,才能在危难时期显身手,获得了广大民众的信任,也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赞誉。改变了很多人认为中医药只能治疗慢性病、不能治疗危急重症和不能参与重大疫情控制的看法。因此,有人说:“中医拯救了SARS患者,也拯救了自己!”此话精辟!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看到,邓铁涛、焦树德、路志正、任继学、颜德馨、周仲瑛等都是1949年以前培养、成长起来的中医大家,如果没有这些老一辈中医大家,公立的中医院系统是否还能担当治疗象非典这样的危急重症的重任呢?!
       
因此,中医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重视“预防、休养、保健”等方面,又要重视参与治疗危急重病、大病、恶病等方面。而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培养真正的“铁杆"中医后继人才。百年大计,树人为本,没有真正的“铁杆"中医后继人才,奢谈中医复兴皆是浮云! 
         
顶礼恩师!

后注: 

国家能重视中医药的发展,这是好事。近百年来,在西医势力的建议和不断干扰之下,政策几乎是走向压制中医,抵制中医,消灭中医,改造中医。中医能存活到现在,不被消灭,不容易啊!而她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正如,我们师父说的:“她就是有疗效啊!”。当然,不能把中医药只当是做为养生保健而已,那是养生专家们的事情。中医药应该发挥他更大的作用,克服现代所谓的疑难大病,恶病。然而,这些都需要经验的传承才行。自李可老中医仙逝之后,中医的ICU,就后继无人了。而我们广济老人这些高超的医术,现在又有谁想来继承呢?中医药人自身都不争气,大家都想随便弄点针灸、推拿、按摩、刮痧、拔罐,心想学这点技艺,能混口饭吃就行,中医药人慢慢自己就成了中医掘墓人。谁愿意再争气一点,证明中医药是可以治疗大病、恶病的呢?我们师父已经是7旬老人了,如果,大家都搞养生保健,那么中医这些高超的医术,势必将来就会后继无人了。这也难怪我们师父会用他的生命唱出心中最后的心声——怀仁得天下,江山不为己,化作春雨莫无声,只为后来人。


文章评论

妙医(岐黄天使)

首个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无疑会给中医药行业发展带来转机与利好。但是,我们应该警惕近些年来出现的另一个偏颇现象:即片面强调所谓的“治未病”,好像中医只能用于“预防、休养、保健”等方面,而不能用于治疗危急重病、大病、恶病。1949年以后,由于西化严重,高水平的中医人才越来越少,据统计,在全国公立的中医医院系统,真正善于运用纯正的中医之理、法、方、药等治病者不超过5000人。在治疗普通疾病方面,中医治疗速度比不过西医,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西医固然无良策,但中医也乏善可陈,至于在治疗急病方面,中医则是退避三舍,由西医独当一面!正因为如此,中医的阵地逐渐萎缩,长此以往,中医恐怕会成为博物馆里陈列的一件古董,其治病技术也会仅仅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呜呼哀哉![em]e109[/em] 其实,中医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预防、休养、保健”方面,还在于能治疗各种危急重病、大病、恶病方面,这从中医参与2003年抗击非典即可看出,中医在治疗非典这样的危急瘟疫时,速度并不比西医慢,效果也比西医好。当时好在还有邓铁涛、焦树德、路志正、任继学、颜德馨、周仲瑛等一批全国著名的老中医药专家等领衔指导,才能在危难时期显身手,获得了广大民众的信任,也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赞誉。改变了很多人认为中医药只能治疗慢性病、不能治疗危急重症和不能参与重大疫情控制的看法。因此,有人说:“中医拯救了SARS患者,也拯救了自己!”此话精辟!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看到,邓铁涛、焦树德、路志正、任继学、颜德馨、周仲瑛等都是1949年以前培养、成长起来的中医大家,如果没有这些老一辈中医大家,公立的中医院系统是否还能担当治疗象非典这样的危急重症的重任呢?! 因此,中医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重视“预防、休养、保健”等方面,又要重视参与治疗危急重病、大病、恶病等方面。而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培养真正的“铁杆"中医后继人才。百年大计,树人为本,没有真正的“铁杆"中医后继人才,奢谈中医复兴皆是浮云![em]e112[/em] 顶礼恩师![em]e196[/em] [em]e121[/em]

诸佛净妙国土

南谟药师琉璃光如来 你们要做梦到什么时候 。有智之士称呼医院的医生为白狼。而不是白衣天使。中医中药几多利润,怎么够瓜分。 西医西药产业链已经形成。药厂难道造不出好药吗?但是好药几下子就把病人解决,怎么放长线钓大鱼。 干中医很好你就老老实实干。折腾其他自寻烦恼。

诸佛净妙国土

我的朋友是医药代表。一盒药进价3块钱。送进医院,病人买药30块钱。勉强可以维持。 谁参与瓜分。院长,副院长,药库主任,主治大夫,临床大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