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不等于中气下陷

中医讲堂

作者:黄师父(北中医博士)

杨X
女,24岁,新疆籍汉族人,医院同事,常饮酒,因牵挂股票波动,睡眠少,食量少,胃痛,饭后腹胀,自诉有慢性胃炎。3月前,因其自觉神疲乏力求诊,诊其两脉虚弱异常,左脉虚细,偶有心律失常。舌淡苔白,予补气药七剂,黄芪50g,五味子25g,炙甘草20g,苍术12g,白豆蔻(打碎)10g,陈皮10g,患者服两剂即觉精神改善,听课时不困。

2周前,因其X线检查出轻度胃下垂,求诊于本院合作民间中医杨XX,杨某先予补中益气汤加味7剂,服后无效,杨某又予济川煎加味7剂,结果患者则出现失眠,口腔溃疡、胃脘痞闷、便秘等症状。

患者再次求治于我,诊其脉左寸关弦略数,较尺部大,其脉不虚(与以往比较),右寸大而滑,较关尺明显。考虑患者虽有轻度胃下垂,然未必中气下陷,目前从脉证来看,实为肺气不降,心肝郁而化热,这位患者此时应降气而不是升提中气。予半夏泻心汤加减,辛开苦降:法半夏15g,黄连3g,黄芩10g,干姜12g,党参15g,枳壳12g,火麻仁30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患者服2剂症状即减轻,大便通,口疮愈合。

中医虽有某些常见证候,但很多中医,无论是科班出身还是民间中医,常常一见胃下垂便认为中气下陷,一见高血压就说是肝阳上亢,实在很机械,不符合临床实际。个人认为,脉诊还是很关键,四诊合参很有必要,切勿一看西医病名便对应某些中医证候,生搬硬套很少能应验。黄元御的一气周流辨证模型还是很有指导意义。临床时思路是关键,尽管有不少临床验方,但临床时的气机升降开合思路还是很重要。

我的治疗思路还是以黄元御中气升降,肝气升化心气,右转肺气降而入肾这个思路。现在很多人都以为是彭子益的圆运动,其实出自黄元御,自己好好看看《四圣心源》和李玉宾老师的《解码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也就是《四圣心源》的讲课笔记。

第一次用大剂黄芪、五味子、炙甘草是补心气为主,这是李玉宾老师的验方,苍术、白豆蔻等是帮助脾胃运化。

第二次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是因为右寸脉较关尺突起,说明肺气不降,可能是吃了补中益气汤加味之后没往下降,堵在上面下不来,所以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辛开苦降,降胃气以助肺气下降。

半夏泻心汤不光治寒热错杂的心下痞,还能治很多升降失常的病证,包括上热下寒证也可以用。读书不能死于句下,好好看看张仲景《伤寒论》序,他要你抓思路,没叫你只搞方证对应。方证对应可以用,懂得气机升降开合的思路则用途更广,否则就会犯了很多老百姓常犯的错,一见逍遥丸就说是调月经,就好像逍遥丸只能调月经,只有女人能吃,老百姓可以这样因为他们不懂,我们学中医不能这样。

很多老中医只凭一个药方加减就能治很多病,为什么?多数是抓住气机升降浮沉的控制,比如用小柴胡汤、升降散等等。主要是气机运行思路而不是单纯的药物功效主治去考虑治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