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西安事变时的三份遗嘱解读
个人日记
日本侵略者继侵占东北后,又入侵华北,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亡国惨祸,迫在眉睫。而蒋介石仍然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政策,1936年12月4日,他由洛阳至西安,以临潼华清池为行辕,亲自坐镇督促东北军和西北军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进攻红军,同时调遣中央军主力至潼关一带,对张、杨的军队形成大兵压境之势。张、杨鉴于日本侵略军的步步入侵,以及在与红军的作战中,损兵折将,屡遭失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已经同共产党和红军达成协议,停止内战,联合抗日。蒋介石到西安后,张、杨数次到华清池蒋的住处,向他苦口劝谏,停止"剿共",一致抗日,但均遭到蒋的申斥。张、杨决定实行"兵谏"。
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活捉了躲在骊山虎斑石后的蒋介石,同时杨虎城的部下逮捕了随蒋抵陕的陈诚、蒋鼎文、卫立煌等军政大员。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随后蒋介石被送押至西安绥靖公署新城大楼,后迁居张学良公馆。蒋被扣押期间,他一度想到了死,甚至想自杀,在一天之内,写了寄其妻宋美龄、两儿蒋经国和蒋纬国与全国国民三份遗嘱。人们皆知蒋介石在西安事变时写有遗书,但从未有人看见过,即使2004年4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室对外公开的《宋子文西安事变日记》,其中虽然提到遗书事,但没有具体内容。今据蒋介石的孙媳蒋方智怡存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室的蒋介石日记(1945年以前的日记复印件已对外开放),将遗嘱介绍如下,并就蒋的日记分析其写遗嘱的原因。
给宋美龄
贤妻爱鉴:兄不自检束,竟遭不测之祸,致令至爱忧伤,罪何可言。今事既至此,惟有不愧为吾妻之丈夫,亦不愧负吾总理与吾父吾母一生之教养,必以清白之身还我先生,只求不愧不怍无负上帝神明而已。家事并无挂念,惟经国与纬国两儿皆为兄之子,亦即吾妻之子,万望至爱视如己出,以慰吾灵。经儿远离十年,其近日性情如何,兄固不得而知;惟纬儿至孝知义,其必能克尽孝道。彼于我遭难前一日尚来函,极欲为吾至爱尽其孝道也。彼现驻柏林,通信可由大使馆转。甚望吾至爱能去电以慰之为感。
给蒋经国、蒋纬国
又嘱经、纬两儿:我既为革命而生,自当为革命而死,甚望两儿不愧为我之子而已。我一生惟有宋女士为我惟一之妻,如你们自认为我之子,则宋女士亦即为两儿惟一之母。我死之后,无论何时,皆须以你母亲宋女士之命是从,以慰吾灵。是属。
告全国国民
中正不能为国自重,行居轻简,以致反动派乘间煽惑所部构陷生变。今事至此,上无以对党国,下无以对人民,惟有一死以报党国者报我人民,期无愧为革命党员而已。我死之后,中华正气乃得不死,则中华民族终有继起复兴之一日。此中正所能自信,故天君泰然,毫无所系念。惟望全国同胞对于中正平日所明告之信条:一、明礼义;二、知廉耻;三、负责任;四、守纪律,人人严守而实行之,则中正虽死犹生,中国虽危必安。勿望以中正个人之生死而有顾虑也。中华民国万岁!中国国民党万岁!三民主义万岁!国民政府万岁!国民革命军万岁!蒋中正。
蒋介石(右)和蒋母(中)、毛福梅(左)、儿时蒋经国的早年合影。
在告全国国民遗嘱中,蒋介石检讨西安事变发生的责任在他自己,"上无以对党国,下无以对人民",决心以死补偿。同时希望全国同胞在他死后严守并实行其所倡言的信条:"明礼义"、"知廉耻"、"负责任"、"守纪律"。他相信中华民族必有复兴的一天。但他至死也不肯摘下自诩为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头衔,说"天君泰然,毫无所系念"。
人之将死,预先留给后人嘱咐,乃正常现象。但西安事变发生当天,张学良的部下在骊山活捉蒋介石时就明确告诉他,兵谏的原因,"只求你带我们抗日而已",并没有侮辱杀害他的意图。(蒋介石日记,1936年12月12日)之后,蒋介石从端纳那里得到了张学良对他并无加害之意,以及张、杨扣押他的真实动机。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还要写下遗嘱准备死,甚至自杀呢?我们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蒋介石被部属扣押,使他感到屈辱、沮丧、悲伤和愤怒。
蒋介石身为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委员会副主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被他的部属张学良、杨虎城拘押,沦为阶下囚,失去了尊严和自由;而他经过十年的"剿共"战争,现在已到了关键时刻,消灭红军已经指日可待,西安事变爆发,使他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这是他所不能忍受的。他宁愿死,也不愿受侮辱,不愿放弃"剿共"。12月12日黎明时分,当他在骊山虎斑石后被张学良的部下活捉时,他说:"余为蒋委员长,今既为你等所执,你应即可将余枪毙。但余尚为你之上官,除枪毙余以外,你不得对余有所侮辱。"(蒋介石日记,12月12日)他自被扣押西安绥靖公署杨虎城总部新城大楼后,态度羞愤绝望,不吃不喝,并坚决拒绝和张学良谈判国事;让他迁移到张学良公馆附近的金家巷高桂滋公馆,他以行政院长应住其直属机关西安绥靖公署而拒绝,且称张学良如果不送他回南京,他就死在这里。他在13日的日记中表白:"生而辱,不如死而荣。"他决心自尽。总之,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从至高无上统治者的权力巅峰,跌落至谷底,沦为他部属的阶下囚,失去了尊严和自由;他踌躇满志的"剿共"计划从此功亏一篑,完全破灭,使他感到屈辱、沮丧、悲伤和愤怒。这是他准备死而写下遗嘱的一个原因。
人之将死,预先留给后人嘱咐,乃正常现象。但西安事变发生当天,张学良的部下在骊山活捉蒋介石时就明确告诉他,兵谏的原因,"只求你带我们抗日而已",并没有侮辱杀害他的意图。(蒋介石日记,1936年12月12日)之后,蒋介石从端纳那里得到了张学良对他并无加害之意,以及张、杨扣押他的真实动机。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还要写下遗嘱准备死,甚至自杀呢?我们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蒋介石被部属扣押,使他感到屈辱、沮丧、悲伤和愤怒。
蒋介石身为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委员会副主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被他的部属张学良、杨虎城拘押,沦为阶下囚,失去了尊严和自由;而他经过十年的"剿共"战争,现在已到了关键时刻,消灭红军已经指日可待,西安事变爆发,使他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这是他所不能忍受的。他宁愿死,也不愿受侮辱,不愿放弃"剿共"。12月12日黎明时分,当他在骊山虎斑石后被张学良的部下活捉时,他说:"余为蒋委员长,今既为你等所执,你应即可将余枪毙。但余尚为你之上官,除枪毙余以外,你不得对余有所侮辱。"(蒋介石日记,12月12日)他自被扣押西安绥靖公署杨虎城总部新城大楼后,态度羞愤绝望,不吃不喝,并坚决拒绝和张学良谈判国事;让他迁移到张学良公馆附近的金家巷高桂滋公馆,他以行政院长应住其直属机关西安绥靖公署而拒绝,且称张学良如果不送他回南京,他就死在这里。他在13日的日记中表白:"生而辱,不如死而荣。"他决心自尽。总之,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从至高无上统治者的权力巅峰,跌落至谷底,沦为他部属的阶下囚,失去了尊严和自由;他踌躇满志的"剿共"计划从此功亏一篑,完全破灭,使他感到屈辱、沮丧、悲伤和愤怒。这是他准备死而写下遗嘱的一个原因。
西安事变发生后,是蒋介石拒不同张学良、杨虎城对话,拒绝接受西安方面和平解决事变的条件,加之南京政府讨伐大军压境,逼迫张学良17日同意在内战爆发,南京政府围攻西安前对蒋"行最后手段",(《中国共产党关于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第213页)即杀掉蒋介石。西安方面在和平解决无望,而南京方面的军事讨伐全面进行的情况下,有可能把蒋介石杀死,这是蒋写下遗嘱的第三个原因。
第四,蒋介石自知武力解决西安事变也会危及自己的生命。
在蒋介石的眼里,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部下扣押长官,就是"犯上作乱",就是"叛逆"、"叛乱",必须严惩,因此他期盼南京政府出兵讨伐张、杨,营救他。14日,到达西安的端纳告诉蒋,南京政府已决议讨伐张、杨。蒋在是日日记中写道:"晚间端纳为余言,南京对陕变已决议讨伐,余心乃安。"南京颁布讨伐令,集结兵力向西安挺进,并对西安郊区进行轰炸,在张学良答应三天内送蒋介石出西安的条件下,蒋给在南京主持军事的军政部长何应钦写信,命令停止军事行动和停炸西安,此信由蒋鼎文于17日乘飞机送往南京。但蒋只给了何应钦三天的停战时间,他仍然"甚盼剿讨部队能早到西安"。(蒋介石日记,1936年12月18日)20日,蒋要来西安的宋子文将他"应急速进兵之意见转达中央,并示以进兵之方略。"次日宋子文回南京前和蒋介石辞行,蒋说:"照余之计,五日内可以围困西安,则余乃安全,虽危亦无惧,不可为余生死有所顾及也。"宋子文离开时,蒋叮嘱他不要再来西安,并转告宋美龄不要来西安,同时"以手势全力示以速即进攻"。(蒋介石日记,1936年12月21日)
蒋介石希望南京政府对西安发动军事进攻,固然是想利用讨伐这张王牌来要挟张学良、杨虎城早日释放他,但他也知道,南京方面的军事行动将首先危及自己的生命,有可能被南京轰炸西安的飞机炸死。这一点,宋子文也很清楚,当蒋介石告诉他"军事解决为唯一之途"时,他当即"指出形势之危险性,谓军事上之成功并不能确保其性命之保全,即便西安被占,他们尚可退至接壤共区,惟国家将陷于分裂,内战四起。"(《宋子文西安事变日记》,1936年12月20日)蒋介石明了自己期望的军事讨伐将不能保证自己的性命安全,这是他写下遗嘱的第四个原因。
根据蒋介石日记的记载,随着蒋夫人宋美龄的到来,蒋改变了态度,同意由宋子文、宋美龄代表他与中共代表周恩来,西安方面张学良、杨虎城谈判,并最终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12月25日,蒋介石等人在张学良的陪同下,飞离西安,于次日回到南京。西安事变以和平收场,蒋介石写下的三份遗嘱没有实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