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知天命
个人日记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这段话或其中的一句,并且时常挂在嘴上:“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那么“知天命之年”的“天命”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论语·子罕》记载:"子畏于匡,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由此我们知道:在孔子看来“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说,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孔子很像苏格拉底,他们均觉得自己是受神的指派、执行天的命令来唤醒人类的。 孔子自己深信他到五十岁的时候已经认识到超道德价值。
在孔子活着的时候就有人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论语·子罕》) 孟子所说的"知天"即知道宇宙在实质上是道德的宇宙。孟子像亚力士多德,他认为国家是一个道德的组织,国家的元首必须是道德的领袖。 只有圣人可以成为真正的王。 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他创立了“内圣外王之道”学说。可惜这个名词最早提出却在《庄子·天下》篇中。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可见在孟子看来,圣人必须"知天"。但是荀子则恰恰相反:"唯圣人为不求知天"(《天论》)。 在《正名》篇:“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今圣王没"。若有圣王,他就会用政治权威统一人心。荀子的学生李斯、韩非发展并实践了荀子的“人道”和“性恶”等功利主义学说。 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尤其是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统一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包括焚书坑儒。然而秦帝国的昙花一现让后来人震惊,尤其是思想家。
汉儒董仲舒又回到孟子学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春秋繁露·阴阳位》。他的后学竟至荒诞虚构《演孔图》等纬书,把孔子说成神,这些说法若真正统治了中国,孔子的地位就类似耶稣的地位,儒家就成了地道的宗教了。刘歆、杨雄尤其是王充,坚守荀子的自然主义, 反对偶像崇拜。《论衡·谴告篇》上说“ 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然而一个不求“知天”、“知天命”的学派是注定要失去活力的。你可以控制社会,但你却无法控制人心。思想家这件事,儒家就不得不让位于道家和禅宗。而这一让就是千年,穿越了魏晋、隋唐还连带了五代十国。
北宋周敦颐、邵雍和张载三位鸿儒重回《易经》的“知天”之路。程颐、程颢兄弟可谓应运而生,这简直是儒家的重生,更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奇迹。哥哥程颐开创的“程朱理学”随朱熹登上文化史的高峰;弟弟程颢创立的“陆王心学”被王守仁写进思想史的高浮雕。他们两派争论的焦点正是古今中外一切思想家所力图解决的问题:自然界的规律是否由人心(宇宙的心)创造的?即荀子的“天道”(自然之天)、孟子的“知天”(主宰之天)的关系,亦即“天命”。
朱子《语类》上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理”不仅高于“天命”、高于天,根本上讲就是理创造了天;而且理就像“月印百川”那样创造万物。陆九渊就更加干脆而直截了当:“宇宙就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象山文集》)王守仁直击要害:“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呼?”(《传习录》上)他们让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比肩而立,确实是伟大的思想家。可叹他们的后学连同他们的反对者一起,非但没有继续发扬孟子的自由主义和荀子的自然主义传统,而且更加变本加厉地陷入了保守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泥淖。此后“天命”这件事就交给西方哲学家了。康有为的孔教运动只能算是感情冲动。
丁肇中博士,这位生错地方的美籍华人,写了一篇《格物致知》的文章,点名批评王守仁,其实内行都能听出他批评的是朱熹而为王阳明惋惜。
那么,如此说来“天命”与我们普通人就毫无关系了?回答恰恰相反。儒家(包括道家和禅宗)的先哲们正是为了普通人能够“知天命”而求索的。儒家一贯认为“人人能够为圣人”。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思想家的知天命之“知”意指“探知、求索”;而普通人的知天命之“知”意指“知晓、明白”,也就是“四十不惑”之“不惑”。明白“天命”即是“推己及人”:它的肯定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否定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据冯友兰先生的考证:孔子以后的儒家,就把“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我们的行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离不开外在条件的配合,而这种配合总体上看来,却在我们能掌控的范围之外。如果我们铭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自觉遵从道德律的要求尽我们应尽的义务,那么如论我们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在道德意义上我们就算是成功的。因此,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做了精彩地表达:“一个人要是有了这点心,他就是一个失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这个“心”就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道德心、“宇宙心”,胸怀世界的心。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将“心”字所含的“思”,即有意识,予以剔除或完全融入“心”字的另一内涵“情感”。即毫无意识的快乐的履行“天民”(孟子语。即宇宙公民)应尽的义务,那就是“七十而从心所欲”的人生境界——天人合一。
文章评论
暠冄儅箜
就是看不懂[em]e106[/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