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
书法
王献之 (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书和草书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王献之的楷书严整俊美,媚俏。其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媚妍甚至超过其父,故为世人所重。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学习王献之,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也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且皆为摹本,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鸭头丸帖》
《中秋帖》
《诸舍帖》
《鹅还帖》
《先夜帖》
《承冠军帖》
《可必不帖》又称《大都帖》
《鄱阳帖》
《患脓帖》
《敬祖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