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 雍正.乾隆及慈禧书法欣赏
书法
康熙(1654-1722)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世祖三子。1661一1722年在位,是历史山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八岁即位,年号康熙。亲政后,智捕鳌拜,永停圈地,出旗为民,发展生产,加强皇权,平定三藩,平噶尔丹,驱逐沙俄,巩固一统。精于儒学,对算学、水利、测量亦多造诣。设馆纂修《明史》、《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等。
[B]雍正皇帝,即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圣祖四子,清代皇帝,1722一1735年在位。康熙未,得隆科多、年羹尧之助夺得帝位,即处死、监禁参与争位的诸兄弟,借故杀隆科多、年羹尧。削弱下五旗,严禁僚属朋党,大兴文字狱,设军机处,夺内阁与五大臣重权,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划定中俄中段边界。
雍正皇帝施政时间只有短暂的13年,因此即位前的书法作品以及书法评论流传下来很少。雍正是一个善于思辨、善于改革的皇帝,曾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进行过重大变革。他种种变革思想和改革措施,表现为“不如资若求功名”,善于培养人才;继续发扬“条举名帖为辨”的治学态度。
《书林纪事》有一段记载虽然未提到雍正书法如何,也未提到对书生书法评价,但间接表示了“见一书生颇精八法”的同时,他已然具备“八法”的素质和对书法品评的能力。他的书法在经历了漫长的临写摹仿的初学阶段,即位时已进入成熟阶段,书法总体表现畅朗娴熟、宽辍自然、文雅遒劲、谋略深邃、格调非凡、气势宏伟,有皇帝欲凌驾雄强的气派。从流传下来的墨迹看仍然受董香光影响颇深。
清高宗弘历,在位60年,年号乾隆。乾隆自幼就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一不精,文化修养很高,执政后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稽古右文,崇儒兴学”。他对于书法的嗜好和倡导,比之祖父康熙更胜一筹,特建“淳化轩”藏《淳化阁帖》,一时帖学之风大炽。其时承平的社会,昌盛的文化,董书的纤瘦不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好尚,而赵孟端丽圆润的书法意韵,顺应了乾隆皇帝“长夏清且闲,朝回甜池馆”的生活意境。乾隆本人雅赏赵孟的书法,心慕手追,身体力行。游览名胜每到一处,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在宫中、御园、名胜古迹、寺庙等几乎到处可见其墨迹,至今海内乾隆御碑甚多,其擅书之名流传普遍。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发现,书学起步仍是康熙时流行的宫廷书法,后在承学各家中选定赵孟丰圆肥润的书法。从存世的乾隆书迹看,他本人的字点画圆润均匀,结体婉转流畅,缺少变化和韵味,并无明显的成就,“虽有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道光[/B]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B]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B]”、“那拉太后”、“老佛爷[/B]”,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总共25字,为有史以来皇后身后哀荣之最。是清朝[/B]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太后是满洲镶蓝旗人,其家庭属叶赫部[/B](今四平[/B]附近)。父惠征,曾任安徽[/B]徽宁池广太道道员。玉牒(皇族家谱)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有姓无名(传说为杏贞)。 乳名兰儿,故称叶赫那拉[/B],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咸丰[/B]帝的妃子,同治[/B]帝生母。同治帝立,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太后。在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B]后,治丧期间因与慈安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东西暖阁,故也被称为西太后。
隆裕太后书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