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医案想到林巧稚

个人日记


          ——读《林巧稚传》有感

                  

前两天,看到一则消息:广西医科大一附院西院放疗科谭某某主任在电梯里被人泼汽油重度烧伤,住进ICU病房。肇事者是一名30多岁的癌症患者。

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心情就格外沉重:哈医大杀医案,温岭杀医案……从5月底到6月中旬的20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伤医事件达到14起。医生曾经被称为“白衣天使”,如今民间却对医生评价不太高,频繁发生的伤医事件也让医生对其执业环境有了深深的忧虑,医学院降分也招不到人,5月,护士燕小冰的一封绝望的辞职信惊动了《纽约时报》。

在这个喧嚣骚动、无利不往的年代,在利与义之间,许多医院都选择了利:红包、药品回扣、550万天价医疗费……“悬壶济世”、“医者父母心”“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些关键词如今看起来,显得有些遥远了。平心而论,医生也只是普通劳动者,他们也经常超负荷地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收入也并不算特别高,且比我们大多数劳动者承担着更多的压力。不否定有些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有问题——这也正常,毛主席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如果把因服务缺陷、费用高昂、手术失败等问题产生的负面情绪,全部转嫁到医务工作者身上,于他们不公平。长此以往,不利于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遭遇有病无医的状况,该是多么可怕。

患者维权难从而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对“医疗的有限性”认识不足,期望值太高导致的反差等等,都是产生悲剧的因素。或许,机制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我想,有些细节却是可以改变的,就医生来说,比如沟通,比如在医疗过程中,重视医学的人文性,以人的幸福和尊严为出发点和归宿……

我不由得想起了刚刚看完的作家姐姐张清平寄来的《林巧稚传》里出现了好几次的,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ELTrudeau医师的墓志铭上镌刻着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它说明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不仅仅是要治疗、治愈疾病,更要去帮助和去安慰病人。

林巧稚以她不凡的一生诠释了这种大医和大爱。

这里,不细说她始终如一的执着的信念,“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临终的梦中,还不停地叫着“……快!快!拿产钳来!产钳……!”;不细说她倾其一生的付出——做了一辈子住院医生,终身未婚,床头的电话机是她唯一的伴侣,任何时候,电话一响,她就一跃而起,亲手接生5万多孩子;不细说她无私的奉献——3万元积蓄捐献给医院的托儿所,遗体供医院做医学解剖用;不细说她精湛的医术——中西文化交融陶冶出的杰出女性;不说她卓越的贡献——妇产科学的主要创始人、奠基者……毕竟,她是林巧稚,是高山仰止的医神,“东方圣母”……只说她的“医者仁心”,对病人的怜惜和悲悯: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甚至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暗娼或妓女,她始终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她总是和悦地接纳、善待每一个患者。

这其实是林巧稚最大魅力所在。一名优秀的医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要更多地去实践安慰帮助病人的情感性行为,给病人以抒发焦虑的机会,并给予开导,解释与再保证等等。林巧稚具有这种神奇的舒缓、安抚力量。她一走进产房,那些痛得大声叫唤或者哭闹的孕妇们就安静下来了,她拉着产妇的手轻轻说一声“别怕,没事儿,我来了”,于是,产妇像换了个人似的,会害羞地微笑着,不再提各种要求,产程也加快了。这固然是她高超的医疗技艺让病人们产生信赖,又何尝不是她对病人“拉拉手,擦擦汗”,表现出设身处地的同理心产生的效应呢!良好、得当的指导,亲切、体贴的言行,不仅合乎道德、道义,而且会产生良好的生理调节作用。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有同样的观点,他曾有一句名言:“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林巧稚对待病人的最大的特点是,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治疗,使患者恢复作为人的完整生活。病人不是器官与系统的简单相加。他们到医院就医,不仅仅希望通过医生的治疗解除症状,同时也非常希望在医务人员的理解与帮助下缓解与释放心中的不安与焦虑。即便有些疾病注定不能治愈,病人也渴望在医院能保持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真正的好医生总是更善于把病人当做“这一个”人。她说:“治病救人”,治了病就可以救人吗?可不一定,有的人得到了生命却失掉了幸福,好大夫要考虑全面,要为病人的幸福想办法。林巧稚的侄女林心铿曾问林巧稚:“你当了这么多年的妇产科医生,最拿手的绝活儿是什么?”林巧稚回答:“我接产,一般不开刀,这可以说是我最拿手的。”她会为患者签署的“在医疗中发生变症或意外结果概与贵院无涉”的“诊断自愿书”而隐隐作痛;遇到产妇行动困难,她会到产妇家里出诊;面对贫穷无助的病人,她不但不收诊疗费,还会拿自己的钱给产妇买营养品;她会为一连失去四个孩子的母亲而留下悲悯的泪水,她会为一个握住她手指睡着的新生儿而一动不动地长时间伏身在婴儿床前,70高龄的她会自然地弯腰端走病房里产妇便溺过的便盆;她给难产的女工准备了饼干……

所以,她接生过的孩子,叫“协和”“念林”“爱林”“敬林”“仰林”……;走在大街上,经常有孩子亲热地叫她“林奶奶”;付不起医疗费的患者病好以后往她家里送鸡蛋、大米;她乘公交,人们抢着给她让座;她买螃蟹,人们纷纷让她往里走,营业员给她挑最大的……这是多么和谐的画面啊,这应该是理想中的最温馨的医患关系了。

     但愿接二连三的的伤医案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思考,采取切实的措施,从机制上、法制上、宣传上做一些切实有效的动作,防止类似悲剧继续发生,给医务工作者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予人民群众的健康一片明净的天空。也希望医生和患者之间多一些相濡以沫的温情,少一些剑拔弩张的对立——此时,我尤其怀念林巧稚大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