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个人日记


图片

【菩提伽耶正觉塔供奉尊像】

 释迦牟尼(梵名S/a^kya -muni ,巴利名Sakya-muni ),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亦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其称号之原由,见于佛本行集经卷二十观诸异道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三十等。
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梵Kapila -vastu )净饭王(梵S/uddhodana )之太子。该城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里克(Tilori-Kot)附近,拉布提河(Rapti)东北。国土面积约三二○方里,为憍萨罗国(梵Kosala^ )之属国。其时北印度实行贵族共和制度,该处分成十个小城邦,由十城中选出最有势力之城主为领导者,净饭王即当时共和国之领袖。母摩耶夫人(梵Ma^ya^ )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梵Devadaha )主之女。 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梵Lumbini^ )小憩,即于无忧树(梵as/oka )下产子,即是释尊。据修行本起经卷上降身品载,释尊诞生时,行七步,举手言(大三·四六三下):‘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另于中阿含卷八未曾有法经、普曜经卷二欲生时三十二瑞品、异出菩萨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众许摩诃帝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八树下诞生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大毗婆沙论卷七十等经典中,亦载有释尊诞生时之种种瑞相。
 

云冈石窟藏品

云冈石窟提供并参与编辑

基本信息

释迦牟尼佛(云冈石窟)

释迦牟尼佛(云冈石窟)

规格:高17米
位置:中部窟区第5窟后室北壁

文物介绍

此像为云冈石窟51000尊造像中最高大的一尊,高17米,盘坐的双膝间距为14.6米,仅右手中指的长度就有2.3米,有着云冈第一大佛的美称。此像所表现的是三世佛中的现在佛释迦牟尼,面庞丰满,鼻准方直,双耳垂肩,嘴角微微上扬,身披袈裟,双手环抱呈禅定印,充分显示了佛祖庄严肃穆,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博大情怀。但可惜的是,此像经过清顺治年间的包泥彩绘贴金之后,已失去了云冈石窟的原始风格,不过仍不失为云冈石窟目前发现的包泥彩绘中艺术水平较为高超的一例。佛陀的家世
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有一条恒河的支流,名罗泊提河。古印度时在河谷两岸,散布了十个释迦族的小城邦,其中位于河东的迦毗罗卫城,由于政治修明, 最为强大,成为他们当中的盟主。
  因为古印度社会阶级制度很森严,释迦族属高贵的刹帝利阶级之一,所以迦毗罗卫城和邻近的拘利城的释迦族人互通婚嫁,以保持血统的纯净。
 佛陀的降生
佛陀诞生于西元前六二三年〈相当于中国的周襄王三十年〉的四月初八日,父亲是迦毗罗卫城的城主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城公主。夫人临分娩时依照俗例,要返回娘家拘利城去。途中经过蓝毗尼园,她看见一棵无忧树,花朵盛放,正想伸手采摘,太子便诞生了。
  摩耶夫人那时年过四十,身体衰弱,生了太子七天后便去世。从此,她的妹妹波阇波提夫便负起了抚育太子的责任。
  净饭王晚年得子,后继有人,心中很欢喜,于是和有德望的婆罗门商议,为太子取名乔达摩·悉达多
  其时,有一位隐居的修道阿私陀,到来为太子占相,预言太子将来,若是在家,便成为转轮圣王;若是出家,必为觉者。净饭王闻说,不禁愁恼,深恐儿子他日会出家
 
童年的生活
太子由七岁开始,每天须研习经典;年纪稍长,又要学习骑、射、剑击等武艺。他虽然于文、武二途都渐渐得到很高的造诣,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思索人生的奥秘:
  生命从何而来?
  人生真正的目的是甚么?
  生命的尽头有没有归宿?
  这些人生问题,就算哲学家也不易解答,年轻的悉达多太子自然也难免迷惘起来。
  有一天,净饭王携太子到郊外游览。太子看到农人们在田中耕种,烈日晒背,满身泥浆,十分辛苦;耕牛拖着笨重的犁耙,弄得皮破血流,行动稍慢即遭鞭打;在翻开的泥土中,有些小虫受了伤,小鸟看到,便飞下来争啄。
  在大自然里,万物弱肉强食。小虫死,小鸟得而生存。生和死,互相依附。每个生命都是极短暂的,最后更不免要死亡。
  悉达多太子在绿油油的树荫下端坐默思,慈悯的心顿生,而厌患世间的意念也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太子的婚姻
随着岁月的消逝,净饭王由于年迈力衰,希望太子能继承王位,又忧心阿私陀的预言实现,所以在太子十九岁的时候,便替他娶了聪明贤淑,端丽无双的拘利城的公主耶输陀罗为妃。[3]
奢华的生活
父王为太子筑了寒、暑、温三时的宫殿和美丽的花园,又挑选了不少宫娥彩女来侍候他,希望透过奢华的生活享受使他不要生起出家的念头。
  欢乐的日子,如行云流水般过去。但这并不是太子所要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3]
毅然出家
稍后,太子得到父王的同意,带着待从出游,在东门看见曲背贫困的老人;在南门看见痛苦呻吟的病人;在西门看见送葬中的死人,他看见了这些人生不可避免的苦难,不禁向随从说:
  「我非脱离这老、病、死的痛苦不可!」
  不久,太子来到北门,遇见了一位修梵行沙门;这时太子看见他高雅的仪容,又听到他说出自己的出家,是为求脱离老、病、死的痛苦,不禁连声赞许。
  自此之后,太子渴望出家修道。就在二十九岁那年,他的儿子罗睺罗诞生了。在一个午夜,他带着侍从,跨上白马,悄悄出了王宫,向城外驰去,然后进入一座森林,割断长发,脱去服饰,换上袈裟,又遣走侍从。悉达多太子从此成为一个修道者了。
 访求道法
太子离开森林,再继续向东南行,到毗舍离城附近拜访修道者跋伽婆。他在苦行林中,看到许多修苦行的人,用种种奇怪的方法来折磨自己的身体。他们以为只要这样做,来世便可生天,享受快乐。但是不合理的「苦因」,又怎能得到合理的「乐果」呢?
  太子认为这种方法,决不能解脱生死,所以住了一晚,便离开了。[3]
拒绝回宫
当净饭王听到太子已经出家的消息,心中很悲痛,立即派遣宫中亲信和大臣去追劝太子,他们远远看见太子在一棵树下端坐静思,便上前劝他回宫,太子回答说:
  「我出家,是要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立志坚定,决不回宫。」
  朝臣无奈,只好留下憍陈如等五人,陪伴太子学道。[3]
婉辞让位
太子继续向南行,渡过了恒河的急流,来到摩揭陀国,在首都王舍城托钵。居民看到他的风姿,赞叹不已。
  国王频婆娑罗知道了,便请他入宫相会。当国王见到他的庄严容貌,听到他的深妙哲理,大为折服,恳切地要求他留下来教化人民,而且愿以王位相让。
  但太子一心寻求解脱生死之道,坚决地谢绝了国王的美意。[3]
修持苦行
太子来到王舍城附近的一个林谷,拜访两位著名的宗教大师阿罗逻和郁陀罗,两人认为修道的方法是:应先出家,托钵为生,修习禅定
  太子留在这里好几个月,禅定境界修得很高,但对解脱生死之道,仍无所得,只好离去。
  辞别以后,太子来到尼连禅河边,迦耶山的南面,会合了憍陈如等五人,便在那里同修苦行,静坐沉思。
  太子每日或隔日进食一麻一米,后来还七日才进食一次,这种刻苦的生活,使他身体消瘦,皮骨相连;一直度过了 六个年头。[3]
放弃苦行
六年的苦行,仍未能解脱生死。太子无奈,只好放弃这种修行,走进尼连禅河去沐浴,洗涤身上的积垢,还接受牧牛女乳糜的供养,因此身心的健康都逐渐恢复。
  随伴他的憍陈如等五人,却误会他的道念不坚,悄悄地离开他,走到波罗奈国鹿野苑去继续修他们的苦行。[3]
降伏心魔
太子独自来到迦耶山,在一棵毕钵罗树下,敷草而坐,发誓说:
  「我若证不到无上正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
  他在树下静思解脱生死之道,于成道前的一个深夜,在禅定中显现魔境扰乱,魔王派遣魔女来诱惑他,又令魔兵魔将来威胁他。幸而太子的道念坚定,始终不为魔境所动摇,结果魔王不敌,便隐没了。[3]
悟成道佛
太子降伏恶魔之后,摒除一切杂念,运用最高的智慧去思考和探索,在十二月初八日黎明,当明星照耀大地的时候,终于豁然大悟,彻见宇宙人生的真相,完成了无上正觉。此后世人尊称他为「佛陀」。
 

说法及入涅槃

度化众生
世尊自三十五岁在菩提树下成佛后,直到八十岁入涅槃,在这四十多年间,从未间断为众生说法,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
  佛陀化度的方针是先度凡夫小智的人,然后化度大智的人,所以说法有浅有深,使到许多众生都离苦得乐。[3]
度五比丘
佛陀离开了迦耶山,便准备到跋伽婆.阿罗逻和郁陀罗的修道处,去引导他们走上正途;可是,三人已经先后逝世了,于是只好改往波罗奈国鹿野苑,寻找憍陈如等五位旧同伴。
  这五个苦行者,还以为佛陀以前放弃苦行,是由于立志不坚,所以相约不去欢迎他。但当他们见到佛陀后,竟被他的威德所感召,立即上前恭敬礼拜,聆听佛说「四圣谛法,终于成为著名的五比丘
  这是佛陀的第一次说法,所以叫做「初转法轮」。也从这时开始,成立了一个雏型的佛教僧团,具足了三宝[3]
化三迦叶
佛陀来到摩揭陀国,一路上,不少人受到他的教化而皈依,其中有拜火教的领袖迦叶三兄弟:大哥优楼频罗迦叶,有五百徒众;二弟那提迦叶、三弟伽耶迦叶,各有二百五十徒众,合共一千人,都皈依了佛陀。这时佛陀已为远近所尊仰。[3]
竹林精舍
频婆娑罗王知道了,带着侍臣,恭敬地迎请佛陀,虔诚皈依。并且建筑了一座竹林精舍,献给佛陀和他的弟子;这是国王皈依佛陀的第一人,也是佛教拥有寺院的开始。
  佛陀在竹林精舍说法,王舍城著名的外道大师舍利弗目犍连,听到了马胜比丘所说缘起的道理后,便放弃原来的信仰,带着二百徒众,跟佛出家,后来成为佛陀的左右手。在十大弟子中,舍利弗被誉为智慧第一,目犍连被为神通第一。[3]
祇园精舍
憍萨罗国有一位巨商名叫须达多长者,平日喜欢救济贫苦的人,很受国人敬仰,被尊称为「给孤独长者」。他来到王舍城受了佛陀的教诲,得益很大,于是,恳请佛陀到他的国家去,并且花了大量的家财,向祇陀太子买了一座优美的园林,建成祇园精舍,献给佛陀作为说法的道场。
  国王波斯匿也率领了百官大臣,来到精舍,聆听佛陀说法,诚心皈依。[3]
返国行化
数年后,佛陀回到祖国迦毗罗卫城探望父王,还为亲族说法。皈依的人很多,跟随他出家的有异母弟难陀、堂弟阿难陀和儿子罗睺罗等人。阿难陀后来长期随侍佛陀,被誉为多闻第一。
  佛陀的姨母波阇波提也皈依了佛,成为第一个出家的女弟子。
  在佛教,出家的男众叫做比丘,女的叫做比丘尼;在家的男众叫做优婆塞,女的叫做优婆夷,合称四众弟子。
 入大涅槃
释迦牟尼涅槃画

释迦牟尼涅槃画[4]

后来,佛陀年高八十。他离开王舍城,北行到毗舍离城,适逢饥馑,他惟有遣散了大众,只留下阿难陀一起度过雨季。这时佛陀已经有病,受了铁匠纯陀供献的食物之后,病情加剧。他来到拘尸那城的一条河流,洗了澡,上岸后在两棵娑罗树的中间,由阿难陀铺设了睡床,佛陀枕着右手,侧身而卧。这一晚,有一个外道名叫须跋陀罗求见,佛陀向他说了八正道法,收了他为最后的弟子。
  这时,佛陀在弥留之际,众弟子到来探望,心中感到非常悲痛,佛陀便向他们作出最后的遗训:
  「你们不要以为失掉我,便没有导师了。我灭度后,以往所说的言教和戒律,就是你们的导师呀!」
  佛陀吩咐完毕,就在西元前五四三年的二月十五日夜半,右胁而卧,入大涅槃了。
  拘尸那城城主和佛陀的弟子,用最隆重的礼节,为他举行火化;舍利则由摩揭陀国和释迦族的八位城主请去建塔供奉。直到现今,舍利塔还在照耀人间。
 

个人作品

《满文大藏经》

《满文大藏经》[5]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卷数达二万多卷、字数达三亿之多。现列举一些各宗各派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净土宗主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禅宗主修《金刚经》、《心经》、《首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维摩诘所说经》、《六祖坛经》;天台宗主修《法华经》;华严宗主修《华严经》;唯识宗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常见的还有《地藏三经》、《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药师经》、《弥勒三经》等,以及从各经中节录的独立品章,如《普贤行愿品》、《观世音普门品》、《净行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等等。各种经典都是对治各种烦恼的,每个人根基不一样,喜欢的经典也不一样。以上都是比较常读的经典,学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6]

3人物评价

讲经说法

豁然彻悟宇宙人生真理,证悟后之太子称为佛陀,佛为大觉智者之意。证果之佛陀,决意奉献所证心得给世人,帮助众生解脱苦恼,获得心灵清净快乐。遂游历诸国,教大家于现实生活中认识苦,了解苦之根源为无常变迁,一切存在之物并无主宰之我存在,树立“无我”观念,无我之现象世界由“缘起”而生,说“十二因缘”阐释缘起道理,教修“四谛”及“八正道”为还灭“缘起”法,更以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四神足等为基本教义。佛陀住世80载,说法49年,讲经三百余会,于二月十五日在拘尼那城之娑罗双树间,安然离世。佛之应化身虽灭,其法身却永恒存在。佛灭度后,由弟子摩诃迦叶召集、整理记录佛陀一生所说之教法,通过七次结集,成为经教,流传后世。[7]

佛德无边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8]

佛陀圆满了无上的福德和智慧,成就无量功德,因而被称为“佛宝”,是众生的最上福田。为什么佛能有如此圆满广大的成就?在大乘佛教看来,“佛”不仅是证悟了的觉者,“佛性”更是一切众生原来具足的本性。佛果的证悟是这种本性显现的结果,诸佛的功德也是本性光芒的展现。佛德无边,赞莫能尽佛陀的功德浩瀚无边,犹如虚空,对其赞叹和宣说,不仅穷尽声闻缘觉及诸大菩萨的智慧无法宣尽,即使是十方诸佛穷尽未来交相称说,也不能说完。[9]

4轶事典故

菩提迦耶

菩提迦耶(Bodhgaya)是佛教的诞生地。Bodh是印地语中智慧的意思,菩提迦耶便是迦耶的智慧之地,它源于佛陀释迦牟尼在当地的一棵菩提树悟道成佛而得名,因此,菩提迦耶也有了字面上的迦耶城的菩提树之意。[10]

拈花微笑

禅门盛传“拈花微笑”的故事,也发生在灵鹫山上。一日,佛陀登座说法,大众正准备聆听妙法,然而佛陀却只是拈花示众,默然不语,大众诧异无法会意,只有大迦叶心领神会,破颜微笑。于是,大迦叶获得佛陀的传法,被尊为禅宗的印度初祖。[11]

舍利

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

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12]

南京长干寺遗址出土一座七宝阿育王塔,其中珍藏有佛教至圣之物“佛顶真骨”。[13]
释迦牟尼舍利有多种形式:①舍利子(粒状),传世较多;②牙齿(今存斯里兰卡);③指骨(今存陕西宝鸡法门寺);④头盖骨;⑤锁骨等。[14]
宝鸡法门寺中的佛指舍利共有四枚,三枚影骨、一枚灵骨。灵骨指佛陀真身舍利;中国佛教历经三武一宗法难,古代高僧大德乃仿佛陀真身灵骨精造三枚「影骨舍利」此为古人保护真身灵骨的良苦用心。影骨即灵骨之影应、应现,以证示灵骨之不灭。[14]

飞英塔

释迦牟尼的真身,焚烧后成为舍利子,四散分布于世界各地,被佛教徒视为珍宝珍藏供奉。湖州佛家上乘寺,有幸辗转得到了七颗,于是,建石塔储之,这个石塔,便是飞英塔。[15]
飞英塔,位于湖州市内塔下街。该塔始建于唐代,原在上乘寺(已毁)西侧舍利塔院内,据宋嘉泰《吴兴志》载,唐咸通年间(860-872),“僧云皎咸通中飞锡长安,僧伽授以舍利七粒及阿育王饲虎面像”,归来后建石塔藏之。“塔始中和四年(883),成于乾宁元年(894)”,名上乘寺会利石塔。故飞英塔,始名会利石塔。[15]

5家族成员

净饭王

净饭,梵名S/uddhodana ,巴利名Suddhodana ,音译首图驮那、输头檀那、阅头檀、悦头檀。又作白净王、真净王。中印度迦毗罗(梵Kapilavastu )之城主。佛陀之生父。其子难陀、孙罗侯罗皆为佛陀之弟子。据起世经卷十载,净饭王为师子颊王(梵Sim!hahanu )之长子。巴利文大史(Maha^vam!sa,ii)及梵文大事(Maha^va^stu, ii)以摩耶(巴Ma^ya^ )及摩诃波阇波提(巴Maha^paja^pati^ )为王之妃。佛陀即摩耶所生。王晚年孤寂,后亦虔诚归依佛陀,成为佛陀及其弟子之外护者。七十六岁(一说九十七岁)逝世。净饭王般涅槃经载,佛于王临终之际,归迦毗罗城,厚表孝意。又杂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