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
个人日记
这部电影选择在国际幸福日上映,无论巧合还是特意安排,它至少以很温情的一幕展现在世人面前,电影结局至少有那么一点点安慰和幸福。选择看这部电影说实在的是冲着华仔去的,加上预告的温情着实让人按耐不住。我以为会是一部很感伤的电影,但是我却没有看到很煽情的一幕,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电影。
电影在首映当天与观众交流中,当主持人问道"刘德华像不像农民"时,华哥抢先答道,"我不是像农民,我就是农民",华仔在电影中可算尽职尽责,无论衣着还是表情,让人有种颠覆的心理感,未免有点让人心疼。在电影里他的头发、衣服、动作、眼神,他脸上的每一道伤痕无不诉说着这位父亲在十五年里经历的舟车劳顿。一个农民形象,一个普通的父亲形象,无论是电影中独自蹲在地上吃饭,还是和大师对话镜头下的啃方便面,抑或是在送曾帅去见他父母时车上安慰曾帅的双手,那些细节一幕幕地浮现,我从他身上看到了我父亲,我老家,看到了儿时的点滴。我看到一个最中庸,平凡的中国男人,让人难忘,如鲠在喉。
电影有三条主线,一条是被拐女孩的母亲,一条是华仔寻孤的过程以及曾帅的寻亲。第一条主线我看了很久才理清,从吴君如扮演的人贩子角度披露了现今社会拐卖儿童的家庭悲催现状,一张婴儿的照片,清澈纯真的眼神与将要上演的世间丑恶形成鲜明的反差。虽然孩子被找到,但是孩子的妈妈最后跳河的瞬间是那么的无助,放佛是一个讽刺,一巴掌把人们打醒。就像曾帅说的:失去孩子的父母可以大声喊出来,但我不可以,原先我担心我来不及长大,没找到他们,我就死了,现在我长大了我又担心,我来不及找到他们,他们就死掉了。第二条主线和第三条主线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结局却迥然不同。一个在外寻找了十五年的父亲,一个才找寻亲人几天的被拐者,两人有着相似的经历结伴同行,似兄弟似父子关系两人在寻亲的过程中有过欢乐,有过争吵与放弃。值得一提的是,吴君如的丈夫陈可辛前段时间导演的电影叫《亲爱的》,也是一部拐卖儿童的题材电影,所以很大程度上我拿着它们比较。看到《失孤》,它说的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东西,它讲出了中国人的面对苦难的方式。通过一个个被拐与拐卖者的生活现状和生存环境,展现出了现今社会的人情冷暖。
电影中除了站在人性和法律对立面的人贩子外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善良的,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角色,都展现出了善意满满的正能量,有许多普通人、志愿者、都在论坛提供儿童被拐的线索;雷泽宽随身带着有被拐儿童信息的扑克牌、传单,让这些信息能被更多人关注。有时一个小细节,就能引起关注,从而拉起寻找亲人线索的两端。而正是这些人的帮助,这些善意满满的正能量,支撑着像雷泽宽这样的父亲这十五年来的寻找,并且会一直寻找下去。这部电影有时更像一部公路片,电影中各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贯穿影片始终,洗练沉稳、唯美精准的摄影风格非常亮眼。在找寻铁索桥的过程中,茶园、麦田、海上渔场、铁索桥等等,那些片段拼错在一起就像一部旅行在路上的电影,有点韩寒的《后会无期》的感觉。
在整部影片的结尾,再次踏上寻子之路的雷泽宽,在路上遇到了一队僧侣。雷泽宽开始梦醒,发现原来自己才是真正的孤儿,他踏遍祖国各地,表面是寻子,其实更是像一个游魂在跟着一盏明灯在踱步,用寻子的行为来麻痹自己冰冷的内心。也许是因曾帅的结局有所感触,也许是十五年来的疲劳积累成了一声叹息。影片中段,有雷泽宽烧香拜佛的情节,这样的伏笔也预示了结局最终是用佛理来化解。所谓缘起、缘灭,缘聚、缘散。这样的编排,又将影片上升到一种哲学与禅意的高度,令人回味。大师只给了他一个缘聚缘散,缘起缘灭,看似虚无的回答。雷泽宽骑着车走向远方,因为“只有在路上我才觉得自己是一个父亲”,他不对结果抱有期望,只是希望一个精神支柱让他继续下去。没有目的的坚持,就是一种信念。而这样禅意的结尾,无论对于影片中的人物,还是观看影片的观众来说,都是一种心理慰藉吧。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
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
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电影在首映当天与观众交流中,当主持人问道"刘德华像不像农民"时,华哥抢先答道,"我不是像农民,我就是农民",华仔在电影中可算尽职尽责,无论衣着还是表情,让人有种颠覆的心理感,未免有点让人心疼。在电影里他的头发、衣服、动作、眼神,他脸上的每一道伤痕无不诉说着这位父亲在十五年里经历的舟车劳顿。一个农民形象,一个普通的父亲形象,无论是电影中独自蹲在地上吃饭,还是和大师对话镜头下的啃方便面,抑或是在送曾帅去见他父母时车上安慰曾帅的双手,那些细节一幕幕地浮现,我从他身上看到了我父亲,我老家,看到了儿时的点滴。我看到一个最中庸,平凡的中国男人,让人难忘,如鲠在喉。
电影有三条主线,一条是被拐女孩的母亲,一条是华仔寻孤的过程以及曾帅的寻亲。第一条主线我看了很久才理清,从吴君如扮演的人贩子角度披露了现今社会拐卖儿童的家庭悲催现状,一张婴儿的照片,清澈纯真的眼神与将要上演的世间丑恶形成鲜明的反差。虽然孩子被找到,但是孩子的妈妈最后跳河的瞬间是那么的无助,放佛是一个讽刺,一巴掌把人们打醒。就像曾帅说的:失去孩子的父母可以大声喊出来,但我不可以,原先我担心我来不及长大,没找到他们,我就死了,现在我长大了我又担心,我来不及找到他们,他们就死掉了。第二条主线和第三条主线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结局却迥然不同。一个在外寻找了十五年的父亲,一个才找寻亲人几天的被拐者,两人有着相似的经历结伴同行,似兄弟似父子关系两人在寻亲的过程中有过欢乐,有过争吵与放弃。值得一提的是,吴君如的丈夫陈可辛前段时间导演的电影叫《亲爱的》,也是一部拐卖儿童的题材电影,所以很大程度上我拿着它们比较。看到《失孤》,它说的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东西,它讲出了中国人的面对苦难的方式。通过一个个被拐与拐卖者的生活现状和生存环境,展现出了现今社会的人情冷暖。
电影中除了站在人性和法律对立面的人贩子外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善良的,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角色,都展现出了善意满满的正能量,有许多普通人、志愿者、都在论坛提供儿童被拐的线索;雷泽宽随身带着有被拐儿童信息的扑克牌、传单,让这些信息能被更多人关注。有时一个小细节,就能引起关注,从而拉起寻找亲人线索的两端。而正是这些人的帮助,这些善意满满的正能量,支撑着像雷泽宽这样的父亲这十五年来的寻找,并且会一直寻找下去。这部电影有时更像一部公路片,电影中各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贯穿影片始终,洗练沉稳、唯美精准的摄影风格非常亮眼。在找寻铁索桥的过程中,茶园、麦田、海上渔场、铁索桥等等,那些片段拼错在一起就像一部旅行在路上的电影,有点韩寒的《后会无期》的感觉。
在整部影片的结尾,再次踏上寻子之路的雷泽宽,在路上遇到了一队僧侣。雷泽宽开始梦醒,发现原来自己才是真正的孤儿,他踏遍祖国各地,表面是寻子,其实更是像一个游魂在跟着一盏明灯在踱步,用寻子的行为来麻痹自己冰冷的内心。也许是因曾帅的结局有所感触,也许是十五年来的疲劳积累成了一声叹息。影片中段,有雷泽宽烧香拜佛的情节,这样的伏笔也预示了结局最终是用佛理来化解。所谓缘起、缘灭,缘聚、缘散。这样的编排,又将影片上升到一种哲学与禅意的高度,令人回味。大师只给了他一个缘聚缘散,缘起缘灭,看似虚无的回答。雷泽宽骑着车走向远方,因为“只有在路上我才觉得自己是一个父亲”,他不对结果抱有期望,只是希望一个精神支柱让他继续下去。没有目的的坚持,就是一种信念。而这样禅意的结尾,无论对于影片中的人物,还是观看影片的观众来说,都是一种心理慰藉吧。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
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
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文章评论
二姑娘犯傻°ξ
我是冲着有在我们县里取景去看的。[em]e103[/em]
都想要先生
这篇感想你发过好伐!